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我是一个警察,写本文时,正值防疫期间,我连续40天不得回家,甚至更久。妻子独自在家照顾上初三的儿子,形同“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通常是指丈夫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妻子就像丧偶,独自养育孩子,容易造成溺爱、孤独等问题,类似于单亲家庭。

多年前处理的一起家庭纠纷我记忆犹新:有天晚上接到报警,儿子跟父母在家里大吵,还摔东西。到现场询问得知,男人原来在煤矿工作,一上班就是半个多月,回家歇两天又走了,基本没咋管过孩子。孩子长大后吊儿郎当,还隔三岔五跟老两口吵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样的家庭中,没有谁不是受害者。

工作原因,我经常值班、出差,动辄整月不回家。为预防“丧偶式育儿”,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一,首先消除妻子的焦虑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儿子上小学时,妻子有时会紧张、焦虑。如果不及早消除,就会传导给我和孩子,甚至鸡飞狗跳。

焦虑产生原因主要有三:

(一)受焦虑营销的影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绝对化、糟糕之极的思维模式是:上不了重点小学就上不了重点初中,上不了重点初中就上不了重点高中……就成了人生loser。

对此,我耐心开导。不是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出路:毛主席没喝过洋墨水,照样成了国父;马云没读过清北,照样成了首富。

所谓的起跑线,只是一个伪命题。人生就像一辆汽车,未经磨合就全速奔跑,就报废得早。人生也是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不必过分在意起跑时领先那一点点。人有早慧平庸的,有大器晚成的(比如齐白石、曾国藩)。

(二)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设定过高目标。别人家孩子考试第一了、上台比赛了,都可能引发其焦虑。

我们共同学习教育理论后明白,人的各种智力类型是不均衡的,比如有人擅长语言,有人擅长计算,有人擅长操作。要发掘自己孩子的优势,不能盲目比较。

一起讨论身边的案例,觉得狼爸虎妈不一定好,报很多辅导班也未必有益。

给孩子设定一个中上游的目标,孩子努力能够完成,即所谓的“跳起来摘桃子”。对学习留有余兴非常重要,产生厌学情绪会很麻烦。

(三) 过度保护,这一点是很多妈妈的共性了。时刻盯着孩子,寸步不离,这不敢那不敢,弄得孩子跟自己都很紧张。还有不必要的担心,孩子在午托部能不能吃好,上学忘带学生卡了,突然下雨了孩子怎么回家。

我总说,适当放手,让孩子处理这些琐事,给他学习、成长的机会。唠叨太多,也会形成孩子的“超限逆反”心理。

按照我们商量的教育方式试验几年,儿子学习达标,性格温和,愿做家务。妻子的焦虑逐渐减少,没有出现新闻中,辅导作业导致崩溃、发飙的情况。

二,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

(一)品德

经常与青少年犯罪打交道,我特别注重品德培养。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要养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知道挣钱不易,应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穷养富养,不如教养。向其他家庭成员说明白,不给孩子过多的钱。如果把孩子培养成伸手党,长大后成为巨婴,就会理直气壮地向父母要钱,甚至大吵大闹,严重的会杀父弑母。

俭为德本。我们一起看电影《一九四二》和灾荒新闻,帮助养成不乱花钱、不乱攀比的意识。

(二)意志力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意志力薄弱的孩子,父母必须为其设定目标,还必须时时提醒监督,否则孩子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开小差、磨洋工。这样的父母能不辛苦?

在《意志力是训练出来的》一书中,把意志的强弱分为九个层级:

第一级:“零级”(Zero Level)
他们或许相本就不想做成任何事,生活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混日子”。
第二级:“奴隶”(Slavery)
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并非自己主动的意愿,而是被别人所驱使。其努力程度取决于被施加的压力大小,这类人在学生和工人中广泛存在。
第三级:“拖延患者”(Procrastinator)
他们喜欢寻找各种借口,把事务推到下一个时间段来做,或是明天,或是下周,抑或更久以后。总之,他们绝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既定的任务。
第四级:“起跑者”(Starting Man)
他们往往容易心血来潮,突然间对某一件事很着迷,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们,在最初阶段意志力还算强大,但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放弃。
第五级:“中途下车的人”(Halfway Leaver)


这是一类令人感到可惜的人,他们制订了某些计划或某些原则,并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并不能坚持到底,就像车没到站便下车了一样,所以我管这类人叫“中途下车的人”。
第六级:“慢跑爱好者”(Slow Runner)
他们在生活中情绪波动很小,看待问题比较理智,并具有一定的意志力,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愿随意停下脚步。只不过这类人前进的速率不高,且无法接受巨大的挑战,意志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
第七级:“勇士”(The Warrior)
就像勇士一样,喜欢接受挑战,越是困难来袭,意志力就会越强大,甚至惊人!他们不喜欢那种散漫平庸的生活,他们既有主见又有自控性,对生活充满激情。
第八级:“长跑冠军”(Long-distance Race Champion)
就像奥运会比赛中的长跑冠军那样,他们懂得一张一弛之道,在需要加速的时候能让意志力变得强大,在需要保持体力的时候也能让意志力变得持久。他们会成为各个行业的顶尖人物,生活的质量也令人羡慕。
第九级:“意志力国王”(King of Willpower)
世界上只有不超过1%的人可以进入这层阶梯,这也是意志力阶梯的顶尖级别。这类人的意志力水平凌驾于绝大多数人之上,他们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任何困难和诱惑对他们来说都可以忽视,他们完全能够让强大的意志力为自己服务。他们是意志力的主人,更是时代的佼佼者。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意志力无疑对人的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没有形成主动设定目标、自觉跟踪目标的习惯,板子不该打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打在父母身上。

在假期里,我尊重儿子意愿,没有给他报学习班(虽然我很想让他掌握一门乐器),只要求他做好四大块:作业、阅读、锻炼、游戏,不另外加码。我只负责设置合理的目标,方法和细节由他决定。

孩子学会了自我时间管理,能够自行安排日程并主动完成,这是任何辅导班上都教不了的,也必将终生受益。

效果显而易见。假期和疫情期间,儿子自己定闹钟起床,根本不用反复催促;晚上看电视,即使喜欢,到点了也主动关电视睡觉,我都有点心疼,有时候说,再多看一会吧。

(三)自觉性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一项好像有点弹性,儿子就没有做。老师刚好抽查到儿子和另外一个同学,结果儿子放学后被留在学校,背完再走,还要求家长去陪同。

我到学校后默默陪儿子背完。在回来的路上,我没有批评儿子,只说了一句:“为什么非得等鞭子抽到屁股上,才肯跑?”接着讲了“四种马喻”,大意如下:

第一种马,主人的鞭子在空中刚刚抡起,马看见鞭影,就知道加速,所以鞭子就不会打到身上。
第二种马,主人的鞭子打在别的马身上,它就知道该跑了。
第三种马,主人的鞭子轻轻打在自己身上,它知道该跑了。
第四种马,主人把马屁股打得皮开肉绽,它才如梦初醒,磨蹭着跑了。

我问儿子,必须要做的事,为什么不早点就把它做好,非得等挨批评、受惩罚时才去做?孩子对这个故事吸收得很好。

回到家后,我跟妻子笑着说:“下次老师叫家长,你去啊”。妻子对儿子说:“我相信俺孩儿就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真是夫唱妇随。孩子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需要声嘶力竭,他会听懂的。

孩子养成了自觉的习惯,我在家不在家都一个样。妻子非常省心,只需搞好后勤就行了,比气得跳河的妈妈,幸福多了。

(四)挫折教育

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在成人后受到不公正待遇、劳而无获时,不会怨天尤人或走极端。但不要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要讲究方法、做好解释。

儿子没有及时统计上报全班的化学成绩,被老师批评了。原因是有的家长把成绩发到我的钉钉上,而我不常上钉钉。我给妻子发微信说:“误会儿子了,你安抚安抚吧。不过,他的工作方法也需改进一下,那么多同学的成绩没收到,他也没问一下?只受表扬也不好,适当受受批评,有利于提高逆商。”

三,在陪伴中成长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教育,不是天天讲道理,而是点点滴滴中的耳濡目染。

不是说在一个房间,就算是陪伴了。有的父母在家跟孩子每人一个手机,各玩各的,那根本不是陪伴。为什么小孩子整天玩手机?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回答:哥玩的不是手机,是寂寞!

有的父母因为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心存愧疚,就用钱物补偿,也不太好,面条不能代替米饭的味道。

01

我不但陪儿子打球,还陪他玩电脑小游戏。游戏不是洪水猛兽,砒霜用好也是良药。大学不是已经开设电竞专业了?潮流!

儿子说,同学都很羡慕他周末、假期能玩游戏。实践证明,儿子玩游戏,一点也没有耽误学习。需要注意过滤掉暴力、低俗的游戏。

有人听到我说孩子玩游戏还成绩好,就会说:“是他脑子好使。”许多人用了相反的归因方式:孩子学习好,是自己教育有方;学习不好,是他脑子笨。双重标准!

02

在初中时,有一次儿子说,他被老师无意撞倒在地,儿子翻身抱住老师的腿说:“没有一百万,今天你走不了!”老师哈哈大笑,拿来一片白纸,上写“一百万”给了儿子。闻说此事,我很开心,说明儿子跟老师们相处融洽。

儿子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跟我们经常一起看新闻有关,他记住了碰瓷事件。共同看民生类新闻,有时让儿子设想,如果遇到新闻中的处境,比如外出时钱包丢了,自己该怎么做。

这样对儿子有几个好处:一是促进亲子感情;二是明白荣辱对错;三是储备写作素材;四是避免上当受骗,大学生被套路贷、陷入传销的事例太多了,提前打打预防针。

03

如果不陪伴孩子,就不知道他的好恶,就没有共同语言,也根本说不到他的心窝里,如隔靴搔痒。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的顾问(非保姆),有疑惑可随时请教。但孩子若与父母生分,就不会主动跟父母谈心,遇到问题,即使超过其承受能力,也会瞒着父母,直至酿成大祸(比如自杀)。

04

放低身段。父母过于强势,孩子不敢说真实想法,商量的结果总是按父母的意见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闭症、拖延症、软抵抗。

05

陪伴时不要“合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和私人空间。减少控制欲,消灭偷窥癖。心理专家武志红经常强调“病态共生”和“边界意识”:

有很多妈妈,通常她们的孩子已经十六七岁了,她会非常骄傲地对我这样说,我和我的孩子是朋友,我们之间没有秘密。
拜托,这叫做病态共生好不好?

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

总结一下,作为一个常年在外的警察爸爸,如何避免“丧偶式育儿“?主要有三点:

  1. 消除妻子的焦虑(起跑线、别人家的孩子、过度保护)
  2.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品德、意志力、自觉性、逆商)
  3. 陪伴成长,润物无声(游戏、新闻、共同语言、放低身段、秘密)

这是我的粗浅体会,不一定对,希望有一两句对读者朋友有所帮助。孩子成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