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为何跌落“神坛”?

近些日子,诸多光环加身的某“名师”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可堪称是刮起了一阵舆论旋风。

“名师”为何跌落“神坛”?

到底是何缘由,会引来众多网民的口诛笔伐?

从多家媒体和网民曝出的信息称,这位身披“名师”光环的老师涉嫌多部作品抄袭,现正被调查。

“名师” 涉嫌作品抄袭,这几个字眼太亮人了,一看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何谓“名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很出名、教学成绩很优秀且师德修养很过硬的老师,现在各地教育部门树立的什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等,从某种程度上,都算名师,特别是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就更是亮丽、显眼了,听说还有专门大笔的科研经费。可以说,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一旦成为了“名师”,那就真可谓是名利双收了。

“名师”为何跌落“神坛”?

教育部门为了激励老师“争上游”,树立典型本没有错,问题就看这个典型怎么树,是树立真“名师”,还是树立假“名师”,树立出了真“名师”,无疑会对当地的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如果树立出了假“名师”,就算不露相,相信在当地教师中也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为什么呢?

局外人肯定不知道,而当地的广大老师肯定知道此人的“来龙去脉”,如果不是一个“真材实料”的名师,反而会使广大教师对工作失去信心,都会闷在心里想,那种“胸无点墨”的人都变成了名师,我再怎么认真踏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也不如花心思去弄个“名师”当当,一切还来得更实惠。

你看,伪“名师”的影响有多坏,说轻点,影响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说重点,直接带坏了当地的教育风气。

教育,是一个研究人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教育部门树立起来的名师,除是一个“文抄公”、对学术起码的敬畏之心都没有外,还说明她的那些教育思想全是假的。这样的老师,怎么还配称“名师”呢?更何况其还担负着塑造孩子们灵魂的重任,这样的“名师”,怎能把孩子们的灵魂塑造好?

这,应该才是广大网民愤慨的原因。

“名师”为何跌落“神坛”?

为什么会出现伪“名师”,笔者在之前文中也提过,这个社会是浮躁的,各行各业都特别喜欢“表面”的东西,而不注重“内在”的本质,说直接点,就是喜欢务虚,走形式,因为这不花费“力气”,成本小,还来得快、来得便捷,一下就能达到目的。

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中,也没能置身事外,也遭受了这种风气的严重影响,加之许多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根本就不懂教育,只为了出政绩,树形象,所以,出现伪“名师”就不足为怪了。

教育,是个特殊的行业,晃眼一看,它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国家只要该拨钱的拨钱,该派老师的派老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当这个部门的领导,其实则大不然,教育太特殊了,因为它生产的“产品”是人,世界上的行业,还有什么行业能比“生产人”的行业更重要的呢?

所以,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你不懂教育,怎么能把人“生产”得好呢?不但要懂教育,还要对教育有一定的造诣,这里的造诣,不但包含学术思想、品德修养,还包含对教育的认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教育部门的领导。

可我们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呢,放眼一望,尤其是在县级教育部门,许多教育局长都是教育门外汉,连教育的基本规律都不懂的人,怎么能抓好教育呢?

难怪钱学森之问,会那么了振聋发聩!

伪“名师” ,其实只是教育界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再不花大力气对教育进行“整治”,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伪“名师”滥竽充数地存在,也还会有更多的伪“名师”冒出来,那对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贻害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