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答案是肯定不行,我是张云飞,历史搬运工。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于长安,于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这就已经确定了李建成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李世民的地位。李渊有感隋文帝废立太子,导致国破家亡的结果,在维护李建成太子的事上很用心。虽然他知道论能力、功劳,他的这个长子哪方面都不如次子,可中国几百年来“嫡长子继承制”对他的影响,他不得不立李建成为太子,而李建成也知道他这个弟弟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他联合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处处制约、迫害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杀死。不久,李渊宣布禅位,传位于李世民。而李世民上台后,又下旨赐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

虽然,玄武门之变并不怎么光彩,但是封建王权下,父子兄弟之情与皇位相比,都得靠边站。而唐太宗也因为他在位的一番作为,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也因为他的民族政策被各族人民亲切的称为“天可汗”。

我是历史搬运工,我愿同大家分享历史故事。




眞愛壹丗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终都难,估计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于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致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今天的我们来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在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两方相斗必有一死。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史书上留下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对付李世民的棋子罢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功劳赫赫,只要有影响的大战役都有他参与的身影。因为太过优秀了,李渊还曾许诺封他为太子,也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官职,允许他开府建牙自置官属,等于是成立一个小朝廷。这些恩宠看似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正常表现,其实是李世民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渊的让步罢了。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立国的开国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于让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残杀的道路,只能说李世民在历次战役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拉拢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赏赐不断,但是发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以后,李渊开始偏袒于李建成以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本意是培养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通过政治方式打压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杀了李世民,因为一来李世民的秦王府势力庞大二来怎么说都是父子尚有亲情在。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次斗争中也主要是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做统帅,并且想趁机夺走李世民的兵权,以双方当时势不两立的局面,李世民没有了兵权不死也难,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为最后的赢家。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可以处理一切军国事务。三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时间内发动如此之大的宫廷政变,又成为皇太子再成为新皇帝。中间唐帝国没内部有什么大的反弹,可见秦王府势力之恐怖,李渊之前的忌惮和打压并非为杞人忧天。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对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李渊加法定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齐王李元吉,李渊支持李建成在于打压李世民威胁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压李世民是为了顺利继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胜利,李世民没有接下来的政变反击更是会成功的,没了兵权的李世民,李渊不杀他,李建成也会杀他,所以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难保。





热血青春网


不能,原因如下:1、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立成制,单从这一点来看,李世民想当皇帝,阻碍重重。2、隋朝的灭亡,就有废长立幼的原因。3、李渊本人,对隋唐历史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李渊是一个很看重亲情的人,尤其是对自己的这几个嫡子。这也是后来完成玄武门事变的原因之一。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终都难,估计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于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致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今天的我们来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在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两方相斗必有一死。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史书上留下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对付李世民的棋子罢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功劳赫赫,只要有影响的大战役都有他参与的身影。因为太过优秀了,李渊还曾许诺封他为太子,也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官职,允许他开府建牙自置官属,等于是成立一个小朝廷。这些恩宠看似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正常表现,其实是李世民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渊的让步罢了。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立国的开国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于让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残杀的道路,只能说李世民在历次战役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拉拢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赏赐不断,但是发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以后,李渊开始偏袒于李建成以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本意是培养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通过政治方式打压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杀了李世民,因为一来李世民的秦王府势力庞大二来怎么说都是父子尚有亲情在。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次斗争中也主要是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做统帅,并且想趁机夺走李世民的兵权,以双方当时势不两立的局面,李世民没有了兵权不死也难,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为最后的赢家。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可以处理一切军国事务。三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时间内发动如此之大的宫廷政变,又成为皇太子再成为新皇帝。中间唐帝国没内部有什么大的反弹,可见秦王府势力之恐怖,李渊之前的忌惮和打压并非为杞人忧天。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对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李渊加法定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齐王李元吉,李渊支持李建成在于打压李世民威胁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压李世民是为了顺利继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胜利,李世民没有接下来的政变反击更是会成功的,没了兵权的李世民,李渊不杀他,李建成也会杀他,所以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难保。



警世恒言


我的答案是,肯定不行!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个千古谜题,何以李世民以少许的兵力,敢在玄武门设付?要知道,当时太子李建成掌握着宫门守卫的兵力,而李渊手上掌握着唐帝国的天下兵马。如果一旦事败,李世民虽有战功赫赫,但是秦王肯定是当不成,还会连累妻儿和身边的谋士、幕僚。他为什么敢于火种取栗,干这刀口上舔血的买卖?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不是玄武门之变做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幼地李元吉。李世民不可能登上皇位。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以小博大,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之所以急眼,冒死也要一搏,是因为他和太子之间的差距,不靠兵变是拉不平的。在储位之争上,李建成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若非以非常手段,不惜弑兄囚父,李世民永远都不可能当上太子。根本原因,李建成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首先,李建成赢在嫡长子的身份,长幼有序,投胎顺序不同,是天然的门槛。这里说的“门槛”,是个比喻意。当李渊爵封唐国公的时候,李建成是世子;当李渊君临天下的时候,李建成就是东宫太子。这是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的,李建成比李世民早生十年,虽然都是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李世民是老二,兄弟之间的齿序决定了,他不可能是帝位的第一继承人。

看看大唐开国的时候,李渊对两个儿子的安排:

六月甲申,命太宗将兵徇西河,下之。癸巳,建大将军府,并置三军,分为左右:以世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焉;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焉。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万,徇地东都

古人以左为尊,李渊起兵之初,并置三军,左军是安排给李建成的,右军是安排给李世民的。第二年以世子李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帅,在李渊心目中该重点培养谁,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句话,李建成因为是储君,被留在长安学习治国之道,皇帝和储君是国之根本,不能轻易出征。能打又排行老二的李世民,就分派到打天下这个苦活累活。

其次,李建成本身文武双全,实力很强。作为李渊的嫡长子,他也是为大唐的基业立过大功劳的:

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

太原起兵之前,李渊命李建成去河东结交豪杰,他带着李元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高祖奠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储君的身份限制,他留守长安。但是,没出去打仗不代表没有军事才华,虽然现在唐朝史书湮灭了很多关于李建成的真实史料,贞观史臣编写的史书中,李建成被丑化成好色、昏庸、无能的样子。但真实的历史恐怕不是这样的。李世民已经把李建成的功业抹得差不多,但是历史还是会留下蛛丝马迹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建成在玄武门被干掉,李世民逼宫囚父,几个月后改元贞观。就在李建成死去后不久,突厥兵临城下,大军直逼长安城附近。虽然李世民好胆色,敢只身带六骑去赴可汗之约,但是这暴露了一个问题:李世民搞不掂突厥。

从前经营大唐北方防线的,羁靡突厥的是李建成。李建成一死,帝国北边防线崩溃,突厥人兵锋直逼长安。这就是证据,李建成不是无能的太子,他的某些能力甚至在李世民之上。


第三,李渊没有考虑过换太子。这才是李世民按捺不住,一定要搞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无论李渊有没有私自许诺,要李世民拼命打天下,日后改立太子,至少李渊心里是不愿意换掉李建成的。所以当两个儿子权力斗争白热化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要李世民去洛阳建秦王旌旗,搞个小朝堂。这已经说明了,李世民在太子之争中,已经出局了。并且李世民之前也有陷害过李建成,但是没有动摇李渊对长子的信任。如果李建成不死,他什么都不必做,等到李渊退位,下一任天子就是他了。但是,李世民不同,他必须做点什么,才有机会改写局面。


至于李世民是如何以小博大,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知道,这个回答大家还满意吗?


青女信史


不可能,当时李建成的势力比较大,他还拉拢了齐王李元吉,他又买通了李渊身边的几个宠妃,给李渊吹枕边风,说他的好话讲李世民的坏话,连后来贞观之治的名臣魏征都是他东宫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皇帝亲授的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具有合法性。李世民虽然有实力,也有贤人辅佐,他可能每天都盼着李建成自然死亡,但这种概率微乎其微,要当皇帝就只有夺嫡一条路可走。从后面的发展来看,李世民当皇帝更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还是与他个人的品格有很大关系。玄武门之变是兄弟弑杀,逼父退位有违伦理之举,但他的行为与历史上其他靠宫廷血腥政变弑父杀兄而当上皇帝的人不同,他的性格使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及时止住了杀戮,放下了屠刀,开始广泛地招贤纳谏,把治理国家的重任放到了首位,他不是那种一天到晚纠结帝位的合法性而变得疑神疑鬼的帝王,那样的话,他干长久。他当皇帝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利。



敢于说实话


如果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在他上面还有一个能力,和他一样出众的哥哥李建成,正史中的李建成,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只是造化弄人,既生瑜何生亮。根据历史记载,李建成在年龄上大概比李世民大10岁左右,早年李渊去山西做官,那时候李世民还小,李建成不但要操持一家事务,还在家乡河东一带,结识招揽不少英才,为李家反隋奠定了一定基础。李渊起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个为左军元帅,一个为右军元帅,一路势如破竹,此间李建成是深得李渊欢心的,后来李渊称帝,李建成自然而然的成了太子,做太子他的大多时间是留在长安,学习如何治国,所以很少外出打仗,所以在这段时间,他的军功比起李世民要逊色很多。后来李世民逼反,刘黑塔,又是太子李建成率兵镇压的,兄弟惹了祸都是他来查屁股,有点长兄为父的感觉,他比李世民仁慈多了,他手下能人也不少,那时候魏征也在他手下,他那时候如果,不是太过仁慈,听魏征的话,对李世民严加提防,早做防备,不会有玄武门之祸。他如果做了皇帝,虽然不一定有李世民这么高的成就,出现贞观之治,但也一定是位明君。


凤凰涅槃949


不能,这是很肯定的回答,首先李建成是一个很有才华,以及治国理念的人,李世民只是比李建成狠而已。

李世民去山东与刘黑闼打仗,带着罗成,李瑗等名将被打得落花流水,还是李建成去了才平定得山东。

晋阳起兵后第一个攻入长安的就是李建成,唐朝建立后,册立为皇太子,协助处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军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并且制定推行,武德律,唐律疏议,空前完备得法典,还有均田令,租庸调制,等颁布与实施,以及发展农业等等,功不可没,这还是他在是太子得时候做的,所以废除他是不可能的,而且李建成身体也很好。

综上所述,没有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只能乖乖的做个王爷,并不是说李世民不好,只是因为他哥实在是太优秀了。







简讯飞声


李世民跟李建成,这哥俩是含着金钥匙降临到贵族家里的,而且,战功赫赫,颇有群众基础(反正后世史书是这么记载的)的李世民,似乎更突出一点。

在李渊称帝后,一切都变了。相对贵为太子(也是储君,明确的接班人),等老皇帝驾崩后,承继大统的李建成,李世民所有优势,貌似去当臣子更为合适。李世民是秦王,不是太子,是机会跟太子竞争的,按照这个趋势,李建成接班当皇帝,李世民当他的臣子,是顺理成章的。

假设没有玄武门之变,是否可以排除李世民登上皇位呢??还真不一定。

当时,李渊春秋鼎盛,太子被废黜,出现意外在李渊之前死亡,甚至老皇帝突发奇想,重新选一个接班人,都是可以的,他老人家乐意就好,凡此等等,都可能会发生。李世民有可能继任太子之位,但他不是唯一备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顾虑,有战功又有群众基础的秦王召集他的追随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彻底消除了对手,秦王终于上位,完成了一个王爷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老皇在震惊、无奈之下,干脆主动让位,当逍遥、自在、不理朝政的太上皇去了!

(感谢您的浏览,请多多指点)





低沉的嘶鸣


如果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恐怕不能当上皇帝。原因如下:

1、皇帝李渊优柔寡断,天下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见李世民很有才能,并且手下武将云集。但是可惜李世民不是嫡长子,还没有他大哥和三弟煽风点火,心狠手辣的手段,自然李渊不会立李世民为太子。

2、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话,李世民就已经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