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答案是肯定不行,我是張雲飛,歷史搬運工。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於長安,於次年五月去世。此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這就已經確定了李建成的地位,同時也奠定了李世民的地位。李淵有感隋文帝廢立太子,導致國破家亡的結果,在維護李建成太子的事上很用心。雖然他知道論能力、功勞,他的這個長子哪方面都不如次子,可中國幾百年來“嫡長子繼承製”對他的影響,他不得不立李建成為太子,而李建成也知道他這個弟弟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聯合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處處制約、迫害李世民。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殺死。不久,李淵宣佈禪位,傳位於李世民。而李世民上臺後,又下旨賜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

雖然,玄武門之變並不怎麼光彩,但是封建王權下,父子兄弟之情與皇位相比,都得靠邊站。而唐太宗也因為他在位的一番作為,開創了“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也因為他的民族政策被各族人民親切的稱為“天可汗”。

我是歷史搬運工,我願同大家分享歷史故事。




眞愛壹丗


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終都難,估計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於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說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致死地而後生的險招,也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今天的我們來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機在於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因為兩方相鬥必有一死。其實都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史書上留下優柔寡斷的唐高祖李淵,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對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對付李世民的棋子罷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國時功勞赫赫,只要有影響的大戰役都有他參與的身影。因為太過優秀了,李淵還曾許諾封他為太子,也專門為他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官職,允許他開府建牙自置官屬,等於是成立一個小朝廷。這些恩寵看似是父親對於兒子的正常表現,其實是李世民勢力過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淵的讓步罷了。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稱帝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可以說大一統王朝中最快立國的開國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於讓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殘殺的道路,只能說李世民在歷次戰役中已經打出了威名拉攏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賞賜不斷,但是發現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以後,李淵開始偏袒於李建成以打壓李世民。

李淵的本意是培養李建成打壓李世民,通過政治方式打壓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殺了李世民,因為一來李世民的秦王府勢力龐大二來怎麼說都是父子尚有親情在。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歷次鬥爭中也主要是想奪取李世民的兵權,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邊,太子李建成建議李元吉做統帥,並且想趁機奪走李世民的兵權,以雙方當時勢不兩立的局面,李世民沒有了兵權不死也難,所以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成為最後的贏家。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並且可以處理一切軍國事務。三個月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時間內發動如此之大的宮廷政變,又成為皇太子再成為新皇帝。中間唐帝國沒內部有什麼大的反彈,可見秦王府勢力之恐怖,李淵之前的忌憚和打壓並非為杞人憂天。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對手是帝國最高統治者李淵加法定繼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齊王李元吉,李淵支持李建成在於打壓李世民威脅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壓李世民是為了順利繼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勝利,李世民沒有接下來的政變反擊更是會成功的,沒了兵權的李世民,李淵不殺他,李建成也會殺他,所以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難保。





熱血青春網


不能,原因如下:1、古代遵循的是嫡長子立成制,單從這一點來看,李世民想當皇帝,阻礙重重。2、隋朝的滅亡,就有廢長立幼的原因。3、李淵本人,對隋唐歷史有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李淵是一個很看重親情的人,尤其是對自己的這幾個嫡子。這也是後來完成玄武門事變的原因之一。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終都難,估計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於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說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致死地而後生的險招,也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今天的我們來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機在於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因為兩方相鬥必有一死。其實都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史書上留下優柔寡斷的唐高祖李淵,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對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對付李世民的棋子罷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國時功勞赫赫,只要有影響的大戰役都有他參與的身影。因為太過優秀了,李淵還曾許諾封他為太子,也專門為他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官職,允許他開府建牙自置官屬,等於是成立一個小朝廷。這些恩寵看似是父親對於兒子的正常表現,其實是李世民勢力過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淵的讓步罷了。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稱帝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可以說大一統王朝中最快立國的開國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於讓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殘殺的道路,只能說李世民在歷次戰役中已經打出了威名拉攏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賞賜不斷,但是發現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以後,李淵開始偏袒於李建成以打壓李世民。

李淵的本意是培養李建成打壓李世民,通過政治方式打壓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殺了李世民,因為一來李世民的秦王府勢力龐大二來怎麼說都是父子尚有親情在。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歷次鬥爭中也主要是想奪取李世民的兵權,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邊,太子李建成建議李元吉做統帥,並且想趁機奪走李世民的兵權,以雙方當時勢不兩立的局面,李世民沒有了兵權不死也難,所以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成為最後的贏家。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並且可以處理一切軍國事務。三個月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時間內發動如此之大的宮廷政變,又成為皇太子再成為新皇帝。中間唐帝國沒內部有什麼大的反彈,可見秦王府勢力之恐怖,李淵之前的忌憚和打壓並非為杞人憂天。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對手是帝國最高統治者李淵加法定繼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齊王李元吉,李淵支持李建成在於打壓李世民威脅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壓李世民是為了順利繼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勝利,李世民沒有接下來的政變反擊更是會成功的,沒了兵權的李世民,李淵不殺他,李建成也會殺他,所以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難保。



警世恆言


我的答案是,肯定不行!


玄武門之變一直是個千古謎題,何以李世民以少許的兵力,敢在玄武門設付?要知道,當時太子李建成掌握著宮門守衛的兵力,而李淵手上掌握著唐帝國的天下兵馬。如果一旦事敗,李世民雖有戰功赫赫,但是秦王肯定是當不成,還會連累妻兒和身邊的謀士、幕僚。他為什麼敢於火種取慄,幹這刀口上舔血的買賣?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做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幼地李元吉。李世民不可能登上皇位。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以小博大,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之所以急眼,冒死也要一搏,是因為他和太子之間的差距,不靠兵變是拉不平的。在儲位之爭上,李建成佔盡天時地利與人和,若非以非常手段,不惜弒兄囚父,李世民永遠都不可能當上太子。根本原因,李建成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首先,李建成贏在嫡長子的身份,長幼有序,投胎順序不同,是天然的門檻。這裡說的“門檻”,是個比喻意。當李淵爵封唐國公的時候,李建成是世子;當李淵君臨天下的時候,李建成就是東宮太子。這是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決定的,李建成比李世民早生十年,雖然都是一個娘肚子裡爬出來的,李世民是老二,兄弟之間的齒序決定了,他不可能是帝位的第一繼承人。

看看大唐開國的時候,李淵對兩個兒子的安排:

六月甲申,命太宗將兵徇西河,下之。癸巳,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分為左右: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大都督,左統軍隸焉;太宗為敦煌公、右領大都督,右統軍隸焉。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帥,太宗為副,總兵七萬,徇地東都

古人以左為尊,李淵起兵之初,並置三軍,左軍是安排給李建成的,右軍是安排給李世民的。第二年以世子李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帥,太宗為副帥,在李淵心目中該重點培養誰,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句話,李建成因為是儲君,被留在長安學習治國之道,皇帝和儲君是國之根本,不能輕易出征。能打又排行老二的李世民,就分派到打天下這個苦活累活。

其次,李建成本身文武雙全,實力很強。作為李淵的嫡長子,他也是為大唐的基業立過大功勞的:

高祖乃命太宗與劉文靜及門下客長孫順德、劉弘基各募兵,旬日間眾且一萬,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於河東。

太原起兵之前,李淵命李建成去河東結交豪傑,他帶著李元吉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高祖奠國大業奠定了基礎。後來,由於儲君的身份限制,他留守長安。但是,沒出去打仗不代表沒有軍事才華,雖然現在唐朝史書湮滅了很多關於李建成的真實史料,貞觀史臣編寫的史書中,李建成被醜化成好色、昏庸、無能的樣子。但真實的歷史恐怕不是這樣的。李世民已經把李建成的功業抹得差不多,但是歷史還是會留下蛛絲馬跡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建成在玄武門被幹掉,李世民逼宮囚父,幾個月後改元貞觀。就在李建成死去後不久,突厥兵臨城下,大軍直逼長安城附近。雖然李世民好膽色,敢隻身帶六騎去赴可汗之約,但是這暴露了一個問題:李世民搞不掂突厥。

從前經營大唐北方防線的,羈靡突厥的是李建成。李建成一死,帝國北邊防線崩潰,突厥人兵鋒直逼長安。這就是證據,李建成不是無能的太子,他的某些能力甚至在李世民之上。


第三,李淵沒有考慮過換太子。這才是李世民按捺不住,一定要搞玄武門之變的原因。無論李淵有沒有私自許諾,要李世民拼命打天下,日後改立太子,至少李淵心裡是不願意換掉李建成的。所以當兩個兒子權力鬥爭白熱化之後,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要李世民去洛陽建秦王旌旗,搞個小朝堂。這已經說明了,李世民在太子之爭中,已經出局了。並且李世民之前也有陷害過李建成,但是沒有動搖李淵對長子的信任。如果李建成不死,他什麼都不必做,等到李淵退位,下一任天子就是他了。但是,李世民不同,他必須做點什麼,才有機會改寫局面。


至於李世民是如何以小博大,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不知道,這個回答大家還滿意嗎?


青女信史


不可能,當時李建成的勢力比較大,他還拉攏了齊王李元吉,他又買通了李淵身邊的幾個寵妃,給李淵吹枕邊風,說他的好話講李世民的壞話,連後來貞觀之治的名臣魏徵都是他東宮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皇帝親授的太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具有合法性。李世民雖然有實力,也有賢人輔佐,他可能每天都盼著李建成自然死亡,但這種概率微乎其微,要當皇帝就只有奪嫡一條路可走。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李世民當皇帝更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我覺得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還是與他個人的品格有很大關係。玄武門之變是兄弟弒殺,逼父退位有違倫理之舉,但他的行為與歷史上其他靠宮廷血腥政變弒父殺兄而當上皇帝的人不同,他的性格使他在玄武門之變之後及時止住了殺戮,放下了屠刀,開始廣泛地招賢納諫,把治理國家的重任放到了首位,他不是那種一天到晚糾結帝位的合法性而變得疑神疑鬼的帝王,那樣的話,他幹長久。他當皇帝對歷史發展進程有利。



敢於說實話


如果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在他上面還有一個能力,和他一樣出眾的哥哥李建成,正史中的李建成,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只是造化弄人,既生瑜何生亮。根據歷史記載,李建成在年齡上大概比李世民大10歲左右,早年李淵去山西做官,那時候李世民還小,李建成不但要操持一家事務,還在家鄉河東一帶,結識招攬不少英才,為李家反隋奠定了一定基礎。李淵起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為左軍元帥,一個為右軍元帥,一路勢如破竹,此間李建成是深得李淵歡心的,後來李淵稱帝,李建成自然而然的成了太子,做太子他的大多時間是留在長安,學習如何治國,所以很少外出打仗,所以在這段時間,他的軍功比起李世民要遜色很多。後來李世民逼反,劉黑塔,又是太子李建成率兵鎮壓的,兄弟惹了禍都是他來查屁股,有點長兄為父的感覺,他比李世民仁慈多了,他手下能人也不少,那時候魏徵也在他手下,他那時候如果,不是太過仁慈,聽魏徵的話,對李世民嚴加提防,早做防備,不會有玄武門之禍。他如果做了皇帝,雖然不一定有李世民這麼高的成就,出現貞觀之治,但也一定是位明君。


鳳凰涅槃949


不能,這是很肯定的回答,首先李建成是一個很有才華,以及治國理念的人,李世民只是比李建成狠而已。

李世民去山東與劉黑闥打仗,帶著羅成,李瑗等名將被打得落花流水,還是李建成去了才平定得山東。

晉陽起兵後第一個攻入長安的就是李建成,唐朝建立後,冊立為皇太子,協助處理政事。李建成,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並且制定推行,武德律,唐律疏議,空前完備得法典,還有均田令,租庸調製,等頒佈與實施,以及發展農業等等,功不可沒,這還是他在是太子得時候做的,所以廢除他是不可能的,而且李建成身體也很好。

綜上所述,沒有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只能乖乖的做個王爺,並不是說李世民不好,只是因為他哥實在是太優秀了。







簡訊飛聲


李世民跟李建成,這哥倆是含著金鑰匙降臨到貴族家裡的,而且,戰功赫赫,頗有群眾基礎(反正後世史書是這麼記載的)的李世民,似乎更突出一點。

在李淵稱帝后,一切都變了。相對貴為太子(也是儲君,明確的接班人),等老皇帝駕崩後,承繼大統的李建成,李世民所有優勢,貌似去當臣子更為合適。李世民是秦王,不是太子,是機會跟太子競爭的,按照這個趨勢,李建成接班當皇帝,李世民當他的臣子,是順理成章的。

假設沒有玄武門之變,是否可以排除李世民登上皇位呢??還真不一定。

當時,李淵春秋鼎盛,太子被廢黜,出現意外在李淵之前死亡,甚至老皇帝突發奇想,重新選一個接班人,都是可以的,他老人家樂意就好,凡此等等,都可能會發生。李世民有可能繼任太子之位,但他不是唯一備選。

可能正是基於這個顧慮,有戰功又有群眾基礎的秦王召集他的追隨者,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徹底消除了對手,秦王終於上位,完成了一個王爺到皇帝的華麗轉身。

老皇在震驚、無奈之下,乾脆主動讓位,當逍遙、自在、不理朝政的太上皇去了!

(感謝您的瀏覽,請多多指點)





低沉的嘶鳴


如果李世民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恐怕不能當上皇帝。原因如下:

1、皇帝李淵優柔寡斷,天下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可見李世民很有才能,並且手下武將雲集。但是可惜李世民不是嫡長子,還沒有他大哥和三弟煽風點火,心狠手辣的手段,自然李淵不會立李世民為太子。

2、沒有玄武門之變的話,李世民就已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