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时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呈上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不仅弹劾权臣,揭露他们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罪行,还对万历皇帝登基近二十年的政治作了一番点评与抨击。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汤显祖画像

疏文一出,万历皇帝明神宗自然勃然大怒,一道圣旨就把上疏之人放逐到了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贬为典史。

一般来说,官员被贬去偏远的岭南,多是心情郁闷的。但这位上疏的官员,反倒还挺高兴。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汤显祖,后世人称“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感到开心的是,这次岭南之行,他心心念念的罗浮之梦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离奇】 被贬岭南成了“圆梦之旅”

因《论辅臣科臣疏》被贬官广东徐闻,汤显祖当年九月初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至月底翻越梅岭进入广东,再从保昌(今南雄)走水路,途经曲江(期间登岸往游南华寺)、乳源、英德、翁源、清远、三水、佛山等地,十月初七小雪前后到达广州。

在广州盘桓二十余日后,汤显祖先赴东莞,然后前往惠州罗浮山“朝圣”,至十一月初七从罗浮山下来乘船赴澳门,刚好一个月。最终才过阳江后从海路前往徐闻就职。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云雾弥漫的罗浮山

古时文人被贬岭南,大多是不情不愿且惧怕愁苦的,可汤显祖截然不同。因揭发权臣被贬,对于文士来说,不仅在明朝,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荣耀的事,会天下扬名,传为佳话。所以在上疏之前,汤显祖已经考虑到了后果。因此被贬的诏令下来,他欣然接受。

同时,身为江西临川人的汤显祖,对岭南的地理风貌,本来就有亲近之感,甚至还有所期待:“吾平生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减陆贾使南粤哉!”

在汤显祖看来,这次能去岭南,比西汉初年陆贾出使南越被奉为上宾还爽快,因为他把它当成了“圆梦之旅”!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罗浮山上,葛洪始创的道观

当然,这时候的岭南,条件比韩愈、苏轼时代好多了,他没什么好怕的。

明代的广东,与唐宋时期相比,经济文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即使是更为偏远的徐闻,在当时也已被视为“善地”。而且徐闻县令熊敏还是汤显祖的江西老乡,汤显祖的儿女亲家刘应秋早已为他联络安排好,可以说他已经无后顾之忧了。

【探因 】家世渊源深受道教影响

汤显祖对罗浮山的向往,与他自身的家世和信仰有关。他的祖父汤懋昭信奉道教,对他的教育中难免有道教因素。并且,他的祖母也笃信道教,这对幼年的汤显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他的第一位老师徐良傅,曾因得罪权臣被革职为民,一生潦倒,以授徒维持生计,他也鼓励汤显祖信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汤显祖,对道教熟悉、了解,更有莫名的亲近感。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汤显祖从小就受道教影响

道教对汤显祖的影响,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见一斑。他年轻时写过好几首与祖父的涉道诗。万历三年(1575年)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75首诗中,有11首涉及仙道。

他早年的信仰,令他特别向往罗浮山。

罗浮山早在秦朝时期就已有仙道踪迹,晋朝葛洪之后,由于葛仙翁与道教的影响力,使得罗浮山成为天下名山。因此在年少时的汤显祖心里,罗浮山一直是“仙山”一样的存在。能去游览罗浮山,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葛洪隐居罗浮山行医修道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汤显祖的至交好友祁衍曾在罗浮山居住多年。就此一点,汤显祖也一直想去一趟罗浮山。

【激情】 5天写下18篇(首)诗文

终于到达罗浮山,我们难以想象当时汤显祖的心情。不过作为文人,有感而发时就会留下诗文,这是他们心境状况的自然流露。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罗浮山

中山大学博士周松芳曾做过统计,在汤显祖登上罗浮山的短短5天时间里,他写下了17首诗歌和一篇长赋!

据说汤显祖到广州时还生了一场病,当时他爬罗浮山时,病还没完全好。但心中的圣山近在咫尺,他已经迫不及待!

他在10月的最后一天傍晚时分到达了罗浮山下的朱明洞入口。等不及了!稍事休息后,他就连夜进山了。到了飞云顶,他连夜写下了2200字的《游罗浮山赋》,详细记述了他前往罗浮山之路上的所见所闻,包括山色风景、人文故事等。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汤显祖奋笔写罗浮 漫画/杜卉

【学者访谈】

周松芳:罗浮之行深刻影响了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周松芳,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汤显祖借着被贬徐闻,开启了他的岭南之行。在这趟行程中,前往罗浮山似乎是他“早有预谋”的重要计划。而这趟“圆梦之旅”,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牡丹亭》中“柳梦梅”这个人物形象,就与汤显祖的这趟岭南之行有关,也与罗浮山有关。对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周松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岭南之行催生了《牡丹亭》的创作。

罗浮山顶写就《罗浮山赋》

羊城晚报:汤显祖因遭贬而开启岭南之行,这趟行程他有何收获?给广东留下了什么?

周松芳:汤显祖不仅是享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的伟大戏剧家,也是著名诗人。他被贬岭南的时间不长,居留徐闻的时间加上路上的时间,也不过一年多一点,但却留下了151首诗歌,还有不少文章。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世界文学史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肩

尤其是《广城二首》、《下飞云顶》及《罗浮山赋》,堪称史上吟咏广州和罗浮的最佳诗篇。如咏广州的《广城二首》之一:“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准确写出了广州作为港口和商业城市的城市特质和繁华市貌。他登上罗浮山时写了《下飞云顶》一诗:“绝岭能清啸,下山愁欲绝。千山一回首,云气是罗浮。”他写这首诗的头天晚上,夜宿飞云顶,激动不已,一挥而就完成了长达2200字的《罗浮山赋》。

《牡丹亭》人物原型来自岭南

羊城晚报:汤显祖是江西人,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柳梦梅却是个来自岭南的才子,这是为什么?

周松芳:汤显祖虽然是江西人,但他对岭南人很熟悉。他有许多岭南故交,单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就有六位岭南籍人士;诗文所见,他在南京任上也结交了不少岭南籍朋友,如官至光禄寺卿、后来编纂了万历《广东通志》的郭棐、“南园后五子”之一的著名诗人欧大任,以及前兵部尚书翁万达之子等等。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罗浮山不高,环境清幽

在这种交往中,汤显祖深深感受到远离朝廷的岭南士子,无论科举还是做官都很吃亏,以致“瘴岭人材多伏骥”,虽然深怀同情,也是十分无奈。通过与他们的交往,都或多或少影响到《牡丹亭》人物的塑造,但最具原型特征的,非他中进士出仕之前相交的挚友——东莞人祁衍曾莫属。

羊城晚报:说祁衍曾是“柳梦梅”的人物原型,有怎样的依据?

周松芳:汤显祖的好朋友祁衍曾是个至情至性、豪放不羁的人。他23岁才开始努力读书考科举,万历四年(1576年)即中举,进士却老是考不上。即便如此,他还四处游山玩水。有一次在游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白鹿洞后,困于南昌,作文乞食。因文采突出,吸引了汤显祖的注意,而汤显祖就是喜欢至情至性的人,最终二人成了一生的好友。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牡丹亭》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 漫画/杜卉

祁衍曾不仅对朋友至情至性,对女人尤其至情至性。汤显祖有诗说他:“男儿生不遇风尘,酒妇人中顿此身。一掷蛾眉能百万,看君似是有心人。”《牡丹亭》所塑造的柳梦梅,就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因痴情于杜丽娘,不惧杀头之罪为其掘墓还魂之举,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祁衍曾在汤显祖南贬前一年因病去世。汤显祖为此悲伤不已,屡屡形于辞章。因此,以祁衍曾作为柳梦梅原型之一,是合情合理合逻辑的。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汤显祖名剧《牡丹亭》

绕道罗浮山就是为了“圆梦”

羊城晚报:从汤显祖的岭南之行线路看:江西临川-广东韶关-清远-佛山-广州,他的被贬之地是徐闻,原本应该继续南行,而他却从广州去了惠州罗浮山,然后再南行,这中间兜了好大一个弯。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圆他的罗浮山之梦吧?

周松芳:这次岭南之行,汤显祖最希望了却的心愿,除了游览罗浮山之外,还有一个,源于前文所提的那位至交好友——祁衍曾。

祁衍曾就曾生活在罗浮山里,汤显祖以前向往罗浮山,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可惜,祁衍曾在世的时候,汤显祖一直没等来前往罗浮山探望朋友的机会。这次汤显祖借助徐闻之行绕道罗浮山,终于得偿所愿。遗憾的是,祁衍曾就在汤显祖贬谪岭南的前一年因病去世了,二人未曾在罗浮山得见。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为纪念汤显祖而发行的邮票

于是这次前往罗浮山之前,汤显祖先到东莞看望了祁衍曾的遗孤,这也是他罗浮山之行的重要内容,是用行动对亡友的追怀。

“柳梦梅”之名也与罗浮山有关

羊城晚报:汤显祖在罗浮山逗留不过五日,罗浮之行给汤显祖及其后来的戏剧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周松芳:说《牡丹亭》与汤显祖的罗浮山之行有关,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关于梅花的意象。汤显祖爱梅花,而罗浮山正以梅花著称,入山口即有梅花村。“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屈大均《广东新语》)。宋时苏东坡被贬惠州,也曾一连写过三首咏梅花的诗。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罗浮山给了汤显祖梅花美人的意象

汤显祖当时在罗浮山蝴蝶洞避雨,留有诗句云:“洞中避风雨,梦蝶愁飞举。美人湿不来,暗与梅花语。”《出朱明观》一诗中也说:“消息梅花月,归舟兴不忘。”

早年汤所作与祁衍曾有关的诗歌,也曾多次提到“梅”这一意象,可以说,梅花是汤显祖关于好友、关于罗浮山最深的印象,梅中有梦,梦里有梅。后来《牡丹亭》的主人公定名“柳梦梅”,多少与此有关。

汤显祖在罗浮山上所作《望罗浮夜发》云:“披衣天门外,幽篁听山鬼。”梦中与美人相会和人鬼之恋的意趣,此时或许已进入汤显祖头脑。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罗浮山是道教名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山”

而早在《牡丹亭》诞生之前,已经有了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小说故事就发生在广东南雄。汤显祖逗留大庾岭之时,也了解到了《夷坚志》中关于人鬼相恋的故事。这些故事,加上此番在罗浮山的梅花美人、幽篁山鬼带给他的印象,无疑都为汤显祖日后创作《牡丹亭》及其他戏剧作品奠定了基础。

【文脉档案】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剧家、文学家,祖籍江西临川,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5天写了18篇诗文,汤显祖如此厚爱罗浮山

《牡丹亭》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