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布?

715457390177张建军


把持朝廷权柄这几年,董卓的暴行已经到了天人共愤的程度,他既死,也就到了对西凉人清算的时候。为了稳定局势,位高权重的西凉军阀比如胡轸等,虽然为虎作伥但还有为东汉朝廷利用的价值。不过作为西凉军中层将领的李傕郭氾等人就成了秋后算账的对象,所以朝廷绝对不肯赦免他们。

而吕布已经成了朝廷重臣中的一员,如果已经成为逆贼的二人敢去投奔,吕布估计直接就把他们砍了。

更何况,吕布也不是西凉人而是并州军的代表人物,在董卓麾下的时候,并州军与西凉军就是对头。又有董卓之仇,所以李傕郭汜是不可能投降吕布的。

董卓收编并州军是有朝廷大义的

相对于关东诸侯的反董联军,洛阳以西则为关西势力。关西势力的局势很复杂,基本上有四大势力,一是董卓代表的凉州官军,一是马腾韩遂的凉州叛军(后转正),一是丁原的并州官军,还有就是并州的白波贼。

由此可见,董卓的势力其实并不突出,而且因为朝廷忌惮他尾大不掉,把他调出了赖以发家的凉州,去当并州牧。

董卓虽然有所不甘,但还是带着五千嫡系上路了,不过在河东停了下来,

玺书拜(董)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后汉书》)

机会还真被他等来了,他和丁原一起接到何进的命令进京杀宦官。

(凉州、并州皆出精兵,号称“并凉劲军”)

没想到,何进和宦官势力居然斗了个两败俱伤,于是董卓趁着京城权力真空之机掌握了大局。

可是董卓当时手底下没多人啊,在收编了何进的余部后就盯上了丁原。

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三国志》)

手段虽然有些下作,但是董卓收编并州军是名正言顺的,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并州牧。

吕布这么做也是正常,因为董卓当时掌握了朝廷,也等于是握有了大义。

不只是吕布,并州张辽也一样,

进败,以兵属董卓。(《三国志》)

可见,当时对于董卓夺取并州兵权,并州将士是没怎么抗拒的。

凉州军并州军早就势成水火

吕布只是干儿子,哪怕他掌握了并州军,地位仍然不高,所以并州军的处境也不会太好。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 除了孙坚之外 罕有成功表现)

史料中记载,当时孙坚来攻。董卓派出了胡轸和吕布迎战,胡轸是大都,吕布是骑都,归胡轸管,于是“布与轸不相能。”(《三国志》)

《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胡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吕布是骑都尉,二千石的官,青绶就是二千石官所佩戴的,胡轸的言下之意就是吓唬吕布了。吕布和并州军当然不满,于是就捣乱,喊敌人来了,结果胡轸军就炸营了。

《后汉书· 吕布传》说“吕布尝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

可见吕布私通董卓侍婢只是小事,两人的矛盾早就有了。吕布就得机会给董卓致命一击。

而在吕布杀董卓之后,凉州人的怒气就发泄在了并州人身上。

李傕、郭汜以王允、吕布杀董卓,故忿怒并州人,并州人其在军者男女数百人,皆诛杀之。” 《后汉书· 董卓传》

所以,李傕、郭汜是不可能投降仇深似海的并州人的。

李傕、郭汜拥众十万岂能降吕布

所谓时势造英雄,李傕、郭汜也是借着时势而起,因为他们俩原本只是校尉,并不是董卓信任的重将。但董卓一死,事情就全变了。

董卓手下有五大中郎将,徐荣、段煨、胡轸投靠了朝廷,但他们三个属于手里没有兵被堵在长安城不得不降。

董卓虽死,但是能与关东诸侯抗衡的精锐犹在。

“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后汉书·董卓传》)

段煨原来是有重兵的,不过在朱儁举兵后,他的军队就被董卓的女婿牛辅给收到了手中。而董卓一死,董越虽然没有叛变,但却被牛辅给杀了,于是董卓的精锐尽入牛辅之手。而李傕、郭汜只不过的牛辅手下,巨变之时正被派出去对于关东诸侯。

董卓刚死,吕布就派出并州人李肃去打牛辅,却没打过。不过这一闹,使得凉州人军心不稳,有人半夜潜逃结果引发了营啸,牛辅见状不好居然跑了。

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

《后汉书》所载可见李傕、郭汜本来只是想获得朝廷的赦免令好回凉州的,不过到底谁说要杀光凉州人这一点就值得探讨了。

根据史料,告诉李傕、郭汜这事的应该与已经投降朝廷的胡轸有关。

胡文才(胡轸)、杨整脩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及李傕之叛,允乃呼文才、整脩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於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

(吕布曾与郭汜单挑 但仍被打出了长安)

十几万人十天就攻下了长安,可见吕布当时手下并没有多少人马。李傕、郭汜再愚蠢也不会贴到吕布身上去的。

结论

综上所述,李傕、郭汜不追随吕布无外乎两点。一是凉州人和并州人的对立,而且吕布还杀了凉州人的主心骨。第二点自然是吕布自身实力太弱,如果他拥兵十万的话,李傕、郭汜早就降了。

杀董卓那么大的仇,李傕、郭汜审时度势也没把吕布怎么样。因为有并州人张扬在河内,二人怕吕布和张扬合流后添乱,直接封了吕布一个“颍川太守”让他带着并州军滚得越远越好了。

《三国志》《后汉书》


辽风物语


这是个好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如果李傕、郭祀在董卓死后跟随了吕布,那么汉朝廷或许能够光复,天下就不至于大乱。

那为何没有呢?从以下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01

李傕、郭祀的意愿就是归顺朝廷。

树倒猢狲散,董卓死后,西凉军就解体了,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董卓并非善类,专横跋扈、无恶不作。

鸟择良木而栖,因而,跟随董卓的人,没有忠义之士,只有唯利是图之人。

因此,董卓死后,其部将没有人提出为其复仇,而是希望归附朝廷。只要有官做,保住自己的利益,跟着谁混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或者吕布能够收编董卓的部众,让他们替朝廷出力,这是最完美的结果。

02

王允的态度。

王允与吕布联手诛杀董卓之后,开始飘飘然,居然嚣张地说:“像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在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惧怕的呢?”

每当群臣聚会,王允不再有温润之色,而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十分傲慢的样子。

本来除掉董卓之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廷,这会儿,王允根本不把吕布放在眼里。吕布逐步失去了话语权。

不管王允以前如何勤政奉公,也无论诛杀董卓的功劳多么巨大。如果李傕、郭祀不诛杀王允,很难说王允就不是董卓第二。人都会变的,屁股决定脑袋是很有道理的,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是不一样的。

在对待李傕、郭祀等董卓旧部的问题上,王允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且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

汉末大儒蔡邕就因为董卓对他不错,听闻董卓被杀,轻轻一声叹息,就被王允下狱处死。几乎所有的人替蔡邕求情,王允都不答应。

王允的专权骄横甚至超过了董卓。起码几次重大问题,蔡邕力谏,董卓还能够采纳。

但王允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执意要全部处理掉董卓旧部,也就堵塞了李傕、郭祀等人归顺朝廷意愿。最终导致李傕等的叛乱,这是王允一手造成的。

03

吕布缺乏领袖担当。

都清楚吕布骁勇无比,但吕布是以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得到其赏识后,担任主薄。

主薄一职是为主官掌管文书的佐吏,像杨修就是曹操的主薄,这是细致的针线活。由此看来,吕布并不仅仅是有勇无谋的莽汉,更好比是猛张飞能绣花,能文也能武,这可能是许多人想不到的。

但作为一个刺史的主薄,吕布或许能够轻松驾驭。但作为政治家来处理国家大事,就显得捉襟见肘,谋略不足了。

王允逐步控制朝政之后,吕布被边缘化。如果吕布有大智慧,能够把董卓的部将收归己用,那真是汉室之幸事,天下百姓之幸事。

在朝廷内可以制衡王允的飞扬跋扈,对外可以震慑天下诸侯。从者安抚,逆者讨伐。匡扶汉室,千古一人。

即便自己想做皇帝,那也是最起码的资本。

由此看来,李傕、郭祀跟随吕布还是有可能的。根本而言,是吕布缺乏政治家的智慧,没有认识到这一支力量的巨大作用。最终吕布被击败,既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汉朝廷的灾难。


豹眼看历史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根本不可能会跟随吕布。我从三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理由。

第一,李傕郭汜与吕布互不统属,关系并不融洽。

董卓在吞并了丁原后,麾下部队分为三块,一个是直属的西凉军,一个是丁原的并州军,最后一个是原本洛阳的军队。这些军队的关系并不融洽。

在面对关东诸侯的时候,吕布曾参战过,但是与西凉将领胡轸不和,最后被孙坚所败。尤其可以看出,两军的关系并不好。

而吕布杀死董卓后,王允等人命令吕布将董卓余部全部清除,李傕郭汜就是其中的人物。本来还有一个董卓的女婿牛辅可以依靠,但是牛辅被杀之后,李傕郭汜采纳贾诩之言反攻长安。

第二,李傕和郭汜身上董卓的印记太深了。

要知道董卓死后,之前被董卓强行抓来当官的蔡邕就为董卓哭了一下,就被王允杀了,蔡邕根本不能算是董卓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海内名士,都不能幸免。那么跟随董卓多年,充当董卓爪牙的李傕和郭汜,就必然是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投降吕布不就是自投罗网吗?

第三,地位的变化会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要知道李傕和郭汜是跟随董卓一直南征北战,才有了后来的校尉之职,而吕布因为他的勇猛同时因为他关键的叛变杀死丁原,使得吕布成为中郎将,都亭侯。但是这些都还没什么,因为都是为董卓效力,而李傕郭汜等人更受到董卓的信任,地位与吕布相比,只高不低。

随着董卓的死亡,如果李傕郭汜投靠了吕布,就会出现,原本地位相等的人,突然只能作为那个人的下属,这心理难道不会别扭吗?更何况,吕布是靠叛变上位的,完全不值得效忠。


秋心谈历史


董卓死后,如果让李傕和郭汜跟随吕布,应该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之间的间隙太深,即使勉强凑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友好相处。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是非曲折。

董卓的凉州军和吕布的并州军。

很多人以为吕布和董卓同属一伙的,其实不然。董卓来自凉州,其部下大多数来自凉州,因此被称为凉州集团;而吕布则来自并州,其部下也是来自并州,因此被称为并州集团。

吕布火并并州刺史丁原后,统领并州集团归顺董卓的凉州集团,但是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并不太好,屡次发生矛盾。在严重的时候导致在对抗关东联军的过程中互相掣肘,屡次战败,甚至连大将华雄也被孙坚阵斩。

董卓威逼皇帝西迁后,杀人太多,唯恐有人暗算他,就把吕布调到身边。董卓对吕布的宠爱导致凉州集团普遍不满,结果在王允的策反之下,吕布诛杀董卓,彻底引发了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之间的矛盾。凉州集团为了复仇,将凉州军内所有的并州士卒全部杀掉,彻底断绝了和吕布并州集团之间和解的可能,两者之间已经处于不可调和的程度。

董卓死后凉州军的状况。

公元192年4月,董卓在北掖门被吕布所杀,距离董卓入京仅仅三年的时间,一时间凉州军群龙无首,一片慌乱。

董卓手下五虎将: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也处于一筹莫展的状态。董卓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弟弟董旻,但董旻在京城一起被杀,就只剩下一个女婿牛辅。按照道理,没有其他继承人的情况下,牛辅理应担当起统领凉州军的责任。

牛辅手握重兵,后来那些风云人物如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等人此时都是他手下的校尉,然而他本人缺乏担当统帅的才干,在董卓被人暗害之后,尤为明显。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即使董卓的亲信,董越过去投奔他。牛辅依然持怀疑的态度,趁他不注意,将董越杀死,兼并其部属。

随着局势愈发紧张,牛辅大军晚上发生了营啸事件,在没有弄明白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就携带金银珠宝和亲信逃跑,结果被亲信所害。

原本有希望能够把凉州军集聚在一起的希望破灭了,西凉军彻底成了一盘散沙,许多人脱队私自逃回凉州。

原本上面还有牛辅顶着,现在上面没有人了,只是校尉官职的李傕和郭汜等人成了领头人,这就是凉州军自身状态。

董卓死后,李傕和郭汜等人的出路。

董卓被杀后,朝廷接受了并不是凉州的胡轸和徐荣的投降。对于段煨,这个“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同族兄弟,朝廷也接受了他的归顺。唯独对于董卓的死忠牛辅和董越等人的处置,处于矛盾状态,意见莫衷一是。

第一,吕布的意见。

吕布和凉州军的矛盾太深,完全无法调和。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

吕布的意见简单而粗暴,完全处于一种胜利者姿态出现,赢者通吃的想法。幸好此时的王允比较谨慎,否定了吕布将董卓部属赶尽杀绝的建议。

但是吕布依然故我,还是干了另外一件事情,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吕布使李肃至陕,以诏命诛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杀之。

凉州军没有等到赦令,反而等来了吕布征讨大军。吕布和牛辅恩怨太深,就派李肃去诛杀牛辅,牛辅奋起反抗,结果击败了李肃,而吕布埋怨李肃办事不力,居然将李肃也杀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指望吕布去招揽李傕和郭汜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招揽来,也是水火不容。

第二,王允不愿意赦免凉州集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

王允的行为在此时非常自相矛盾,一方面很想赦免这些人,但是又觉得赦免又会让他们误会真的有罪。按照王允的想法就是既然没有罪,那就不用赦免,最好还是自行解散离开吧。

这是王允的想法,可不是李傕和郭汜的想法,在李傕等人看来,朝廷诛杀董卓,其部下到底有没有罪?朝廷也没有说,如果有罪就赦免,如果没有罪也需要说明一下,就这样不明不白,还让他们自行解散回家,这就让这帮西凉军心存疑虑。

关东联盟虽然解散,但是出关的交通要道皆被各个州郡守住,要想通过也不太容易。甚至即使逃回老家并州,日后会不会算旧账,谁又说的清楚?毕竟朝廷没有下赦免的诏书呀。

第三,李傕和郭汜的乞降失败。

牛辅死后,李傕和郭汜等人失去了主心骨,一心想着投靠朝廷,就再次派人去向朝廷乞降。此时的王允再次狂妄起来,继续拒绝他们的要求,并且粗暴的说道,朝廷一年不能够有两次赦免令。第一次赦免令还没有下就被撤销了,何来第二次赦免呢?这就让以李傕和郭汜为首的凉州军更加疑虑。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是李傕和郭汜不想投降,而是朝廷实在不愿意。王允固执的认为,这些人没有罪,不需要赦免,而且他们应该自行回归乡里。

吕布穷追不舍的行为,王允等人的态度再加上李傕和郭汜乞降失败的疑虑,导致了庞大的凉州军完全失去了退路,更加没有机会归顺吕布,这也为后来彪悍的凉州军危害长安埋下祸根。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在董卓的被诛杀之后,处于报复的目的,吕布不愿意招揽这些凉州军,更愿意痛下杀手,将李傕和郭汜等人斩草除根。另外加上以王允为首的朝廷对于他们的态度,导致凉州军已经绝无归顺的可能。


笑看三国风云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李榷郭汜不愿意跟随吕布,恰恰相反,是吕布的新上司司徒王允拒绝了李榷郭汜的投降。你说这叫啥事?别人苦苦哀求前来投降,你倒好,不仅强烈拒绝,而且还要赶尽杀绝,是个人都有三分火气,以致于李榷郭汜举兵造反,竟然最后成功了,王允简直是端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董卓死后,他的西凉大军并没有因此消亡,作为西凉军中仅次于吕布的李榷郭汜,他们两人当时并未跟随董卓入长安,否则也就没有后来的祸事了。其实按理来说,王允在董卓死后,应该可以接手其西凉军,毕竟还有一个吕布在,可是王允不知道抽啥风,竟然要诛杀董卓余孽,一点机会也不留给别人,况且这还是李榷郭汜自愿投降王允的,可王允倒好,拒绝了,不仅如此,还大言不惭,要派兵诛杀他们。这不是活生生逼他们举兵造反吗?

即使你王允想要除掉他们,也要选择一个温和的办法,比如假装接纳他们,等到他们入京之时,再动手不迟。可是王允呢?非要派兵平定他们,也不想想自己手上有多少人马?对方有多少人马?

最后结果,平定的军队兵败,自己呢?又在长安城下跳楼自尽了,他死倒好,连累汉献帝落入叛军手里,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可见王允并不知兵,也不懂谋略。


青史回声


董卓被杀后,西凉军惊恐,诸将请求归附朝廷。

表面上看,是王允不懂变通,坚决拒绝李傕郭汜请降,把他们逼到死路上,于是经过贾诩煽动,就叛乱起来。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很多权谋关系。

李傕郭汜是凉州人,吕布是并州人,大家根本不是一路。古代人地域排斥是很强烈的,大家说话都说不到一块,又怎么合作?西凉军比吕布本部并州军多很多,不处理那些军头,根本不能驾驭好不好。同样是董卓旧部,却是辽东人的徐荣就归附朝廷,并在平叛中战死。

而且李傕郭汜是董卓旧部,而吕布是干掉旧老板丁原叛投过来的,各属不同系统,原本就隔阂很深。凉州军大将胡轸曾有借军令杀掉吕布的想法,而吕布则故意制造败局自保——见《三国志·孙坚传》注引英雄记曰。

西凉诸将跟吕布有仇怨,董卓刚死,这些人就杀了军中数百并州人,这叫吕布怎么敢接纳他们?王允是在董卓女婿牛辅兵败,认为西凉军没有大作为的情况下,定下诛杀将领赦免士兵的政策。不想贾诩棋高一着,造谣“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参看《后汉书·董卓传》),制造绝望气氛,煽动大叛乱。


真正鳄鱼不哭


跟随有两重含义,一是奉吕布为主,听命于吕布;二是仿效吕布,向王允为首的汉政府投诚换得平安。

在董卓死后,凉州军已准备接受改编,只是王允在处置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既想处罚,又担心哗变;不处罚,因董卓而受损的利益集团不答应。还想着借着整编的机会拉拢关东联军。内心惶惶不安的凉州军众人,在多变的处置消息传来时,愈发不安,于是给了他人可趁之机。在李傕、郭汜的带领下攻破长安,杀王允,挟持汉献帝,大汉朝廷的颜面再次扫地。

至于说奉吕布为主,不太现实。首先,李傕、郭汜是涼州军中的实力派,无论地位、官位,还是实力,都比吕布强,他们投靠吕布,先不说肯不肯,吕布本人就不敢相信,更不敢接受,会担心被李郭二人吞并。其次,吕布同王允联手杀掉董卓,甭管外人如何看董卓,至少在凉州军将士看来,吕布是背叛者。再有,杀掉董卓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吕布虽和王允同掌朝政,但和王允相比,在朝中根基不深,没有太大话语权,他的承诺不一定不好使。

吕布和李傕、郭汜一样,在王允等人眼中都是武夫,都曾是董卓余党,最重要的都是低门小户,在当时注重出身门第的氛围中,高门大户掌握资源,掌控生死。李郭二人自然也知道这些,与其投靠吕布,不如投靠背景深厚的王允稳当,只是没想到王允没瞧上他俩,不得已之下,李傕郭汜才打上长安,杀王允。


寒星针


答案很简单,李傕郭汜和吕布当时已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李傕郭汜二人是凉州人,很早便是董卓的部下,是董卓的西凉旧部,而吕布不同,吕布是并州人,原是并州刺史丁原部下,并不是董卓的旧部,董卓入京掌权后,闻听吕布英勇,便收买他并诱使他背离故主,这才加入的董卓的队伍,所以说,吕布虽然和李傕郭汜二人同属董卓部下,其实他们分属两个派别,一个是西凉旧部,另一个是并州新部,而吕布此人素来不重情义,所以,他和李傕郭汜的交情顶多算个酒肉朋友。

后因吕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吕布自知董卓脾气不好,怕事情败露后为董卓所惩罚,心中甚是不安。而早前,司徒王允因觉得吕布是并州勇士,而以厚礼待之,于是,吕布便把心中的苦闷诉说给王允,而恰巧此时王允与其他大臣正在密谋除掉董卓的事,于是便令吕布为内应,但吕布还是有所顾虑,因而他曾拜董卓为义父,怕落下弑父的恶名,王允又是一番开通,最终吕布终于想明白了,便答应了王允之事。不久便刺杀了董卓了,吕布因杀董有功,一下子就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并协助王允掌管朝权。

那么问题来了李傕郭汜为什么不跟随吕布呢?

前文已经说到李傕郭汜是董卓旧部,他们也只忠于董卓,而在吕布归顺董卓期间,李傕郭汜和吕布应该是平级,并不是从属关系,更何况他们也没太深的交情。所以说,吕布背叛董卓,是肯定不会带着他们一起玩的,而此时他们也就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了。所以,也就没办法跟随吕布。


混沌聊史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董卓死后,李榷郭汜为何不跟随吕布?如果你知道董卓是被杀的,估计你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董卓是被王允、吕布、李肃等人合谋用计杀害的,试问他们两人怎么会跟随吕布呢?

李榷郭汜是董卓凉州集团的部将 吕布是并州集团的掌权人

李榷、郭汜、牛辅、华雄、樊稠等人是董卓凉州集团的部将,对董卓忠心耿耿,董卓死后,群龙无首,他们这些人暂时以董卓女婿牛辅为首,听从牛辅的领导。


吕布是何人呢?吕布原先是并州丁原的主簿,后来与董卓受到何进的诏令进京诛除宦官,丁原看不惯董卓的所作所为,董卓想除掉丁原,并收纳并州的兵马。于是派李肃去诱降吕布,吕布为了名利杀了丁原,并带着并州的兵马投靠了董卓。


但这里得说明一下,虽然吕布受到董卓的重用,但吕布只能辖制并州的兵马,李榷郭汜为董卓的部将,跟吕布是属于不同阵营的,也就是不是一个体系的,只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领导,就是董卓。但当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后,李榷郭汜想的是并不是投靠吕布,而是想着投靠朝廷。



李榷郭汜想着投靠朝廷 怎奈王允举棋不定 态度不明

董卓被杀后,本来汉室有复兴的希望 但这唯一的一点希望却被王允给扼杀了。王允先想着赦免凉州集团在外的将领,但一想到他们曾是董卓的部下,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本来很好安排的一件事,在王允这里却成了一件难以处理的天大的事,有人建议派剿灭黄巾起义的名将皇甫嵩去接管凉州军,安抚民心,但王允却认为不可,王允又不同意,想法也是很奇葩,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这时候你王允关心的应该是怎么稳住朝廷,稳住容易叛变的凉州势力,而不是在关中毫无作为的关东义军。


在关键时候分不清主次,还在多方犹豫,难怪不能成事,这不祸事就跟着来了。结果王允派吕布去攻打牛辅,牛辅抵挡不住,带着财宝独自逃亡去了,结果在路上被部下所杀,并把牛辅的人头送往长安献给了王允,这下王允更加得意忘形了,面对李榷郭汜的投降加以拒绝,并要彻底解决凉州集团的几位首脑人物。

李榷、郭汜聚众反攻长安 败吕布 杀王允

李榷郭汜听闻王允要对凉州军赶尽杀绝,本来也感到害怕,准备逃往乡里躲难,但经过贾诩的一番言辞,贾诩说:如果各位独自逃亡,朝廷只需要派个小吏就可以抓住你们,但是如果聚众一起攻入长安,为董卓报仇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就这样李榷郭汜在沿路收集部将和残兵,到长安时已经聚集十万大军,进攻长安,赶跑了吕布,杀了王允 替董卓报了仇。




结语:在董卓死后,作为董卓心腹部将的李榷郭汜只是想有个活路,投靠朝廷,而不是投靠吕布,怎奈王允这个缺根筋的家伙一心要除掉董卓的凉州军,而不是想办法招降,结果被李榷郭汜等人绝地反击,断送了复兴汉室唯一的希望,经过董卓祸乱之后,东汉朝廷又再次落到李榷郭汜两人的手中,东汉政权再一次回到四处逃亡的境地。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李傕、郭汜两人原本在董卓的西凉军中地位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听从了贾诩反攻长安的计谋,最终才在历史的舞台上出了名。

董卓作为西凉军的首领,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董旧就是依靠这六大中郎将来管理整支西凉军及所属军队。

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两人都是中郎将牛辅手下的校尉,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同时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辅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强将,除了李傕、郭汜两个校尉外,牛辅手下还有张济、樊稠等校尉。

张济是张绣的叔叔,樊稠与李傕、郭汜都是后来祸害朝廷的奸臣。

董卓是被吕布和王允合谋杀死的,董卓死的时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长安以东防御或打击关东联军,比如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董越驻守渑池,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董卓将自已的主要军事力量放在长安以西用来防备关东地区可能对关西及关中地区的威胁,当时的校尉李傕、郭汜两人正在河南中牟、陈留、颖川等地,与汉末名将朱儁交战,并击败了朱儁。

董卓被杀的消息传来,整个前线一片哗然,西凉军乱成一团,中郎将段煨、胡轸、徐荣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将牛辅与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辅商量如何行动时,牛辅还把董越给杀了。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西凉军中只有牛辅这一支没有投降朝廷,而西凉军中又数牛辅的实力最大,因此牛辅一下子成了西凉军不愿意投降朝廷的首领,牛辅杀了董越之后,又担心自已手下的士兵哗变,于是牛辅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带了亲信和财物抛弃了军队独自逃亡。

牛辅由于是独自逃亡,没有军队保护,于是跟随牛辅逃亡的亲信,一是为了贪财牛辅的财物,二是因为这个牛辅成了朝廷的通缉犯,于是牛辅的亲信杀了他,投靠了朝廷。

牛辅一死,西凉军再次群龙无首,当时的李傕、郭汜等人还在河南中牟一带带兵作战,河南中牟离长安将近500分里,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吕布,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可能,这么远的路,骑马也要十几天。

牛辅没死的时候,李傕、郭汜还是牛辅的手下,牛辅是坚决不愿意投降的,理由很简单,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担心王允与吕布主导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辅不会投降。

所以李傕、郭汜作为牛辅的手下校尉,也是没胆子跟牛辅作对的,牛辅死了之后,李傕、郭汜就面临选择,到底如何选择自已的将来,是投靠朝廷,还是另作打算?

而在这个时候,远在长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导,王允对于西凉军如何处理的态度决定了西凉军如何应对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凉军,毕竟他们的首领董卓死了,赦免西凉军有益于团结各方势力,维护稳定,但王允却因为担心赦免西凉军而招致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的不满,所以犹犹豫豫,最终没有赦免西凉军。

由于朝廷迟迟没有下旨赦免这些群龙无首且凶悍善战的西凉军,所以谣言马上就满天飞,有人说朝廷要杀光西凉人,这就引起了西凉旧部的极端恐惧,毕竟没有人不怕死。

由于朝廷没有赦免西凉军,当时也属于西凉军牛辅部手下校尉的贾诩为了自保,在西凉军余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劝说李傕、郭汜联合西凉军余部一起进攻长安,如果大家不联合起来,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灭亡我们。

最终李傕、郭汜就听从了贾诩的这个建议,并且联合其他的校尉,如张济、樊稠等人,联合西凉军余部起兵进攻长安,并在西进路上不断接收西凉军余部,一路攻打。主导朝廷的王允听说后,派出投降的董卓旧部徐荣与胡轸抵抗李傕、郭汜等人。

结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荣战死,胡轸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将居然打不过校尉,看来确实是李傕、郭汜能打。

等这帮西凉叛军打到长安时,已经有十万人,后来因为长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打开城门迎接李傕、郭汜进城,于是与吕布进行巷战,吕布战败逃走,当时在长安城北,吕布还和郭汜单挑了一把,这可是正史中记载的为数极少的单挑,郭汜单挑输给了吕布,但吕布大势已去,还是从武关逃离了关中。

李傕、郭汜二将从头到尾都没有投靠吕布的机会,再说了,吕布是并州人,李傕、郭汜都是凉州人,在得知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了董卓后,西凉军中的凉州人杀死了军中所有的并州人,只因为怨恨吕布杀死了董卓的行为。

就算李傕、郭汜二将有投靠吕布的机会,他们也不会跟随吕布的,他们可是杀了并州人啊,杀了吕布的同乡,这些并州人当中难免有吕布的亲戚或老部下,并州人与凉州人已经结下了梁子,更不可能投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