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呂姓

呂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分佈範圍交廣。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

中華姓氏之——呂姓

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賜伯夷呂氏,屬於以帝王賜呂姓圖騰氏、部族名、國名、居邑名為氏。其始祖為伯夷。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帝舜時,姜姓後裔伯夷為掌管禮儀的秩宗,幫助舜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禹代行天子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組成了一個彊域不過七十里地的侯爵國,伯夷是呂國第一代呂侯,為呂氏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外逃,追隨人員中有個叫魏犨的人又稱魏武子。重耳回晉國當上國君後,便封魏犨為大夫、魏犨的兒子魏錡在呂、廚兩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為呂錡。呂錡的子孫就以封地為氏,稱呂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複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為呂姓。

源流四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呂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呂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呂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呂姓始祖為伯夷的裔孫,為姜姓,是四嶽的始祖。他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建立姜姓諸侯國呂國(國都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並,其後裔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尊伯夷為開國始祖。

伯夷。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嶽,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傳播遷徙

中華姓氏之——呂姓

呂姓發源地應在今河南省南陽西一帶,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呂姓繁衍應在今陝西西安、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

4000多年前,出自姜姓部落的伯夷有呂國,呂國被滅後,伯夷的部分子孫以國為氏,始有呂這個姓氏。當時,不僅姓的名稱數量少,氏的名稱數量也不多,呂氏作為姓下的分氏,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氏之一。到商周時代,伯夷這部份以呂為氏的後裔,又一次分化呂這個大氏為眾多小氏,先後易呂氏改用其它字作氏名。

秦時向北及西再度播遷,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為旺盛,後成為當地一大望族。至漢代呂姓已主要分佈於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並散居於中國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其中,繁衍于山東東平及安徽淮南一帶的呂氏,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呂姓南遷始於漢代,或遷浙江,或遷江蘇,還有遷湖北、雲南、四川一帶的。呂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後在中國南方形成了兩大望族,一是金華呂氏,奉呂謙為始祖;另一是晉江呂氏。

西漢末年,呂尚的後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縣。東漢後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為政酷烈,民不聊生。東漢時,呂氏有一支已遷居五原郡九原縣。東漢末年,五原呂氏以呂布為代表。

兩宋時期是呂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湧現出許多的呂姓政治家思想家,從而大大提高了呂姓的影響力。也確立了其在中國的大姓地位。

臺灣呂姓從大陸遷居而來,始於康熙二十三年,有福建呂姓分佈泉州人呂阿四和呂阿南珂兄弟最初開墾於臺北縣鶯歌鎮。這支呂姓據稱是南宋大學者呂相兼後裔。呂祖謙之後,由浙江省金華移居貴州,再由貴州遷居福建漳州,後又從漳州分汀至泉州,並有一部分移居廣東。

從明末起,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為生計所迫,冒險闖“南洋”,這中間就有呂姓。19世紀末期,貧苦百姓前往美國、加拿大者甚多,呂姓隨之到了美洲。20世紀是開放的世紀,呂姓人士到海外尋求發展者更多。海外呂姓以東南亞最為集中。

姓氏名人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中華姓氏之——呂姓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九原)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

呂洞賓: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

中華姓氏之——呂姓

呂思勉:(1884~1957)江蘇常州人,著《白話本國史》等中國近代“史學四大家”之一。

呂麗萍:出生北京,女演員,參演《編輯部的故事》,《激情燃燒的歲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