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在揭牌儀式中說“希望年輕人不要忘記品味,欣賞有文化有品位的相聲”,你怎麼看?

觀天下39648853


感覺對這個問題總有些人反應過度,總覺得姜昆說什麼都針對郭德綱似的,想太多了,就容易把問題複雜化。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姜昆作為全國的曲藝家協會主席,又是相聲界老前輩,出席一個相聲俱樂部的開業典禮,講話強調:“希望年輕人們聽有文化的相聲,說有文化的相聲,欣賞有文化有品味的相聲。”這有什麼問題嗎?他是站在全國曲藝界、相聲界的高度來講這些話,也是針對全國相聲界存在的問題,對年輕人提出的期望和要求,符合他的身份,很正常也很得體。

著名相聲演員楊議在一個侯耀文追思會上,曾痛斥當前相聲種種問題,也特別講到相聲要“講人話、淨化舞臺”的問題,但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合適。

第二,近年來,廣電總局也多次專門下發通知,強調影視作品和節目要反對“庸俗、低俗、媚俗”現象,又是針對誰呢?應當承認,近年來影視作品、娛樂節目、曲藝、脫口秀等節目魚龍混雜,“三俗”問題確實很突出,確實應該下力整治。作為曲協主席在適當場合講這個問題,而且是從正面強調,沒毛病。

第三,“綱絲”們要有文化自信 。有時覺得有的“綱絲”有點不夠自信,好像一說“俗”就是說老郭呢。誰敢說郭德綱的相聲沒有文化?俗,就是沒文化嗎?俗也是一種文化,而且大俗即大雅。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雅”和“俗”有一些嚴重的誤解,甚至偏見。認為在大劇院演的歌劇、舞劇、美聲唱法才是大雅,小劇場裡的相聲就是市井平民的俗的東西,這是應該摒棄的陳腐偏見。因為說到底,“大眾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礎,是最本真的“文化之本”,是民族文化偉力的根源。沒有了普通大眾的世俗生活,民族文化就將失去生命力的源泉。一句話,俗,也是文化,而且是更有群眾基礎、更接地氣、更有生命力的本源文化。


苑中聽雨


郭德綱在《論中國相聲五十年現狀》中說:

不是我抬槓,也不是我玩兒了命的胡說八道咬牙切齒,都不是,咱們就事說事,包括說相聲必須要有教育意義,要用相聲來宣傳什麼,這是大錯而特錯的,這是滅絕人性的說法,一百多年前有相聲是為什麼,演員是為了掙錢吃飯,他是剃頭修腳的手藝,觀眾來說是哈哈大笑,尤其現在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缺錢的,缺車的,缺房子,缺德的。

誰說的,相聲必須要教育人,誰說的,教育意義,聽這段相聲要學會什麼,聽那段就得攔驚馬去,不可能的事兒啊,中國京劇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麼教育了,受什麼教育了,中國雜技團,耍狗熊的,你看完了受什麼教育了,十五個人騎一自行車,你受教育,他違反交規你知道麼?

非得讓相聲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義,我不服知道麼,讓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聲吧,饒了他吧,他也沒害任何人,我覺得很好了已經,不用這麼苛求。

所以我說:相聲就是一門手藝,過去的藝人在路邊,三言兩語能把人給攏過來,再逗笑了,心甘情願的給你錢。你能教育人們什麼?教育人那是學校里老師們的職業。



至於聽什麼有品味的相聲,要真要求什麼品味,我就去買票聽交響樂、看歌劇了,我還聽什麼相聲?

想想那些相聲前輩,馬三立老爺子,以詼諧的方式道出:相聲,就是逗你玩。侯寶林大師,在臨別之際說:我要對得起我的衣食父母。

所以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能把人逗笑,大家願意捧你才是硬道理。


頑主盤生活


我特別喜歡聽相聲,早期聽馬三立大師的相聲,後來郭德綱火起來以後,就一直聽郭德綱及弟子的相聲。

可能和自己的文化水平,知識面有關。姜昆老師的相聲本人沒有聽出背後高深的“品味”。倒是一直覺得郭德綱的相聲特別有吸引力,不論是他本人的還是他的弟子的作品,總有那麼詼諧幽默,那麼多的包袱逗大家開心。而且郭德綱的作品特別接地氣,貼近生活,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符合大眾的生活節奏。

“說學逗唱”這四門功課,郭德綱是下了苦功夫的。

郭德綱曾被相聲大師常寶華、馬季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郭德綱為相聲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

記得郭德綱自己也說過,相聲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我一說,你一笑,非得要像作報告一樣,聽完受到什麼啟發,學到什麼知識,那就不要聽相聲了,聽報告去好了。

買一張門票,聽一段相聲,就是為了讓自己樂呵樂呵,至於“品味”,那麼品味又是怎麼界定的呢?可能姜昆老師的相聲更適合一部分有品位的人欣賞,而郭德綱的作品屬於大眾範疇,“樂呵樂呵得了”。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在德雲社後臺供奉有一個牌位,上面供奉的是東方朔。因為相聲的祖師爺就是東方朔。相聲圈公認的祖師爺就是東方朔。東方朔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好詼諧,聰明而又幽默。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一是北京天橋二是天津勸業場,三是南京夫子廟。

這些地方都是平頭老百姓可以去的地方,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廟堂。而相聲是一種用滑稽的語言,或者笑話的形式來引大眾發笑的一種藝術形式。如果相聲也要求有品味有文化,那估計相聲要變成一個大雅的藝術吧。那需要進入一些高高在上的地方進行演出,就像一些大型歌劇一樣。那麼普通老百姓要去哪裡欣賞這樣高大上的相聲藝術呢?相聲是不是又要再一次的面臨滅亡呢?


我覺得郭德綱的功德真的是很大,他真的是挽救了一種瀕臨滅亡的藝術形式。他把相聲又帶進了小劇場,讓老百姓在苦難的生活中可以有一個地方去放聲大笑。在那裡不用端著,不用捂著,可以嗑著瓜子喝著茶,想笑就笑,哪怕笑中帶淚。


七七不同


首先,還是對老藝術家表示稱讚

能夠在當前商業化的形式下,保持自己的藝術品味,確實應該稱讚。

縱觀當前的文藝形式,相聲曾一度不討喜,甚至被小品壓制。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相聲藝人開始轉向商業化。


不得不說,能夠在如此商業化大潮中能夠守住自己心靈淨土的,確實令人佩服。不管如何,我們都要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像姜昆一樣的相聲藝術家,守住了底線,對變樣的相聲是一種糾偏的力量。

但是,近些年來傳統相聲和商品化相聲的此消彼長是不爭的事實

一方面,傳統相聲影響力越來越弱

傳統相聲的經典橋段都是歷史沉積下形成的,雖然頗具營養,但是往往與時代脫鉤,從而不利於傳播。



另一方面,商業相聲影響力越來越強

越來越多的娛樂平臺為商業相聲提供了展示的平臺,使相聲重新走回人們的視野。在這些相聲倍受老一輩相聲演員詬病的同時,也拓展了相聲的影響力。



而反觀現在的傳統相聲,確實存在發展的瓶頸問題

傳統相聲實質上是深入觀察生活以後,厚積薄發的結果。但是,如今的商品社會,生活節奏這麼快,真是需要相聲藝人數十年如一日的鑽研。但與此對應的是,商品相聲藝人一出手就掙得盆盤缽滿,怎能讓人完全心無旁騖。



除了藝人受環境影響的因素外,還有相聲發展的客觀規律,可能這就是一個逐漸糾偏的一個過程,等到一方一味發展,另一方逐漸糾偏,最後會走向藝術理性。

最後,我們呼喚傳統相聲藝人在奔走呼號的同時,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回饋社會。而商品化相聲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能給人以文化思考與心靈慰藉。


觀語文


我是沒有聽出姜昆的相聲品味在哪裡,文化在哪裡!我不相信他沒有聽過老的相聲,老相聲裡面接地氣的內容他忘記了嗎?相聲從哪裡來的?難道不是街頭文化的一種嗎?你說要聽有文化的相聲,意思就是過去的相聲沒有文化嘍?那麼你的傳承在哪裡?你的師承是否也要否認呢?


Vultureshu


品?何為品?

一個品字三個口,你品品?俗語說的好,公說公有理,母說母有理,兩個口還兩個道理,何況三個口?三個女人一臺戲,三口燴品,其意非凡。

何為味?口未為味。

啥意思?其一,口吃食物未進口不知其味,其二,高山流水只有鍾子期知弦外之音,,從口裡說出來無論自己內心咋想,需要聽眾去品,品出來啥滋味說話的說話的人左右不了,比如我愛吃臭豆腐,告訴別人可香了,別人聞見感覺噁心,別人耽誤不了我愛吃,我也耽誤不了別人噁心。

欣?何為欣?

拆字可知,斤欠為欣,啥意思?欠斤數,缺斤短兩的意思,欣咋還成缺斤短兩?老祖宗造字造的明白,欣字說我就這樣缺斤短兩,你要是認可我就是欣賞我,不認可我我就是缺斤短兩,你往細了品?

賞?何為賞?

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賞花觀看的意思,二賞賜,恩賜的意思。

拆字可知,三點水,寶蓋頭,員,啥意思?

員,好理解,口貝,貝就是古代的錢,啥意思?一個人你的餬口,帶上寶蓋頭啥意思?古代意思就是當官或者有身份的人,加上三點水啥意思?三點水等同於水,水就是財的意思。賞,意思就是你的有資格才能賞,你的有東西才能賞。

品味欣賞本無罪,拆開分解別有味。

古人真是大智慧,洩露天機恕無罪。


風輕閒士


這個明顯是在針對“德某社”,現在的“德某社”基本上已經代表了現代相聲,很多所謂的“老輩藝術家”的相聲都無法與其抗衡,呈現出了明顯的心有餘力不足,同時也有了濃濃的“酸”味!

怎麼說呢,相聲本身就是順應時代的產物,講述反映社會百態的藝術形式!在“德某社”出現之前,相聲受歡迎程度根本打不過小品,有一種即將退出舞臺的跡象!“德某社”出現後改變了相聲的慘狀,同時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這是舊相聲比不了的!我感覺相聲要感謝“德某社”,它讓相聲煥發新生!


防水監工老王


時代在進步,落後就要被淘汰,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現在已經不是你們的時代,這點要認,不要再冠冕堂皇的給自己帶高帽了,少說幾句,少折騰點,也許還不至於晚節不保,給大家留個好念想。


阿飛雜說


相聲本來就是茶餘飯後為老百姓消qⅰαn娛樂的東西,只要老百姓認可就好作品,所謂的高雅老百姓也聽不懂也不知在那看,費勁巴力的弄個晚會還不讓錄象,我們上那看去,幾十年來也沒有新的作品,還以為被老虎吃了,最近德雲社火了出來蹭熱量要不九零後和零零後根本不知道不有姜大藝術家,郭德綱則不同地是到處演出從北到從東西甚至帶到國外,半個中國都有他們的足跡,存在就是合理,老百姓喜歡才是硬道理,打壓是沒有用的都懶得理,走掙錢去,捐款捐物回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