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如何化“危”為“機”?

疫情之下,在不同地區的中小企業復工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像東南沿海地區更是復工率早已突破80%,而東北地區的返崗復工還沒有太多動作。

除去地域上的差異,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上覆工率也不盡相同。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最需要的支持其實便是獲得完整的資金流,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下儘早恢復往日的模式,迴歸正軌。

一、中小企業的復工實況

當前形勢,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如何化“危”為“機”?

曾有粗略的計算,我國每天能創造3600億人民幣的財富,而在這個史無前例的漫長年假中,每一天都是規模巨大的損失。

幸是我國體量極大,還能有足夠的支撐,但也需要儘早實現復工復產為“抗疫”提供堅實後盾。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緩和,中小企業紛紛響應地方號召,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在一定規模開始復工復產。江蘇、福建、浙江、上海、廣東等東南沿海省區,無不是積極響應,加強實名管控、場所消毒、防疫物資發放、防疫宣傳教育等各項措施的落實,以保障治下員工的健康安全。

而在同樣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內地地區則沒有那麼廣泛積極的響應,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秩序,也在逐步有序地恢復正常生產。

除地域差異外,還有三大產業上存在的差異,全國經濟幾近停擺所犧牲的,是整體經濟的百廢待興,而在三大產業中也有懸殊區別。

且不談抗疫相關產業,生活和工業生產必需品行業是第一輪復工復產的急先鋒,而這些行業無不是集中在第一、二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員復工。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返崗復工也多為這些企業,而其中的中小企業也順應時勢,紛紛重返職場、開啟工作。然而,第三產業是修復產能的最末,排在第一、二產業之後。

產業鏈之間都是有關聯性的,沒有第一、二產業的支持,又何來第三產業呢?這便是人類發展史的走向,不會有更多變數,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這段時間更是生存艱難。

面對洶洶而來的疫情,沒有企業能夠在這場風波中得以倖免,大企業憑藉著體量或許有恃無恐些,中小企業則更是難上加難。

中小企業的返崗復工,相對大企業難度更大。雖是身處東南,我規模適中的互聯網企業是屬第三產業,線上復工持續了很長時間,此後也通知了線上復工。

作為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困難重重,在這段特殊時期裡我更是深有體會。雖然我所在的城市復工率已高達90%以上,第三產業的復工依舊是久居低谷,通知員工們可以回到企業後,最終辦公室裡還是空空如也,只有稀稀落落的幾個身影在忙活著。

準備好的防疫用具也全都堆在辦公室一角,但我依舊例行認真地對復工的員工進行健康核查,只是不太知道企業的出路會在何方。

二、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

當前形勢,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如何化“危”為“機”?


​工信部曾發佈《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扶持、金融扶持、創新支持、公共服務、統籌協調等六方面20條措施。

很快當地也對中小企業給予了新的幫助,很多企業也得益於此,重燃起希望。

然而新的困難依舊擺在面前,外部環境的保障難度大,難以滿足復工審批。

如果連防疫、抗疫所需的必要設施都不曾具備,那麼自然無法通過層層審批,批覆手續難以獲得。

在如今這樣的形勢之下,需要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達到了當地復工條件、要求。再到相關部門進行審批,敲滿所有“蘿蔔章”後,企業才終於可以恢復生產。

正如上文所述的那樣,儘管企業一方已經通知了復工,也已經是大開方便之門,但復工率仍有較大不足,需更多人員到崗工作。

雖然第三產業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並非亟待復工,但這個問題不只是我的企業所有,很多類似的中小企業都有相關的問題。

前段時間疫情最嚴重時,各地紛紛有封村、封路、封小區的舉措,儘管如今正在一步步解封,但尤有不少中小企業為其所困。

很多地方為了復工,已經展開了“搶人模式”,前不久“浙江東陽15輛復工大巴星夜兼程,運送人員自黔回浙復工,全程警車護送”刷屏朋友圈,便是其中萬分之一的體現。

沒有人,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線上辦公已然無法滿足工作的需求時,企業也開始點對點地進行聯繫,努力召回更多的員工。

毒魔肆虐華夏大地,給繁榮穩定的社會經濟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現金流陷入困境,重壓之下有更艱鉅的挑戰,若無堅韌的心性,便有可能會被壓垮。

身邊也有很多中小企業主,他們盲目地寄希望於疫情結束後的崛起,卻是一味地對員工進行降薪、裁員、停薪留職,以最為粗暴的方式收束現金流,殊不知其實是在自斷後路。

誠如是,如今的融資很難拉,但越是難拉,越是要深知現金流的重要性,越是要鉚足勁去獲取融資。在疫情面前,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有似海中的兩個孤島,失去了一切聯繫,而中小企業所要做的,便是做好兩者之間的對接,籌集到充足的資金以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

三、中小企業所需的支持

當前形勢,中小企業最需要的支持是什麼?如何化“危”為“機”?


​在這場災難面前,所有企業都面臨一樣的危機,而處理得當的企業便會成為未來的優勝者。正如老話說的“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中小企業所需的支持其實涉及多個領域,難以說哪個才是“最需要”的,不同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痛處。

在“爭取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的呼召之下,中小企業迴歸入正軌,“假復工”必須減少,雖然有上文東陽包車接員工的舉措,其實也有不少地區出現了“假復工”的情形,即審批通過率較低,嚴重影響了真實復工的推進。

各地政府意識到癥結所在,紛紛按照復工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簡化了手續、審批、報備的過程,幫助企業全面落實返崗復工,這個問題也算是逐漸解決了。

疫情爆發一個多月裡,有了太多的變化和不穩定因素,中小企業若談返崗復工可謂是舉步維艱。疫情積壓訂單所致,急需產能、現金流支持,而這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難於上青天”。

儘管各地都有相關的政策出臺,幫助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對接,但大企業往往能自主銜接上各環,而數量繁多的中小企業則需要付諸更多的努力。

除此之外,中小企業要想重新打通產業鏈的難度,相較大企業也是雲泥之別,更容易在這種“非常時刻”因自身實力的掣肘而陷於泥潭。

以小企業為例,這個春節期間本來會帶來的流量全部錯失不談,購置防疫、抗疫措施,付清房租等便已花去了海量的經費,要想恢復如初談何容易。

儘管如此,返崗復工是絕不能免的,若不再開工,那中小企業不僅僅是損失,反而將面臨真正的滅頂之災。

在這個“非常時期”,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沒有徹底結束疫情絕不輕言全勝。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關鍵時刻做好健康核查,安全復工至為重要,“人命大於天”,任何損害員工生命健康的可能,都要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2月20日,噹噹網公司出現一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造成現有66人被隔離觀察。有了這樣的反例,大家一定要全面查找防控工作流程中的漏洞,斷絕一切潛在的威脅,將返崗復工的風險降至最低。

疫情當前,中小企業復工情況還是非常樂觀的,未來的返崗復工會一步步恢復正常,也會獲得更多來自政策、社會的支持。

只要安全先行,將復工所需的安全工作落實到位,儘快恢復現金流,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從這場“危機”中去“危”為“機”,成功逆襲!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切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