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精髓8》

上初中時就知道孔子"五十歲前不讀《易經》"。至於為什麼不讀,年少時理解為讀不懂!四十歲後,讀了幾千冊書後發現有些書之所以年少時不能讀,不是讀不懂,而是參不透。強讀,容易產生歧義。

近日,重讀彼德.伯克的《知識社會史》,突然發現之前讀書的方法不對。三年前讀第一遍,將書中"石器時代的結束不是沒有石頭,而是發現鐵"一句,寫在扉頁,覺得收穫此句,足也。閒逛網店,又發現伯克的《製造路易十四》,讀後"知道路易十四戴假髮是因為禿頭,後假髮普及香港法律界”也認為漲知識了,自己博學了。

《閱讀的精髓8》

現在,用梳理法重讀《知識社會史》,發現以前讀書獵奇為主,知識整合與融匯貫通能力不足。掩卷深思六點:

一,《知識社會史》寫了什麼?讀後能複述不?

二,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三,書中的哪些知識對自己有益?為什麼有益?

四,一本書讀完只記住幾句,忽略了哪些東西?藏書是為了再讀!忽略的內容能再讀不?

《閱讀的精髓8》


五,讀完一本書,反過來看書名與目錄。伯克為什麼將書名定為《知識社會史》?作者取材標準是什麼?再看目錄,能在大腦裡複述內容不?

六,研究作者。為什麼出版社將該書引進國內?還有哪些人的書和該書類同,相近。伯克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教授,善長史學與社會學的溝通。中國誰在這方面有成就?

任何一本書留存下來,是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任何一個人流傳四方,是有別人身上沒有的核心競爭力。四十歲後這樣讀書,才對得起越來越短的生命與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