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發生於公元前627年的秦晉崤之戰,使得秦穆公染指中原的第一次嘗試遭到挫敗,此後秦轉而西向,完成了滅國十二,拓地千里的壯舉,可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秦晉崤之戰--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伏擊戰


01友誼的小船如何漏水的?

秦國和晉國本是春秋時期諸侯國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典範。秦穆公先後扶持三位晉君登位,可以說是有大恩於晉,而且雙方你閨女嫁過來,我閨女嫁過去的,乃是姻親之國,還留下了“秦晉之好”的成語。

然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宋】呂祖謙《東萊博議》)早有古人給它們之間的這種看似親密無間,實則各懷鬼胎的利益關係下了定義。

那麼以秦晉之好著稱於世的親密關係何時發生變質的呢?我們可以公元前627年發生的秦晉崤之戰為時間點向前追溯。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崤之戰發生前五年,公元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文公先玩了一手退避三舍,裡子面子全都有了,擊敗了楚軍,贏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然後,拉著一幫子諸侯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境內)這個地方開了個會,周天子也派出了代表與會。在這次勝利、團結、和諧的大會上,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春秋霸主,經過周天子背書的“方伯”,諸侯中的盟主。

如此二年後,公元前630年發生了秦晉圍鄭的事情。話說晉文公當上諸侯之長後,就跟當上武林盟主一樣,總是想秀一下盟主的存在感。就想起他當年顛沛流離在諸侯國之間到處流浪的時候,路過鄭國,那個鄭文公曾經對自己很無禮的陳年往事。

晉文公跟手下人一商量,決定要征伐鄭國討個說法,於是就派人聯合自己的老丈人秦穆公說,我想去找鄭文公講講“禮”,你一起不?秦穆公被憋在關中平原那塊正難受呢,早就想找個藉口把手伸到中原地區,跟晉文公自然一拍即合。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秦被晉鎖在崤函以西的關中地區

也就是在這次秦晉圍鄭的過程中,秦晉兩國的盟友關係出現了一道裂痕。當時晉國在北,秦國在南圍住了鄭國都城,鄭文公派出了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曉以利害,最後竟然說服秦穆公退出了圍攻鄭國(參見人教版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左傳》),晉文公得知秦軍撤走了,而且還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三個大夫帶著一部秦兵幫著鄭國守城,自然惱怒,但也自感無趣,索性也退兵而去。秦晉本比較和諧的關係出現了一道裂紋。


02友誼的小船傾覆前夜

我們知道秦穆公是春秋時期秦國一位頗有抱負的賢明君主,此時正重用百里奚、蹇叔、公孫枝等賢臣,意圖東向中原參與諸侯爭霸。可由於地形地勢原因,秦國東出第一個障礙就是晉國。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進入中原的通道都掌握在晉國手中

秦穆公只好等待合適的時機,終於在公元前628年冬,城濮之戰後四年,秦晉圍鄭之後兩年,晉文公死了。而在他之前的當年夏天,鄭文公已經先去找周文王報到了。

秦穆公當初留在鄭國幫著鄭國守城的三個秦國大夫發揮了作用,秘密派人返回秦國,密報於秦穆公,稱鄭國都城的北門現在他們控制之下,只要秦穆公派大軍伐鄭,到時候他們可以裡應外合開關獻城。

關於這個橋段,我一直沒想明白,春秋時期的古人怎麼心這麼大,說是盟友了就敢把自己的城門也讓人幫著守?

反正秦穆公聽了頗為心動,就徵求蹇叔的意見,蹇叔馬上表示反對,並表示千里之遙勞師遠征,無所獲則兵士會有怨言,而且根本沒有秘密可言,可能這邊秦軍一出動,周邊國家就都知道了。

但這次秦穆公沒有聽這位智者的話,而是堅持派出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領軍出征。其中孟明視是百里奚的兒子,也有說西乞術是蹇叔的兒子,但無法確定,不過有記載蹇叔的兒子參加了這次遠征。所以才有了“蹇叔哭師”的典故。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秦師遂東。”(《左傳》)

這段寫得很玄,蹇叔連晉國可能在崤山設伏都告訴兒子了,而且預言兒子要死在那兒。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蹇叔哭師

大軍遠征的時候說這種喪氣話,秦穆公自然覺得晦氣,不過並沒有責備蹇叔,而且蹇叔要告老還鄉還極力挽留,可知就是在伐鄭這件事上二人有分歧,秦穆公還是很看重蹇叔的。

再說秦軍一路東行,穿過晉國,經過洛邑北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又引出了一位歷史上的名人。

洛邑是周天子的居所,按照周禮,諸侯軍隊過天子門口的時候,必須下車脫甲收起兵器以示尊敬。不過,這次秦軍過境的時候,雖然左右兵士也摘下頭盔下車了(兵車形制,御者在中央,左邊兵士持弓,右邊兵士持矛或戈。所以是左右兵士下車致敬),但很快就有很多人又跳上了奔馳的兵車,炫了回快速上下兵車的技術。

卻讓在城頭觀看秦軍隊列的王孫滿看到了,這位王孫滿看名字就知道名滿,是周天子的孫子。

二十年後,楚莊王率軍到了洛邑,周王室就是這位王孫滿出面接待楚莊王的,面對楚莊王的問鼎,王孫滿機智地對答,統治天下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的大小輕重。然後繞了一圈,最後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說實話,在楚莊王這種強權為尊的梟雄面前還能跟他講道理,最後還能說服他,維護了衰弱的周王室那點兒可憐的面子,確實顯示出了王孫滿卓越的智慧和口才。

這時候王孫滿歲數還小,但已經顯示出了老辣。他回去跟周天子說,“這次秦軍必敗,因為他們輕狂而不講‘’。”(“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史記》)

再說秦軍行進到滑國(今河南偃師境內)的時候,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牛販子弦高登場了。鄭國由於位於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而且鄭國曆代國君都重農興商,所以鄭國做生意的人特別多。

這位弦高就是一位販牛的生意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國商人,在得知秦軍將要進攻鄭國後,他做出了一個改變了歷史的重大決定,他決定冒充鄭國的使者,於是他一面派人回鄭國送信,一面就趕著他的牛去找秦軍了。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弦高犒師

這位牛販子獻上了四張牛皮和十二頭牛,就開始忽悠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我是我家國君派來慰勞各位的。我們鄭國雖然不富裕,但只要各位待一天,保證不會讓各位餓著”等等吧。

孟明視三個人真被忽悠住了,商量了一下,覺得既然鄭國已經知道消息了,必然有所防備,偷襲肯定不行了,最後決定放棄進攻鄭國,可大老遠來一趟又不想空手回去,就順手把滑國給滅了。

滑國是西周分封天下時候的姬姓伯爵國,國雖小但是周天子的同宗。這次受到無妄之災,被原來的秦軍順手而滅了,還被劫掠一空。秦軍滿載而歸卻是走向了最後的歸宿。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再說晉國這邊是如何安排佈置的。晉文公是公元前628年冬去世的,繼位的是晉襄公,晉國上上下下正忙著給這位春秋霸主辦理後事呢。

出殯的時候,突然棺材裡響聲如牛,《左傳》裡是這麼記載的,挺嚇人的。一個叫郭偃的大夫,同時也是晉國的首席太卜,立刻讓大家都跪下,傳達先君的指示,說西方有軍隊穿過我們的國境,攻擊他們必然大捷。

反正不管真假吧,晉國上下開始討論對秦用兵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秦軍越過晉國國土向東偷襲鄭國的消息已經傳到了晉國了。

在晉國著名將領先軫的堅持下,晉襄公決定聯合姜戎(生活在晉南一帶姜姓戎狄)在崤山伏擊西歸秦軍。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伏擊戰。

晉襄公為了顯示決心,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親自率軍出擊。在崤山全殲秦軍,無一人逃脫,生俘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

秦晉崤之戰——一場處處“講禮”的伏擊戰

秦晉自此徹底撕破臉,陷入無休止的互相征伐之中,秦晉之好成為歷史上的一個傳說。秦國第一次東出崤函的嘗試以慘敗告終。

秦穆公痛定思痛,在孟明視三將獲救返回秦國後,親自郊迎並痛哭自責,安撫三人,讓他們依舊擔任舊職。再次顯示了秦穆公的胸襟和擔責的勇氣。


03秦國的“失禮”之處

最早上學的時候看到崤之戰這個故事的時候,有個困惑一直存在,秦國去偷襲鄭國是他們倆的事,又沒招惹晉國,為什麼晉國如此義憤填膺,居然在秦軍回國途中伏擊秦軍,難道只是出於正義嗎?

顯然不止如此簡單。春秋時候最不值錢的就是所謂的正義,隨時可以拿出來給自己的爭霸戰爭披上。所以“春秋無義戰”已經給他們這些戰爭打上了標籤。

我們說春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但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春秋時期很多諸侯征伐、外交、或是朝覲天子還是比較講“禮”的。宋襄公雖然經常被當作一個笑話來講,但不可否認他是守“禮”的典範。這個禮就是周公當年製作的“周禮”。

借用王孫滿在洛邑城頭觀看秦軍時的一句評價,“秦師無禮,不敗何待”。

按照春秋時候的禮制,秦國自出兵之日起就缺乏“禮”的支持。第一次失“禮”是準備千里偷襲鄭國,這種作戰方式在春秋已經屬於失禮。

第二次失禮是秦軍通過晉國國境而沒有通知晉國,如果各位還記得假道伐虢的故事,就應該知道就算當時晉國那麼大的諸侯也需要向虞國借道,還送上了良馬和美玉賄賂虞國國君。雖然後來晉國把虢國和虞國都給滅了,但最起碼他按規矩借道了。而秦國出崤函穿越晉國國境並沒有知會晉國。

第三次失“禮”是過洛邑天子門口,秦軍沒有依照禮制,脫甲收兵下車緩行,而是秀了一次車技,失禮於天子。

第四次失“禮”也是激怒了晉襄公的重要原因,據《史記》記載,被秦軍隨手滅掉的滑國,是晉的邊邑,所以,“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

《周禮》講究的是”禮不伐喪“也就是“伐喪”非禮,就是人家家裡辦喪事呢,你不能對人家發動戰爭。而秦國趁著晉國給晉文公辦喪事,把人家的滑給滅了。​當然激怒了晉襄公。晉襄公沒有埋葬晉文公,而是把孝服染成黑色親自率軍去伏擊秦軍,以一種完全不符合西周禮制的方式激勵自己也激勵晉軍打了一次殲滅戰。

當然,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晉文公剛死,就有人欺負到門上,挑戰晉國的霸主權威,這個時候如果不把這個苗頭壓下去的話,那麼諸侯們就不會尊重晉國的霸主地位。這才是晉襄公不顧秦晉幾代的良好關係,而必須要伏擊秦軍,給秦國一個教訓的最重要原因。

秦國自此後,主要精力轉向西方,秦穆公在百里奚、蹇叔、公孫枝等賢臣輔佐下,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在關中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為秦國積蓄了一份厚實的家底,相較於山東各國諸侯,秦國擁有了更廣闊的戰略縱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