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一、学习与游戏的角逐

邻居李姐的儿子亮亮上二年级,平时话不多,很乖巧。因为疫情,我们这个单元的几家孩子集合,喜欢到我家来写作业,有不懂的我会帮着辅导。亮亮第一天来就让我惊讶了,他站在门口跟他妈妈“讨价还价”:写作业10分钟,玩游戏10分钟。他妈妈还笑眯眯地答应了。

15楼小江妈妈悄悄跟我说,这样不好。她儿子会影响我们的孩子的。我点点头,但也安慰她:先观察一天看看。

亮亮的作业做得挺快,真的也就是十来分钟写完了。做完后,他坐在沙发,掏出手机玩起游戏,聚精会神、兴致盎然。

10分钟后,手机突然响铃,他的游戏好像才玩到中途,但他竟乖乖听话,把手机收起来。然后,去找出一本他妈妈买的练习册,又写上了。这次,作业花了35分钟才完成。

他写完,拿给我检查,得到通过后,就继续打开游戏届面。到了10分钟,熟悉的铃声又响了……我顿时来了兴趣,这孩子可真自律啊。小江妈妈也是连连称赞,让小江好好向亮亮学习。

要知道,现在这样的信息发展时代,不仅仅是小孩子,大人也常常捧着手机聊微信、打王者、看小视频等。这些活动不知不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沉迷游戏,成为了很多家长忧虑的问题。

晚上,亮亮妈妈来接他,跟我们聊起了培养孩子自律的心得。她说,10分钟响铃是亮亮自己设的。为了让孩子不沉迷,家长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其实,对症才能下药,要解决孩子不过度沉迷,要先了解他们到底是为什么沉迷?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二、孩子为什么会沉迷在游戏里?

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 。

1.“依恋理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太少

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在与养护者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如果得到及时反应和照顾,就会认为人们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如果生活在被忽视甚至虐待的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将会产生不安全感并会缺失信任感。

后来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对于被及时关注和陪伴的孩子,今后生活上变现得更自信,学习成绩、社会技能发展、人际交往都会更好。

闺蜜家有个10岁的儿子小旭,3年级之前学习一直很好。因为父母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将孩子托付给外婆照顾,平时父母和小旭偶尔打打电话,一年就回来一次。自此,小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管教,内心世界得不到照顾,性格也孤僻起来,学习成绩渐渐下降,滑到了班级后几名,成绩赶不上了之后开始自暴自弃,迷恋上了游戏。

其实沉迷于游戏只是一个表象,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太寂寞”。特别是对于学龄前的孩来说,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玩游戏时,时常是在你的陪伴之下,你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玩游戏是一件没意思的事情。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2.家庭归属感的缺失

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高璇认为,孩子可以从游戏中获得奖励和成就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却很少鼓励孩子。当孩子犯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后,父母只会用发火和惩罚反馈孩子。

其次,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的游戏,孩子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集体社交,他们可以和同龄的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游戏,并从中获得了归属感,这也都是孩子需要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天天和孩子呆在家,共处的时间也足够长,但是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只会大眼瞪小眼,和发呆相比,当然是玩电子游戏更有趣。所以,父母需要反思,你们创造的家庭让孩子感到了乐趣了吗?如果毫无乐趣、成就感或归属感,孩子就会选择从游戏中去寻找。

3.家长的简单粗暴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祟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你越是想要隐瞒一件事,就越会引发别人的兴趣和关注。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它好,越想方设法要得到。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想做。这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看到小孩拿着手机玩就会大发雷霆,大吼一声“不准玩了!”,然后一把夺过手机或者锁在柜子里。殊不知,这种方法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愤怒的小女孩

三、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家长可以这么做

1.用"潘多拉效应",让孩子接受规则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武林高手收了2个徒弟,但他用自己的威严,只让其中一个学习武功,另一个只学些其他边缘化的东西。结果这个被“冷落”的徒弟,学习武功的愿望被强化,暗地里偷学。3年之后,两个徒弟偶然动手时,正式传授武功的输给了偷学的。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

生活中的孩子,由于经验和阅历不足,对很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探索欲,父母则用经验直接粗暴地阻碍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感受不到被禁止的充分理由,也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探究的欲望,心里平衡就朝着反禁止的方向倾斜,他们听不进家长的忠告,对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充满好奇心,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于是,逆反行为形成了。

"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父母要好好跟孩子解释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利弊。

比如想让孩子知道长时间玩手机游戏对身体不好,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让孩子知道过度玩游戏,身体会因为长期缺乏运动变得肥胖忙或者长期低头会引起脊椎问题,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对视力不好等。

父母应给孩子一个合理且有说服力解释,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这其实也在告诉孩子这件事我们约定的规定是什么,该怎么执行。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2.教授孩子“要事第一“原则,与孩子一起做好时间管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史蒂芬·科维提出了要管理好我们的人生、实现梦想需要遵循七个习惯。其中一个习惯是要事第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日的事物可以分为:

01.重要且紧急;

02.重要不紧急;

03.紧急不重要;

04.不重要且不紧急。

那么要想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不妨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木桶”,在木桶里面,我们需要装入黄沙、大石块和小石子们。如果你的顺序是先装如黄沙或者小石子,最后,大石块将装不下去。如果先装入大石块,将会有多余的空间可以倒入小石子,并且还会空出黄沙的空间。

这是关于人生的比喻。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但未必是我们眼前最紧急待办的事项。我们最该处理的是第二个---重要不紧急的事。当孩子长时间沉浸于电子游戏,时间都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时,那么每天都毫无知觉地投入在了对孩子来说紧急不重要的事情里。

在此,父母需要协助孩子制定长远规划,每天做好"to-do-list",也就是每天的待办事项。比如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需要做到:

01.完成家庭作业;

02.练习毛笔字;

03.运动30分钟。

如果是节假日,比如这次疫情孩子长期待在家里,父母更应该协同孩子做好每日的计划清单,养成每日做重要事情的习惯,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娱乐。

尽管这些事情短期内看并不会看到明显效果,每日的练字需要阶段性的努力才会写出好看的字,每日的运动,会让孩子往后拥有健康的身体,会有较强的免疫力对抗未来可能产生的病毒,这些有目的的计划为孩子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3.将游戏的“上瘾机制”转到生活中,让孩子产生“心流”体验

著名的畅销书《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简·麦格尼格尔提出了游戏的四大基本特征:自愿参与、反馈系统、游戏目标和规则。

从自愿参与上的角度来看,游艺术戏被称为“第九艺术”,它以精美的人物形象、逼真的场景、炫酷的动画特效给玩家(孩子)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并且游戏市场上的游戏层出不穷,有无数的游戏供孩子选择。

如今各大网站游戏广告数不胜数,看着好好的新闻信息,页面右下角就会跳出一个游戏小页面,孩子浏览网站时很容易被游戏页面吸引。同事孙丽丽常抱怨她8岁的儿子拿她的手机下载各种游戏,把手机搞得特别卡顿,每次清理完不多久,又被儿子下载的小游戏占的满满的。不同于学习,孩子看到有趣的游戏后,不需要家长的任何教学和劝说,自己立马就上手体验起来。

另外三点特征:反馈系统、游戏目标和规则其实是一个整体,游戏本身会设计很多等级目标,为了完成目标系统会制定特定规则,而每完成一个任务,反馈系统就会实时向玩家(孩子)进行奖赏,做出及时反馈,告知玩家(孩子)的完成任务的进度。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我喜欢在电商网站上购物,为了刺激消费,现在各种电商网站也有很多小游戏。比如在某宝上,因为有时候可以抵消现金(游戏目标),所以只要想起来我就会去首页种菜领金币,每次签过到系统就会奖励我5个金币,给菜浇水后,菜就会变得更大一点,时间久了账号的等级也会提升。这都是后台系统给我们这些“玩家”的奖励反馈(规则和反馈系统)。

这同孩子玩游戏也是一样的逻辑,孩子每天都会去游戏里完成系统分配给他的任务,完成之后,系统就会反馈给孩子积分、提升排名、提高等级等,这些奖励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并且越来越乐于参与。

而以上的四种要素让玩家(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心流”状态。心流指的是一个人在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精力和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有一种高度的愉悦感,并且不轻易被外界干扰的一种状态。强调的是一个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精神体验。

游戏中及时反馈的机制让孩子充满了成就感、荣誉感和愉悦感,越玩越想玩。不过过度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实际上是被实际生活所囚禁,学习的压力、家庭环境逼迫孩子找补偿和发泄的渠道。

当你发现孩子沉浸于手机游戏,就要注意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度,利用游戏的上瘾机制,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心流”体验。你可以这样做: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就用让孩子学习这件事来说,我们按照游戏上瘾机制结合心流体验,将方法稍加升级:

01.以终为始,确立目标

著名的激励大师汤姆·霍普斯金说:“如果成功是个火炉,目标就是柴火。”还有一句话说:“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在为你让路。”

1953年,耶鲁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3%的人设定了目标,20年后,这3%的学生比其余97%的同学富裕得多。

所以拟定目标,是行动的开始。这同打游戏一样,有了目标,人就可以知道自己接下去要干什么,会有一种奔头。比如你和孩子商定了期末考试要考95的以上,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要努力学习。

02.制定规则

游戏中,如果玩家不按规则来就会出局。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立规矩,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比如为了身心健康和保证学习时间,规定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如果做不到就进入惩罚机制。

03.量化目标,拆解任务

从来没有一个游戏一上来就可以打大“BOSS”的,玩家需要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一级一级往上升。如果要求孩子期末考95分以上,那么可以协同孩子拆解每天的任务,比如今晚背诵一点课文,明晚专攻错题等。按照时间拆解,一点一点完成会比每天想着完成终极目标要容易得多。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04.全神贯注---提升专注力

当人处于心流当中,就会把生活琐事忘得一干二净。对于当下的事极其专注,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想要孩子学习效率提升,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除了让孩子身心愉悦,生活中要保证孩子的营养、睡眠、运动的充足。

05.实时反馈

反馈原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上运用反馈原理,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

当孩子独立完成一项作业时,当孩子这次成绩比上次提升时,当孩子玩手机时间缩短时。父母都要抓住孩子这些微小的变化,及时给予夸奖。以此强化好的行为,一直往好的方面做下去。

其实,实时反馈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孩子能够从你的反馈中知道自己的对错好坏,感受到你的关注,这也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模样。

“作业10分钟游戏10分钟”:这样做,“讨价还价”的孩子也很棒

四、写在最后:

当孩子拥有一个温暖有趣的家庭、当家长以亲切耐心讲出道理、当每个家庭成员都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本就可以不沉迷于游戏。孩子的问题来源于他生长的家庭,来源于对他来说最亲的父母。不妨运用以上方法,今天开始,教授孩子与游戏产品正确、健康相处。

我是静夜思,终身学习者,在育儿中成长。如果您觉得文章对您有益欢迎点赞、转发,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