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一、學習與遊戲的角逐

鄰居李姐的兒子亮亮上二年級,平時話不多,很乖巧。因為疫情,我們這個單元的幾家孩子集合,喜歡到我家來寫作業,有不懂的我會幫著輔導。亮亮第一天來就讓我驚訝了,他站在門口跟他媽媽“討價還價”:寫作業10分鐘,玩遊戲10分鐘。他媽媽還笑眯眯地答應了。

15樓小江媽媽悄悄跟我說,這樣不好。她兒子會影響我們的孩子的。我點點頭,但也安慰她:先觀察一天看看。

亮亮的作業做得挺快,真的也就是十來分鐘寫完了。做完後,他坐在沙發,掏出手機玩起遊戲,聚精會神、興致盎然。

10分鐘後,手機突然響鈴,他的遊戲好像才玩到中途,但他竟乖乖聽話,把手機收起來。然後,去找出一本他媽媽買的練習冊,又寫上了。這次,作業花了35分鐘才完成。

他寫完,拿給我檢查,得到通過後,就繼續打開遊戲屆面。到了10分鐘,熟悉的鈴聲又響了……我頓時來了興趣,這孩子可真自律啊。小江媽媽也是連連稱讚,讓小江好好向亮亮學習。

要知道,現在這樣的信息發展時代,不僅僅是小孩子,大人也常常捧著手機聊微信、打王者、看小視頻等。這些活動不知不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孩子沉迷遊戲,成為了很多家長憂慮的問題。

晚上,亮亮媽媽來接他,跟我們聊起了培養孩子自律的心得。她說,10分鐘響鈴是亮亮自己設的。為了讓孩子不沉迷,家長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其實,對症才能下藥,要解決孩子不過度沉迷,要先了解他們到底是為什麼沉迷?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二、孩子為什麼會沉迷在遊戲裡?

大部分時候,是因為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 。

1.“依戀理論”: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太少

發展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指出,嬰兒在與養護者互動過程中形成了內部工作模型。如果得到及時反應和照顧,就會認為人們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如果生活在被忽視甚至虐待的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將會產生不安全感並會缺失信任感。

後來的有關研究也表明,對於被及時關注和陪伴的孩子,今後生活上變現得更自信,學習成績、社會技能發展、人際交往都會更好。

閨蜜家有個10歲的兒子小旭,3年級之前學習一直很好。因為父母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將孩子託付給外婆照顧,平時父母和小旭偶爾打打電話,一年就回來一次。自此,小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管教,內心世界得不到照顧,性格也孤僻起來,學習成績漸漸下降,滑到了班級後幾名,成績趕不上了之後開始自暴自棄,迷戀上了遊戲。

其實沉迷於遊戲只是一個表象,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太寂寞”。特別是對於學齡前的孩來說,家長的陪伴至關重要。如果孩子玩遊戲時,時常是在你的陪伴之下,你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覺得玩遊戲是一件沒意思的事情。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2.家庭歸屬感的缺失

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博士高璇認為,孩子可以從遊戲中獲得獎勵和成就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卻很少鼓勵孩子。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後,父母只會用發火和懲罰反饋孩子。

其次,遊戲是一種集體性的遊戲,孩子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集體社交,他們可以和同齡的孩子一起交流、一起遊戲,並從中獲得了歸屬感,這也都是孩子需要的。

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天天和孩子呆在家,共處的時間也足夠長,但是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只會大眼瞪小眼,和發呆相比,當然是玩電子遊戲更有趣。所以,父母需要反思,你們創造的家庭讓孩子感到了樂趣了嗎?如果毫無樂趣、成就感或歸屬感,孩子就會選擇從遊戲中去尋找。

3.家長的簡單粗暴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作祟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你越是想要隱瞞一件事,就越會引發別人的興趣和關注。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覺得它好,越想方設法要得到。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想做。這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我們常看到有些父母看到小孩拿著手機玩就會大發雷霆,大吼一聲“不準玩了!”,然後一把奪過手機或者鎖在櫃子裡。殊不知,這種方法不會有實質性的效果。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憤怒的小女孩

三、避免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家長可以這麼做

1.用"潘多拉效應",讓孩子接受規則

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個武林高手收了2個徒弟,但他用自己的威嚴,只讓其中一個學習武功,另一個只學些其他邊緣化的東西。結果這個被“冷落”的徒弟,學習武功的願望被強化,暗地裡偷學。3年之後,兩個徒弟偶然動手時,正式傳授武功的輸給了偷學的。

心理學大量的經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是人在長期生物進化中形成起來的具有生物意義的穩定需要。對一件事物作不說明原因的簡單禁止,會使這件事物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將更多的注意轉移到這件事物上。

生活中的孩子,由於經驗和閱歷不足,對很多事物都有很強的探索欲,父母則用經驗直接粗暴地阻礙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感受不到被禁止的充分理由,也找不到充分理由來遏止自己探究的慾望,心裡平衡就朝著反禁止的方向傾斜,他們聽不進家長的忠告,對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是充滿好奇心,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於是,逆反行為形成了。

"潘多拉效應"告訴我們:要求人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必須有相對充分的理由。父母要好好跟孩子解釋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利弊。

比如想讓孩子知道長時間玩手機遊戲對身體不好,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簡單的醫學知識,讓孩子知道過度玩遊戲,身體會因為長期缺乏運動變得肥胖忙或者長期低頭會引起脊椎問題,長時間對著電子屏幕對視力不好等。

父母應給孩子一個合理且有說服力解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禁止。這其實也在告訴孩子這件事我們約定的規定是什麼,該怎麼執行。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2.教授孩子“要事第一“原則,與孩子一起做好時間管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管理學大師---史蒂芬·科維提出了要管理好我們的人生、實現夢想需要遵循七個習慣。其中一個習慣是要事第一。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日的事物可以分為:

01.重要且緊急;

02.重要不緊急;

03.緊急不重要;

04.不重要且不緊急。

那麼要想孩子有一個成功的人生,不妨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木桶”,在木桶裡面,我們需要裝入黃沙、大石塊和小石子們。如果你的順序是先裝如黃沙或者小石子,最後,大石塊將裝不下去。如果先裝入大石塊,將會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倒入小石子,並且還會空出黃沙的空間。

這是關於人生的比喻。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但未必是我們眼前最緊急待辦的事項。我們最該處理的是第二個---重要不緊急的事。當孩子長時間沉浸於電子遊戲,時間都耗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時,那麼每天都毫無知覺地投入在了對孩子來說緊急不重要的事情裡。

在此,父母需要協助孩子制定長遠規劃,每天做好"to-do-list",也就是每天的待辦事項。比如孩子每天放學回家需要做到:

01.完成家庭作業;

02.練習毛筆字;

03.運動30分鐘。

如果是節假日,比如這次疫情孩子長期待在家裡,父母更應該協同孩子做好每日的計劃清單,養成每日做重要事情的習慣,而不是無所事事地娛樂。

儘管這些事情短期內看並不會看到明顯效果,每日的練字需要階段性的努力才會寫出好看的字,每日的運動,會讓孩子往後擁有健康的身體,會有較強的免疫力對抗未來可能產生的病毒,這些有目的的計劃為孩子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3.將遊戲的“上癮機制”轉到生活中,讓孩子產生“心流”體驗

著名的暢銷書《遊戲改變世界》的作者簡·麥格尼格爾提出了遊戲的四大基本特徵:自願參與、反饋系統、遊戲目標和規則。

從自願參與上的角度來看,遊藝術戲被稱為“第九藝術”,它以精美的人物形象、逼真的場景、炫酷的動畫特效給玩家(孩子)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並且遊戲市場上的遊戲層出不窮,有無數的遊戲供孩子選擇。

如今各大網站遊戲廣告數不勝數,看著好好的新聞信息,頁面右下角就會跳出一個遊戲小頁面,孩子瀏覽網站時很容易被遊戲頁面吸引。同事孫麗麗常抱怨她8歲的兒子拿她的手機下載各種遊戲,把手機搞得特別卡頓,每次清理完不多久,又被兒子下載的小遊戲佔的滿滿的。不同於學習,孩子看到有趣的遊戲後,不需要家長的任何教學和勸說,自己立馬就上手體驗起來。

另外三點特徵:反饋系統、遊戲目標和規則其實是一個整體,遊戲本身會設計很多等級目標,為了完成目標系統會制定特定規則,而每完成一個任務,反饋系統就會實時向玩家(孩子)進行獎賞,做出及時反饋,告知玩家(孩子)的完成任務的進度。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我喜歡在電商網站上購物,為了刺激消費,現在各種電商網站也有很多小遊戲。比如在某寶上,因為有時候可以抵消現金(遊戲目標),所以只要想起來我就會去首頁種菜領金幣,每次簽過到系統就會獎勵我5個金幣,給菜澆水後,菜就會變得更大一點,時間久了賬號的等級也會提升。這都是後臺系統給我們這些“玩家”的獎勵反饋(規則和反饋系統)。

這同孩子玩遊戲也是一樣的邏輯,孩子每天都會去遊戲裡完成系統分配給他的任務,完成之後,系統就會反饋給孩子積分、提升排名、提高等級等,這些獎勵讓孩子很有成就感,並且越來越樂於參與。

而以上的四種要素讓玩家(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體驗到了“心流”狀態。心流指的是一個人在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精力和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有一種高度的愉悅感,並且不輕易被外界干擾的一種狀態。強調的是一個人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精神體驗。

遊戲中及時反饋的機制讓孩子充滿了成就感、榮譽感和愉悅感,越玩越想玩。不過過度沉迷於遊戲的孩子,實際上是被實際生活所囚禁,學習的壓力、家庭環境逼迫孩子找補償和發洩的渠道。

當你發現孩子沉浸於手機遊戲,就要注意增加對孩子的關注度,利用遊戲的上癮機制,在家庭生活中為孩子創造“心流”體驗。你可以這樣做: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就用讓孩子學習這件事來說,我們按照遊戲上癮機制結合心流體驗,將方法稍加升級:

01.以終為始,確立目標

著名的激勵大師湯姆·霍普斯金說:“如果成功是個火爐,目標就是柴火。”還有一句話說:“向著目標前進的人,全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1953年,耶魯大學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3%的人設定了目標,20年後,這3%的學生比其餘97%的同學富裕得多。

所以擬定目標,是行動的開始。這同打遊戲一樣,有了目標,人就可以知道自己接下去要幹什麼,會有一種奔頭。比如你和孩子商定了期末考試要考95的以上,那麼孩子就會知道想要取得好成績,必須要努力學習。

02.制定規則

遊戲中,如果玩家不按規則來就會出局。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比如為了身心健康和保證學習時間,規定孩子每天玩遊戲的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如果做不到就進入懲罰機制。

03.量化目標,拆解任務

從來沒有一個遊戲一上來就可以打大“BOSS”的,玩家需要每天完成規定的任務,一級一級往上升。如果要求孩子期末考95分以上,那麼可以協同孩子拆解每天的任務,比如今晚背誦一點課文,明晚專攻錯題等。按照時間拆解,一點一點完成會比每天想著完成終極目標要容易得多。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04.全神貫注---提升專注力

當人處於心流當中,就會把生活瑣事忘得一乾二淨。對於當下的事極其專注,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想要孩子學習效率提升,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除了讓孩子身心愉悅,生活中要保證孩子的營養、睡眠、運動的充足。

05.實時反饋

反饋原本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上運用反饋原理,來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瞭解,而這種對結果的瞭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

當孩子獨立完成一項作業時,當孩子這次成績比上次提升時,當孩子玩手機時間縮短時。父母都要抓住孩子這些微小的變化,及時給予誇獎。以此強化好的行為,一直往好的方面做下去。

其實,實時反饋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孩子能夠從你的反饋中知道自己的對錯好壞,感受到你的關注,這也決定了孩子成長的模樣。

“作業10分鐘遊戲10分鐘”:這樣做,“討價還價”的孩子也很棒

四、寫在最後:

當孩子擁有一個溫暖有趣的家庭、當家長以親切耐心講出道理、當每個家庭成員都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們本就可以不沉迷於遊戲。孩子的問題來源於他生長的家庭,來源於對他來說最親的父母。不妨運用以上方法,今天開始,教授孩子與遊戲產品正確、健康相處。

我是靜夜思,終身學習者,在育兒中成長。如果您覺得文章對您有益歡迎點贊、轉發,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