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媽寶男"與媽媽共浴,網友:戀母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

近日日本一檔綜藝中出現了這樣一位極品"媽寶男",這位男性已經33歲,依然離不開媽媽。這位男子並沒有身體殘疾,他從小成績優秀,畢業於東京大學,在別人的眼裡有著光明的前途。

三十33歲的他並沒有找到很好的工作,一直從事著家庭教師的職業,收入不高,難以供給自己的生活。

33歲

這位男孩很聰明卻因為母親總是為他包辦一切變得缺少自立能力,他與媽媽的關係非常親密,甚至在而立之年仍然保持著和媽媽共浴的習慣。並且一家人覺得和媽媽一起洗澡這件事非常正常。可在我們眼中看來慈母多敗兒,這位男孩簡直是奇葩。這樣的"媽寶男"的養成,背後就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和畸形的溺愛。

也許你認為這只是個特例。但事實上,類似案例並不少見。

33歲


關愛孩子是很關鍵的,但不能過多放任自己的感情,以關愛的名義過度進入孩子的生活細節,在嬌慣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旦步入社會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今天會從行為和思想兩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33歲

行為

培養安全感

我見過一些媽媽不忍心看孩子哭,於是每次出去上班都是偷偷溜走,其實這對孩子的安全感就是一種破壞。

因為他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不見了,即便媽媽在身邊陪著的時候也會擔心,這讓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變得更嚴重。

33歲

安全感和獨立性密切相關,孩子只有在父母身上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敢於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變得獨立。

思想

引導孩子啟發性思考

其實很多孩子不能獨立去解決問題,是因為他們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掉了,他不會想為什麼倒塌,就是很煩躁,希望父母可以幫助自己搭起來。

33歲

加入在此時,我們選擇幫助孩子搭起來,那麼孩子便永遠不會主動去思考。

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引導孩子進行啟發性思考。

所謂的啟發性思考,也就是我們父母通過指點或引導,引起孩子的想象,最終讓孩子有所領悟。

育兒不是急速的事情,而是一件長遠的事情,父母要為孩子的未來人生做打算,教會他們能夠受用一生的本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