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對話同學與老師,瞭解“網課”帶來的改變

內蒙古日報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訊員張兆琪

「疫情期間」對話同學與老師,瞭解“網課”帶來的改變


曾經提起學習就皺眉的學生,曾經讓做家務就會不高興的孩子,曾經拒絕和家長交流的兒子(女兒)……如今,“他們”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動學習,是愛做家務,是把家長當成朋友,而成就這一切的,是一種特殊的上課方式——直播。

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生活摁下了暫停鍵,教育問題也成為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學的日期到了,疫情還沒有解除,怎麼辦呢?網絡直播授課應運而生。2月4日以來,興安盟教育局連續下發通知,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網絡在線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烏蘭浩特市教育局積極響應,組織學生在家利用APP“釘釘”在線聽課。

上課方式變了 學習興趣濃了

直播授課消息一出,學生們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不會因為疫情而耽誤學習進度,同時可以和老師、同學溝通,憂的是不知自己能否適應這種新型授課方式。結果證明,大家的擔憂是多餘的。“這種上課方式很新潮,會讓我們更有興趣去學習。”3月10日下午,烏蘭浩特市第五中學七年級十三班的學生李旭在一堂歷史課結束後,利用休息時間接受了記者採訪,他說,直播上課可以讓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更加便捷,回答問題的機會也增多了,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直播過程中可以隨時和老師連麥,不懂的問題可以直接問,遇到突發事件還可以看回放。

對於上課方式的改變,烏蘭浩特第四中學高二七班的鮑依然也有自己的看法:“最開始還是有些抗拒的,怕上網課效果不好,但慢慢的就安心了。學校採取這樣的方式,既不耽誤上課,又給我們增加了很多實踐性的課程,很豐富,這樣我們即使不能和老師同學見面,也不會感到枯燥。”鮑依然說,上網課非常考驗她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是一種鍛鍊,總體來說還是很多好處的。

和家長交流融洽了 動手能力提高了

3月11日一早,記者走進興安一小三年級五班學生王鑫怡家中,一進家門,就被悅耳的鋼琴聲吸引了。“上課時間還沒到,趁這會兒有時間練練鋼琴。”疫情期間不能返校,但王鑫怡的興趣課卻一樣都沒有落下。

王鑫怡告訴記者,2月24日開始她便在家進行實踐,做奶茶、錄家風視頻、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沒有這麼多時間用來做實踐和上興趣課,也沒有這麼豐富,這段時間我每天在家都做,現在動手能力大大提高了。”王鑫怡邊說邊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書法作品。她還說,以前做事情大多數時間都需要自己獨立完成,現在一直有媽媽陪伴,也會讓她們之間的交流更加融洽,更加願意主動去溝通,做起事情來也會更有興趣和動力。

在大家眼中,初、高中的學生每天兩點一線,從學校回到家之後,一般很少有時間和家長溝通。但由於此次在家時間延長,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現在每天幾乎和媽媽24小時在一起,有很多的聊天機會,可以說說心裡話,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的親子關係。”鮑依然說。

家務活被孩子“承包”了

提起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溫室裡的花朵,養尊處優。若不是親眼見到這些學生在家時的狀態,記者可能也不會相信,為奶奶揉肩、澆花、掃地拖地……這些事情他們信手拈來。

“奶奶,我這力道還行吧?”“非常好,多按一會兒吧!”這是來自李旭和奶奶之間的對話。下午課程結束後,李旭主動承擔起家務和幫奶奶揉肩的“職責”,這也是他在疫情期間的一大收穫。李旭說,過去每天要去學校上課,放學還要寫作業,幾乎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現在每天在家上課,時間充裕了,就多孝敬一下爺爺奶奶。

王鑫怡雖然還是小學生,但已經可以幫媽媽洗洗菜,做些簡單的早餐了。“我雖然還小,但也想幫媽媽做些事情,雖然幫不了大忙,但做些小事,心裡也是很有成就感的。”王鑫怡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還洋溢著滿滿的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