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成功在什麼地方,為何只有秦國可行?

靜心匠道


商鞅變法成功在再造秦人,再造秦國,他改變了秦人的思維,改變了一國的文化

廢除世卿世祿推進了歷史進程

世卿世祿制是周朝宗法制的根基,貴族就是貴族,平民還是平民,要想被國君重用,需要極大的機遇,沒有明確的選拔標準。而商鞅的軍功爵制度,靠戰功封爵,使得秦國軍民都有了極大的參戰熱情。也正是世卿世祿在秦國被廢除,後來秦國一統天下,廢分封,使得古代王朝的制度有了新的變化,並且沿用了兩千多年。商鞅的影響是巨大的。

使得法制的思想流傳千古

都說秦國之法過於殘暴,這個是有爭議的,暫時不談。商鞅的法制思想改變了秦國,也改變了之後人的思維。之後的王朝治國都是重視法制的,不管是說以孝治天下,還是以禮治天下,都離不開法制的強制性,這是保障一切的基礎。一旦國家頒佈了法令,就要遵守,要有這個威信。國家也要按照法令執行,不可徇私枉法。法是規則,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沒有法制,國家就會混亂。

為什麼在七國中,只有秦國可行呢?

秦國原有的文化風俗與他國不同

中原各國都視秦國是戎狄,秦國很有胡人的風俗,並不是像中原諸侯那樣多麼看重禮,秦國也沒有嚴格地執行嫡長子繼承製,這與其他諸侯國的文化風俗是有很大不同的。正因為秦國的隨意,不古板於周禮,給商鞅變法提供了基礎。民眾更容易接受。

秦國太弱了,秦人思變

秦國在戰國初期,實力很弱,和其他諸侯沒法比,魏國還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百年國恨,秦人之心可用,能聚集在一起。窮則思變,秦國國君秦孝公求賢若渴,再不變法,秦國都有亡國之危。秦孝公變法之心絕對是七國中最堅定的,這也是商鞅為什麼願意輔佐秦孝公的原因。

商鞅選擇了秦國,秦國也接納了商鞅。商鞅與秦國加在一起,推進了歷史的進程。


未濟


戰國之世,七雄爭霸,各國都有吞併天下之雄心壯志,也都有相應的動作,唯獨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可以成功,個人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 君主的大力支持

首先我想說的是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古時候的中國實質上是君本位的國家,一個國君的優秀與否不僅直接關係到一國的命脈,也是決定著能否將有才能的人的能力進行徹底釋放。戰國之世,匡扶天下的能人異士層出不窮,然後想要遇到他們的伯樂何其艱難,然而商鞅是幸運的,他遇到了秦孝公嬴渠梁,一個擁有足夠意志將變法進行到底的君主!

秦獻公贏師隰(秦孝公的父親)之前秦國經歷四代亂政,秦國早已經內耗嚴重,秦獻公即位時又是連年征戰,秦國已然國力空虛,人民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已經快要亡國了!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孝公發現秦國不能再這樣下去,唯有對秦國進行深刻的變法秦國方能逆轉乾坤,於是秦獻公廣發求賢令,尋求天下能人異士一同治理秦國,做大做強秦國,於是就招來了商鞅等一干大才!

自古以來變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難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變法對既得利益者的衝擊實在太大,這些既得利益者在戰國時期基本都是世家大族,權利非常大,聯合起來各個國家的君主都會很忌憚,如果君主對他們服軟那麼變法勢必功敗垂成,即使是一些原則意義上的妥協都會使變法失敗!秦孝公肯定是知道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當他任用商鞅大力變革的同時,也毅然決然的幫他抵擋了世家大族的各種壓力,決不妥協!正是有這樣的強力後盾,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才能放開手腳去幹!因為有了秦孝公這樣的盾牌,所以太子犯法,商鞅可以對其判刑;因為有了秦孝公這樣的盾牌,所以商鞅贏虔(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哥哥)犯罪,商鞅才可以對其施以劓刑;因為有了秦孝公,所以商鞅的法令才能震懾到秦國的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秦人!

二 商鞅對變法的理解

戰國之時,想要富國強民的能人眾多,然而絕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除了遇不到明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變法始終停留於表面,能夠讓國家一時強大,而不是持續強大,最重要是法令不得人心!比如申不害對韓國的術治,使得積極向上,內心陽光的韓人徹底變的陰險狡詐,最終結果導致韓國一蹶不振直至滅亡!

商鞅的變法則是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在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因此極大調動了國人耕地的積極性;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族法制,為下層的平民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使得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從此建立;軍事上獎勵軍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了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商鞅對秦國的變革在戰國是跨時代的,是最深徹的,是最有利於國家的!這種法制能一直延續到秦國一統六國!

三 韓趙魏齊趙楚的的死穴

其餘六國各國都有自己的死穴,他們也都有過相應的變法然而總是無法延續,這也是他們滅亡的一個根本原因。

1 分治亡楚

相較於其他六國,楚國其實是在楚武王時期就已經開始變法,並一躍位居戰國七雄之一,然而楚國由於國土面積大,各個地方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稅賦軍隊,中央很難號令地方,商鞅的法制再這樣的國家基本沒有可能推廣開來!

2 失才亡魏

商鞅最先是魏國公叔痤的門客,其最先開始也是最想為魏國效力,因為魏國是當時的第一強國,士子大夫皆嚮往!然而魏國有個非常不好的風氣,魏國君主非常看中士子大夫的出生和名望,商鞅當時在魏國僅僅是中庶子身份,自然得不到魏國君主的任用!公叔痤死前對魏王說:“不用商鞅,就殺了他!”公叔痤一向看人眼光獨到天下皆知,魏王連其臨死前的話都不聽,更談不上用商鞅了!所以商鞅的法在魏國根本沒無法鋪展開!

3 偏安亡齊

齊國是當時的東方大國,更有稷下學宮這種齊國第一學府,本身各方面實力既均衡又強大,變法其實早就開始,然而其變法終究只是術治,不徹底,況且由於本身就人才濟濟,商鞅過去根本不會受到多大重視,更別談上變法!再者因為其偏安東隅,危機感相對於其餘六國也是少了很多的,所以這樣危機感不強的國家商鞅也是沒辦法徹底貫徹他的法治的!

4 迂政亡燕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血統最高貴的,燕國國君是七雄中最接近無為而治的一個國家,這樣一個養生的國家,商鞅根本無法去一展抱負!

5 術治亡韓

商鞅本有意去韓國,但是申不害當時已經在韓國進行術治改革,術治見效快!所以此時韓國也無商鞅立錐之地

6 亂政亡趙

在戰國時期政局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國家內亂,其餘六國則會趁虛而入。國家最容易發生內亂的一種方式就是儲君的廢立!趙國自開國到滅亡這種儲君廢立的情況非常常見,所以商鞅所在時期趙國談改革基本不可能!趙國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改革就是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而此時的商鞅已經做古多時!所以這樣的趙國也沒辦法任用商鞅!

綜上三個原因,就是商鞅之法能在秦國推行的根本原因!


靜心明目


作為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商鞅變法,如果細觀其內容的話,其實並沒有多少“創新”的成份,比方說赫赫有名的軍功爵制,幾十年前就被趙國、魏國、楚國實踐過;論諸侯對變法的急迫程度,秦國也並不是最急需的,比方說韓國、魏國一直在夾縫中生存,論生存環境,可比秦國惡劣多了。

那為什秦國變法非常成功,其他國家一般般呢?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在“人”,簡單地說,是三個人共同發力的結果。

第一個: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21歲繼位並迅速掌控了政權,不久後就發佈了《招賢令》,充分顯示了他對秦國落後現狀的不滿以及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與同時期的魏惠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招賢令》中可以看得出來秦孝公的胸懷氣度,有如此明君主政,就算是沒有商鞅,秦國也會快速崛起,當然了,不大可能像後來那樣牛掰。

變法侵犯了大批老貴族的利益,這些人勢力龐大,根深錯節,光靠一個外國來的商鞅是壓不住的,比如說老甘龍、杜摯之流。商鞅能夠將政治策略一步步實施下去,靠的就是秦孝公在背後堅定支持。《大秦帝國》電視劇裡面有很多類似的鏡頭,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個:商鞅

雖說商鞅變法內容創新成分不是很多,但能夠將眾多變法成果融合到一起,制定出適合秦國國情的法律條文,商鞅的聰明才智絕不亞於教科書上的那些先賢名人。

除了智慧超群外,商鞅的刻薄無情對變法成功也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秦孝公的兒子、未來的大王嬴駟犯法,商鞅毫不留情的處罰(處罰的人他師傅);秦孝公的大哥公子虔犯法(庇護門人),商鞅仍然是毫不留情的處罰;秦國上千民眾到都城歌頌變法,商鞅仍然懲罰,全部充邊……

這樣的人不討喜,一點也不討喜,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但往往是這樣的人,能夠改變歷史。王安石才氣十足,為人和善,從不殺人,變法一塌糊塗。

倘若商鞅很會做人,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第三個: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非常成功,有一個人的貢獻絕不小於秦孝公和商鞅,但往往容易被忽視——他就是車裂商鞅、堅定新法的秦惠文王嬴駟。

強君賢臣配合,變法成功其實很容易,比如說吳起變法,短短六七年,楚國國勢大增,效果非常明顯,連當時的霸主魏國也不敢輕易招惹。老楚王一死,吳起立馬被殺,新楚王雖然給吳起報了仇,但最終在舊貴族的裹挾下,走了老路,實在是遺憾。

秦惠文王就不一樣了,上位之初的一系列操作堪稱神來之筆。先是借老貴族之口,處死商鞅,掌握了政權;然後又利用百姓的呼聲,搞掉老貴族;最英明的地方在於,殺死商鞅不費其法!極其討厭一個人,還要按著他的步伐走,試問幾人能做到?

做常人做不了的,才是真英雄。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能夠如此成功,最主要還是“人”的因素,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缺了誰,效果都會大大折扣。


小楊品史


秦國能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直到秦始皇滅六國,完成全國統一的壯舉,這跟秦國成功實現商鞅變法離不開關係。不過商鞅變法在當時也不是什麼秘密,其他國家也有各自的變法,為什麼最後只有秦國的變法能成功,或者說秦國的變法效果最好呢?這中間還是有細節上的差距的,不然也不可能讓秦國成為最後的霸主。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講講,為何商鞅變法在秦國能實現效果最大化。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變法,商鞅變法的結果是使秦國變強大,從此之後,雄踞天下,征服六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為什麼商鞅變法這麼成功,而六國卻不肯跟進呢?為什麼六國寧可被秦滅亡,也不採用秦的制度呢?先看看商鞅何許人也。

商鞅是衛國人,出身高貴,是衛國國君的孫子,原名公孫鞅或衛鞅。不過,由於衛國地盤狹小,富二代太多,公孫鞅這個富三代混得跟普通白領一樣,完全看不到前途。因此,公孫鞅跑到了當時最強大的魏國,在那裡一邊跟著名法家李克等人學習,一邊尋找機會。

後來,魏國宰相公叔痤,看好他的才幹,向魏王舉薦他替代自己,卻被拒絕。這時,恰好秦孝公向天下求才,公孫鞅於是前往秦國。公孫鞅見到秦孝公之後,向他講強國之道以及向六國的復仇之道,秦孝公大感興趣。之後,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之下,商鞅開始變法。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軍力超過其他所有國家。從此秦國開始向東方擴張,開始了兼併六國的進程。

由於變法有功,秦孝公將公孫鞅封在商地,稱為商君,這就是商鞅這個名字的由來。

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後,不待見商鞅。商鞅被迫出逃,卻不被六國接納,無奈回到秦國,被秦惠王所殺。

商鞅變法的內容是什麼?商鞅變法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拿來主義,另一個部分是自己創造。

拿來主義的部分,主要是拿來李克在魏國的變法以及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前者的核心是輕罪重罰,後者的核心是廢除世卿和軍功制。

自己發明的部分,才是商鞅變法中最關鍵的部分。這些內容主要是: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禁遊宦之民等。

後面的這一部分中,在手段上,是恐怖主義(連坐)和愚民政策(焚書、限制出行),結果是中央高度集權,百姓失去思維能力,徹底淪為愚昧農民和冷血戰士。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百姓已經失去了社會生活,百姓們都被控制在土地上,盲從地被徵調去打仗,靠殺人立功博取更好的生活。

六國為什麼拒絕商鞅變法?按理說,商鞅變法在秦國獲得如此大的成功,秦國的軍力一下子超過了六國,六國豈不是應該學習先進經驗?

可惜的是,六國沒有一個國家跟隨商鞅變法,為什麼?因為六國的文化不允許商鞅變法的發生。

商鞅變法中有積極的部分,譬如廢除世襲制度。問題是,六國在這方面早已經作出了改革。

商鞅變法中的核心部分,則恰是六國價值觀決不認同的部分。

商鞅變法的法理原則,實際上是後來荀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惡”。可六國是周禮社會的延續,認為人是有尊嚴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人是有權利的。因此,商鞅變法對於六國來說,寧可死,也不願意接受的。

因此,不是六國不懂得學習,而是六國的價值觀,使得六國無法接受商鞅在秦國實行的那一套。


月寒沙


因為商鞅是先價值觀重置再推行政改革,這個思路對人性的推動是有效的,相當於先教再變。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先集中在日常行為中的精力分配上,以日常行為的變化帶動思維模式變革,最後才集中在管理行政的修訂。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大一統的行政管理基礎。行政,是推行、運行管理理念。單有其表,失於繁瑣――口號說再多落不到實處等於沒改,再多的文件表格也不如讓人自己開動腦子提高效率。在弱秦人民思變的時期,商君以法令的形式強推新的生活取捨模式,糾正混亂無序的生活模式,等於校準了正常的思維,“摶民力”是在集中國力。雖有舊貴不滿但受全民歡迎,最後的結果說明大家都是受益者。

這裡要糾正一個沿襲的錯誤觀點,商鞅不是因變法又加上秦孝公過世換新君受舊貴族打壓五馬分屍,是因為德行有虧。商鞅與魏公子有舊,秦攻魏時商鞅誘殺魏公子,致新君疑慮商鞅的人品所以遭禍,這事在《呂氏春秋》裡有記載。咱們新時代的人,說話講究個理、據,要糾正前人的胡說八道。

為什麼商鞅變法在秦地可行,因為秦孝公求變啊!君臣如果不相得,憑商鞅有再大的能力也沒用。商鞅不就是從魏國被排擠出來到秦國的麼?咱們說“時也命也”,說到底秦國之強是幾百年間幾代秦王的努力。從來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天道酬勤。

後人、六國舊貴能編很多瞎話抹黑從商鞅到始皇帝之間的歷史,能在《商君書》里加很多黑料、偽名商君所撰,能瞎扯始皇帝的身世,然而呢?不過是小人心性。

大一統的功績無法抹黑:“書同文”的教化,“車同軌”推進交流和效率,度量衡作為交易互通和行政統計的基礎,這三者的統一奠定了幾千年來中華歷代決策者謀求統一及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思維基礎。江山一統,意味著強國強軍自立於世界,不意味著個人如何用權力享受好不好?這些寫小說野史的人都意淫出病來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小人的抹黑只意味著變法的功績巨大,大一統永遠是人類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筆。

商鞅變法,因秦孝公求變,因孝公有識人之明。決策者心性和理智判斷能力決定歷史進程,所以就在秦國可行咯。


節度使95


在戰國初期,秦國其實比較弱的。三晉伐秦之戰、陰晉之戰,吳起率魏軍一路打到函谷關,基本已經把秦國打殘了,秦國有了危機感。並且繼魏國李悝變法之後,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等,諸國都陸續開始變法,而且成效顯著。

其實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獻公就已經開始變法。因為秦獻公在繼位之前一直在魏國當人質,所以對魏國變法深有體會。個人以為,獻公才是秦國變法第一人,他登基之後,立刻著手執行變法,內容也基本照搬魏國的李悝變法,而且成效明顯。

秦孝公繼承了他父親秦獻公的變法理念,支持商鞅變法,甚至不惜懲罰太子殺雞儆猴。仔細對比秦獻公和商鞅的變法內容,絕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可以說,商鞅更多是一個繼承者和執行者,將秦獻公時代的改革成果,繼承與鞏固下來。

當時兩個強國,魏國先後攻打趙國、韓國,並與齊國爭霸、楚國主要在對付越國。當時外部各國紛爭不斷,也為商鞅變法提供有利條件。


北城棠花如雪


首先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其次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時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鬥爭,給予了變法很強的執行力

商鞅,為衛國國君的後裔,也被稱為衛鞅。商鞅在魏國之時,並非朝廷的一員,僅僅只是一個丞相的門客,儘管後來這位丞相死亡之際向魏王推薦了商鞅,但是魏國並沒有把他當回事。所以哪怕商鞅再有能力,不放權啥都做不了,而且就算是魏王放權給商鞅也無濟於事。當時魏國太子與魏國上將軍龐涓的鬥爭,打的是不可開交。國內利益之戰沒結束,變法之事不可能進行,更不可能成功。

反觀秦國,因為長年的戰爭,當時十分窮困。秦國十分需要一次機會來變得強大。這時候商鞅來了,秦國渴望有才幹的人,商鞅也渴望能展現偉大抱負的地方,兩者不謀而合。秦王對於商鞅變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這也是商鞅完全選擇秦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國的團結,大家都抱團取暖,但沒有人想逃,這時候的秦國可以說什麼都不怕,只想著強大,所以秦國不怕變法,只怕不夠強大。這些也就是為什麼商鞅選擇了秦國變法,而不選


酷酷娛樂家


商鞅變法成功在於1、秦孝公重用衛鞅,全力支持衛鞅改革;2、秦孝公能制止貴族大臣的反對;3、衛鞅改革的內容適合秦國的發展。其他諸侯國是無法達到以上條件的。商鞅變法是在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為了向中原發展,廣泛的蒐羅人才,其中衛國的人叫衛鞅投奔到秦國,並提出振興國家,國家致富必須注重農業、國家要強必須獎勵將士;治好國家必須有獎有罰,也就是制度改革。秦孝公覺得有理,就叫衛鞅制訂改革制度。

新的法令出臺後,沒有軍功的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把貴族領主制度變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國。這觸動了貴族的利益,自然遭到掌權的貴族反對,在秦孝公處罰了反對新法的大臣,新法才得到實施。接著衛鞅實行了更大規模的改革主要如下:1、開劈阡陌封疆;2、建立縣一級統治機構;3、把國都雍城遷到渭河北的咸陽。

秦國變法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成了一個富裕的國家,秦孝公把商於一帶的城封給他,並稱他為商君,衛鞅就叫商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四羊古


商鞅變法總體來說並沒有成功,商鞅最後也死於自己的變法之中。以前在小學時期覺的商鞅是一個悲情的革命者,一個烈士,先驅!現在覺得他是一個作繭自縛的傻瓜。他也不是為了天下不公而變法,他只是集中王權的一粒棋子。

中國歷史上面有很多次變法,變法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當時的統治者向約束自己王權勢力的抵抗!當時秦國門閥勢力強大、所以通過變法去消弱他們。包括後來的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是因為當時神宗想幹點事情,但是總是放不開手腳,所以後面變法失敗導致落下一“神”字的,風評不好的祀號。到最後的戊戌變法其實都是想的是一個集權。

集權有一個好處,對於有能力的人集權能做很多好的事情。所以變法功成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七月七日長生殿下


商鞅變法成功在什麼地方:

首先是秦國自上而下的最強烈變法需求。

秦獻公嬴師隰戰死後,留給秦孝公的就是一個土地狹小貧瘠、國庫空虛、國民極度貧窮的爛攤子,鑑於當時的內外交困情況,秦孝公接任之後第一要務便是休戰,變法圖強。於是秦孝公向天下廣發招賢貼,不論國籍族類,唯才是舉,這才有了商鞅離魏入秦。

其次,秦孝公求賢若渴,並全面放權,並且給予商鞅另起爐灶開府理政的權利。

除了軍權由左庶長贏虔把持,商鞅幾乎擁有跟秦孝公一樣的權力,這才有三大老氏族違法私鬥,被他依法一次處斬700人的酷烈手段得以實施。這一次霹靂手段頓時震懾住了好勇鬥狠的秦人,也才讓秦法森嚴深入人心。而且在太子違法他處置左右太子傅時,根本沒有向秦孝公請示,要知道左太子傅就是手握全國軍權的贏虔,可見商鞅當時的權力之大,地位之高。

再者,商鞅之法,是根據秦國實際國情量身定製,簡單有效,貼合民心國情,迅速調動起了全國百姓的耕戰積極性,並很快改善了秦人的生活狀態,使秦人得到了各種實惠。

關鍵點:商鞅為樹立執政開府的權威,用“徙木立信”確立政府執政權威。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

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杆。(衛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杆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佈(變法的)法令。

最後,商鞅自身深諳法家學說,善於經世致用。且胸懷博大,大公無私,敢於擔當任事,一心只在變法,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獲得“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讚譽。

變法只有秦國可行的原因

持續百年的春秋時期隨著趙魏韓三家分晉正式宣告結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舊時代的禮樂崩壞,新時代的規則尚未建立,但是整個大時代並沒有在乎各國是否已經準備好,就一頭進入到了戰國時代。

其中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環境不容樂觀,有急切的強大需求,於是魏文侯請來了李悝、吳起等人開始在七雄中第一個變法,在新法的支持下,魏國迅速強盛起來,吳起創建的魏武卒一度以區區五萬人打遍天下無敵手。

在這樣成功榜樣的刺激下,其餘六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但是在七雄中,為何只有秦國的變法獲得了最終的成功?

首先秦國的政策法規一直具有連續性,政治環境穩定。

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就是因為秦國從秦孝公開始重用商鞅變法,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長達六代秦國國君竟然都驚人的持續延續了商鞅變法的措施,商鞅雖然在秦孝公身死之後,就被秦國貴族反撲,自己也被五馬分屍。但是商鞅雖然死了,商鞅的政策卻在秦國並沒有變化,這一點比起其他諸侯國人走茶涼,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太多。

再說地利

秦國比起其他國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自從平定義渠王之後,後方就基本上畢竟穩定了,在外部有黃河天險相阻隔,大兵團要在黃河流域基本很難做到突然襲擊。所以秦國只需要在黃河幾個重要的渡口和函谷關這種天險地段防禦東方諸侯。

在這一點上戰國七雄也只有齊、楚兩國堪堪比擬。但是齊國和楚國都侷限於傳統的諸侯國統治模式,雖然齊楚兩國都有明君,但是一兩位雄才大略之主改變不了致富容易架不住敗家子的套路,往往剛開始很好,中間出了很多么蛾子;

只有秦國,非常精明地利用了地利,拒六國於門外,專心圖發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六代國君一直堅定的採用商鞅變法的措施。

最後說天時

秦國最後能變法圖強,最後得以統一天下。其實也是歷史大勢所趨。

周朝從周平王東遷後,周朝已經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經不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也就是開始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時代。

等到戰國時期,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一些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兼併,而普通百姓經過百年的諸侯戰爭,人心都已經不想戰爭,在這樣的趨勢下從幾百個諸侯國到幾十個再到七個,最後勢必有一國要一統天下。當然歷史在這一刻選擇了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