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成功在什么地方,为何只有秦国可行?

静心匠道


商鞅变法成功在再造秦人,再造秦国,他改变了秦人的思维,改变了一国的文化

废除世卿世禄推进了历史进程

世卿世禄制是周朝宗法制的根基,贵族就是贵族,平民还是平民,要想被国君重用,需要极大的机遇,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而商鞅的军功爵制度,靠战功封爵,使得秦国军民都有了极大的参战热情。也正是世卿世禄在秦国被废除,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废分封,使得古代王朝的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并且沿用了两千多年。商鞅的影响是巨大的。

使得法制的思想流传千古

都说秦国之法过于残暴,这个是有争议的,暂时不谈。商鞅的法制思想改变了秦国,也改变了之后人的思维。之后的王朝治国都是重视法制的,不管是说以孝治天下,还是以礼治天下,都离不开法制的强制性,这是保障一切的基础。一旦国家颁布了法令,就要遵守,要有这个威信。国家也要按照法令执行,不可徇私枉法。法是规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没有法制,国家就会混乱。

为什么在七国中,只有秦国可行呢?

秦国原有的文化风俗与他国不同

中原各国都视秦国是戎狄,秦国很有胡人的风俗,并不是像中原诸侯那样多么看重礼,秦国也没有严格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其他诸侯国的文化风俗是有很大不同的。正因为秦国的随意,不古板于周礼,给商鞅变法提供了基础。民众更容易接受。

秦国太弱了,秦人思变

秦国在战国初期,实力很弱,和其他诸侯没法比,魏国还夺取秦国河西之地,百年国恨,秦人之心可用,能聚集在一起。穷则思变,秦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再不变法,秦国都有亡国之危。秦孝公变法之心绝对是七国中最坚定的,这也是商鞅为什么愿意辅佐秦孝公的原因。

商鞅选择了秦国,秦国也接纳了商鞅。商鞅与秦国加在一起,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未济


战国之世,七雄争霸,各国都有吞并天下之雄心壮志,也都有相应的动作,唯独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以成功,个人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君主的大力支持

首先我想说的是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古时候的中国实质上是君本位的国家,一个国君的优秀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命脉,也是决定着能否将有才能的人的能力进行彻底释放。战国之世,匡扶天下的能人异士层出不穷,然后想要遇到他们的伯乐何其艰难,然而商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秦孝公嬴渠梁,一个拥有足够意志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君主!

秦献公赢师隰(秦孝公的父亲)之前秦国经历四代乱政,秦国早已经内耗严重,秦献公即位时又是连年征战,秦国已然国力空虚,人民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已经快要亡国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秦孝公发现秦国不能再这样下去,唯有对秦国进行深刻的变法秦国方能逆转乾坤,于是秦献公广发求贤令,寻求天下能人异士一同治理秦国,做大做强秦国,于是就招来了商鞅等一干大才!

自古以来变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难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变法对既得利益者的冲击实在太大,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战国时期基本都是世家大族,权利非常大,联合起来各个国家的君主都会很忌惮,如果君主对他们服软那么变法势必功败垂成,即使是一些原则意义上的妥协都会使变法失败!秦孝公肯定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当他任用商鞅大力变革的同时,也毅然决然的帮他抵挡了世家大族的各种压力,决不妥协!正是有这样的强力后盾,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才能放开手脚去干!因为有了秦孝公这样的盾牌,所以太子犯法,商鞅可以对其判刑;因为有了秦孝公这样的盾牌,所以商鞅赢虔(秦孝公同父异母的哥哥)犯罪,商鞅才可以对其施以劓刑;因为有了秦孝公,所以商鞅的法令才能震慑到秦国的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秦人!

二 商鞅对变法的理解

战国之时,想要富国强民的能人众多,然而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除了遇不到明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变法始终停留于表面,能够让国家一时强大,而不是持续强大,最重要是法令不得人心!比如申不害对韩国的术治,使得积极向上,内心阳光的韩人彻底变的阴险狡诈,最终结果导致韩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商鞅的变法则是非常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因此极大调动了国人耕地的积极性;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族法制,为下层的平民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使得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建立;军事上奖励军工,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商鞅对秦国的变革在战国是跨时代的,是最深彻的,是最有利于国家的!这种法制能一直延续到秦国一统六国!

三 韩赵魏齐赵楚的的死穴

其余六国各国都有自己的死穴,他们也都有过相应的变法然而总是无法延续,这也是他们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

1 分治亡楚

相较于其他六国,楚国其实是在楚武王时期就已经开始变法,并一跃位居战国七雄之一,然而楚国由于国土面积大,各个地方的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税赋军队,中央很难号令地方,商鞅的法制再这样的国家基本没有可能推广开来!

2 失才亡魏

商鞅最先是魏国公叔痤的门客,其最先开始也是最想为魏国效力,因为魏国是当时的第一强国,士子大夫皆向往!然而魏国有个非常不好的风气,魏国君主非常看中士子大夫的出生和名望,商鞅当时在魏国仅仅是中庶子身份,自然得不到魏国君主的任用!公叔痤死前对魏王说:“不用商鞅,就杀了他!”公叔痤一向看人眼光独到天下皆知,魏王连其临死前的话都不听,更谈不上用商鞅了!所以商鞅的法在魏国根本没无法铺展开!

3 偏安亡齐

齐国是当时的东方大国,更有稷下学宫这种齐国第一学府,本身各方面实力既均衡又强大,变法其实早就开始,然而其变法终究只是术治,不彻底,况且由于本身就人才济济,商鞅过去根本不会受到多大重视,更别谈上变法!再者因为其偏安东隅,危机感相对于其余六国也是少了很多的,所以这样危机感不强的国家商鞅也是没办法彻底贯彻他的法治的!

4 迂政亡燕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血统最高贵的,燕国国君是七雄中最接近无为而治的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养生的国家,商鞅根本无法去一展抱负!

5 术治亡韩

商鞅本有意去韩国,但是申不害当时已经在韩国进行术治改革,术治见效快!所以此时韩国也无商鞅立锥之地

6 乱政亡赵

在战国时期政局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国家内乱,其余六国则会趁虚而入。国家最容易发生内乱的一种方式就是储君的废立!赵国自开国到灭亡这种储君废立的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商鞅所在时期赵国谈改革基本不可能!赵国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改革就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而此时的商鞅已经做古多时!所以这样的赵国也没办法任用商鞅!

综上三个原因,就是商鞅之法能在秦国推行的根本原因!


静心明目


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如果细观其内容的话,其实并没有多少“创新”的成份,比方说赫赫有名的军功爵制,几十年前就被赵国、魏国、楚国实践过;论诸侯对变法的急迫程度,秦国也并不是最急需的,比方说韩国、魏国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论生存环境,可比秦国恶劣多了。

那为什秦国变法非常成功,其他国家一般般呢?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人”,简单地说,是三个人共同发力的结果。

第一个:秦孝公

秦孝公嬴渠梁21岁继位并迅速掌控了政权,不久后就发布了《招贤令》,充分显示了他对秦国落后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与同时期的魏惠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招贤令》中可以看得出来秦孝公的胸怀气度,有如此明君主政,就算是没有商鞅,秦国也会快速崛起,当然了,不大可能像后来那样牛掰。

变法侵犯了大批老贵族的利益,这些人势力庞大,根深错节,光靠一个外国来的商鞅是压不住的,比如说老甘龙、杜挚之流。商鞅能够将政治策略一步步实施下去,靠的就是秦孝公在背后坚定支持。《大秦帝国》电视剧里面有很多类似的镜头,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个:商鞅

虽说商鞅变法内容创新成分不是很多,但能够将众多变法成果融合到一起,制定出适合秦国国情的法律条文,商鞅的聪明才智绝不亚于教科书上的那些先贤名人。

除了智慧超群外,商鞅的刻薄无情对变法成功也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秦孝公的儿子、未来的大王嬴驷犯法,商鞅毫不留情的处罚(处罚的人他师傅);秦孝公的大哥公子虔犯法(庇护门人),商鞅仍然是毫不留情的处罚;秦国上千民众到都城歌颂变法,商鞅仍然惩罚,全部充边……

这样的人不讨喜,一点也不讨喜,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往往是这样的人,能够改变历史。王安石才气十足,为人和善,从不杀人,变法一塌糊涂。

倘若商鞅很会做人,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第三个:秦惠文王

商鞅变法非常成功,有一个人的贡献绝不小于秦孝公和商鞅,但往往容易被忽视——他就是车裂商鞅、坚定新法的秦惠文王嬴驷。

强君贤臣配合,变法成功其实很容易,比如说吴起变法,短短六七年,楚国国势大增,效果非常明显,连当时的霸主魏国也不敢轻易招惹。老楚王一死,吴起立马被杀,新楚王虽然给吴起报了仇,但最终在旧贵族的裹挟下,走了老路,实在是遗憾。

秦惠文王就不一样了,上位之初的一系列操作堪称神来之笔。先是借老贵族之口,处死商鞅,掌握了政权;然后又利用百姓的呼声,搞掉老贵族;最英明的地方在于,杀死商鞅不费其法!极其讨厌一个人,还要按着他的步伐走,试问几人能做到?

做常人做不了的,才是真英雄。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能够如此成功,最主要还是“人”的因素,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缺了谁,效果都会大大折扣。


小杨品史


秦国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全国统一的壮举,这跟秦国成功实现商鞅变法离不开关系。不过商鞅变法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秘密,其他国家也有各自的变法,为什么最后只有秦国的变法能成功,或者说秦国的变法效果最好呢?这中间还是有细节上的差距的,不然也不可能让秦国成为最后的霸主。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为何商鞅变法在秦国能实现效果最大化。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使秦国变强大,从此之后,雄踞天下,征服六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为什么商鞅变法这么成功,而六国却不肯跟进呢?为什么六国宁可被秦灭亡,也不采用秦的制度呢?先看看商鞅何许人也。

商鞅是卫国人,出身高贵,是卫国国君的孙子,原名公孙鞅或卫鞅。不过,由于卫国地盘狭小,富二代太多,公孙鞅这个富三代混得跟普通白领一样,完全看不到前途。因此,公孙鞅跑到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在那里一边跟著名法家李克等人学习,一边寻找机会。

后来,魏国宰相公叔痤,看好他的才干,向魏王举荐他替代自己,却被拒绝。这时,恰好秦孝公向天下求才,公孙鞅于是前往秦国。公孙鞅见到秦孝公之后,向他讲强国之道以及向六国的复仇之道,秦孝公大感兴趣。之后,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之下,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军力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从此秦国开始向东方扩张,开始了兼并六国的进程。

由于变法有功,秦孝公将公孙鞅封在商地,称为商君,这就是商鞅这个名字的由来。

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后,不待见商鞅。商鞅被迫出逃,却不被六国接纳,无奈回到秦国,被秦惠王所杀。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商鞅变法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拿来主义,另一个部分是自己创造。

拿来主义的部分,主要是拿来李克在魏国的变法以及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前者的核心是轻罪重罚,后者的核心是废除世卿和军功制。

自己发明的部分,才是商鞅变法中最关键的部分。这些内容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游宦之民等。

后面的这一部分中,在手段上,是恐怖主义(连坐)和愚民政策(焚书、限制出行),结果是中央高度集权,百姓失去思维能力,彻底沦为愚昧农民和冷血战士。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百姓已经失去了社会生活,百姓们都被控制在土地上,盲从地被征调去打仗,靠杀人立功博取更好的生活。

六国为什么拒绝商鞅变法?按理说,商鞅变法在秦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秦国的军力一下子超过了六国,六国岂不是应该学习先进经验?

可惜的是,六国没有一个国家跟随商鞅变法,为什么?因为六国的文化不允许商鞅变法的发生。

商鞅变法中有积极的部分,譬如废除世袭制度。问题是,六国在这方面早已经作出了改革。

商鞅变法中的核心部分,则恰是六国价值观决不认同的部分。

商鞅变法的法理原则,实际上是后来荀子所提出的“人性本恶”。可六国是周礼社会的延续,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人是需要尊重的,人是有权利的。因此,商鞅变法对于六国来说,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的。

因此,不是六国不懂得学习,而是六国的价值观,使得六国无法接受商鞅在秦国实行的那一套。


月寒沙


因为商鞅是先价值观重置再推行政改革,这个思路对人性的推动是有效的,相当于先教再变。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先集中在日常行为中的精力分配上,以日常行为的变化带动思维模式变革,最后才集中在管理行政的修订。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大一统的行政管理基础。行政,是推行、运行管理理念。单有其表,失于繁琐――口号说再多落不到实处等于没改,再多的文件表格也不如让人自己开动脑子提高效率。在弱秦人民思变的时期,商君以法令的形式强推新的生活取舍模式,纠正混乱无序的生活模式,等于校准了正常的思维,“抟民力”是在集中国力。虽有旧贵不满但受全民欢迎,最后的结果说明大家都是受益者。

这里要纠正一个沿袭的错误观点,商鞅不是因变法又加上秦孝公过世换新君受旧贵族打压五马分尸,是因为德行有亏。商鞅与魏公子有旧,秦攻魏时商鞅诱杀魏公子,致新君疑虑商鞅的人品所以遭祸,这事在《吕氏春秋》里有记载。咱们新时代的人,说话讲究个理、据,要纠正前人的胡说八道。

为什么商鞅变法在秦地可行,因为秦孝公求变啊!君臣如果不相得,凭商鞅有再大的能力也没用。商鞅不就是从魏国被排挤出来到秦国的么?咱们说“时也命也”,说到底秦国之强是几百年间几代秦王的努力。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天道酬勤。

后人、六国旧贵能编很多瞎话抹黑从商鞅到始皇帝之间的历史,能在《商君书》里加很多黑料、伪名商君所撰,能瞎扯始皇帝的身世,然而呢?不过是小人心性。

大一统的功绩无法抹黑:“书同文”的教化,“车同轨”推进交流和效率,度量衡作为交易互通和行政统计的基础,这三者的统一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华历代决策者谋求统一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维基础。江山一统,意味着强国强军自立于世界,不意味着个人如何用权力享受好不好?这些写小说野史的人都意淫出病来了。不遭人妒是庸才,小人的抹黑只意味着变法的功绩巨大,大一统永远是人类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笔。

商鞅变法,因秦孝公求变,因孝公有识人之明。决策者心性和理智判断能力决定历史进程,所以就在秦国可行咯。


节度使95


在战国初期,秦国其实比较弱的。三晋伐秦之战、阴晋之战,吴起率魏军一路打到函谷关,基本已经把秦国打残了,秦国有了危机感。并且继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诸国都陆续开始变法,而且成效显著。

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秦献公就已经开始变法。因为秦献公在继位之前一直在魏国当人质,所以对魏国变法深有体会。个人以为,献公才是秦国变法第一人,他登基之后,立刻着手执行变法,内容也基本照搬魏国的李悝变法,而且成效明显。

秦孝公继承了他父亲秦献公的变法理念,支持商鞅变法,甚至不惜惩罚太子杀鸡儆猴。仔细对比秦献公和商鞅的变法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相似的。可以说,商鞅更多是一个继承者和执行者,将秦献公时代的改革成果,继承与巩固下来。

当时两个强国,魏国先后攻打赵国、韩国,并与齐国争霸、楚国主要在对付越国。当时外部各国纷争不断,也为商鞅变法提供有利条件。


北城棠花如雪


首先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其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时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给予了变法很强的执行力

商鞅,为卫国国君的后裔,也被称为卫鞅。商鞅在魏国之时,并非朝廷的一员,仅仅只是一个丞相的门客,尽管后来这位丞相死亡之际向魏王推荐了商鞅,但是魏国并没有把他当回事。所以哪怕商鞅再有能力,不放权啥都做不了,而且就算是魏王放权给商鞅也无济于事。当时魏国太子与魏国上将军庞涓的斗争,打的是不可开交。国内利益之战没结束,变法之事不可能进行,更不可能成功。

反观秦国,因为长年的战争,当时十分穷困。秦国十分需要一次机会来变得强大。这时候商鞅来了,秦国渴望有才干的人,商鞅也渴望能展现伟大抱负的地方,两者不谋而合。秦王对于商鞅变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也是商鞅完全选择秦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国的团结,大家都抱团取暖,但没有人想逃,这时候的秦国可以说什么都不怕,只想着强大,所以秦国不怕变法,只怕不够强大。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商鞅选择了秦国变法,而不选


酷酷娱乐家


商鞅变法成功在于1、秦孝公重用卫鞅,全力支持卫鞅改革;2、秦孝公能制止贵族大臣的反对;3、卫鞅改革的内容适合秦国的发展。其他诸侯国是无法达到以上条件的。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后,为了向中原发展,广泛的搜罗人才,其中卫国的人叫卫鞅投奔到秦国,并提出振兴国家,国家致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治好国家必须有奖有罚,也就是制度改革。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卫鞅制订改革制度。

新的法令出台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把贵族领主制度变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国。这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自然遭到掌权的贵族反对,在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新法才得到实施。接着卫鞅实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如下:1、开劈阡陌封疆;2、建立县一级统治机构;3、把国都雍城迁到渭河北的咸阳。

秦国变法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成了一个富裕的国家,秦孝公把商于一带的城封给他,并称他为商君,卫鞅就叫商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四羊古


商鞅变法总体来说并没有成功,商鞅最后也死于自己的变法之中。以前在小学时期觉的商鞅是一个悲情的革命者,一个烈士,先驱!现在觉得他是一个作茧自缚的傻瓜。他也不是为了天下不公而变法,他只是集中王权的一粒棋子。

中国历史上面有很多次变法,变法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当时的统治者向约束自己王权势力的抵抗!当时秦国门阀势力强大、所以通过变法去消弱他们。包括后来的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当时神宗想干点事情,但是总是放不开手脚,所以后面变法失败导致落下一“神”字的,风评不好的祀号。到最后的戊戌变法其实都是想的是一个集权。

集权有一个好处,对于有能力的人集权能做很多好的事情。所以变法功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七月七日长生殿下


商鞅变法成功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秦国自上而下的最强烈变法需求。

秦献公嬴师隰战死后,留给秦孝公的就是一个土地狭小贫瘠、国库空虚、国民极度贫穷的烂摊子,鉴于当时的内外交困情况,秦孝公接任之后第一要务便是休战,变法图强。于是秦孝公向天下广发招贤贴,不论国籍族类,唯才是举,这才有了商鞅离魏入秦。

其次,秦孝公求贤若渴,并全面放权,并且给予商鞅另起炉灶开府理政的权利。

除了军权由左庶长赢虔把持,商鞅几乎拥有跟秦孝公一样的权力,这才有三大老氏族违法私斗,被他依法一次处斩700人的酷烈手段得以实施。这一次霹雳手段顿时震慑住了好勇斗狠的秦人,也才让秦法森严深入人心。而且在太子违法他处置左右太子傅时,根本没有向秦孝公请示,要知道左太子傅就是手握全国军权的赢虔,可见商鞅当时的权力之大,地位之高。

再者,商鞅之法,是根据秦国实际国情量身定制,简单有效,贴合民心国情,迅速调动起了全国百姓的耕战积极性,并很快改善了秦人的生活状态,使秦人得到了各种实惠。

关键点:商鞅为树立执政开府的权威,用“徙木立信”确立政府执政权威。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最后,商鞅自身深谙法家学说,善于经世致用。且胸怀博大,大公无私,敢于担当任事,一心只在变法,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获得“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赞誉。

变法只有秦国可行的原因

持续百年的春秋时期随着赵魏韩三家分晋正式宣告结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时代的礼乐崩坏,新时代的规则尚未建立,但是整个大时代并没有在乎各国是否已经准备好,就一头进入到了战国时代。

其中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环境不容乐观,有急切的强大需求,于是魏文侯请来了李悝、吴起等人开始在七雄中第一个变法,在新法的支持下,魏国迅速强盛起来,吴起创建的魏武卒一度以区区五万人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这样成功榜样的刺激下,其余六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但是在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的变法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首先秦国的政策法规一直具有连续性,政治环境稳定。

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秦国从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长达六代秦国国君竟然都惊人的持续延续了商鞅变法的措施,商鞅虽然在秦孝公身死之后,就被秦国贵族反扑,自己也被五马分尸。但是商鞅虽然死了,商鞅的政策却在秦国并没有变化,这一点比起其他诸侯国人走茶凉,人死政歇的做法要好太多。

再说地利

秦国比起其他国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秦国自从平定义渠王之后,后方就基本上毕竟稳定了,在外部有黄河天险相阻隔,大兵团要在黄河流域基本很难做到突然袭击。所以秦国只需要在黄河几个重要的渡口和函谷关这种天险地段防御东方诸侯。

在这一点上战国七雄也只有齐、楚两国堪堪比拟。但是齐国和楚国都局限于传统的诸侯国统治模式,虽然齐楚两国都有明君,但是一两位雄才大略之主改变不了致富容易架不住败家子的套路,往往刚开始很好,中间出了很多幺蛾子;

只有秦国,非常精明地利用了地利,拒六国于门外,专心图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六代国君一直坚定的采用商鞅变法的措施。

最后说天时

秦国最后能变法图强,最后得以统一天下。其实也是历史大势所趋。

周朝从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已经衰微,周朝的分封制、井田制已经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也就是开始了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等到战国时期,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兼并,而普通百姓经过百年的诸侯战争,人心都已经不想战争,在这样的趋势下从几百个诸侯国到几十个再到七个,最后势必有一国要一统天下。当然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秦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