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掃碼轉賬返利,長沙縣一初中生被騙數萬元

本稿首發於法制週報2020年第

32

文|法制週報·新湖南記者 陳思

本文1461字,閱讀約需4分鐘

疫情期此類電詐案高發

警方提醒學生家長儘快修改支付密碼


誤入追星群,輕信發紅包掃碼返利,2月28日,家住長沙縣的初中女生小雪被電信詐騙團伙轉走其母親網銀賬戶2.7萬元。在廣大學生宅家上網課的疫情期,這類詐騙案件呈現高發態勢。警方提醒:家長應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儘快修改網銀支付密碼。


初中生掃碼被騙2.7萬元


3月13日,長沙市反電詐中心民警翟安介紹,2月28日,家住長沙縣的初中女生小雪用母親的手機上網課,無意中進入一個追星群。

該群群主介紹了一個紅包返利活動,聲稱掃碼轉賬即可返利,看上去操作非常簡單,還發出一些返利成功截圖。涉世未深的小雪抱著嘗試的心理,用母親的手機掃碼支付300元后,對方以需要支付押金為由,讓其繼續掃碼支付,並許諾小雪再掃碼支付588元后便可返還3888元。小雪在支付了588元后,對方繼續以各種理由拖延返利。

在交流過程中,小雪透露出自己是個孩子。對方不斷以“保證金”“手續費”等種種理由讓小雪不停“加碼”。甚至讓小雪刷母親信用卡、將母親支付寶花唄額度截圖,套取其母親賬戶餘額信息。

“到了後期,嫌疑人直接說你快點轉給我。”翟安說,群主催促小雪將其母微信餘額7000餘元悉數轉賬,又從支付寶花唄轉走1萬餘元,共計2.7萬元。

擔心被母親發現,又急於想要回前一筆錢,就這樣,小雪在群主的催促下不停地轉賬、匯款,直到最後被拖黑,都沒收到一分錢返利。

小雪十分害怕,直到晚上才告訴母親。小雪的母親隨後報警,但已錯過匯款後半小時的黃金止付時間。警方追查流水發現,被騙資金進入了一個虛假的對公賬戶,由於警方查詢權限有限,無法進行下一步追查。


利用年輕人追星心理行騙


翟安介紹,這類電信詐騙案件在近期呈現高發態勢,僅最近兩週,該中心已接到多起類似案件,受害者不乏中小學生、在校大學生。其中,受害者為未成年人的就達7起。

據警方介紹,紅包返利騙局就是由最早的退稅返利騙局衍生而來,微信紅包返利更簡單粗暴,詐騙團伙不需要虛構“劇本”、話術,一般主要出現在過年期間,市民宅在家中比較愛收紅包的特殊時期。

部分未成年受害者是瀏覽網頁時點擊了網頁植入的木馬鏈接,部分是被同學拉入一些微信群、QQ群。“群名一般帶有一定引導性,如某某明星粉絲後援團等。”

由於學生涉世未深,普遍沒有防備心理,發現受騙後,擔心父母責怪,不敢告訴家長,延誤報警,從而導致錯過黃金止付時間。這種追星群一般只存在一兩天,作案後立即解散,受害者擔心被責罵導致報警延誤,給警方偵辦案件帶來一定困難。


家長應儘快修改支付密碼


翟安提醒廣大家長,儘量減少給孩子單獨使用手機的機會。平時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輕信紅包返利等騙局,並儘快修改微信、支付寶網銀支付密碼。

網友如在微信、QQ等社交平臺遭遇此類騙局,應第一時間報警,並上傳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互聯網公司會及時進行封號等處置。同時,警方將會聯合互聯網公司,加大查處力度。

湖南聞勝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凱也建議家長:首先要對未成年人做好防騙教育,告誡他們不要輕易點擊網站鏈接及網絡轉賬,遭遇詐騙應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其次,用於線上教育的相關設備最好卸載掉相關支付軟件,只保留必要的學習軟件;第三,線上教育最好在家長的陪伴下完成;第四,一旦遭遇網絡詐騙,應第一時間停止支付或取消轉賬;第五,保存好相關證據及時報警,尋求警方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