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儈陷害岳飛,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為什麼感覺少有人提呢?

秋天的紅葉882



歐陽修那不叫陷害,那叫保全狄青。


岳飛和狄青,這兩人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不適合拿來作比較。


簡單說,秦檜和宋高宗對岳飛的處置是超出了宋朝政治鬥爭底線的,也就是說破壞潛規則的是宋高宗和秦檜。


而狄青則多次主動參與到北宋政治鬥爭中去,並以此獲利,既然主動參與政治鬥爭,那麼就不能怪其他派別對狄青進行報復,況且,對狄青的處置是在符合北宋政治潛規則的,甚至可以說歐陽修是主動保全狄青。


已經有許多朋友介紹了狄青的生平,我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狄青是如何主動參與到北宋官場內鬥中去的。


狄青為什麼在西軍被排擠?因為他主動下黑手,破壞內鬥潛規則


狄青其實是北宋非常罕見的一個例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發跡於西軍,但是最後他被“西軍”這個體系的文武官員集體排斥,等於是被人趕出了陝西戰區,而且從此再也沒有能回去。


這和當時被范仲淹一同保舉的種世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種世衡因為是由文官轉武職,所以被北宋文官集團盯得格外死,對他是高標準嚴要求。結果種世衡雖然一輩子官職不如狄青,但是種家在西軍紮下了根,成了世代將門。當他孫子种師道成為北伐燕雲總司令時,狄青的子孫早就煙消雲散了。


狄青之所以被趕出“西軍”,就是因為他在陝西所作所為真的很“二五仔”,很“忘恩負義”,很“不講規矩”。



狄青發跡源自范仲淹的保舉,坦白說,范仲淹、韓琦這些文官們雖然鬥來鬥去,但是對狄青這樣的武將還是愛護的。


同樣是“涉嫌貪汙辦公經費”,狄青這樣的純武將就能得到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力保,是的,歐陽修當年是保護狄青的;而以文官轉武職的種世衡一輩子蹉跎,原因就是這個“公使錢案”。


簡單說,同樣的錯誤,狄青因為文官們力保,被從輕發落;而種世衡由於是文官轉武職,就被從嚴從重,一輩子背汙點了。


狄青接下來的操作真是亮瞎人眼:


范仲淹和韓琦在對西夏戰略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具體爭端在是否修築“水洛城”這件事情上。


當時范仲淹已經調離陝西前線,而主持邊事的是尹洙,而尹洙是韓琦的人。


尹洙示意狄青去抓捕執行范仲淹策略的武將劉滬,狄青不但照辦了,還差點在欽差到水洛城之前殺了劉滬。


狄青站隊可以理解,但是狄青準備殺人,這就越線了,所以狄青遭到了西軍將領以及范仲淹一派文官的集體排斥。


狄青本人不但被調離陝西前線,就連與狄青關係好的文官也都被全部調走,理由是“沮撓邊事,必起後虞”。


事實上“水洛城”案真正被擊沉的不是狄青而是文官尹洙,尹洙一下子從知渭州、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降級到監均州酒稅,再也沒有翻身過。類似於戰區司令員兼省長被貶為某市菸草專賣局局長。


可是真正準備殺人的狄青卻只是被平調出陝西而已,因為他是難得的武將,歐陽修和范仲淹甚至還幫他說話。


狄青在當時官場印象:有能力,沒節操


之後狄青多次與維護過他的文官翻臉:如韓琦、龐籍都曾經提拔、保護過狄青,可是狄青因為種種私人原因又都背叛了他們。


所以狄青當時在官場名聲很不好:是典型有能力沒節操的代表。


歐陽修為什麼要讓狄青罷樞密使,知外州?就是因為他的操守讓人不放心,當時適逢宋仁宗病危,狄青作為不穩定因素,讓他出外真說不上陷害。



而且文官們把面子也給足了狄青,一來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銜,二來出判的也是毫不偏遠的陳州。


其實北宋高級官員被突然被下放地方很正常,遠的不說,就說狄青任樞密使的前任高若訥,他犯了什麼錯?就為了給狄青騰地方,他被稀裡糊塗的從樞密使貶為翰林侍讀學士。


可能大家不知道,高若訥還有一個好友,叫文彥博。


所以狄青被知外州時文彥博會直接懟狄青,說朝廷懷疑你。


這不是文官陷害武將,而是為自己好友報仇。


狄青既然參與到北宋官場內鬥中去,就不能因為他是罕見從小兵升上來的樞密使就有了護身符,只准他打擊別人,不準別人打擊報復他。


蘭臺


歷史真相有時全靠一張嘴,你說是黑就是黑,你說是白也可以。秦檜是個大奸臣,是有歷史定論的,說他害死了岳飛,大家也沒有意見,就算有人說他是替宋高宗背黑鍋,那也沒有辦法,繼續背吧!秦檜翻盤的可能性很小。

在北宋仁宗時期有個將領叫狄青,雖說他的名氣比岳飛差點,但他立下的戰功一點都不比岳飛小,官職也不比岳飛低。狄青從一個少年犯,到後來成為了樞密使,在重文輕武的宋代,樞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出任,狄青一介武夫竟然能坐到這個位置,這與宋仁宗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宋仁宗是個明君。



狄青軍事才能不可否認,但讓他才能能夠充分發揮的,還是得益於他的兩個恩人:范仲淹和韓琦。這兩個人不但給了他平臺,而且還給了他足夠的發揮空間。范仲淹是個聖人,文治武功都相當了得。

狄青做了樞密使以後,反對聲此起彼伏。就連他的恩人韓琦也加入了反對的隊伍。在反對的隊伍中,我們後人驚奇的發現還有大學問家歐陽修,這怎麼著都讓後人不可理解。可也有不少人為歐陽修辯護,說他是為了狄青好,狄青的被貶和憤懣離世與歐陽修沒有任何關係。真相到底怎樣?我們一起來看看歐陽修的作為。



清朝有個叫昭槤的人,他是努爾哈赤7世孫,他寫了一本叫《嘯亭雜錄》的書,在書中詳細的記錄了歐陽修彈劾狄青的細節,詆譭狄青有異心,要謀反。當然我們很難判斷,歐陽修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昭槤只是一面之詞。

不過我覺得歐陽修、文彥博、韓琦等等文官肯定有過這樣的行為,在宋仁宗面前彈劾過狄青。在這裡我主要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歐陽修等人的做法到底是陷害還是保護狄青。



清人昭槤是痛批歐陽修,說歐陽修如此詆譭狄青,哪裡是為國愛惜人才呢?狄青在歐陽修等人的陷害下,被貶後憂憤而死,讓國家失去棟樑之才,其做法比秦檜誣陷岳飛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說秦檜後來就是效仿了歐陽修。

但在《宋史》裡,卻是另一番情景,《宋史》稱讚歐陽修非但沒有陷害狄青,而是盡心保護狄青,就連 《續資治通鑑》也是極力維護歐陽修,在裡面有一段話:‘’歐陽修乞求皇上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



如果《宋史》和《續資治通鑑》說的是真相,那清人昭槤真是冤枉了歐陽修。歐陽修對狄青真是用心良苦。真相果真如此嗎?

狄青是一名武將,靠自己的戰功一步步升遷,做點小官可能也沒有人在意,但他卻被宋仁宗任命為樞密使一職,這可了不得,在“重文輕武”的北宋前無古人。因此這一任命得到了文官集團的反對。



歐陽修有文化,於是借古論今,重新溫習了一下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人的事蹟後,接二連三的上了《論狄青札子》、《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等奏章,矛頭直指狄青,大有不把狄青拉下臺不罷休的勢頭。在這些奏疏裡,歐陽修文采斐然,言辭犀利。通篇都是汙衊陷害之詞,主題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每個字都直戳心臟,置狄青於死地。宋仁宗看後也是毛骨悚然,毫不猶豫的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一職,貶到陳州,狄青因此鬱悶而死。



歐陽修的做法,被他的門生和後人偷樑換柱,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想靠他們手中的筆,來欲蓋彌彰,為歐陽修漂白,其實真的永遠假不了。歐陽修就是陷害狄青,回過頭來,還來些大義之說,可笑可嘆,歐陽修是個十足的偽君子。後來明朝的東林黨人跟歐陽修這幫小人很相似,北宋的滅亡與歐陽修這樣的小人也有很大的關係。


一本夏


如果題主去問歐陽修,他肯定會很驚訝:“我明明是為了狄青好,怎麼到你嘴裡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畢竟是個武人,不知道相國寺的地位,這是皇家寺廟,狄青卻在大雄寶殿上活動,“行止殿上”,被認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誣告,說他有謀反之心。

《續資治通鑑》記載了歐陽修的態度:“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於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這是離任丞相的待遇),離京出判陳州(今河南淮陽)。


歐陽修是一個老實人,他說出了為什麼那麼多文官要彈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為行伍出身卻掌握樞密大權。也就是說,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當樞密使(國防部長)。二是狄青太瞭解軍情和太得人心,儘管他任職三四年且都沒出現過什麼差錯。三是武臣掌管軍事,這對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危險。

歐陽修

是的,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觀:武將不能有權,有權就會造反,到時候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失敗身死,所以為了趙家,為了武將,還是讓偶們文人來掌權吧,文人是不會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敗將韓琦,因為自己是進士,是文官,就可以無視西夏剋星狄青,公然叫囂: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為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以細故殺狄青舊部焦用。

很強大的邏輯是不是,但是不管現代人信不信,趙家和士大夫是信的,於是狄青就成了“莫須有”的第一個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麼你就去涼快地方待著去吧。結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憤懣、憂鬱中離世。

所以,歐陽修請貶狄青事件,實際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確導致的,誰讓趙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國,得國不正呢?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從後周大將搖身一變北宋開國皇帝

因此,趙匡胤一上臺就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以高官厚祿為條件,削去藩鎮重將的兵權,派文官指揮軍隊。還加緊完善確立選官制度即科舉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國的政治體制。這一“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專權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卻形成了鄙視、猜忌武人的風氣。狄青被攻擊,也正是這一國策所造成的。



和岳飛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擊。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為樞密副使時,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的強烈反對,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就差沒說他就是下一個趙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廣南,將被升任樞密使,遭到宰相龐籍等人的堅決反對和蔑視,被呼為“赤樞”。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為一向由文官擔任的樞密使,實際上也體現了其政治上不夠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將

而不得不說的是,歐陽修在狄青沒當樞密使之前,是堅定的挺狄派,多次為狄青說話。狄青有點什麼過失,都有歐陽修為其轉寰的影子。

例如慶曆三年公使錢案,范仲淹帶頭力保,歐陽修幫忙說情:“臣伏見國家兵興以來五六年,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縱有使過公用錢,必非故意偷謾,不過失於檢點,致誤侵使而已……況如青者無三兩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錢,於此要人之際,自將青等為賊拘囚,使賊聞之,以為得計……其狄青縱有干連,仍乞特與免勘。”


慶曆四年水洛城案,歐陽修依然為狄青說情:“近聞狄青與劉滬等爭水洛城事,枷送滬等德順軍。竊以邊將不和,用兵大患。況狄青、劉滬等皆是可惜之人,事體須要兩全,利害最難處置……國家近年,邊兵屢敗,常患大將無權。今若沮狄青而釋劉滬,則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緣邊諸將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誣陷謀反,歐陽修依然試圖保全他,建議外放狄青,以避開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處如一,事權既去,流議漸消,則其誠節可明,可以永保終始。”

可以說歐陽修和其他攻擊狄青的士大夫還是不同的,他對有用的武將還是持保護態度,只是狄青當樞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線,眾議洶洶,有可能性命難保,歐陽修才提出將其外貶,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耳。所以,歐陽修與秦檜有本質的區別。


要說害死狄青的兇手,實際上不是歐陽修,而是文彥博

至於狄青病死,則既不是歐陽修本意,也不是歐陽修能夠預料的,他應該是想著等風頭過去還可以讓狄青起復(陳州離開封不遠)。但其他人不這麼想,勢要斬草除根。狄青被罷後,朝中“每月兩遣中使撫問”,實則仍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狄青“驚疑終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書記載“此文彥博之謀”,可見用心實在狠毒。


海軍史研究會員


狄青跟岳飛比起來,本來就沒得說。

大概是看宋代名將太少,後人開始追捧狄青,實際上狄青在當時的影響力並不大,只不過趕上了好時候,以被髮配的罪犯之身,最後竟然能夠做到樞密副使,從這方面來說,宋代對狄青算不薄了。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狄青的事蹟。

狄青出身貧寒,因為其兄與鄉人打架,狄青代兄受過,隨即被髮配當兵,當時正好西夏李元昊崛起不斷對宋廷發起挑釁,宋與西夏的戰事爆發,狄青也在這場戰爭中逐漸崛起,因為軍功而被提拔。

實際上當時官位都不大,從大環境上來說,宋朝對西夏的戰爭也是敗多勝少,沒有多少可以吹噓的地方,狄青當時最高不過是一個將領。

但是狄青通過韓琦、范仲淹等人的推薦,扶搖直上,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當時狄青對朝廷還是很感激,文人士大夫也普遍看好狄青,比如歐陽修就上奏: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因為狄青曾經被髮配過,臉上都有刺字,宋朝標榜仁義道德,尤其宋仁宗更是如此,在朝堂之上有狄青這樣一個面部刺有字的武將,估計仁宗都有點看不下去,仁宗曾勸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最終狄青以軍功而擔任樞密副使的職務,宋代是以文御武,儘管權力中樞中宰相掌管朝政,樞密院掌管軍事,但是樞密院的長官都由文官來擔任,武將能夠當的最大的官其實就是太尉,太尉為武官之首,居於樞密使之下。

可以說,狄青無論是在地位、戰功、影響力等各方面都和岳飛沒得比,但是狄青要比岳飛幸運的多,至少他被信任過,最後被貶出京,並沒有被賜死,更沒有岳飛慘。

其實以宋代的政治生態來說,樞密副使這樣的官員被貶出京是很正常的事情。

北宋名臣王安石、歐陽修、文彥博、范仲淹、寇準等人都經常被貶出京,而且隔一段時間還會把你調回來,咱也不知道宋朝統治者打的是什麼主意,反正三起三落是一個官員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也就是說,狄青被貶是很正常,不被貶過宋代高官不是好高官,比如蔡京討得宋徽宗的歡心,一直在相位上幾十年,最後結果也看到了。

狄青擔任樞密使四年之後,言官指責狄青"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仁宗沒有答應。

但是真正讓狄青貶黜京師的,是因為狄青當時犯了一件事,嘉佑元年的時候,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居住在佛殿上。

其實不管在哪個朝代,朝廷大員領著家人居住到正兒八經的寺廟都是要遭到非議的,狄青當時又身居高位,政敵抓住這個把柄開始實名舉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也是北宋的政治生態,沒有被實名舉報的官員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

面對輿情洶湧之勢,朝廷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務,但是還給加上了中書門下平章事,雖然是虛銜,但是也算是留有後手。

只不過狄青出京第二年就嘴生毒瘡,抑鬱而終了,狄青死後,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可見在宋仁宗一朝對狄青還是禮遇有加的,至於說歐陽修陷害狄青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歐陽修不過是文人士大夫的一個代表,並沒有出於私心而誣陷狄青,狄青也不是因歐陽修而死。

把狄青和歐陽修的關係,跟岳飛和秦檜放到一起討論,實際上是對歐陽修的最大侮辱。

其實,說起來狄青還是不適應宋代的官場生態,沒有一顆堅強的心,想要在宋代官場立穩腳跟是很困難的。

至於秦檜害死岳飛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一樁歷史大案,首先岳飛的影響力很大,狄青參軍的時候北宋戰事不多,而岳飛從軍的時候,正是王朝更迭,面對金國政權的衝擊之時,岳飛的出現不同於傳統的政權框架內的將領,更多的凸顯了亂世下個人的影響力。

然而這樣一個大英雄最後卻被自己人下令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當真也是一種悲哀。

而歐陽修與狄青的矛盾,頂多能上升到統治者內部的文武不合,這還要找證據,相對而言,秦檜不止是陷害岳飛,更是賣國。

另外,讓岳飛和秦檜的事情流傳千古,更多的還是民間的文學作品的流傳,使得岳飛一直被人所熟知。


史論縱橫


事實上,狄青的倒臺並不是歐陽修一個人在起作用,而是整個北宋文官集團都在排斥武將的後果。眾所周知,宋代是文人的天堂,文官的地位高得前所未有。同時,宋朝還開創了以文制武的慣例。久而久之,朝中得勢的文官們形成了龐大的集團,而北宋名將歐陽修也只是其中一份子。

狄青是北宋中期少有的名將,他雖然是囚徒出身,但卻從普通士卒的位置做到了副樞密使的高位。這是因為他不僅在宋夏戰爭中功勳卓著,與驍勇的党項鐵騎周旋多年,而且還平定了越南的儂智高叛亂。因此,戰功顯赫的狄青深受宋仁宗的重視。


不過,生活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也是狄青最大的不幸。由於他從普通士卒做到了副樞密使,進入了政治核心,所以為文官集團所不容。武將狄青最終遭陷害並被排擠出朝廷,晚年鬱鬱而終。在這一系列悲劇的醞釀及演變過程中,文官集團中歐陽修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堂堂的北宋名臣歐陽修曾在給宋仁宗的《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上仁宗論水災》、《上仁宗論水災》中三次構陷狄青的罪名,對其極盡汙衊和陷害。另外,文彥博、韓琦等文官也是多次彈劾狄青。文彥博還以宋太祖“陳橋兵變”為例子,暗指狄青這個人掌兵太久,將來難以控制。

聽到眾多讒言的宋仁宗因此逐漸疏遠了狄青,還找藉口罷去了狄青的副樞密使職務,把他發配到陳州,嚴密控制起來。此後,狄青便再未返回朝廷,最終抑鬱而終。


眾所周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北宋的政壇和文壇上均有重大建樹。然而就是這樣一代文臣,卻前後三次詆譭狄青,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對於歐陽修、文彥博等人陷害狄青一事,早已是公論。不過,這與秦檜陷害岳飛的性質又有不同。歐陽修等人陷害岳飛只是在黨爭中打壓他,並把他排擠出政壇核心而已,這在宋代司空見慣。而奸臣秦檜是在金國壓境的大背景下,為了苟和而構陷岳飛的死罪,全然不顧“靖康之難”的仇恨。


世界人文通史


岳飛軍力和抗金戰績,都是各種人為因素吹出來的。金軍在馬家渡南渡長江,岳飛所在的宋軍被金軍殲滅打散,岳飛臨陣脫逃成了散嶽遊勇,胡傳魁一類的人物。金軍北歸,岳飛利用同鄉拜謁岳母的機會,誘殺謀害了同鄉上司劉經,兼併其部眾,在與同為散兵遊勇的戚方的爭鬥中,被前來平亂的張俊收降重用推薦,才開始了驢糞蛋發燒式的兵痞生涯。岳飛軍在平定內亂匪患,以及和偽齊軍作戰中有一定的功績建樹,但在與金軍作戰中的戰績,大多是其孫子岳珂為了給岳飛抹紅翻案編出來的,所以是千奇百怪的。象什麼800騎勝50萬,500鐵騎破金軍十萬等。然而楊再興300餘騎,在岳飛的眼皮底下被金軍圍殲,岳飛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熱鬧,無法解圍。岳珂隨便編也才編出個殺敵兩千,自損名將楊再興等300餘騎,離10萬尚差49倍。

岳飛軍唯一一次和金軍作戰是1140年閏6月中下旬,皇帝任命岳飛為河南北諸路招討使進軍河南,在金軍主力尚未到達前,岳飛軍相繼佔領或進駐了洛陽鄭州許昌等地。但在7月8日到14日在郾城到穎昌一帶,在與金軍騎兵的騎戰野中,遭到金軍重創,岳飛軍大敗潰逃。7月18日岳飛給皇帝寫信乞令班師,不等皇帝1回信岳飛便於7月20日倉惶班師逃出河南。7月27日自率2000軍由阜陽渡淮河,逃到廬州。

岳飛被判罪處死,大理寺判決寫的清清楚楚,完全是其咎由自取,從頭到尾都依法行事稱量。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制度下,皇帝殺大臣的唯一的合法行為。秦檜身為治國宰相,對國家朝庭負責,依法懲治犯罪,職責所在,無可非議。

岳飛孫子岳珂為了給岳飛抹紅翻案,說是遍訪故舊,收集到一些道聽途說,甚或聽沒聽說都不一定的謠傳野說,憑空編造出千奇百怪的岳飛抗金戰績。同時又編出了一個兀朮遺檜書,把岳飛被判罪處死說成是被謀害,並把謀害嫁禍於秦檜等人。岳珂自己說兀朮遺檜書是聽說的,並且最先說的人在岳珂出世前十幾年就死了,岳珂是聽誰說的,岳珂避而不談。這麼重要的證據,岳珂既不說明是聽誰說的,又不奏請朝庭查證核實,只以聽說結論,岳珂明顯心懷鬼胎,憑空蓄意歪曲事實嫁禍於秦檜等人。


用戶3919268242451


我來說幾點原因。

第一點,歐陽修很出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上語文課,課本上還有幾篇歐陽修的名作如《醉翁亭記》,老師還要求我們背下來,所以,我們都知道歐陽修,對他有點小反感,因為他又增加了我們的負擔,但是並不知道他陷害狄青的事。

第二點,關於狄青!說實話,我相信,知道狄青的人並不多,除了喜歡歷史的,一般的人估計都不知道狄青是誰。說起來北宋的文臣,那是能叫出特別多,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等,武將呢,額,楊家將知道的真不少,但是其他的武將如開國名將曹彬等,竟然說不上來了!主要原因是北宋重文輕武,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後,武將的地位就一直下降,一個七品文官就敢大聲斥責一個三品武將,武將還不敢吭聲。由此可見,武將地位之低!狄青不過平定了一個儂智高擾亂,朝廷就怕的不得了,恐怕狄青造反,由此,很快奪了狄青的兵權。後來,宋仁宗生病了,朝廷裡面謠言起來了,說是有大將要造反了!更有甚者,說狄青家的狗頭上開始長角了,狄青家的房子晚上都在發光什麼的,整個就是狄青要反!然後歐陽修出來上書請求皇帝罷了狄青的官職,不只是歐陽修,像文彥博,韓琦也出來說狄青的壞話,然後朝廷就罷了狄青的官職,貶出京城,到陳州當知州了!狄青到了陳州後,朝廷還不放心,三天兩頭派人來監視,狄青惶惶不安,心驚膽戰,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總結起來就是,歐陽修名氣大,知道的人多,狄青知道的人少一點,另外一點,官方宣傳問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歐陽修請皇帝罷免狄青的官職,將其貶出京城是為了保護狄青,因為狄青還待在京城,皇帝非殺了他不可。這種說法大家怎麼看呢?





生活如此無奈


狄青的死和岳飛的死有很多的不同點,所以歐陽修和秦檜的歷史評價不同,後世人對秦檜恨之入骨,對歐陽修則很少批判。

社會歷史背景不同。岳飛的抗金戰爭是影響很大的,當時,岳飛的理想是“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這是忠義兩全的理想,非常符合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完全就是封建社會做臣子的楷模。

但是迎回二聖,趙構怎麼辦呢?是退位呢?還是其他的什麼辦法處置兩位老皇帝?所以這對趙構十分不利,依附趙構發達的秦檜也意識到巨大的危險,岳飛如果迎回二聖,那麼趙構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趙構這塊“皮”不存在了,秦檜等人這些依附在“皮”上的毛還有活路嗎?肯定沒有了。迎回二聖,對岳飛而言那是莫大的功勞和光榮,肯定會被二聖重用。

所以與其讓岳飛實現理想,建立不世的功業而使自己失去一切,不如殺了岳飛以絕後患。於是秦檜和趙構密謀,一方面與金國議和,一方面殺害抗金名將岳飛。於是,一代名將岳飛被昏君佞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風波亭。

當時岳飛的抗金行動是受到廣大淪陷區人民熱烈歡迎的,老百姓都把岳飛稱為“嶽爺爺”。岳飛被害去世的時候僅四十歲,為什麼老百姓要把年紀輕輕的岳飛稱為 “爺爺”,因為老百姓都說“父母生我易,公之活我難”。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生下我很容易,岳飛使我活下來卻很難。而淪陷區的老百姓用木頭刻岳飛像,早晚上香供奉,這等於給岳飛立生祠了。可見岳飛的影響之大!

岳飛被害,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滿腔怒火,於是各地人們都採取各種辦法紀念岳飛,保護岳飛的後代,同時不遺餘力的對秦檜的罪惡行徑進行譴責,甚至發明了一道美食名字叫油炸秦檜:用面捏成秦檜的形象,下油鍋炸熟之後食用。

這真是犯了眾怒了,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傳說這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就是油條,現在是把兩根麵條擰到一起,代表秦檜,還是要下油鍋炸他。後人還在嶽王墓前鑄了秦檜等人的鐵質跪像,讓他們永遠接受世人的懲罰和唾罵。

除此之外,宋金議和的條款十分苛刻,增加南宋百姓的負擔,在政治上也是對南宋君臣的極大侮辱。而且後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表現了岳飛抗金的英勇和偉大,在民間流傳廣泛,人們都知道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

狄青的死是宋朝文官和武將矛盾的結果,更是有宋一代總結前代教訓重文輕武的結果。狄青是一個行伍出身傑出將領,在對西夏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他披頭散髮帶著銅質面具衝鋒陷陣,無往不勝,累官至樞密副使。

後來又因為平定儂智高叛亂而獲封樞密使,北宋歷史上只有大將曹彬以武將身份擔任過這個職務,那是開國大將,其他的武將最高做到樞密副使,岳飛就擔任過樞密副使。狄青的地位讓滿朝的文官十分不舒服,於是,一幫文官串通起來打壓狄青,目的就是繼續保持文官高超政治地位。

所以,各種彈劾狄青的奏章不斷出籠,飛往皇帝的龍書案。有的說狄青家的狗頭上長角,家裡還有怪光,其實是狄青家裡晚上祭奠祖先燒的香燭,事先沒有報告官府。

有一年開封發大水,狄青全家移居相國寺,就在大殿上住宿了。文彥博、歐陽修都對狄青指指點點,皇帝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說,太祖皇帝還是北周的忠臣呢,這句話起了作用,狄青被外放陳州,第二年憂鬱而死。

參與對狄青迫害的是文官集團,不止是歐陽修一個。而且文彥博對狄青說過“朝廷疑爾。”所以歐陽修的作用不突出,再說狄青的影響沒有岳飛大,所以就很少被提及了。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要得到正確答案,首先要弄清幾個關鍵點:一是秦檜害岳飛是刻意的、真正的“害”,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而歐陽修對狄青是“彈劾”,只是不想讓狄青當國家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的長官“樞密使”;二是看狄青的死因,到底是被歐陽修“害”死還是因別的原因而死?三是看當時朝野上下、特別是在當時人和後人對狄青之死的反響,人們是象岳飛死後一樣痛心疾首,一定要為他雪冤,還是僅僅把歐陽修彈劾狄青、狄青之死作為一件“義之所在”的事?

現在回答:

首先,狄青是怎樣一位武將?

據《宋史》及其他史料記載,狄青“生而風骨奇偉,善騎射”,少年時就聞名於鄉里,很多任俠少年也就是“以俠義自任,好意氣行事”的年輕人都慕名投奔他。但這樣的年輕人聚在一起,難免做出一些違法之事,幾年後,狄青“因罪”受“黥面”之刑,即在面額上刺字,以墨染黑,刺配參軍。

然而,“五步之內,必有芳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需要適合的環境,把長處變成功績。狄青在社會上不受待見,在軍隊中卻如魚得水、如龍入淵。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西北地區的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叛宋,發起戰亂,第一次宋夏戰爭爆發。狄青隨軍出征。在戰鬥中,狄青總是長頭戴銅面具、披散頭髮衝入敵陣,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威風凜凜,讓敵人不寒而慄。在與西夏軍交戰的四年裡,狄青先後參加大小二十五戰,身負八處箭傷,戰功顯赫。

宋夏戰爭期間,參與指揮作戰的“陝西經略判官”尹洙和狄青有過幾面之緣,每每與狄青聊起軍事,都不禁讚歎狄青的才華。後來,尹洙將狄青引薦給自己的朋友、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最高指揮官經略使韓琦和經略副使范仲淹。

范仲淹認識狄青後,也是鍾愛有加,指導狄青讀《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按著范仲淹的指教發奮讀書,逐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成為軍中難得的文化人。

之後在邊疆十餘年,狄青戰功卓著,歷任部隊的指揮使、地方的知州等職務,後升職銜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是宋朝的最高軍事行政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與參知政事(副宰相)同級的“執政”,狄青至此進有了“國家領導人”的行列。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廣源州(治今越南北端高平省廣淵縣)少數族首領儂智高起兵造反,嶺南一帶動盪不安。起初朝廷派兵征討,卻遭慘敗,只得將狄青從西北調往南方,擔任主帥,帥兵征討儂智高。狄青到任後,很快討平儂智高。在崑崙關之戰,部下發現一具身穿龍袍的無名屍體,以為是叛軍首領儂智高。狄青卻說,無憑無據,自己寧願相信儂智高已經逃跑,也不願意以此邀功請賞。

但是,由於受到“重文抑武”和樞密院長官不用武將而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影響,自狄青由地方調任中央,朝中文臣就一直有不同意見。

儂智高造反時,朝廷最初派出孫沔等文官為帶兵討伐遭到失敗,宋仁宗想讓身在中央的狄青掛帥出征,總督諸將,獨掌大局,諫官韓絳即以“武人不宜專任為由”表示反對。大臣龐籍則認為以狄青為主將為宜,否則“號令不專,不如不遣”。宋仁宗聽從了龐籍的建議,派狄青統制南征戰事。

狄青一去,果然捷報連連,宋仁宗可高興了,對龐籍說:“這都是卿的功勞啊。等狄青回來,讓他當樞密使,同平章事(宰相職銜)。”龐籍一聽,急忙反對,認為樞密使用武將,於國家不利,隨後接連幾天一直在宋仁宗面前堅持自己的意見,此事就此作罷。

但幾天後,宋仁宗突然很嚴肅地對龐籍說:“狄青平南有功,之前賞賜得不夠,朕還是想封他為樞密使。”龐籍提出在宰相的辦公地點“政事堂”由宰相、副宰相等開會商議。宋仁宗說:“沒必要去政事堂,你們就到殿門口商議,朕在這裡等著!”最終狄青出任樞密使。兩宋武將出任樞密使,只有號稱“宋朝良將第一”的曹彬等寥寥數人,宋仁宗對狄青的賞識可見一斑。

但在朝臣看來,狄青任樞密使,既違反了“樞密使用文臣”的“祖宗家法”,又給國家帶來極大危害:一旦掌握了最高軍權的狄青造反怎麼辦?即使狄青不反,此例一開,誰又能保證以後擔任樞密使的武將不反?五代十國時期的“殷鑑”不遠,這就是宋太祖規定“樞密使用文臣”、朝中大臣反對狄青出任樞密使的深意所在啊!

宋人王楙《野客叢書》記載,狄青任樞密使時,文彥博一直跟宋仁宗進言,請求將狄青調離中央,並削弱其權力。宋仁宗不樂意,說,狄青是忠臣啊!文彥博冷冷答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文彥博的話,可謂字字誅心。

接著,本問題中的主角歐陽修出馬。嘉祐元年(1056),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連續三次上疏宋仁宗,請求罷免狄青樞密使之職。歐陽修提出,狄青作為一個武將擔任樞密使,掌握著軍事機密,不利於國家安定,不如調其出京,這樣既可以保全他性命,又可以消除隱患;又認為,狄青出自行伍,訓練有方,深得士兵愛戴,假如有小人想要擁其謀反,狄青自己不知進退,後果不堪設想。歐陽修並舉唐代朱泚為例。唐德宗年間,涇原兵變,武將出身的太尉朱泚就是因為有點兒名望,被叛軍擁立為帝,他本來沒有謀反之心,卻莫名其妙地跟著反了。

而這一年,恰逢水災嚴重,歐陽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老掉牙的天人感應說,皇上您看,天災頻頻發生,咱們也該靜思己過,修人事以塞天變。歐陽修認為,“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亦陰也”,武將在中樞機關當職,上天也在示警。

歐陽修上疏的不久,飽受攻擊的狄青被免去樞密使之職,離開京城,前往陳州(治今河南淮陽)任職。

第二年,也就是在被貶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二月,狄青因“疽發髭”即嘴邊生毒瘡,不治去世,年僅49歲。

而狄青的死,並沒有在當朝引起什麼反響,因為他的被貶,離開樞密使之位,是宋朝“樞密使不用武臣”的“祖宗家法”應有之義,在當朝之人看來,是維護國家政權、社會穩定的必然措施,也是大家所樂見,甚至他的死,還讓大家一直因他而懸著的心落下,終於免去了一份重重的擔憂。也許只有宋仁宗,會感到一點悲哀。

也或許因此,後人對狄青的被貶、去世,沒有象岳飛被害死一樣有更多的不平、更多的議論,對歐陽修彈劾狄青,也沒有過多的負面評價。


文石齋主


因為,岳飛是冤死的,而狄青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自己作死的。


第一,狄青之死與歐陽修沒有直接關係。

題主所謂的歐陽修陷害狄青致死,實際上是不成立的。歐陽修只是上奏罵了幾次狄青,而當時上奏罵狄青的文臣可是很多的。狄青是被貶陳州知州後,陰鬱而死。

第二,狄青與文官集團的矛盾。

其實,狄青與北宋文官集團的矛盾,並不是大家所說的“重文抑武”、“功高蓋主”這麼簡單。狄青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狄青在剛剛入朝之時,其實與文官們是有一段蜜月期的。

當時的狄青深受范仲淹等文臣的重用。范仲淹認為狄青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還送給狄青《左氏春秋》讓他研習兵法。要知道狄青出身貧苦,自幼入伍,沒念過什麼書。范仲淹非但沒有嫌棄狄青,反而贈書給他,可見其對狄青的喜愛和殷殷之情。

可狄青呢,中途投向了范仲淹的死對頭韓琦。

就算這種擇高枝而棲的做法無可厚非,但狄青後面的作為卻實在說不過去了。

當時範韓二人在對西夏政策上起了爭端。韓琦就動起了歪主意,派狄青去抓捕正在執行范仲淹政策的劉滬。而在此之前,宋仁宗為了調和兩派的矛盾,已經派出了欽差去調查此事。結果狄青為了替韓琦辦成此事,居然趕在欽差到達之前,就想對劉滬殺人滅口,毀滅證據。這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為了一己私利,就要對同僚殺人滅口,狄青此舉,能說他是好人嗎?

後來狄青在韓琦的力保,和范仲淹的寬容下,免於責罰。

可狄青不知悔改,又為自己一位貪汙軍餉的朋友找韓琦求情,被韓琦當場駁回。

這兩件事一出,整個朝廷都覺察到了狄青是一位人品、情商極低的人物。

所以大家覺得宋仁宗將狄青踢出顧命大臣的行列,還是眾位文臣排擠,北宋“重文抑武”的結果嗎?

這樣一位頻頻改換門庭,私殺同僚,縱容貪汙,卻偏偏打仗極厲害的將領,換成你你敢重用嗎?

狄青之死

狄青在競爭顧命大臣失敗後,被貶陳州,這是事實。但朝廷仍然給他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銜,被貶之地也是離開封不到三百里的陳州府。比起蘇軾等人動輒上千裡的被貶發配,不知好了多少。

而當時與狄青同期的武將大多陣亡,朝廷正是無人可用之時。狄青躲過了東京這個是非之地,在陳州好好總結經驗教訓,復起也不是妄想。可狄青到了陳州後,仁宗數遣使相問,他便嚇得“驚懼而死”,這點磨礪都受不住,能怪誰?


總結下來,狄青雖然打仗是把好手,但是人品和情商確實很有問題。文臣搞些莫須有的罪名對他群起而攻之,正是因為害怕狄青掌權,將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可這種群起攻之,比起秦檜直接將岳飛投入大獄,不知好了多少,只是被貶陳州而已。狄青卻經不起政治上的起伏,抑鬱而死,實在怪不到歐陽修的頭上,也無法和岳飛之冤相提並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