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都舉薦了哪些人,才被稱為千古伯樂?

有僧吃粥


很高興能參與這一問題的回答。

北宋名士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而關於歐陽修提攜後輩再《宋史·歐陽修傳》中有這樣的一句評價:

“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宋史·歐陽修傳》

1、歐陽修與曾鞏

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年少成名的曾鞏在自己二十三歲的年紀又一次經歷了科舉的失敗,而在他倍感失落前路一片黑暗時,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此人就是當時已是享譽天下的歐陽修。

曾鞏以一封《上歐學士第一書》作為自薦信,並附有一份對時事分析《時務策》。其中不僅展示了自己優秀的文學功底,還表明了自己不願隨波逐流的態度,並透露出希望拜入歐陽修門下的願望。歐陽修看過後對其有極高的評價:“廣文曾生,文識可駭”,並欣然收入門下加以細心指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終於如願以償進士及第,成為了日後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最終憑藉其散文、詩詞等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佔據“唐宋八大家”一席之地。歐陽修對曾鞏這個弟子有過這樣的評價:“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可見對其滿意程度可想而知。

2、歐陽修與“三蘇”

首先要明確一點,“歐陽修是蘇洵、蘇軾、蘇轍三人老師”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高中,故稱蘇軾、蘇轍二人出自歐陽修門下是沒有問題的。但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則是因為文章得到歐陽修的賞識並由其向朝廷推薦後,蘇洵才名揚天下步入仕途。所以歐陽修與蘇洵是以平輩論交,並沒有師徒之實。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想必很多人都對《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有印象,這就是講述蘇洵27歲開始發奮讀書的故事。由於蘇洵早年屢試不第,一氣之下他將從前寫的文章付之一炬,從頭開始埋頭苦學終於文章大成。嘉祐初年(公元1056年),年近半百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二子進京遊歷參加科考。蘇洵所作的《權書》、《衡論》等十幾篇文章受到了歐陽修的大加讚許:“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而此間籍籍無名的蘇洵也一時間名動整個開封城。雖然歐陽修的名氣遠大於蘇洵,但二人卻一直以平輩的身份相交甚厚。在蘇洵去世後,歐陽修為其所作《蘇洵墓誌銘》。

上文中提到,蘇軾、蘇轍二人於嘉佑二年(公元1057)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中高中。因為這一屆考生中還有歐陽修的得意弟子曾鞏,當歐陽修看到一份特別優秀的考卷後以為是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於是將其判為第二,誰知後來發現竟是出自蘇軾之手。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興奮不已的歐陽修感嘆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見對蘇軾的喜愛溢於言表。

3、千年難以匹敵“的一屆科舉

後世將這一屆科舉譽為”千年難以匹敵“的一屆,在這一屆進士及第中,不僅有蘇軾、蘇轍兩兄弟,更有曾鞏、曾布、曾牟、曾阜一門四兄弟同科及第,日後“程朱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立下”為萬世開太平“志向的張載,以及對北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呂惠卿、章惇等人。據統計,在這一科中後來官至宰相的就有9人之多!

4、真才實學是歐陽修賞識的唯一標準

除了和自己有師徒之實的弟子外,歐陽修對其他有真才實學的人也是不遺餘力的幫助。

“包龍圖”包拯、《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三朝為相的韓琦等,這些人在名不見經傳的時候都受到過歐陽修的幫助與舉薦,可見對歐陽修”千古伯樂“之稱所言非虛。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史勁造


歐陽修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伯樂?因為這哥們實在是太牛了,一口氣舉薦了一票厲害的牛人,這些人全都是北宋時期的風雲人物。

從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馬光,到文學大才蘇軾、蘇轍、曾鞏,全都是他舉薦的。唐宋八大家一共八個人,其中北宋的6箇中有5個,都是他舉薦的,還有一個就是他自己。

這實在是太讓人歎為觀止了,一個人眼光準,可能是一時的。但是歐陽修接二連三地選中人才,這絕對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了。


三蘇都是歐陽修推薦給朝廷的。

三蘇指的就是蘇洵和他的倆兒子蘇軾與蘇轍,這三個人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實在是高得不像話了。尤其是蘇軾,在文化界,幾乎是登峰造極的人物。

唐朝因為李白而自豪,那麼宋朝便是因為有蘇軾而驕傲。歐陽修主持科舉的那一年,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恰好就考上了進士,因此都成為了歐陽修的門生。

其中蘇軾的文章寫得特別好,歐陽修本打算將他的文章選為第一名,可是他又擔心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故意將他放在了第二名,兩人為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歐陽修的力薦之下,蘇軾和蘇轍得到了宋仁宗的賞識,宋仁宗甚至認為,自己一場科舉就為後世子孫選拔了兩位宰相之才。


既然蘇軾和蘇轍都是歐陽修的門生,那麼他們的父親蘇洵,至少應該跟歐陽修平輩了吧?怎麼也是他推薦的呢?

要是沒有歐陽修,這位蘇洵老夫子的文章,還真的未必就能名震天下。蘇洵被稱之為蘇老泉,他打小就很貪玩,27歲的時候才開始發奮讀書。可惜科舉考試一再不中,文章寫得再好,考不上進士,那也是白搭。

結果蘇洵就放棄了自己的科舉考試之路,帶著倆兒子去考進士,倆兒子一舉高中。蘇洵就更加不可能走科考這條路了,畢竟兒子們在他前面高中,這也是鬧笑話的事情。

為此在張方平的推薦下,蘇洵的文章落在了歐陽修的手裡,歐陽修看了文章以後,那叫一個高興,立刻向宋仁宗舉薦了蘇洵。蘇洵這才在士大夫之間名噪一時。


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冤家也是歐陽修推薦的。

王安石和司馬光原來關係是很好的,只是後來政見不同,所以才會彼此疏遠,這跟私交沒什麼太大關係,純粹是政見問題。

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的確費了一番功夫,因為王安石這個人的個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塊石頭。

當初歐陽修曾經舉薦王安石為諫官,結果王安石卻不屑擔任諫官,說自己的奶奶歲數大了,要回去照顧老人。這個時候歐陽修不死心,是人才他就不能放過。所以歐陽希又舉薦王安石為群牧判官。

其實王安石自己心裡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做宰相,搞變法。為了變法,他必須要在地方上好好觀察才行,如果到朝中做了諫官,那體察民情的事情可就做不成了。

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是個比較耿直的人,而且很有擔當,願意為朋友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不願意隨大流。因此這種人在官場很難混下去。

這個時候擔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發現了司馬光這塊金子,他向宋神宗推薦了司馬光,說他是:德性淳正,學術通明。

有了這麼一個評價,宋神宗立刻將司馬光任命為翰林學士,可以說司馬光以後的光輝前程,跟這句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推薦之人,幾乎都是文學大家。

歐陽修被當時稱之為北宋文宗,也就是北宋時期最有學問的人。可是他在推薦別人的時候,卻時常表示自己要退居二線了。

比如說歐陽修在看到蘇洵的文章以後,說了一句:後來文章當在此。也就是說歐陽修認為,以後能夠在文壇上有所成就的人,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

在歐陽修讀到蘇軾的文章以後,不禁汗流浹背,表示自己應該退休了,把前程讓給寫這篇文章的年輕人了。

歐陽修以為蘇軾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寫,所以把蘇軾的文章列為第二。在這以後一開榜他就後悔了,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弟子曾鞏名列榜首。


這件事轟動不小,要不是歐陽修解釋了一遍,誰都會認為歐陽修有徇私的可能。但是歐陽修做不出這種事情,而曾鞏也確實有大才。

曾鞏家族世代都是讀書人,他被稱之為南豐先生,有很深厚的文學功底。跟隨歐陽修學習多年,文章自成一體,所以也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實包括王安石、司馬光在內,歐陽修所舉薦的人,大多都是文學大家。這些人有些偏向文學,有些則偏向政治。不過在文學上都是有建樹的。

歐陽修畢竟是文人,被稱之為千古伯樂,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在自己專長的那個方向上,挑出了不少人才來。


總結:歐陽修選人可以,自己卻不適合做官。

歐陽修不會趨炎附勢,這在官場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因此他就算獨具慧眼,也只是一時保住自己的官位,因為他正直的作風,使得自己總是有被貶謫的風險。在政壇上,歐陽修的建樹,其實也不多,大多數情況下,歐陽修是以詩文著稱。


江湖小曉生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八位中間,除了韓愈和柳宗元生於唐朝以外,其餘的六位都生於宋朝,而且他們六人當中有一位,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伯樂,憑藉一雙慧眼,發掘了其餘五大家。

這位老大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歐陽修不光自己才學了得,寫出《醉翁亭記》這樣的千古名篇,更是別具慧眼,在識人方面頗有造詣。下面筆者就來給大家聊聊,歐陽修到底舉薦了哪些人,才被稱為千古伯樂。

曾鞏

曾鞏出生於公元1019年,江西南豐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與父親皆有官職在身,所以曾鞏自幼就飽讀詩書,而且他比較聰慧,這也為他日後成名奠定了基礎。

公元1037年,18歲的曾鞏跟隨父親來到京城,在這裡他結識了生命中的貴人歐陽修。四年以後,曾鞏給當時早已名揚天下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寫了一封信,並且附上了《時務策》,目的就是毛遂自薦,向歐陽修展示自己的才氣,以便得到這位文壇大家的推薦。

曾鞏主要擅長古文策論,卻不擅長科舉考試,所以屢試不第,一直沒能考取功名。估計也是按耐不住,這才向歐陽修求助。歐陽修看了他的文章以後,對他的才華非常賞識,覺得這是一個被科舉埋沒的人才。所以他特意寫了一封《送曾鞏秀才序》, 既是為了鼓勵他,也是為了幫助他擴大名氣。這就像今天某位有名的大作家,專門撰文誇一位文壇小輩,可想而知會給這位小輩帶來多大的名氣。

之後歐陽修又特意把曾鞏招入門下,自己親自教導他。在歐陽修的悉心教導之下,再加上曾鞏的努力,公元1057年,曾鞏終於考中進士,實現了自己的仕途之夢。

蘇氏父子

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註定是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開的人物。他們憑藉自己的才學,造就了一門三進士的神話,但是他們的這個神話,如果少了歐陽修,註定會黯淡幾分。

蘇洵早年間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如同曾鞏一樣接連落榜。後來他發奮學習,經過數年的閉關求學,終於有所精進。

公元1056年,48歲的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帶著自己精心寫好的文章,去拜訪當時的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推薦。但是張方平覺得自己文學水平談不上高超,但是又不好拒絕這父子三人的請求,所以他就寫了一封書信,讓父子三人帶著這封信去找文壇宿將歐陽修。

蘇洵三人本以為得到張方平的推薦就很滿足了,哪知竟然有機會結識歐陽修,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賞識,那效果自然比張方平好多了。

果不其然,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以後,說了一句:“後來文章當在 此!”這句評價不可謂不高!接著歐陽修就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向皇帝舉薦蘇洵。有了歐陽修的舉薦,蘇洵馬上名揚京師。

公元1057年,也就是曾鞏參加科舉考試的那樣,蘇軾、蘇轍同樣也參加了這次的科舉考試。這一年的主考官由歐陽修擔當,隨後他卻鬧出了一場烏龍,而這場烏龍卻被傳為了文壇佳話。

歐陽修為策論出了一道題目,後來批閱試卷的時候發現了一篇文章寫得特別精彩,很有“孟軻之風”。歐陽修讀完以後,覺得十分驚豔,絕對是這場考試最佳的一篇文章。但是由於宋朝科舉考試會把考生的姓名糊上,所以並不知道這是誰的文章。

因為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參加了考試,所以他想當然地以為這是曾鞏的文章。所以他擔心如果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的話,難免會遭人議論科舉不公,所以與眾人商量以後,他就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二。

複試的時候,歐陽修又讀到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這次歐陽修直接把其評為了第一。到了最後公佈成績的時候,歐陽修這才發覺,兩場考試自己最欣賞的文章竟然都出自蘇軾之手,這讓歐陽修驚歎不已。

作為文壇大佬,歐陽修非常高興文壇出現了這樣的天才,他當時這樣給別人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就這樣,幫助蘇軾打出了名氣!

王安石

公元1044年,曾鞏給歐陽修舉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安石。在舉薦信中,曾鞏把王安石稱為一位“古今不常有”的人物,又把王安石的文章帶給歐陽修一篇。但是很不巧,當這封信送到的時候,歐陽修已經離開京師了。

三年之後,歐陽修被貶滁州,曾鞏前來探望恩師的時候,再次推薦了王安石。這一次歐陽修終於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看完之後歐陽修大加讚賞,主動提出要和王安石見一面。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卻未能見到。不過這卻不影響歐陽修對他才氣的認可,在之後的幾年,歐陽修數次向皇帝舉薦王安石。

公元1056年,歐陽修出使契丹回師,王安石也剛好任滿回京,這一次他們終於見了一面。隨後兩人互相寫信贈詩,就像多年的知己一樣。

不過之後他們在學術觀點上卻產生了一些分歧,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二人的私交。歐陽修不遺餘力的舉薦王安石,王安石對歐陽修的知遇之恩則終身感激。

除了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五人以外,歐陽修還舉薦了很多人才。像張載、程顥、呂大鈞這些大儒,甚至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樣對宋朝政局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都在自己不起眼的時候,被歐陽修這個伯樂發現。歐陽修也因此,間接的對宋朝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宋史》這樣評價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歐陽修也憑藉自己好賢的特點,被譽為“千古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