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数十年前,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出身富贵,学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她贫病交加的那些年,一直没有舍弃过自己的追求,为她钟爱的建筑业挥洒汗水,为保护中国古建筑付出抗争,为推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正如她墓志铭上的题词,她是——建筑师林徽因。

很多津津乐道于林徽因少女时代感情八卦的人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林徽因传的。她们若是多读一读书就会知道,林徽因一直为世人铭记的原因,绝不止于“民国才女”“女诗人”“旷世美人”这样的标签;更不止于与梁、金、徐的爱情和友情。在爱情以外,她有更多重要的事。

她真正的成就,是她为中国建筑学发展付出的努力,是她以久病之躯为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试想,以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这些民国最优秀男人的眼光,怎么会诚心爱慕一个徒有美丽外表、只会在闲暇时写写文章抒抒情的浅薄女子?

林徽因之所以能让前人和后人痴迷,是她实现了现当代女性的所有梦想——少女时代的爱情,青年时代的婚姻家庭,中年时代的事业巅峰,以及不拘泥于小女人的眼界和生活态度。

她有着那个年代普通女子的幸福生活——一位相濡以沫的丈夫,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她又有着那个年代普通女子所没有的高级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执着,有着勇敢追逐和实现梦想的勇气和行动力。

林徽因与陆小曼

谈到林徽因,不得不提同时期与林徽因有着丝丝缕缕关联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我在阅读陆小曼传记的同时,索性就认认真真地将林、陆二人的人生轨迹做了一番比较: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幼年时期

1,家教风格不同

两位才女都出身显赫家庭,衣食无忧。但细细分辨,也有区别。这两个不同背景的家庭,对林陆二人日后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曾任杭州知府,为人通达开明。有传记中这样描述林孝恂:

“他曾经学习技艺,又谙熟医术,显示出务实的倾向。知府大人并不以无才便是德的教条禁锢眷属,夫人游氏即喜好典籍,且工于书法。教育子女也不分性别,女儿照样随男孩启蒙,日后个个能写字诵诗。家塾设置的课程,固然请了国学大家林琴南,不免讲析四书五经,但延聘新派名流林白水,既介绍天文地理又细述域外概略,甚至招了外籍教师来塾馆教习英文日文。虽说晚清风气逐渐开放,但基层官吏中能如此新旧不拒,中外兼学,毕竟不多见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受中外文化双重滋养,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与梁启超是政治同盟。林母出身商人家庭,是林父的二姨太,地位低微,性格软弱。林徽因生活中的大事都和父亲商议。

陆小曼父亲是当时著名的金融家,她是家中独女。母亲性格强势,管教严格,对陆小曼的感情干涉太多,为陆小曼和王赓离婚的事造成家庭矛盾多多。

陆小曼在遇见徐志摩之前,大小事全由母亲定夺,而母亲虽然聪慧过人,颇有文学基础,但终究是个没有大眼界、自身处世素质不高的封建女人。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时期

2,对待兴趣爱好的态度不同

陆家培养小曼,仅仅把她当做一个旧社会的千金小姐,有点才华,够嫁到金龟婿的筹码就好。她自己也因循父母给她设定的路,嫁了人,才华就藏起不用了。

本质上她还是一个旧社会的女人,靠依赖男人度日。在和徐志摩结婚后,她依然混迹于社交圈,把家庭的经济压力全部甩给徐志摩。

“陆小曼在那几年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做到如徐志摩想象的那样,在文学、美术方面勤创作、下功夫。她在懒散和病体的推托中,在人群中,在舞场,在宴会,在烟榻上,在男人和女人的恭维声中,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在徐志摩为省钱搭邮政飞机遇难后,她仍然舍不得用自己的才华谋取一份职业,而是与翁瑞午同居,衣食住行全赖翁瑞午照顾。

“——我没有经济来源。”这是朋友要她自立自强、离开翁瑞午时,她理直气壮给出的理由。

直到翁瑞午去世,四十多岁的陆小曼才在组织的鼓励下,唯唯诺诺地走出卧房,拿起画笔,在上海文史馆谋得一份馆员的差事,第一次开始自食其力。

陆小曼拿起画笔,是被时代的大浪推着走;林徽因投身建筑,是为实现青年时代的远大理想:

“我跟随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我的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现代西方的一流壮观激励了我,我心中的愿望是将其中的一些带回到我的祖国。”

林徽因不仅自己坚定地朝建筑师之路前进,也影响和带动着梁思成一生的志向:“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陆小曼爱跳舞,林徽因爱戏剧。但区别是,陆小曼拿跳舞当社交,当消遣;而林徽因拿戏剧当爱好,投入研究热情。

“主演泰戈尔的《奇特拉》那次,林徽因演戏禀赋为世人共睹……然而,学习和工作再忙,身体再差,未能阻挡她热爱戏剧,参加相关戏剧的活动断断续续了许多年。为了谋求一个合适的道具,她跑遍全城跑了三天,敬业精神可见一斑。无奈建筑是她的最爱、她的事业,她终究不无遗憾地没有从事戏剧职业。”

1935年曹禺请她担任《财狂》舞台设计,她的成果取得空前成功,好评如潮:

“布景方面,我们得很服林徽因女士的匠心:楼一角,亭一角,典丽的廊,葱青的树;后面的晴朗青色的天空,悠闲淡远,前面一几一凳的清雅,都在舞台上建筑了起来,无论角度,明朗暗色线,都和谐成了一首诗,有铿锵的韵调有清浊的节奏,也是一幅画,有自然得体的章法,有浑然一体的意境。”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时期

3,勤与懒的不同

陆小曼是个更纯粹的小女子,依赖性强。她出身富贵家庭,从小受到良好家教,但父母却不知道给她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没有告诉她这些学问、技能、家教可以用在哪里。

画一手好画,写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却没有让才华发挥应有的价值。别人,也包括她自己,总说是因为懒。

我觉得,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

在她依赖男人的几十年里,她的生活没有一点积极美好的趣味,充满了纸醉金迷、奢靡任性。她吐槽和徐志摩的婚姻生活:“志摩对我不但没有过去那么好,而且干预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管头管脚,我过不了这样拘束的生活。”

而林徽因性格里颇有男子的硬骨气,既享得起养尊处优的富贵生活,也过得了一贫如洗的窘迫日子。她和思成一同留学,一同学建筑,一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一同营造知识分子集中营“太太的客厅”;

日本侵华后,她痛恨日本,不愿留在受奴役受屈辱的北平,先后和思成一起南迁昆明、四川李庄,而南迁的那些年对她健康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造成她早逝。

她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妈妈同爹爹都不怕打仗,不怕日本,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与陆小曼相比,林徽因勤奋能吃苦。

“种种困难对于寻常人来说已是殊属不易,而林徽因,一个大家闺秀,一个严重的肺结核患者,却经受住了劳其体肤的洗礼。不敢相信,她会和男子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正是在这样的境地,林徽因显示出她的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时期

4,在婚姻里的姿态不同

新婚后的陆小曼和公婆住在一起,公婆对新儿媳很是不满:“一副大城市小姐的做派,什么都要高档的,更气人的是一点儿事情也不会做。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我不要她打扫卫生,也不要她烧菜烧饭,但你的(指徐志摩)那份家产总要依赖于她来管理啊,你看她这个样子怎么行?”

新婚没多久,公婆索性离开一对新人,跑到北京去找前儿媳张幼仪了。在张幼仪那里,二老不断抱怨着新儿媳:“她才吃半碗饭,就可怜兮兮地要我儿子把剩下的半碗吃完。那饭还是凉的,志摩吃了说不定会生病呢!”

“吃完饭,我们正准备上楼休息,陆小曼又可怜兮兮地对志摩说‘志摩,抱我上楼。’你听过有这么懒的人吗?这是个成年女子啊!她竟然要我儿子抱她上楼!”

我想每一个做母亲的,都能够理解徐家二老的心情。难怪二老喜欢张幼仪这个二十四孝前儿媳,就算不是儿媳了,也要认作义女,在徐志摩去世后始终陪伴左右。

林徽因在新婚后也是不做家务的,有女佣来做,但是家里大小事务还是她操持的。在北总布胡同时,她要亲自管理母亲、丈夫、孩子以及多个佣人的生活琐碎。家里亲戚来了,她要给每个人安排床铺,为了分清楚,还画了一张床铺图,写上每个人的名字。

婚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投入教学事业,后来又共同经历了两次艰苦的南迁岁月。这位出身尊贵的高级知识分子放下笔墨和图纸后,和普通主妇一样相夫教子,要在菜籽油灯下为丈夫和儿女缝补衣服,要绞尽脑汁用粗糙的食物做出可口的饭食,要拿碗提瓶上街打油买醋。

以致于引发朋友李健吾感慨:“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他们享受惯了荣华富贵,如今真就那样勇敢,接受了上天派给祖国的这份苦难的命运?”

林徽因、陆小曼:原来是不一样的家教,导致了如此不同的人生

青中年时期

5,面对病痛的态度不同

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身体一直不好,于是依赖翁瑞午的长期推拿。后来翁瑞午带她吸鸦片,她试过了觉得很有效,就经常和翁瑞午一起歪在炕上吞云吐雾。

林徽因也身体不好,但她从来没有想要麻醉自己以减轻病痛,反而在病榻上坚持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书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卧病完成了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任务。

林陆二人的人生轨迹给我们何种启示

富养和富养也不一样

林陆二人,都是富养的女儿。但富养和富养也不一样。

陆小曼父母给她的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良好的教育环境:三岁在上海读幼稚园,七岁进入北师大附小,中学就读于北京女子中学,十五岁后进入贵族化的国际学校,学习英文、法文、钢琴、舞蹈、油画、礼仪等课程。

这样的硬件不用说民国时期,哪怕放在现在,也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但在陆小曼的一些传记中,基本没有提到陆氏夫妇是如何花心思在女儿的家庭教育上的。从现有的资料中推测,陆小曼父母给她的富养,是物质上的富养,却极少了解和关注她的内心世界。这一点,在她坚持与王赓离婚而与母亲闹矛盾也可探知一二。

在家庭教育方面,林徽因比陆小曼幸运得多。林徽因有两位富养她的父亲。一位是生父,给了她精神和物质双重富养;一位是公爹,在生父去世后成为林徽因新的经济后盾和精神导师。

林长民对大女儿的疼爱是众所周知的,他与女儿像朋友般相处,把女儿当知己。他不无骄傲地对别人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可不是容易享的福。”在他将赴欧洲考察时,他没有带儿子,却只带了林徽因。他对徽因的要求是:“第一要多观览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使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正是这次欧洲游学经历,奠定了林徽因一生与建筑结缘的基础。而林徽因对父亲的感情也超越了其他亲人,与父亲亲密无间。十几岁的林徽因在接到徐志摩求爱后,第一时间求助于父亲帮她化解这场矛盾的爱。

林徽因的幸运,还在于她有一位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的公爹。因为梁启超与林长民是政治同盟,也因为林徽因自身的优秀,令梁启超将林徽因定为长子思成太太的不二人选。在林徽因生父遇难后,梁启超刚好接任父亲的角色,为林徽因重新撑起了一片天。

和生父一样,公爹为林徽因提供的爱,同样是物质富足,精神丰富。如果不是梁启超的全力支持,林徽因原本会在生父遇难后从宾大回国找工作赚钱养家。但梁启超坚决不同意她这样做,反而为还没正式嫁入梁家的林徽因提供经济后盾:“学费不成问题,只当我多一个女儿在外面留学好了。”?梁启超的确是把徽因当女儿疼爱的,除了经济援助,还有精神支撑。他亲自写信安慰丧父的徽因,也在给思成的家书中自然地把徽因当成梁家的一份子。

天下神圣之事,不止一端

在20-33岁这段女人最宝贵的青春里,林陆二人都做了什么事呢?

陆小曼忙着与王赓结婚、纠缠在和徐志摩求而不得的爱情里、离婚、与徐志摩结婚、陷入失去徐志摩的悲痛里不能自拔;而林徽因却安安稳稳地结婚、生子,在宾大学完了建筑、美术以及舞台美术等相关课程,开始动手实践建筑梦想。

林徽因把爱情婚姻只当做生命中的一件要事来完成,之后就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了,比如和梁思成一起发掘、勘测古建筑,整理书稿,讲学,追求建筑师的梦想;而陆小曼视爱情为生命中唯一要事,没有就枯竭,有了就绚烂。她的生命太单薄。

正如梁启超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给新人的忠告:“爱情神圣,我很承认;但是须知天下神圣之事,不止一端,爱情以外,还多着呢!”梁任公果然心明眼亮,一句话就道出了林陆二人最大的区别。

与林陆二人有关联的另一女子——被徐志摩无情抛弃的张幼仪,不也是在失去徐志摩后,才穿上职业装走上工作岗位,从而成全了另一段美好人生的么?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

世人真不应耽溺于儿女情长,而是应该多找点正经事做,有爱好,有抱负。

如果家有女儿,我认为需要在青春期告诉她,人生比爱情重要的事还有很多,绝对不可以陷入男女情爱中不能自拔,浪费大好青春;家有男孩,也不允许他像徐志摩一样,为所谓的爱情不顾一切。因为——爱情以外,还多着呢!

关注我们,通过底部网站可查阅更多信息~
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wx:smitrue)提交信息,我们将及时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