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導語:《禮記》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禮儀的發源是出於飲食的需要。為了盛放食物,就需要各式各樣的容器。以西周青銅器為例,烹煮、切肉需要用食器,溫酒、飲酒需要用酒器,飲水、儲水需要用水器,這三樣青銅器佔出土青銅器的大部分。足可見飲食文化對禮儀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性,自然,飲食衍生的容器在古代日常生活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中國古代文學也必然受特定時代的限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就以"簞食瓢飲"比喻貧苦的生活;再如"一片冰心在玉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壺"、"瓢"都是古代盛水的常用容器。類似這樣的表達數不勝數,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很好奇,這盛放食物的容器怎麼能用於文學作品呢?又是從何時起?其實,"容器之喻"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隱喻,使文學不僅僅侷限於淺薄的紙張之上,擁有了時間、空間、重量等多層含義,從而擴充了文學的表達空間。將容器加入文學表達中,不僅是對文學表達性的擴展,更使文學與現實生活產生了聯想,為文學注入了實用性的特點。

一、容器的特點與文學作品相似

把文章看作是一件容器,通過這種隱喻方式賦予文章空間、重量、形式等層面的意義。其實文章本身,恰如容器,含蓄雋永、意味悠長。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簞食瓢飲的典故

1、容器的特點:空間分內外

任何一個容器,在空間上都有內外之分,將文學作品比作容器,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猶如容器內的實物,因容器有限,內在的思想就會溢出。這種文學批評的方式屢見不鮮。《文心雕龍》有言:"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這裡的內外之分在文學上表現為,作品的思想表面是直觀可感的文辭表達,以及隱藏在文字之下的抽象的思想感情。這種空間上的內外之分正好與容器的空間構成相似。

將文學作品的內在感情與容器相聯繫,更能說明文字的朦朧美、含蓄美。《滄浪詩話》有言:"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裡正是以容器為喻。"空"、"相"、"水"、"鏡"是容器,"音"、"色"、"月"、"象"是盛放的物品。容器是虛體,那麼內在之物自然也是虛體,意味著

內在的思想感情是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讓讀者體會可觸不可及的含蓄之美。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文心雕龍》

2、從容器之味到文字之味

前面我們談了容器本身的物理特點決定了其與文學作品內在意味之間的聯繫,形成更大空間的場域和更微妙的心理體驗,使得中國文學獲得獨特的審美效果。

容器最初是為了飲食而存在,從它誕生起就與食物之味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容器隱喻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將容器所置當成有滋味的食品。以"鼎"為例,其存在本是為了烹煮食物,《說文解字》中對鼎的釋義為"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烹飪的過程是將不同的食材放入鼎中,經過調和形成中和的味道,這個過程常被用來比作治國理政,比如伊尹原本身處庖廚,但卻在烹飪過程中領悟了治國之道,因此產生了"嘗鼎一臠"的說法。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三足兩耳"為鼎

嘗鼎中一塊肉,就能知全鼎的肉味。言鼎而言味,即以部分推知全體,以小見大。不僅政治家能從烹飪過程中學習治國之道,文學批評家也能"鼎"產生豐富的聯想實現了從容器之味到文字之味的昇華。如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中:"獨陶元亮天分之高……直超建安而上之,高情遠韻,殆猶大羹克鉶,不假鹽醯,而至味自存者也。"這裡的"鉶"就是用來盛羹的鼎,一以鼎比喻建安文學的雄深雅建,二來以鼎內食物的美味比喻建安詩歌之味。

不僅"鼎"代表食物的味道,其他容器亦然。盛酒的容器"卮",在《說文》中有云:"卮,圓器也。"因其"滿則傾,空則仰"的特點,以卮為喻,不僅有內涵豐富的意思,更有文學作品文辭雖少卻意味雋永的涵義。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漢代青白玉卮

總之,這些原本用於盛放食物的容器自然帶有食物的香氣,即使享盡食物,容器上依然會帶有馥郁之氣。以之做比能讓作品超越時空的限制,將味之體驗時間延長,甚至追尋器物之外的體驗,文學作品的內涵亦能溢出文字之外,隨著時代的更替被賦予新的內涵。

3、容器之"重"與文字之莊重

不論容器是否盛放了物品,它都是有重量的,這份"質量"與古代追求"莊重"典雅的文學作品相互呼應。

《二十四詩品》中是這樣解釋"典雅"的,"典,非典故,乃典重也。彝鼎圖書自典重。雅,即風雅,雅飭之雅。"意思是說,"典雅"指的是文辭工整、以典籍為引。古代詩歌、散文等,大多都追求典雅莊重,這與古漢語押韻的習慣有關,常以容器之"重"表達。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最大的西周鼎:淳化大鼎

比如《文心雕龍》有言:"暨戰國爭雄,辨士雲踴;從橫參謀,長短角勢;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劉勰認為現場演說重於"九鼎之寶",利用容器的重量論證了演說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二、制器的過程與著文有相通之處

《易·繫辭》中指出,器物是觀物取象製作而成的,古人觀察天地間萬象,獲得制物的靈感,由此產生了容器。文明起源的一大標誌就是器物的產生,器物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隨著文明的發展具備了禮儀功能,成為文明的集中體現。

1、制器與著文都是人工而成

《禮記》中記載了器物的演進是伴隨文明的發展進行的,從布帛到絲綢、從窟巢到宮殿、從陶器到瓷器,這些代表禮樂文化的器物標誌了人類社會從原始狀態向更高文明的不斷進步,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禮樂精神的象徵。

從這個意義上說,容器不僅是人為而成的,更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可以說,一部容器的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的演變史。而文章的寫就也是為了記錄社會的發展狀況有感而發,文學的發展與物質文明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在這一點上,制器與著文無疑是相通的。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大禹鑄九鼎以安天下

這裡要格外說一下"九鼎"所包含的政治意味。"九鼎"的歷史最初起源於禹建立夏朝後,用天下九州所貢之金鑄成九鼎。商周時,對王室用鼎的規格有嚴格的限制:天子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楚國"問鼎中原"實際上也是借鼎這種禮儀規範對周王室示威。

"九鼎"逐漸成為中華語言體系中的一種表達方式,象徵著權力的至高無上、政治的合法性。鼎原本也只是容器的一員,卻被歷史賦予了政治上的含義,擁有了區別於一般容器的威力。

可見,某些容器已經超越了原本的使用領域,被人為賦予了政治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容器和文章一樣,都能夠從原本的使用價值衍生出新的功能。

2、製作容器和文章寫作都需要精雕細琢

《文心雕龍·深思》有言:"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制器和成文一樣,都是材料和形式的最後綜合體。成文既需要學識的積累,也需要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寫作既需要文識,也需要構思

而制器的過程也是如此。製作一件容器,首先需要"觀物取象",即構思器物的外形,接著通過熔鑄等方式製作出坯,然後進行雕刻工作,最後進行上釉等裝飾工作。寫文章也是從構思框架開始,列出文章大意後進行填充,形成基本框架後對字句進行推敲,最後對文中過渡之處進行潤色。

制器的過程是"器成而採定",著文的過程是"心生而言立",只不過前者生產的是實物,後者形成的是文字。二者原本在形式上不具有關聯性,但當文章中所用之語跳到了制器過程中,其內在含義能使讀者產生聯想,從而構成隱喻。

三、以"錯金鏤採"比喻文字之美

1、制器注重紋飾的精美

以鼎為例,商周時青銅鼎的製作過程要經過如下步驟:塑膜、翻外範、翻內範、合範、熔鍊和澆築。在這個過程中,有花紋或銘文的器物,鑄造時要在泥模上刻印花紋並反印到外範內壁,或在內範上反刻銘文。這一步對工匠的雕刻技術有很高的要求,一不注意,整個模具就會前功盡棄。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青銅器的製造過程

容器的鑄造講究形式上的精美,除了上述鑄造過程中對紋飾的要求,在器物成型之後,也要通過錯金鏤採的方式雕刻出精美的花紋。錯採,指色彩錯雜;鏤金,是指雕鏤物體,中間嵌金,這一過程十分繁瑣。就拿鏤金來說,需要築器、鏨槽、鑲嵌、磨錯幾道工序,才能最終在鑄造成的青銅器上用金絲或金片鑲嵌成各種華麗秀美的紋飾或文字。

這種製作工藝是在春秋時代青銅生產中出現的新技術,其藝術特徵是用隱嵌的技法形成金線圖案或文字,達到裝飾或說明的藝術效果。"錯金"能使容器的顏色更加絢麗,形狀更加精緻,因此有"錯金鏤採"的說法。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春秋時期的嵌綠松石蟠螭紋金柄鐵劍

為加強鑄件的裝飾性和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從春秋晚期起,錯金銀和鎏金得到廣泛應用

,著名的如鏤金豆、虎噬鹿座、龍鳳方案、長信宮燈和錯金博山爐等。

"錯金"除了用於金屬容器外,也廣泛用於玉石容器。玉容器自從殷周起就已經產生,安陽的婦好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玉製容器,其中的幾何紋青玉簋與獸面紋白玉簋,外形美輪美奐,足以說明商周時期雕刻技術的先進。漢代的玉容器代表性的有朱雀踏虎銜環玉卮,一側雕刻朱雀擒著一隻張牙舞爪之螭虎,另一側雕刻飛熊,側身直立,動感十足。這些玉石上的雕刻不僅體現在外形的精美上,更使得玉石有了內部和外部空間的區分,具有了層次美。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婦好墓幾何紋青玉簋

2、文學中的"錯金鏤採"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就有不少以容器的外形和顏色作比的例子。如常以"錯彩鏤金"比喻文辭的雕琢,鍾嶸在《詩品宋光祿大夫顏延之》中對謝靈運、顏廷之的創作風格這樣評價:"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以謝靈運文風自然、渾然天成為上,顏廷之的辭藻雕琢為下。

但《文心雕龍》觀點恰好相反,該作以雕鏤龍文般華麗的文句和精美的結構,去論說文章理論的根本性問題。作者劉勰也認為,"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即文學一方面要取材自六經,成文後也需要進行詞句的雕琢,才能形成萬世流傳的佳作。同樣的漢代的揚雄也認為"玉不雕,璵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以玉石的雕琢比喻寫文章的過程,強調了外在文采的重要性。

古時候盛放食物的容器如何成為文學表達的常用語

賈島在用"敲"還是"推"字反覆琢磨

這兩種不同的文學批評觀點,大體概括了中國文學史的兩種看法:或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為上,或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苦吟派作風。

兩種觀點其實沒有高下之分,我們既需要反覆雕琢的精美,也需要渾然天成的自然美

。前者有賈島、白居易一類的注重文辭表達者,後者有李白、王維的即興作詩,我們不能說哪一類的文學價值更高,他們都有各自的獨特之美,也都在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人們常用制器比喻著文,就是以此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

結束語:用以鼎彝和玉器為代表的容器比喻抽象的文學概念,這是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從容器的外形、製作過程,古人從中獲得了文學創作的靈感,並將之用於文學批評中,打通了容器製作領域同文學創作領域的界限,使得原本抽象難懂的文學概念具象化,文學批評更容易讓人接受,這或許是古人為何喜歡用原本盛放食物的容器作比喻。

容器製作過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文章寫就也需要作者精力的灌注;容器具有內外空間之分,文章也有字面含義和內在思想;容器不僅實用且具有觀賞價值,文章可用來進行政治諷諫、闡明事理、抒情達意,所有經久不衰的經典更是具有形式上的規整與精美。從這些層面來看,難怪中國文學史上經常出現容器之比。

參考文獻

《文心雕龍》

《殷周青銅器通論》

《中國青銅時代陶範鑄造技術研究》

《論觀象制器的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