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南科大博士在家隔離期間發表論文,稱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組?

Mc少爺


最近,據深圳本地媒體報道,南方科技大學易博士,在家隔離期間,根據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數據庫裡的數據推算,並得出“部分新冠病毒正在重組”的結論,論文2月14日投出,目前已經被一區SCI期刊《臨床感染病》(影響因子8點多,該小類top期刊)在線發表了。

一個寒假搞出一篇top期刊,這個操作在泛科研圈人士看來,實屬NB操作啊。這位易博士雖然沒有把論文寫在抗疫第一線,但能夠在居家隔離,幾乎零投入的情況下,產出一篇“高水平”論文,確實是令人羨慕和佩服。

不過,這個操作在業內人士看來,很可能只是一個笑話。有很多業內人士得到這個消息後,也紛紛去觀摩這篇“神文”,但結果卻讓大家失望了。這篇論文全文一共9頁,但第一頁是這個樣子的,有且只有這些內容。

論文沒有ABSTRACT、INTRODUCTION、RESULTS、 DISCUSSION,稱得上正文的部分只有2頁,而核心內容就是一張網格圖。

更重要的是,這張網格圖與此前中科院西雙版納所投遞論文采用的數據都是差不多的數據,推算出的結果也差不多,但最後的結論卻不一樣,西雙版納所認為沒有重組,易博士認為重組了。而大多數該專業的網友都認為易博士的這一結論,並不充分。甚至有網友指出,南方科技大學的英語難道不是“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嗎?是“Southern”,不是“South”。易博士可能是著急投稿,卻沒做到學術上的嚴謹啊。

真經不是生物信息學這個專業的,所以個人無法發表專業意見,但真經知道,生物信息學確實是論文灌水的重災區,前面還有南開的高山副教授。而這樣的一篇論文發表在一區SCI上,也讓人對期刊的導向產生懷疑。恰好,不久前國家剛剛出臺意見,要將SCI趕下神壇。所以,對於易博士這篇論文,我們拋開期刊,僅看論文本身,大家恐怕又更清晰的評價。


高校人才真經


易會廣,南方科技大學博士,3月4日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發表了名為《2019新冠BD正在重組》的文章,目前該論文還沒有經過評審。

南方科大是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高校,也是一所創新型大學,他們的目標國際化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對標的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所以一直以來就致力於人才引進,最近這些年不惜重金全球招聘人才,目前有教師800餘人,包括院士27人,其中全職的院士有10人,還有很多的青年才俊,易會廣博士也是其中一員。

據記者報道,在疫情發生後,易會廣在家隔離期間完成了BD重組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基於全球公開的共享數據庫。

對於記者這個表述,很多人都產生了質疑,在家隔離憑啥能研究和發論文,其實專業的事情大多數人都不太懂,但我認為這些研究的關鍵部分是在於實驗室數據,如果有足夠多的數據提供給研究者分析的話,研究者再依據自身的理論和經驗,是可以進行一些現象分析和得出結論的,最關鍵的是他的成果還是要經受編審和眾多科學家最終的檢驗,我們實在沒有必要過於質疑。

現在最關鍵的是全球科學家都能團結起來,共享數據和成果,能夠最終認識和打敗BD,這才是最關鍵的,而不是對什麼都充滿質疑。


美蛙英語


一、理工科學生瀏覽足夠多的熱點論文後,有了靈感,用Matlab或其它仿真工具演算出預想的結果,就能寫論文了,本科碩士博士生都可以做,如果基礎紮實而觀點又創新,高水平的文章出得來。

二、基因分析在非醫(廣義)專業人士看來很神秘,但5G、IT這些東西,鍾南山、李蘭娟院士也懵暈。

三、南科大就是有個副教授弄了個基因編輯還是啥,總之是給雙胞胎試管嬰兒敲掉艾滋基因片段然後獲刑,那個學校吧。南科大博士、隔離宅家寫論文,這種提問方式,噱頭而已。頭條問答的頑疾,鄙!

四、關鍵。新冠病毒基因、數萬病例,這些數據網上都有。基因分析軟件,對這個專業而言,就象理工男的MatIab,只要有想法,利用宅家的時間做些分析,很好。至於水平怎樣,有專業同行評議哪!

五、一個趣事,做為前邊第二條的補註。曾經在武漢協和一個副主任那裡看病,出處方時打印機卡紙了,她飛快地倒騰、蓋蓋,我覺得不對勁,剛伸出手,聽見“你別動!”,趕緊後退。開始打印,紙呼溜溜出一串,又反覆倒騰了兩三次,看著很手快就是弄不好,然後掏手機,於是我說“要不我試試看?”弄好了她問我是做什麼的,“開打印店的。"“難怪!"


胡楊21


不知道你這個在家隔離期間是啥意思。

是一直在家裡沒有外出?如果是這種情況,也可能會發表論文。

1:有可能是隔離之前的實驗數據,隔離之後人家重新整理的數據,然後發的論文。

2:有可能是和其他人和發的論文。也就是有其他人做實驗他負責整理後在發佈。所以也完全有這種可能。

3:有可能是虛假宣傳,博眼球

人家是科研博士不是臨床醫學人員,所以在家隔離很正常。至於論文的準確性,不瞭解不做評論


靜如古松


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真正努力上進的人會抓進一切時機和機會,而不是千方百計給自己找藉口找理由懶惰。對於有些專業,不需要自己做實驗,根據公開的數據就可以寫論文。也有些專業,在之前已經有了數據了,這個時候被封閉在家,正好可以踏下心來,安心寫文章。如此,做了最好的選擇!既不因為封閉在家心情焦慮,又恰好可以全心全意,集中全部精力寫一篇高水平的文章!這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京都老客41118


我覺得這是好的體現啊,社會個界各司其職,當打破唯論文論,發表一篇論文也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事,當救死扶傷,逆行等行為的獎勵超越了論文是不是就不會有這個話題,再者生物信息學屬於大數據處理,各國將測序數據發表在了網上或者上傳到數據庫,然後他下載下來,進行分析,為臨床治療和病原分析提供理論指導依據。我們是不是形成了一個固定模式就是發表高分論文就可以升職加薪?為什麼就不能轉變為實踐貢獻同樣可以升職加薪得到獎勵呢?當逆行被獎勵,且獎勵制度超越唯論文,你還會去在意誰誰誰隔離期間發表了什麼論文?


一隻懶的思考的蟲子


總的說:應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不是乘嚴重疫情時躲在家裡寫論文?感覺:寫此論文者肯定是與醫相關人員?應該到實踐中去?到第一線去?才能找到思路?找到足夠的論點、論證、論據……而“閉門造車”?似乎意義不大?

有人寫了一篇論文,就象原子彈似的效果?有人寫了數百上千的論文?卻未見星火?以前,難免有熱衷於論文的虛榮或作假存在……不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確實點出了要害,指明瞭方向!難道不是嗎?





雲墨世界_


對了,我有遠見揚名得利。錯了,只是不同見解,不承擔責任。不管對錯,都在業界打出名號,最起碼江湖有哥的名字,別人見面得有尊稱,這個世界,不怕你努力,就怕你沒名,只要有名氣,換來的就是地位和金錢,不信,你看那些平臺,那些有精力在平臺上直播,和你學歷有關係嗎,這樣的背景下,給世人帶來什麼樣的壞影響,追逐名利金錢,與國與家沒有絲毫益處


江上波濤震九州



zxh1


論文是需要數據支持的,數據是實驗出來的。在家隔離,還能做實驗,還能發表論文,誰說咱們國家博士待遇差,南科大的博士待遇就不錯,自己家裡就有實驗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