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撤退台灣時是不是留下很多日本人?

毋忘在莒77


1895-1945年日本“統治”臺灣50年,整整2代人的更迭。日本撤退時,臺灣島上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

日本臺北投降儀式

作為19世紀最後一個進入“新帝國主義”的小國。不同於其它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政策,日本國力不足以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那樣直接殺光“原住民”後大規模投資的資本活動。只能透過文化和特別警察政治統治臺灣。這就導致了臺灣人自身的精神分裂,本土新出生的臺灣人認可自己是“日本人”,外來的日本統治階層新出生的日本人本土化成“臺灣人”。所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時,W君認為是有相當多的人想成為“日本人”的。

1931年臺灣棒球隊參加日本甲子園棒球賽奪得亞軍

滿清時期的臺灣民智低下,日本接手後又帶來大量的先進技術,升級改造了臺灣的基礎設施。雖然其出發點是將臺灣當作“南下”的基地發展,但是到了1926年以後,昭和改變對臺策略,推行皇民化政策,打算將臺灣從殖民地上升為“日本國土”。二戰期間就有不少“臺灣兵”(日籍臺裔)進攻菲律賓。可見,1930年後的臺灣族群與中國的族群認同就已經出現隔閡。

皇民化政策下的全民教育證明:小學結業證

根據1940年日本最後一次臺灣人口普查,全臺總人口587萬人,較之1905年(日本第一次全臺人口普查)303萬人,增加了193%。1946年日本戰敗後國民黨入臺統計全臺當時在籍人口達到609萬人。這其中日本移民戶是32萬,但是W君認為這50年中增加的306萬人,沒有多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些人是日後臺灣出現“臺灣人日本情結”的主要人口基礎。

日本在臺的32萬人分佈圖


軍武數據庫


之前看過關於這段歷史的紀錄片,臺灣省自從被清政府簽約簽出去以後,就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日本,奴化當地人,實行了“去中國化”,其實,現在令人痛心的,不是當年留下了多少日本人,而是被日本文化同化的tai wan 人。



日本從衣食住行方面,是全方位的改革,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從思想上控制,所以他們推倒了臺灣省以前民眾信仰的本土和中國傳統神仙,改建日本神社,改變其信仰,把中國的傳統私塾,改為日本的小學,國中,讓他們學習日語,從思想上,教育上全方位的改變臺灣人。

當年臺灣的物資分配都是有嚴格控制的,凡是講日語的家庭,米麵糧油肉樣樣不缺,反之不願意講日語的,日子則過的很緊巴巴,在日本長達50年的統治中,很多反抗的人都被殺或者被抓,留下了很多都是順民,即便心裡不願意,但是為了活著,也只能假意順從,可是有的時候,假的太久習慣了,就成真的了,這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後來日本戰敗,日本本土日子並不好過,被盟軍轟炸,廣島長崎被原子彈毀滅,很多日本人在臺灣出生長大,已經適應了臺灣,雖然日本後來又把那些僑民遷回日本,但是很多人並不願意離開,加上一些混血兒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所以遺留下來多少日本人,不能以其血統為判斷標準,而是他對待日本的態度。


軍事一點通


昨天看了兩集《臺灣往事》這部電視劇,感覺演的不錯,看的挺起勁的。講的就是日本戰敗之前,日本殖民臺灣,與臺灣人民發生的國仇家恨之故事。



在日本戰敗撤離臺灣之時,

確實有許多日本人,已經習慣了臺灣的生存環境。比如從小就跟隨父母從日本來到臺灣生活的,還有很多日本人就是在臺灣出生的,他們已經把臺灣看做了自己的家園。如果不涉及什麼政治問題,這些日本人非常願意留在臺灣繼續生活,甚至與臺灣本土的人們進行融合,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自清政府在1895年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至1945年日本法西斯戰敗撤退,臺灣被日本整整殖民了半個世紀。在這其間,日本人嘴上說大東亞共榮,而實際上是把臺灣人看為下等人。並且進行洗腦式的日本文化教育,在殖民的最初,許多剛出生的臺灣小孩,都要被登記為日本人,大名鼎鼎的臺獨份子李登輝,就是根據這樣的歷史,稱自己是日本人的。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日本撤退臺灣,有大約30萬的日本人,由於各種原因,選擇留在了臺灣,到了他們第三代的後裔,大概已經有百餘萬人了。但是這些後裔,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人了,定義上就是我們的臺灣同胞。可也有人說,在臺灣民進黨中,有許多的“臺獨”份子,就是這些個日本僑民。

我個人認為,在戰爭結束以後,必然會留下部分日本人在臺灣生活,這種融合,也可能是完全取決於戰爭的。就像歷史上有很多戰爭發生之後,就會發生不相干的種族融合現象,當然,我這個比喻可能是不太恰當。

也許“歷史”這個詞彙,在臺灣這個地方,存在著更為特殊的含義。臺灣光復以後,也發生過遣返日本僑民這樣的事。不過事實上,確實是有許多日本人選擇留在了臺灣,並且生根發芽。


雜七雜八的事


抗戰結束之時,中國臺灣全部人口為600餘萬,其中約有50餘萬日本人。

經過50年的盤踞經營,在中國臺灣的日本人絕大部分有了自己的產業和土地,再加上戰後日本本土經濟崩潰,很多在臺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是不願意回到日本的。

但這命運洪流又豈是個人可以左右,1946年開始,國民政府針對日本人開始啟動大規模“引揚”(撤返)工作,目標是“全部遣返”,一個不留,甚至把原定暫留的上萬名日本科研、農業技術人才也改弦更張,分批遣返。

經過了六批人員遣返,在臺日本人基本被清除乾淨,不僅如此,還把他們遺留的神社、神牌之類也全部掃除。

日據期間,在中國臺灣的日本人是社區抱團式狀態,其方式可以參照在中國東北的開拓團等組織,他們是不鼓勵與中國本地人通婚的,個別通婚者也會被他們群體所不容。

與戰後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遣返相比,中國臺灣的遣返工作因為原先戶籍統計比較健全,再加上局勢也沒有東北動盪,所以遣返工作比較順利。冒充臺灣人企圖留下來的日本人也紛紛被甄別人員甚至是本地中國臺灣居民揪出。最後被遣返人數的統計是48萬多人。

所以當年日本人隱姓埋名、跟中國人結婚留在臺灣的,肯定沒有流傳的30萬人之多,至多有一兩萬人的規模,其後代自然也不會衍生出所謂的“數百萬”。

日本人被趕走了,神社被推倒了,但日本人留下的其它印記還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語言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於是,國民政府強力推行“去日本化”,要求臺灣人民廢日語,學國語,消除日本文化影響,而這個過程恰恰是最為漫長的。

一些皇民化的中國臺灣人當年為了搶佔個人利益,可以毫不客氣的揭發隱藏日本人的身份使其被遣返,從而謀求其人產業,這個群體和他們的下一代未來也絕對會為了繼續搶佔個人利益,擠壓所謂外省人的生存空間,在打壓的過程中,像許多年前那樣的覬覦對方的利益。

所以,當我們看清這“數百萬”人的真實面目後,往往會覺得他(她)們,甚至比真正的日本人還可憎可鄙。


歷來現實


先弄清背景,1895年日清籤和約,決定割讓臺灣後,日軍正式朝臺灣出發。

日方在過程中傷亡慘重,從而也導致日方正式佔領後,採用強厲的態度,變成以高壓政策來統治臺灣人民──此舉與佔領沖繩,又或是開拓北海道驅走愛奴人的處理截然不同, 由此直接導致於移民政策上出現大有分別的相異處理。

事實上,在平定臺灣的反對勢力後,於1896年的《臺灣實況》文件中,針對對臺的施政方針,正好提出了不同的建議,當中的一大方向,就是「帝國領有該島,是否由國防需求著眼,排斥土民,戮力移植日本人民?」 此處所云的土民,指的正是臺灣的原居民。

由於有以上的國防主張,所以當初的日本國策之一是把臺灣改造成「日本人居住的土地」,以大規模移民為手段。 但問題是,願意移居臺灣的日本人,多半是在日本國內難以謀生的下層社會民眾,簡言之可謂劣行無數,令到臺灣人大為反感。

從文獻上得知,與日本國內流動人口一起移居至臺灣的女性,「臺北約有一千三百名日本婦人,其中娼妓藝妓與酒女佔八百人以上。 原本該在風俗方面對人民展現威嚴的官員登上隨處的酒樓,就在土人眼前飲酒調戲婦女,獻醜至極」,可見問題斑斑。

至於日本撤退後,日本人留臺的數字,一直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 有人以45年抗戰勝利後,約有三十萬在臺日本人轉為臺籍作計算基礎,推算經歷三代七十多年的繁衍,人數應超過一百萬人了。 不過無論如何,以上也不過屬推測的數字,僅作參考而已。


湯禎兆


日本自1895----1945年侵佔臺灣達五十年,且不說日本撤退臺灣留下了二三十萬日本人改為臺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年可是整整二代人了,日本對臺灣人的“皇民化”教育也差不多完成了,這才是最恐怖的。美國也是殖民菲律賓差不多五十年,不是留下了一大批親美人士嗎?


記得二戰時日本把本國人稱為一等公民,臺灣朝鮮人被稱為二等公民,偽滿洲國及日佔區人們被稱為三等人。可見日本人在臺灣奴化教育見成效了。



日本在臺灣的“皇民化運動” 即“奴化教育”50年的日本統治,讓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臺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如此一來日本在臺灣培養了眾多跟曰本人無異的所謂日本“皇民”,雖然這些“皇民”後來許多被日本徵兵當了炮灰,但至少在臺灣保留了好幾十萬人,這些人加上留在臺灣的二三十萬改為臺籍的日本人,共計在1945年日本撤走後留下的親曰人士至少達到六、七十萬人,現在又經過了三代人了,估計現在臺灣親曰人士至少有二、三百萬人了。



湘平古珍郵館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題主的提問,是“日裔臺灣人”而不是“日本人”。因為臺灣本身被日本人殖民50年,在那50年間,除了貨真價實移民過來的日本人外,當然也還會有和臺灣人結婚生子養育後代的日本人。後者才應該是“臺灣日本人”的主體,因為1945年國民黨接收臺灣後,曾經大規模遣返過在臺的日本人(一等皇民),當時大概有50萬人要被遣返,據說其中有14-20萬人願意歸化臺灣,對於這種訴求,一向親日的蔣政府並沒有馬上拒絕,不過後發生了22X事件,蔣政府因此態度發生改變,原則上要求全部遣返。然而,考慮到實際的情況,對於已經與臺灣本土人組成家庭的,卻留下了相當一部分。

那麼到底留下了多少?

這個數字是個迷,因為臺灣當局從來沒有公開過。但是東森電視臺曾經於幾年前披露過,當年留下來的日裔臺灣人並非如坊間所傳,只有丈夫一方為中國人的家庭才允許留下,實際上,無論男方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均有成功留下的,因為日本人在臺灣盤踞了50年,早就和當地的地主階級與資本家勾連在一起,現在我們普遍相信,當年有許多日裔被這些人暗地裡留了了不少。

有人說,當年國民黨要求“凡是不會說中文的一律遣返”,真的是這樣嗎?

這是純粹的想當然!

日本人經過明治維新後,對中華文明不但沒有拒絕,而且更加開放擁抱更加積極學習,所以他們才敢在清末民初時以“小中華自居”,而被日本天皇政府移民到臺灣的50萬人,尤其是第一、二批,大多數是軍工教人員,他們不但會漢語,而且對中國傳統典籍,與中國的讀書人一樣,都可以朗朗上口信手粘來(在日本留過學的清末人士,大多數對日本人沒有陌生感即因此)。因此,說“一律不會說漢語的都遣返”是把情況想得太簡單了。事實上,當年的某些日本鬼仔絕對可以以假亂真,完全不成問題。

近十年以來,臺灣那邊總是時不時傳出有臺灣人去日本認親的事。而且在臺獨的大本營臺南,聲稱自己是日本人後代的“臺灣人”的例子越來越多,此種現象,絕非只是簡單的“日雜”,裡頭絕對有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後代或是混血兒,當應無疑。


無風即風



綜合格鬥希望之星


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臺灣在日據時代,日本採用奴化教育,使得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須劇照服勞役不得狩獵、女人幫傭不能編織綵衣,驍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見證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

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戰鬥場面之激烈和原住民性格之剛烈,更能從內心深處體味到堅毅、勇猛、寧死不屈的精神。



日本侵華戰爭中,臺灣和朝鮮出的兵力不少,為了表忠心他們打仗特別賣力,對手無寸鐵的中國人下手也特狠!後來日本日本投降撤退臺灣,

據統計有大約30萬的日本人,選擇留在了臺灣,日本經營臺灣50年,很多日本人都是在臺灣出生的,到了他們孫子輩,已經超過百萬人了。

雖然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人,但是崇敬大和之念沒有斷過。有人說許多的“臺獨”份子就是這些個日本僑民。個人認為,不全是,但至少中堅力量是。由他們洗腦和鼓動一些愣頭青加入,所以出現年輕人多的現象,這些愣頭青被人買了還幫人數錢。


自由奔跑


實際的情況是,日本在1945年8月戰敗後,進駐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就開始了日本人的遣返工作。日本人在1895年佔據臺灣後,對一開始強烈抵抗的臺灣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後,就逐漸展開了有效的殖民統治,除了駐紮在那裡的軍人外,一般的日本民眾也有部分移居到臺灣。雖然日本已將臺灣併入所謂大日本帝國的版圖,但是來自日本本土(日語稱之為“內地”)的日本人與臺灣當地人的身份還是有嚴格區別的,並且有比較明確的戶籍記錄。日本戰敗時,殘留在臺灣的日本人大約有40多萬人,根據蔣介石的“以德報怨”的方針,這些日本人被有計劃地經海路遣返回日本,基本上沒有留在臺灣的。因此,1946年夏季以後,臺灣島內基本上已經沒有日本人。只是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和殖民地教育,大部分臺灣人被迫接受日語教育和日本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日本化了。我目前供職的機構的最初的創始人,就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前輩,能說一口極為流利的日語,他告訴我說,他的漢語,倒是後來參加革命以後慢慢學的,可以不誇大地說,至今他的日語文章寫得比漢語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