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和明朝可谓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唐朝太宗皇帝通过玄武门兵变消灭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最后成功登上皇位。在明朝的历史上朱高煦自比李世民,在同样是太子主内摄政次子主外开疆的大环境之下,朱高煦最后兵败被俘虏,朱高煦最致命的弱点来源于性格。


太子文武双全,主内监国

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朱高炽都在父皇在位的时候监国,这两位太子虽然只是管理朝政但是也曾打过仗,为国家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父亲称帝之后虽然受到来自优秀弟弟争嫡的危险,但是最后都成功的当上皇太子,成为帝国名义上的接班人。

李建成作为唐高祖的嫡长子,在唐朝初期的建设方面也是做了很多贡献。李渊还没有起兵的时候,独自一人前去河东招兵买马。起兵之后,李建成率军,花费九天的时间平定西河,为李渊军初师告捷稳定军心。之后率兵攻入关中,诛杀隋将宋老生,歼灭两万隋军精锐,之后的潼关之战中,大败隋朝大将屈突通,守住永丰仓,最后直接攻入长安城。李渊登基之后,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李渊外出巡游的时候,太子李建成坐镇长安监国,代理朝政。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年少跟随朱元璋学习之时就深受喜欢,之后便被立为燕世子。朱元璋死后由于建文帝的仓促削藩导致燕王朱棣靖难,在靖难过程之中,燕世子朱高炽镇守北京,次子朱高煦跟随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在朱棣丢失大宁之后李景隆觉得此时直接攻取朱棣的老巢北京城,如此一来朱棣的反叛大军就不攻自破了,于是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当时只有一万守备军的北京,朱高炽动员全城的百姓坚守城门,最后硬生生的把北京城给守住了。最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将朱高炽封为太子,在朱棣五次北击蒙古的时候,朱高炽监国,处理朝中政务。

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次子主外开疆,父亲“画饼”

李世民和朱高煦都是为国家建立和疆土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作为皇位的第二人选他们都在拼命地在父皇的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也都得到父皇的认可,在征战的过程中都得到过父王画的“大饼”,但是最后在立太子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两位也都成了王朝的“弃子”。

在史料中记载李渊三次想要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其中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提到,李渊早在晋阳起兵之前就许诺立李世民作为太子;第二次是在李渊攻入长安城的时候,又有人请求将秦王立为太子,当时的李渊欣然同意了;第三次在李世民平定东都的时候,李渊当时有意愿让李世民代替李建成成为太子,但是李渊这三次想立李世民为太子都遭到李世民的拒绝,最后只是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

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另一位二皇子就显得很可怜了,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左膀右臂是行军打仗的一把好手,而且朱棣也是十分喜欢这个像自己的儿子。当然在战场朱高煦同样也没有令自己的父亲失望过,在靖难的过程中朱高煦常常担任前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且多次救下自己的父亲。在朱棣兵败东昌的时候,随阵的大将军已经战死,在这个危机存亡的时候,朱高煦率兵赶到,击退南军救下朱棣。建文四年,朱棣在蒲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摸着儿子的背说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


为何朱高煦起兵失败,难成第二个李世民

在封建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说是维持政治稳定最好的手段,作为开国君主在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之后一般都会采取这样的方法。这种大环境之下,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和朱高炽都能文能武,足智多谋,所以说如果李世民和朱高煦无作为的话就完全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是在两个人都做出自己的努力,却只有李世民取得了成功,那么为什么朱高煦会失败呢?

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原因1.朱高煦空有将才,却无帝王之才

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不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只要是人才都会人尽其才,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人,李世民不但没有杀掉魏征还将其作为自己的臣子予以重任。同时李世民不独断专行,能看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较于李世民而言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在舅舅苦口婆心的劝说其不该游手好闲的时候,非但不听而且到处惹是生非,由于这样的性格也就导致不受朝中文臣的喜欢而且连累自己的父亲被嘲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朱高煦是一个将才却不具有李世民的帝王之才,所以这样的性格就导致朱高煦反叛不会成功。

原因2.错失良机,时不我待

李世民在感觉到自己的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在一众文臣武将的敦促之下果断出击,策反玄武门禁卫总领常何,率先掌握住宫中的主动权。准备就绪的秦王党传信召太子和三皇子进宫,在临湖殿前,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同时尉迟敬德率领七十禁军控制住李元吉,两大皇子的死亡也标志着政变以秦王胜利而告终。

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相较于李世民的果断,朱高煦就显得畏首畏尾,自己虽然常年在军队中混迹,但是想要调兵的话动静确实太大,虽然说自己做出很多努力但是都被朱棣所识破。在朱棣死后本来是朱高煦最好的机会,但是还是被朱瞻基先下手为强,虽然说之后在朱瞻基登基时候造反了,但是已经为时已晚,此时的朱高炽一脉已经坐稳江山,最后被策反搞得自己相当的尴尬,所以说朱高煦的时机选择较李世民差很多。

总结:

开国皇帝的儿子们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高煦,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万中无一的奇才,我相信皇帝让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的本意就是想要太子安心学习如何成为一代明君,次子远离京城这个政治中心,目的就是想要兄弟和睦避免同室操戈,但是由于皇权的存在就注定兄弟不能和睦最后造成这些悲剧。

同样是太子主内监国次子主外开疆,他为何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


纵观历史,历史给人们留下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会从历史中得到到任何教训。至于朱高煦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二个李世民,你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