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武漢爆發疫情的這些天,我們每個人都很關心武漢的現狀,想知道那邊到底怎麼樣了。

武漢有很多的記錄者,我每天都看李鴻政醫生的筆記,他是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支援武漢後一直在ICU工作,今天我想講一講關於他的故事。

,是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學科的一名年輕醫生,今年剛從醫 5 年。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他喜歡記錄遇到的有關生命的真實故事,他這樣說自己:

"路過人間,我們都不免與生老病死狹路相逢,我遇見過許多病人,治癒過許多患者。"

在武漢呆的三十多天,作為ICU醫生,他都經歷了什麼?

48歲被ICU插管"嚇好"的重症患者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這是所有李醫生的記錄下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患者,我能從那隻言片語的記錄裡感受到這個48歲的中年男子的孤獨和絕望,以及到生命邊緣後掙扎而出的勇氣。

李醫生所在的ICU剛接到這個從普通病房轉過來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時,上級已經給李醫生口中的"插管敢死隊"下達了可能要氣管插管的指令。

氣管插管就是所謂的"鎮痛鎮驚"治療。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一般人都恐懼插管治療, 尤其是當你看到左右的病人口裡或者鼻子裡插入一條管道,呼吸機日夜不停地打氣,病人則像死了一樣癱著一動不動(鎮痛鎮靜了)。光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

因為病人進入ICU時是清醒的,他親眼目睹了眼前的場景:

因為ICU裡每個醫生的防護更加嚴格,他會看到每個人醫護人員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 戴著面罩、護目鏡,根本沒辦法辨認誰是誰,他很有可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這種恐懼讓這個病人的身體的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心電監護顯示患者生命體徵竟然比之前好了許多,血氧飽和度竟然升至了100%,呼吸也沒有很急促了,氧合也比早上好多了。

他知道自己的狀況後竟然摘下了面罩,哀求醫生們能不能先不插管。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李醫生說這種插管治療其實是雙刃劍, 很多患者上呼吸機、鎮靜藥後血壓就會垮了下來,如果痰液引流不暢,繼發的細菌、真菌感染馬上接踵而至,還有可能有氣胸等併發症,通常是禍不單行。

但是如果病人不是很嚴重的缺氧,也是可以不用插管的。

但是不插管也意味著醫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需要他們每時每刻都盯住他的狀況,警惕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每個人的神經都繃緊似的,容不得馬虎。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幸好過了那一夜,這個48歲的患者漸漸恢復了生氣,早上都主動要求吃蛋白粉:

"為了活命,得吃點!"

有時候我們真得很感慨生命的堅韌,沒有什麼奇蹟是不能發生的。

在ICU那種地方, 尤其是當你看到前後左右病人垂危,醫生護士急忙過來搶救了幾十分鐘後大家各自散開,然後有人過來收拾東西,然後太平間的人推著車子過來了....如果不是有極強的心理素質,這一幕會讓普通患者留下陰影。

所以在ICU,對病人的鼓勵很重要,李醫生對患者經常做的動作就是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最年輕的重症患者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李醫生的記錄裡,有一個34歲女性患者很讓我揪心。

她才34歲,年紀與我相仿!她也是病區當時最年輕的患者,也是迄今為止病區最年輕的患者。

但新冠病毒並沒有因為她年輕就放過她,她的胸片雙肺幾乎全白,情況一塌糊塗。

在筆記中,李醫生這樣寫道:

"這個命苦的同齡女性,她是誰家的女兒,又是誰家的妻子,誰家的媽媽。此時此刻,她正安安靜靜躺在病床上(被鎮痛鎮靜了),呼吸機噗嗤噗嗤有節律地打著氣,看似風平浪靜,病魔卻已然張開毒爪,一不留心,恐怕她就會命喪黃泉。"

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家人,這名34歲的年輕患者經歷了十幾天的治療,一點點的開始恢復了。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患者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氧合改善了,血壓穩定了,尿量足夠了,神志大致轉清了,可以跟醫生簡單交流,還以筆代口問我們她的父母兒女都在哪。

醫生們沒人敢告訴她,她的母親已經在樓上去世了。

每一個死亡病例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我們不曾親臨現場,也無法感同身受。

而武漢此時的ICU,和往常的很不一樣,每個病人都像是一座孤島,親人和朋友都不在身邊,他們都是一個人在和病毒死磕。

每個在危難中硬抗下來的人,都讓人敬畏。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李鴻政說:來武漢支援一月,竟然把工作多年患上的贅肉都治癒了,體重秤終於又讓他重拾信心,又是苗條的小夥子了,而且怎麼吃也不會反彈。

一句玩笑話道出多少艱辛。

其實當初他能走上醫生這條路,源於李鴻政的父親。

李鴻政生長在廣東省茂名市最南端的一個小村莊,他父親在他小的時候都患有嚴重的哮喘。

在他上初中時,他父親因為哮喘發作住進了ICU,他那瘦弱的媽媽哭著求醫生,一定要救救孩子的爸爸。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搶救室沒有多餘的床,只有幾把椅子。他的媽媽問護士要了一床被子鋪在地上,讓他和弟弟打地鋪,他媽媽一個人趴在病床前的床頭櫃上將就了一晚。多年以後,他依然記得,在搶救室的那個漫長的夜晚:

他爸爸那晚說著胡話:"我不想死,我大兒子還在讀初中,小兒子還沒小學畢業。"

聽到父親的囈語,李鴻政又哭了,他一遍又一遍地祈求著老天爺:"如果上天能讓我爸爸活過來,我寧願少活 20 年,讓我爸爸多活 20 年。"

可能上天被這樣的家庭感動,也有可能是他父親強烈的求生欲,李鴻政的父親慢慢好了起來。

可是當醫生的願望在他心裡發芽開花,他一直想為父親治病。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也是這個質樸的願望督促著他在大學圖書館學習有關呼吸科的知識,啃完了一本又一本晦澀難懂的書籍,他對哮喘疾病的理解也愈加清晰。

我們可能難以想象,李鴻政一直研究父親的哮喘,和學校很多教授交流學習,選擇了合適的藥物後,在大三時他真的治好了父親40年的哮喘,讓他的父親都可以跑步了。

他父親經常跟他說的話是:"以後做了醫生,一定要多關心、多安慰病人。"


支援武漢醫生李鴻政筆下的重症患者:與死亡狹路相逢,驚心動魄


通過李醫生的筆記,我們能感受到他一直都能以悲痛的情懷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可能這也是源於自己父親的病痛經歷。

研究生畢業後,他又選擇成為一名重症學科醫生。那裡聚集了全院最複雜,病情最危重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人命關天。

這次支援武漢,對於李鴻政來說,是一次豐富的人生經歷,看過了這麼多生生死死的故事,他想在等疫情過後,驅車去祖國西北看看,滿足自己這麼多年一直想旅遊的願望。

說走就走的旅行,對李鴻政來說,有時候真的很難!

希望他能夢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