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武汉爆发疫情的这些天,我们每个人都很关心武汉的现状,想知道那边到底怎么样了。

武汉有很多的记录者,我每天都看李鸿政医生的笔记,他是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支援武汉后一直在ICU工作,今天我想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

,是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学科的一名年轻医生,今年刚从医 5 年。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他喜欢记录遇到的有关生命的真实故事,他这样说自己:

"路过人间,我们都不免与生老病死狭路相逢,我遇见过许多病人,治愈过许多患者。"

在武汉呆的三十多天,作为ICU医生,他都经历了什么?

48岁被ICU插管"吓好"的重症患者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这是所有李医生的记录下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患者,我能从那只言片语的记录里感受到这个48岁的中年男子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到生命边缘后挣扎而出的勇气。

李医生所在的ICU刚接到这个从普通病房转过来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时,上级已经给李医生口中的"插管敢死队"下达了可能要气管插管的指令。

气管插管就是所谓的"镇痛镇惊"治疗。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一般人都恐惧插管治疗, 尤其是当你看到左右的病人口里或者鼻子里插入一条管道,呼吸机日夜不停地打气,病人则像死了一样瘫着一动不动(镇痛镇静了)。光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因为病人进入ICU时是清醒的,他亲眼目睹了眼前的场景:

因为ICU里每个医生的防护更加严格,他会看到每个人医护人员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 戴着面罩、护目镜,根本没办法辨认谁是谁,他很有可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这种恐惧让这个病人的身体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心电监护显示患者生命体征竟然比之前好了许多,血氧饱和度竟然升至了100%,呼吸也没有很急促了,氧合也比早上好多了。

他知道自己的状况后竟然摘下了面罩,哀求医生们能不能先不插管。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李医生说这种插管治疗其实是双刃剑, 很多患者上呼吸机、镇静药后血压就会垮了下来,如果痰液引流不畅,继发的细菌、真菌感染马上接踵而至,还有可能有气胸等并发症,通常是祸不单行。

但是如果病人不是很严重的缺氧,也是可以不用插管的。

但是不插管也意味着医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他们每时每刻都盯住他的状况,警惕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每个人的神经都绷紧似的,容不得马虎。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幸好过了那一夜,这个48岁的患者渐渐恢复了生气,早上都主动要求吃蛋白粉:

"为了活命,得吃点!"

有时候我们真得很感慨生命的坚韧,没有什么奇迹是不能发生的。

在ICU那种地方, 尤其是当你看到前后左右病人垂危,医生护士急忙过来抢救了几十分钟后大家各自散开,然后有人过来收拾东西,然后太平间的人推着车子过来了....如果不是有极强的心理素质,这一幕会让普通患者留下阴影。

所以在ICU,对病人的鼓励很重要,李医生对患者经常做的动作就是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最年轻的重症患者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李医生的记录里,有一个34岁女性患者很让我揪心。

她才34岁,年纪与我相仿!她也是病区当时最年轻的患者,也是迄今为止病区最年轻的患者。

但新冠病毒并没有因为她年轻就放过她,她的胸片双肺几乎全白,情况一塌糊涂。

在笔记中,李医生这样写道:

"这个命苦的同龄女性,她是谁家的女儿,又是谁家的妻子,谁家的妈妈。此时此刻,她正安安静静躺在病床上(被镇痛镇静了),呼吸机噗嗤噗嗤有节律地打着气,看似风平浪静,病魔却已然张开毒爪,一不留心,恐怕她就会命丧黄泉。"

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家人,这名34岁的年轻患者经历了十几天的治疗,一点点的开始恢复了。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患者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氧合改善了,血压稳定了,尿量足够了,神志大致转清了,可以跟医生简单交流,还以笔代口问我们她的父母儿女都在哪。

医生们没人敢告诉她,她的母亲已经在楼上去世了。

每一个死亡病例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我们不曾亲临现场,也无法感同身受。

而武汉此时的ICU,和往常的很不一样,每个病人都像是一座孤岛,亲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他们都是一个人在和病毒死磕。

每个在危难中硬抗下来的人,都让人敬畏。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李鸿政说:来武汉支援一月,竟然把工作多年患上的赘肉都治愈了,体重秤终于又让他重拾信心,又是苗条的小伙子了,而且怎么吃也不会反弹。

一句玩笑话道出多少艰辛。

其实当初他能走上医生这条路,源于李鸿政的父亲。

李鸿政生长在广东省茂名市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庄,他父亲在他小的时候都患有严重的哮喘。

在他上初中时,他父亲因为哮喘发作住进了ICU,他那瘦弱的妈妈哭着求医生,一定要救救孩子的爸爸。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抢救室没有多余的床,只有几把椅子。他的妈妈问护士要了一床被子铺在地上,让他和弟弟打地铺,他妈妈一个人趴在病床前的床头柜上将就了一晚。多年以后,他依然记得,在抢救室的那个漫长的夜晚:

他爸爸那晚说着胡话:"我不想死,我大儿子还在读初中,小儿子还没小学毕业。"

听到父亲的呓语,李鸿政又哭了,他一遍又一遍地祈求着老天爷:"如果上天能让我爸爸活过来,我宁愿少活 20 年,让我爸爸多活 20 年。"

可能上天被这样的家庭感动,也有可能是他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李鸿政的父亲慢慢好了起来。

可是当医生的愿望在他心里发芽开花,他一直想为父亲治病。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也是这个质朴的愿望督促着他在大学图书馆学习有关呼吸科的知识,啃完了一本又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籍,他对哮喘疾病的理解也愈加清晰。

我们可能难以想象,李鸿政一直研究父亲的哮喘,和学校很多教授交流学习,选择了合适的药物后,在大三时他真的治好了父亲40年的哮喘,让他的父亲都可以跑步了。

他父亲经常跟他说的话是:"以后做了医生,一定要多关心、多安慰病人。"


支援武汉医生李鸿政笔下的重症患者:与死亡狭路相逢,惊心动魄


通过李医生的笔记,我们能感受到他一直都能以悲痛的情怀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可能这也是源于自己父亲的病痛经历。

研究生毕业后,他又选择成为一名重症学科医生。那里聚集了全院最复杂,病情最危重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人命关天。

这次支援武汉,对于李鸿政来说,是一次丰富的人生经历,看过了这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他想在等疫情过后,驱车去祖国西北看看,满足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想旅游的愿望。

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李鸿政来说,有时候真的很难!

希望他能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