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創兒童文學的無限空間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兒童文學原創力量的崛起,天天出版社一直深耕在這個領域,2018年初,他們推出一系列兒童文學作家的單行本,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原創的“黃金時代”。2019年初,他們藉助“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兩屆的積累以及對青年作家長久以來的關注和扶持,打通了中國原創的“代際”。在2020年的圖書訂貨會上,天天社以“詩歌、小說、童話、戲劇——原創兒童文學的無限空間”為題,發佈趙麗宏、曹文軒、馮俐、周曉楓和殷健靈五位名家新作:《天空》《尋找一隻鳥》《木又寸》《你的好心看起來像個壞主意》和《象腳鼓》。五部作品體裁豐富、視角各異,力圖構建中國兒童文學完整的體裁拼圖,併為每一種細分體裁提供經典樣本。

劉秀娟:從整體上觀察,過去10年間中國兒童文學最為重要的變化,應該是原創兒童文學的崛起。從世紀之交的那種迷茫、單調、跟風,到現在的豐富、堅定、高品質,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兒童文學原創力量的崛起。特別是2016年,曹文軒老師榮獲國際安徒生獎,為中國原創兒童文學贏得世界性聲譽。趙麗宏老師是一位有國際影響力的詩人,天天出版社即將推出他的兒童詩集《天空》。自從萌生出為孩子專門創作一部詩集的想法後,他就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不僅寫詩,還手繪插圖。請問趙麗宏老師,這是您的第一部兒童詩集嗎?雖然您的詩歌本身就受到中學生的喜愛,但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創作一部兒童詩集,和您以往的創作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趙麗宏:是的,《天空》確實是我第一部專門寫給孩子的詩集,現在的孩子看手機的時間太多了,一直低著頭,忽略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也很容易喪失深度思考的空間。為詩集取名為《天空》,代表我希望孩子們能放下手機,抬頭向上看,向自己周邊看,去觀察、感知、思考生活中和生命裡的細節,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在我童年的時候,我時常躺在屋頂上、躺在蘆葦蕩裡看天空,那個時候就萌生了很多想法和感悟,只是沒有形成文字,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彷彿重新回到了少年時代。

劉秀娟:周曉楓老師的新作名叫《你的好心看起來像個壞主意》,我看到這名字,就莫名地覺得和作家本人很般配。曉楓老師看起來就像是那種一肚子好心腸、一腦子壞主意的人,有話不好好說,不好好說卻又讓人特別愛聽。我經常思考,曉楓老師怎麼會寫起童話來,而且還寫得那麼用心。為了寫好動物,她可以去長隆夜宿,自己伺候兩隻難搞的土撥鼠。曉楓老師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這部新作的構思?我們也很想知道,相比於散文、電影以及做編輯,童話給您的寫作和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

周曉楓:“童話”其實並不是一定放低目光、俯下身子佯裝兒童去說話。這裡的“童”字指的是“最初之人”,用超脫於現實的元素構建人性的本真,書寫心底裡最純真、最初始的柔軟和良善。一個好的童話,其實是來自於現實,並最終能落到現實上的。

寫這部童話的時候,我是很快樂、很放鬆的。《你的好心看起來像個壞主意》是一部雙線結構的長篇童話作品:一條線是動物園裡的小動物們的日常,以及與他們眼中的“大魔王”——獸醫鬥智鬥勇的故事;另一條線是立志照顧失去父母的小動物的主角獸醫小安的生活。我試圖寫出一個現實問題的核心,那就是親子關係中的“理解錯位”。父母總說“為你好”,而孩子們卻覺得自由受到了束縛,自己得不到理解。正像是故事前半部分小動物們與獸醫小安之間的關係,親子之間需要彼此的溝通和理解,也需要給彼此成長的空間。

劉秀娟:曹文軒的作品寫得優美動人,同時,看他給別人寫的評論、聽他主持的會議,也是很享受的事。“曹文軒新小說”系列每年一個新話題、一個新視角、一種新的寫作方式,請問曹老師,您是如何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長久地保持著這樣充沛的創作激情,並挖掘出這樣豐富素材的呢?

曹文軒:我一直不願意被同一種成功的題材或寫作模式束縛住,比起重複成功,我更願意挑戰新領域。我現在更樂於“走出油麻地”,去嘗試新鮮的話題和視角。所以也很感謝天天出版社,能陪我一起來“冒險”,打造“曹文軒新小說”系列。

每年一個新話題、一種新思考,為小讀者們不斷提供讀物,也是在不斷地挑戰我自己。目前已出版有《穿堂風》《蝙蝠香》《螢王》《草鞋灣》,現在正在動筆寫的是第五部作品《尋找一隻鳥》。

劉秀娟:從殷健靈老師這幾年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明顯變化,以及有意識的題材拓展。早年,殷健靈老師以創作少女小說知名,文字敏感、情感細膩,但是她這幾年的作品卻特別有歷史的宏闊氣象和社會問題意識,從《野芒坡》到《彩虹嘴》,從《致成長中的你——十五封青春書簡》到新作《象腳鼓》,現實性甚至紀實性的色彩很鮮明。新作《象腳鼓》是以“千手觀音”領舞邰麗華女士為原型的創作,相比於此前的作品,殷健靈老師您覺得這些根據真實歷史、真實人物創作的小說,是更容易寫,還是更難寫?它們的挑戰性又在哪裡呢?

殷健靈:事實上是更難寫了,之前的《野芒坡》《彩虹嘴》在關於歷史資料的收集、取捨以及細節的描繪等許多方面都要下功夫,而且需要在那麼多的材料裡面,抓住自己要表達的、要塑造的,是不容易的。今年的《象腳鼓》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以邰麗華女士為原型,對她的採訪激發了我的靈感,讓我把創作的視線投向這個特殊的群體,想為這個群體的孩子們寫一個故事。邰麗華本人的人生經歷比起故事中的小女孩來說沒有那麼跌宕起伏,所以我寫這個故事是加註了更多的戲劇性、文學性的表達在裡面。故事裡寫姐姐的善良、寬容,寫妹妹突破困境找到生命方向的歷程,寫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都是希望讓小讀者對親情和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相信書中主人公也將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