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麗麗家的小孩6歲,最近她吐槽說自己要被氣死了。原因是孩子不知道從哪裡學來髒話,冷不丁就從孩子嘴裡冒出來。

雖然她多次警告孩子不能說髒話,但一點用都沒有。尤其在發小脾氣的時候,氣得麗麗想動手,手抬到半空硬是放下了。

其實小孩子說髒話並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我們會憤怒,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對說話要求比較高,尤其跟長輩說話更要講究。

許多家長同麗麗一樣,聽到孩子說髒話時會被嚇一跳,然後特別生氣。但事實上,語言的背後,是孩子智識在發展,也是傳遞需求的信號。

只有搞懂髒話如何產生,以及孩子說髒話的原因,才能有策略地改變孩子說髒話的行為。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01

“髒話”從何而來?

對於髒話,有人結合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做過科學研究。

在埃瑪·伯恩的《我們為什麼會說髒話?》一書中,她提到:髒話與我們的個體息息相關,與社會共同生息,實為人類鮮活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髒話的內涵遠不止於野性的嚎叫——它們傳達的是複雜的信息、社群性的語言,承載的是個人的情感、集體的文化。

在伯恩的書中,講到了一個名叫蓋奇的人,他的左前額葉嚴重受損,導致他丟掉了自控能力,動不動就發火,而且常常使用“極猥褻的詞語”。

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左腦半球負責“循規蹈矩”語言的部分,而右腦半球包含大量幫助我們處理情緒的部分。左腦受損,人容易情緒化,右腦受損,一個人會反應冷漠。

而蓋奇正是因為左腦受損,失去了理性掌控言語和情緒的能力。

掌控人類情緒的是杏仁核,而髒話也與杏仁核息息相關。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髒話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伯恩在書中提到:

比如“我很生氣,離我遠點”,還有“我好煩,把我要的東西給我!”髒話放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一種簡便的策略,是讓情緒搭上語言的便車,以此獲得即時的通信、疏解。

原始人類可以用髒話傳遞情緒,表達恐嚇和畏懼,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髒話的運用也越來越複雜、多元。

髒話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存在,而且還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麼說幾句髒話也就無可厚非了。

但對於孩子來說,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髒話的認知不夠,說髒話並不完全是情緒的釋放,還有更深層次、更復雜的原因,需要我們去探索發現。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02

孩子為什麼會說髒話?

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容小覷,他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敞開的探測器,隨時準備接收外界的信息,而他們又很難分辨真偽與好壞,只能不作區分全盤接收。

關於孩子說髒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①模仿學習,探索未知世界

想想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說過髒話?但我們根本不知道髒話代表著什麼,可能只是覺得新奇、好玩。

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的好奇心最強,對一切事物,總想知道“是什麼 ?”也總在問“為什麼?”。

他們說話和提問,是逐漸提升認知的過程。孩子說髒話,也是對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學習。

在希瑟·舒梅克的《不分享也OK》一書中提到,當孩子在外面學會了一句難聽話並試著對你說時,他們是在獲取信息。孩子想知道:“聽到這樣的話怎麼應對才合適?這個詞對別人有什麼影響?”

小孩子知道咒罵的話會讓人情緒激動。他們一次又一次試著使用這些話,並觀察其他人的反應,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弄懂為什麼這個詞那麼特別。

在探索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時,孩子會接收到魚龍混雜的信息,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需要父母耐心指引。

②尋求關注,以滿足內心需要

上文我們說過,髒話與主管情緒的杏仁核息息相關。有時候,孩子脫口而出的髒話,隱藏著內心未被發現的需求,由於孩子不會表達或不敢表達,只能用髒話發洩。

美國教育學博士Dan Gartrell這樣評價孩子說髒話:髒話是孩子表達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方式,並不是他們身上的一種特質。

當孩子的需求未被滿足時,他只能通過髒話引起我們的注意。他們發現說一句髒話,可以給父母或其他人帶來劇烈的反應,這種反應讓他們獲得被重視的滿足感。

比如孩子希望你陪他玩,但你正在忙,孩子就會往地下摔東西,或是罵罵咧咧地弄出聲響,他們認為動靜夠大,才能引起家人的關注和重視。

比如你讓孩子幫忙收拾房間,孩子喊:“滾,別來煩我!”表面看是孩子沒有禮貌,但追溯原因,是之前孩子問你問題,你沒有回應,或回應敷衍。

我們一般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知道什麼呢,但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也自戀,在他們的小世界裡,很難放下太多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被亂七八糟的規範和制度堆滿,所以才渴望源源不斷接收新信息。

所以,孩子說髒話只是表面現象,這也是我們深入認識孩子的好機會。當你重新瞭解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後,孩子才會有充足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③好奇心和打破禁忌的快感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特別喜歡跟父母反著來?

比如你不要他去玩刀,他偏要去玩;你讓他多吃蔬菜,他偏要把菜從碗裡夾出來;你讓他好好睡覺,他偏要在床上蹦蹦跳跳,說什麼也不睡。

在說髒話這件事上,也一樣。你讓孩子不要說髒話,孩子偏要說。因為他知道這是禁忌,而打破禁忌,他能得到快感。

這跟一個人在生氣時,會摔碎盤子一樣,通過打破秩序和規範,釋放情感,大腦會得到放鬆和愉悅。

雖然對孩子來說,並不十分清楚髒話的意味,但他知道父母禁止他說,所以才要試探父母的底線。

就好像伊甸園裡的亞當和夏娃,即使上帝一再囑咐不要偷吃禁果,可是在蛇的誘惑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還是忍不住吃了 。

好奇心和打破禁忌的慾望,似乎是深潛在人性中的。我們給孩子訂立語言的規矩,卻不能夠以孩子的視角解釋明白,孩子難免會對髒話產生特別的興趣。

而且,孩子從小就被限定在各種條條框框之中,經受的教育也具有規範性和普適性,知道什麼是父母和老師不允許的,不受歡迎的。

而那些被大人警告不要“觸碰”的髒話,更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好,現在我們知道,孩子說髒話,是模仿學習和探索世界,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戰。內心需求未被滿足時,他們傾向於通過髒話表達情感,獲得打破禁忌的快感。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教育說髒話的孩子更有效。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03

如何科學教育說髒話的孩子?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說髒話主要是跟父母學的,這當然有可能,但客觀現實是,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髒話的世界裡,是不可能的。

主要是因為,父母不能永遠陪伴孩子,給他營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環境,孩子始終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對一切事物做出判斷和選擇。

因此,教會孩子自主思考,學會獨立選擇,才最關鍵。當孩子說出髒話時,我們首先要做出正確的行為反應。

第一步,態度上充分重視,言行上冷淡處理,切忌有過激反應

為什麼要態度重視,言行冷淡呢?

當聽到孩子說髒話時,一定要在態度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說髒話的行為背後隱藏著許多信息,需要父母去了解去發現。

比如說要去了解髒話是跟父母學的,還是跟玩伴學的,亦或是電影電視劇上學的?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引導。

而言行冷淡呢,主要是不要對孩子的髒話產生過激反應,更不能打罵孩子。有些時候孩子是無意識脫口而出,如果父母突然暴跳如雷,不但會嚇到孩子,還會讓這個“髒話”在孩子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孩子是故意說髒話刺激我們,那反應更不能過激,我們可以選擇不理睬,或者冷淡回覆“哦”“這樣啊”,讓孩子知道這句髒話沒意思,無法博得父母特別的關注,他會主動放棄。

如果孩子說髒話,父母給予強烈回應,那麼會對孩子形成正面反饋,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總能成功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且屢試不爽。

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予積極回應,比如請求一起玩,商量買新的繪本和玩具等等,只要孩子態度溫和、語氣禮貌,就要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熱切的肯定和讚賞,孩子會在這種互動中,慢慢知道怎樣做才是最得體有效的。

孩子的溝通方式,主要還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作為父母,應該懂得正面管教,馴化孩子人際交往的語言和行為方式,讓孩子朝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

微博上有這麼一個媽媽,一次孩子要她讀童話書,但她在忙,就讓孩子自己去一邊玩。孩子不高興地走開了,之後媽媽居然聽到從孩子嘴裡蹦出一句髒話,她馬上放下手裡的活,對孩子進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

孩子看媽媽跟自己說這麼多話,感到很開心,笑嘻嘻地答應說以後再也不說髒話,這位媽媽當時覺得很欣慰,那天過後她卻聽到越來越多的髒話,雖然每次孩子都是嬉皮笑臉的,但她真的很生氣!

終於有一次,她實在沒忍住,拿起雞毛撣子打了孩子,結果從此以後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一有不順心就飆髒話,口氣也變得狠狠的,這位媽媽被孩子搞得心力交瘁。

所以在聽到孩子說髒話時,態度充分重視就行,言行千萬不能過激。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第二步,幫助孩子給情緒貼“標籤”,不斷提升“情緒粒度”

每個家庭裡,父母和孩子都有獨特的交流互動方式。而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在情感交流上有欠缺,因此孩子不敢直接表達情緒,或是無法準確表達情緒。

孩子無法識別和表達悲傷、難過、失落、憤怒等情緒的時候,他們會通過激烈的言辭來發洩。因此,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識別情緒,接納孩子,並讓情緒流動。

在《智慧的父母》一書中,作者朱莉·羅森格倫說:幫助你的孩子正確地給自己的情緒貼標籤,而不是說髒話,並遵循反饋模型,“我脾氣暴躁”“你這樣做會使我很生氣”“當你取笑我的時候,我會難過,我不想和你玩”“當你說那些話時我很沮喪,因為它們很粗魯和骯髒”。

而在巴瑞特教授的《情緒》一書中,提到了“情緒粒度”這個概念。“情緒粒度”的意思是,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區分並識別出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在不同場景下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對情緒的細節和層次有更深的體驗,而他們也能主動尋求方法處理情緒。

情緒粒度低的人,一旦遇到事情,腦子裡就混沌一片,說不出自己確切的感受,難以形容和表達,因此無法有效與他人溝通,解決問題。

由於孩子的年齡小,社會經驗和人際交往體驗不充分,知識也有限,因此孩子對情緒的感知力會弱很多。

而父母,就要起到一個情緒導師的角色,越早幫助孩子細緻區分情緒,孩子越能學會表達和掌控情緒。

因此,當孩子因為無法表達情緒而說髒話時,父母應該做的,是耐心的陪伴和傾聽。

比如,你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爭搶玩具,孩子罵髒話時,你可以這樣問孩子:對方搶了你的玩具,你是難過呢?還是生氣呢?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生氣了或者是很難過,這樣別人才能知道你的感受。如果你用髒話罵別的小朋友,他們會不喜歡你,更不願和你一起玩。”

在日常交流中,父母可以多跟孩子描述不同的情緒詞彙,用形象化的比喻讓孩子切實體會情緒。孩子掌握的情緒詞彙越多,情緒粒度就會越高,越容易認識自己。

比如說“生氣”,就是想大喊大叫,像心上有一塊大石頭,想推出來。比如“失落”,就是爸爸媽媽見到聰明可愛的小朋友時,只顧熱切地與他們玩,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就像是一隻落單的小鴨子。

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孩子才能勇敢地把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我們要幫助孩子體驗和覺察。

幫助孩子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孩子有情緒時,會主動思考如何表達,如何行動,就不再需要使用直接粗暴的髒話。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第三步,使用“模仿學習療法”,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孩子潛移默化改變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塞內加

模仿學習療法,就是利用榜樣的力量,讓孩子主動向榜樣靠攏,學習榜樣的行為和處世方式。

模仿療法為什麼有效呢?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莫爾(Mowrer)認為,觀察者僅僅通過看到模型的獎勵就可以學會這個模型的反應。


班杜拉(Bandura)更進一步指出:模仿學習可以在既沒有模型也沒有獎勵的情況下發生,個體僅僅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反應,就可以達到模仿學習的目的。

對孩子說髒話這件事,給他樹立一個學習榜樣,比要求他不能說髒話更有用得多。前面我們說過,孩子說髒話的行為,大多通過模仿大人和其他玩伴習得。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在孩子面前,髒話是不能說的。也許孩子總有一天會學會髒話,但那是他自己的事,髒話不適合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語境。

你可以在看動畫片或是兒童書籍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分析每一個角色的特點,問問孩子喜歡哪一個正面角色,然後強化角色的示範效果。

比如當你的孩子說髒話時,你可以對他說:“你最喜歡的XXX可不會這麼說話哦!你想想看,他會怎麼說呢?”

這樣,孩子就會認真思考自己的言語,重新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每一次調整和改變後,及時鼓勵,用正向反饋激勵孩子完善話語體系。

除了說話,我們還可以讓孩子主動分析他喜歡的人或角色,在遇到困難時是如何行動的,行動帶來的影響有哪些,有什麼後果等等,也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並做出恰當舉動。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改變個體行為是相當有效的,其主要類型有:影視模仿法、錄像模仿法、讀物模仿法、現場模仿法、參與模仿法等。

孩子喜歡有樣學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但只靠家長自身的力量是微弱的,要給孩子找合適的榜樣。

模仿學習,可以讓孩子潛移默化中被改變,說髒話的思維也會被重塑,孩子會用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處理一切難題。

孩子說髒話總惹你生氣?彆著急,學會3招讓孩子“舌燦蓮花”

04

結語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的是用充分的耐心和恆心,陪伴孩子,傾聽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當聽到孩子說髒話時,我們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感受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需求,這是一個認識孩子的機會,愛的包容和指引,才是孩子做出改變的重要力量。

面對說髒話的孩子,你可以使用以下三個步驟教育孩子:

第一步,態度上充分重視,言行上冷淡處理,切忌有過激反應;

第二步,幫助孩子給情緒貼“標籤”,不斷提升“情緒粒度”;

第三步,使用“模仿學習療法”,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讓孩子潛移默化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