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木易看史


诸葛亮为何不选择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而选择刘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得到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曹操的麾下良臣猛将无数,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背景,大多通过其他官员举荐或者本身就是大官,从而被曹操征用。比如荀彧,他的父亲是济南相,叔父荀爽则是司空,出身最低微的郭嘉,也官至司徒府。

而诸葛亮是确确实实的布衣,在南京陇亩之间耕作,无人知晓,名气不显于外,当时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的才能,所以曹操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招募于他。

何况诸葛亮年轻时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做事低调,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更加不会主动去曹操那求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就在诸葛亮过着归隐生活的时候,刘备发现了他。实际上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也不会知道诸葛亮的存在。徐庶是诸葛亮极少数的几位好朋友之一,他深知诸葛亮的才智,极力推荐给刘备,而刘备又非常信任徐庶,对于布衣之身的诸葛亮也没有丝毫的轻视,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

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让他愿意到刘备麾下当谋士呢?最重要的还是诸葛亮抛出了《隆中对》这一战略,深深打动了刘备的心,这是诸葛亮毕生的抱负,与刘备的心愿相契合,后来刘备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政治路线,所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非常感激的。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备和诸葛亮是患难之交。两人刚开始屡屡败北于曹操,几乎被剿灭,这种患难之间的交情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是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原因。

在这段苦难时光,刘备对诸葛亮尊重备至,关羽、张飞曾经对诸葛亮受到的恩遇表示不满,刘备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次北伐曹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终生难忘。

而诸葛亮不会跟随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后出师表》中也可看到些许端倪。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诸葛亮比曹操小26岁,所以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大权在握,衣带诏事件也已经发生,汉天子与曹操已成对立状态。

要知道,在曹操的早期,一直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是站在汉王朝一边的正义代表,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所在,很多谋士和猛将都是那时候投奔他的,这其中有部分是为了曹操,也有部分是为了汉天子。可是衣带诏事件发生后,天子与曹操彻底决裂,世人都知道曹操是威胁天子的权臣,称之为曹贼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心中还是保持着汉室为正统的思维,以他的出山时间来看,当时曹操的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他认为曹操是汉贼,而刘备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显然是兴复汉室的最佳选择。

综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必然的选择,而是绝不可能辅佐曹操的。


历史有趣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几个人的生卒年月: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曹操长刘备6岁,长诸葛亮26岁,刘备长诸葛亮20岁。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诸葛亮时年仅3岁,上幼儿园小班。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29岁,诸葛亮时年10岁,上小学四五年级。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郭嘉时年26岁,诸葛亮时年15岁,上初四或高一。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是你啊!”贾诩时年54岁,诸葛亮时年18岁,上大一。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成年(199年)以前,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四个年头,曹操时年44岁,当值人生壮年,手下谋士如云,其中的荀彧、郭嘉、贾诩,都是王佐之才,哪一位的才能和功绩都不逊于以后的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时年52岁,经过官渡之战、东征乌桓,肃清了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一方,准备发起赤壁之战。此时刘备正被曹操打得抱头鼠窜、居无定所。也是在此年诸葛亮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此时诸葛亮26岁,硕博连读刚毕业,要工作了,与郭嘉开始给曹操打工年龄相同。

不是诸葛亮不去辅佐曹操,一是曹操创业(184年)时,诸葛亮还小(3岁),二是诸葛亮成年可以找工作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手下贤能之士太多,即便去也难有出头之日。

看看曹操手下这顶尖的三个智囊的过往业绩,就知道有多么彪悍了。

荀彧: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郭嘉: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若非早逝,难有周瑜、诸葛表现的机会,看罗贯中的评价“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贾诩: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以上三位谋士都功绩赫赫,哪一个都不逊于诸葛亮,况且曹操还有荀攸、程昱、徐庶等名士几十号人,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大,而刘备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怎肯到曹魏甘居人下,所以宁做鸡头、不为牛后,最后选择了刘皇叔。




风云杂谈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出自《左传》的谚语,熟读经典的诸葛亮想必是听过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挑刘备呢?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如果不投靠刘备的话,他能投靠谁?

A.刘表。这是最靠谱的,因为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管刘表叫姨夫,等于说诸葛亮和刘表沾着亲戚。

B.曹操。彼时曹操正对天下广纳贤才,“唯才是举”是他的主要纲领。诸葛亮这样的荆州名士,他也必然会欣然用之。

C.孙权。这个也很靠谱,因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追随了孙权,并且还很受孙权赏识。孙权也曾要求诸葛瑾把诸葛亮给归化到自己这边来。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如刘璋、张鲁、马超等,不作枚举。奇怪的是,诸葛亮既没有投靠孙曹刘,也没有去益州或者汉中,而是投奔了最怂的刘备。这又是为什么呢?

窃以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要朝阳不要夕阳。

投奔刘表当然很好,刘表也会重用他,而且其背后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会给诸葛亮使绊子。但是荆州的局势却实在是一团浆糊,刘表一死就势必会散架。到那时,荆州成了别人嘴里的肉,他诸葛亮难道要做俘虏和贰臣吗?

第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投奔刘表不可取,那孙权和曹操为何不行呢?当然是因为出不了头。

在曹操那里,人才济济,诸葛亮一个外来户又靠什么去争的上位?世人都喜欢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么他拿什么去和荀彧竞争?

孙权那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周瑜、张昭这些不说,就说自己的大哥,诸葛亮都未必竞争得过。那样的话,和去曹操那里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抄底原则。

说完了其他人那里为何去不得,其实刘备的优势也就反映出来了——正因为刘备此时一穷二白,诸葛亮才能成为他真正的当家人。

此时的刘备虽然号称是左将军、豫州牧,但其实就只有新野一个县城而已。这样的小军阀,才适合诸葛亮施展拳脚。而正是因为刘备集团里根本没有能够与自己相匹敌的文臣,诸葛亮才能彻底实施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第四,狡兔三窟。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但其实也许是诸葛亮的深层考虑。琅琊诸葛氏也是魏晋时期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家族,虽然诸葛亮兄弟三人南迁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后来在魏国执掌重兵的诸葛诞。

而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需要谋篇布局——大本营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孙权那里,那么,自己再投靠刘备,就足可以保证诸葛家族内部的安宁。往大了说,无论谁统一了谁,诸葛家都不会没官做;往小了说,即使有个三长两短,投靠到别国也还有个照应。何乐而不为?

这么说来,诸葛武侯的格局,实在比后来只会清谈误国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



青言论史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当时曹操那边并不缺乏人才,就算诸葛亮去了,也没有出路。而反观刘备,正处于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如那句话所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因此诸葛亮才选择了刘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诸葛亮的故乡徐州,曾被曹操多次进攻,并且以屠城来示威,这对当时年少的诸葛亮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在曹操屠戮徐州的时候,刘备曾不远万里,率千人前来相救。曹操多次伤害诸葛亮的故乡,而刘备明知不敌,却依旧驰援相救。两人在诸葛亮心中的印象必定有了天壤之别。

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也有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个明智之人,肯定也知道该去辅佐谁。水镜先生也曾说过:“孔明逢其主,但未逢其时”,也说明诸葛亮选对了人。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也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诸葛亮的目标和价值观,是要兴复汉室,能够让天下太平。所以他要找的主,一定得是廉洁公正,爱民如子的,当然也要有上进心,有能力。从这个标准,可以先看看曹操,屠城徐州,残暴至极,且野心博大,诸葛亮被迫离乡,辗转荆州,也跟曹操脱不了干系,所以诸葛亮选择曹操显然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反观刘备,在徐州水深火热时,刘备冒死前来相救,并且刘备还是汉室后裔,非常契合诸葛亮的目标。而且诸葛亮是一个并不怎么看中钱财和权力的人,他需要的事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被看重,并且能够让自己的才能尽情的发挥出来,而能够做到这点的当时或许只有刘备。

所以三顾茅庐,或许也可以说是一次内推。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而诸葛亮也能从徐庶那里了解到很多关于刘备的事。所以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也知道了谁能够给与自己这些想要的,那结果也自然就理所应当了。

因此,诸葛亮最终会辅佐在刘备身边,或许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极其契合的三观,相同的目标,还要年少时营救徐州之事,注定了诸葛恪会跟随刘备,而也只有在刘备这边,诸葛亮的才能才可以最大的发挥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辅助曹操,而选择刘皇叔的原因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助曹操而要帮助刘皇叔?


竹韵笔谈来解答。


第一、诸葛亮一身傲气


诸葛亮乃是当世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诸葛亮此人非常傲气,曹操没有亲自请过诸葛亮,只是派手下询问是否愿意出山,这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不是目中无人吗?想邀请我出山,仅仅派手下来询问?诸葛亮也太没面子了。曹操对自己这么不重视,诸葛亮知道就算自己去了曹操那里,也不会有太好的发展,所以诸葛亮选择不去辅助曹操。


刘备却不同,刘备第一次请诸葛亮,诸葛亮没有露面,第二次也没有,足足去了三次,诸葛亮才露面。因为刘备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诸葛亮自己出山也会非常有面子。同时也满足了诸葛亮的虚荣心。诸葛亮也深知刘备非常需要自己,俯下身来请自己,说明自己非常重要,在刘备身边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这第一点,就是诸葛亮因为本身傲气,同时也为自己选择职场起步的高度,所设计的计谋。刘备能给自己更多的好处,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第二、曹操谋士众多、刘备谋士匮乏


曹操当时手下已经有众多的谋士,先入为主,诸葛亮一个后去的谋士,定然不会让曹操所信任,以及重用,还会得到其他谋士的排挤,甚至于会导致丧命。诸葛亮非常懂这个道理,所以不会去曹操那里。并且当时曹操本来就势大,去了也仅仅是锦上添花。如果诸葛亮真的这个时候去了曹操那里,定然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诸葛亮选择刘备,不只是因为刘备给足了自己的面子,还有刘备身边并没有像样的谋士,自己去了是雪中送炭,并且先入为主。哪怕以后再多来一些谋士,自己也无需惧怕。主公信任我也不会信任新来的谋士。在三国中,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国还没有谁出谋划策的的名头能盖过诸葛亮,甚至谋士匮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这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看清了当时的形式。曹操谋士众多,并且当时处在优势,自己现在去辅佐只能是锦上添花。辅佐刘备可是雪中送炭,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因为这一点,诸葛亮也不会选择曹操。



第三、择明主


曹操生性多疑,并且挟天子当“汉贼”,不是一个正统的君主。只是一介枭雄,而诸葛亮是不会挑选这样的人当自己的主公,因为诸葛亮其心也善。诸葛亮更多的是为了能得到一定的好名声,我们平时看的三国如果非要分出正邪,那么曹操就偏向于邪,诸葛亮是不会选择曹操的。


刘备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室后裔,但在当时大家无从考证,也就默认了刘备是皇室后裔,是皇室正统。诸葛亮选择刘备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名声,那就是匡扶汉室,为正统,不是汉贼。


诸葛亮为了名声,会择明主,刘备匡扶汉室,曹操实为“汉贼”,所以诸葛亮不会去辅佐曹操。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诸葛亮是不会去辅助曹操的,选择刘备是诸葛亮最明智的选择,也造就了诸葛亮一系列的传奇故事。


这里是竹韵笔谈


竹韵笔谈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国时期谋士良将众多,他们各有所长,各展风采,在众多杰出的谋士之中。诸葛亮在三国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说的得力谋士。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隐居隆中,刻苦钻研兵法,乃怀抱济世之才,这样一个光环加身的人物为什么没有投靠实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辅佐了实力弱小的刘备呢?

首先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为一件事情发生本就影响了后来的选择,曹操对诸葛亮的家乡进行过屠戮,这件事情使得诸葛亮就对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阵营当时可谓兵强马壮,良将谋士不在少数,诸葛亮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主,难道去了放羊吗,这肯定不行,再者刘备当时宽厚待人的名声在外,又去三顾茅庐去请出山,面子上又给足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当时也是穷的嘎嘎的,诸葛亮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吗。

最后刘备集团的弱小也能证明诸葛亮的才能。又有刘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这一块子刘备集团可是五饱六饱的,刘备可是以宽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团的曹贼的这一听就不得劲那,后来更是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声,还有曹操以前还屠城过,属实本身有污点。

看来诸葛亮还是选择刘备靠谱。大家来和小陌具体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对立面

大家看历史知道诸葛亮的家乡在山东琅琊,曹操干了什么呢,曹操曾经屠戮过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国志》有记载。屠戮了数十万人。此事的起因是什么呢?大家也知道当时兵荒马乱,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战,曹操的父亲曹嵩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山东琅琊,(我们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里也有钱)被当时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一个武将见财起意把曹操父亲一行人杀害了,把钱财拉回去献给了陶谦。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气的吹胡子瞪眼,便出兵准备剿灭陶谦,这陶谦肯定打不过,就给跑路了,曹操最终没能追住,曹操此时也是没能报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气出在了当地的百姓,也就是山东琅琊附近的地方,结果就这样了。曹操事出有因,但这样做就不可取的。此时的诸葛亮还不大,也就十几岁,这属于小时候的阴影啊,从小的时候曹操就给诸葛亮树立了个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阵营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知道曹操集团能人贤士,良将不少,已经拥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满腹经纶和韬略的一流谋士。诸葛亮去干啥啊,四个人打麻将吗。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个文武全才,这一点是刘备和孙权不能比拟的。曹操集团的谋士也就是出意见,最终决策权还是在曹操手中,远不如在刘备集团呆着舒服。对比刘备集团的当时基本没有谋士,去了利于诸葛亮本身的发展。

三、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大家应该知道刘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名声在外。三顾茅庐更是体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谦卑,对诸葛亮的尊重,这一切对诸葛亮说也有致命的诱惑。还有刘备集团在当时实力弱小。只有自家几个兄弟还是武将,谋士嘎嘎没有,急需能人贤士的辅佐,诸葛亮这样的才干这不正合适吗,两人聊了聊,可谓是情投意合啊,还是说志同道合好。你看诸葛亮去了有这么大一个舞台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诸葛亮的个人目标都可以变为现实。

四、刘备身份正统、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刘备自称是汉室后裔,后来还被认可了,这个在光环在古代可是加分项啊,大多数人受忠君思想的影响,就会致使很多人选择加入刘备集团。皇叔身份就是一个正牌组织。不像反派那样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于笼络人心,扩大势力,民心所向离成功可谓进了一大步。使得对大汉有归属感的人会大几率选择加入刘备集团。反之曹操集团以前还做过屠城的暴举,更是一个污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象也是人尽皆知。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个不好的名声。

总结

相信大家看了这么大,也就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了,刘备随便实力弱小,好比现今我们没上市的公司,但是创业初期人们热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终也成能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们看后来诸葛亮确实也做到了,虽然不是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也是蜀汉的决策者了。诸葛亮最终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诸葛亮选择刘备还是远见之举。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动力,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讨论,点赞,转发。


喜爱历史的小陌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要帮助刘备?

这个问题,廿一郎来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我认为诸葛亮绝不可能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怎么回事啦,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诸葛亮不可能选择曹操?

▲曹操

这件事要先从曹操的老爹说起,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沛国谯县人,为人圆滑世故,本姓夏侯,认中常侍(就是太监)曹腾为义父。才改为曹姓。以后平步青云,最后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后因伐“黄巾军”不力,被罢官回老家致仕。

后又因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走,并号召十八路诸侯讨伐董贼,曹嵩惧祸,携全家逃之琅邪避难。后董卓死,曹操做大,坐拥兖州。便派人送信给曹嵩,要父亲来兖州养老,曹嵩看过信后,就立马行动,带上家眷和几十箱的辎重匆匆赶往兖州。到兖州要经过徐州泰山郡,诸葛亮的祖先正好是琅邪诸葛氏,而这个泰山郡丞就是诸葛亮的老爹诸葛珪。正好负责郡内外交杂务及接待工作,徐州牧陶谦正好想交好曹操,那曹操的老爹就自然要好好的款待了。泰山郡郡守应劭就急忙叫诸葛珪安排接待事宜。徐州牧陶谦则派副将张闿领兵去迎接护卫曹嵩。就在张闿接到曹嵩时,看见几十箱的辎重中有好多金银珠宝,这个“黄巾军”余党的张闿,顿生杀人越货之念。派士兵杀光曹嵩一家大小及奴仆。一同携货及金银珠宝远逃淮南而去。

这下,事情就搞大了,曹操得知父亲及家人被杀,大怒。亲率二十万披麻戴孝的士兵一路向徐州杀奔而来。徐州牧陶谦得知曹操杀来,惧怕不已,一面派士兵加固城池工事,一面派人向幽州牧公孙瓒求救。

泰山郡郡守应劭知道大祸临头,就叫上诸葛珪一家跟他一同逃走避难。而诸葛珪反而劝应劭和他一同到曹操那里谢罪。或许能保一郡百姓的性命。应劭见诸葛珪不肯走,就独自逃命去了,诸葛珪回到家中跟弟弟诸葛玄说明情况,叫他带上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三人逃往荆州避难,其后不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投奔东吴权帐下,为孙权效力去了,也为诸葛亮无奈选择刘备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了。诸葛珪则为了当地百姓甘愿一人到曹军谢罪。曹操正至气头上,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就把诸葛珪给杀了。令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一时冲动之举,就让他永远的失去了诸葛亮这位王佐之才。

还有些事也说明诸葛亮与曹操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朝纲,不选择容易的顺江而下攻伐东吴,而偏偏选择艰难的爬山涉水去北伐,还六出祁山,可谓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美其名曰,完成先帝遗愿,讨伐曹贼,匡扶汉室。实则是为父报仇。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又为什么说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呐?

▲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此时的的诸葛亮虽有“待价而沽”的作秀嫌疑,但刘备是态度恭谦,情真意切,刘备对诸葛亮都有知遇之恩的。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两人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啊。刘备则是大惊失色,眼前一亮,赫然开朗,惊为神人,诸葛亮给迷惘的刘备指明了以后的战略方针和政治目标。

当时的刘备正落魄于荆州,处于他的事业迷茫期,除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关羽”,“张飞”等人,几无可用之人,谋士更是稀缺,可见当时的刘备并不是诸葛亮的最佳人选。当诸葛亮环顾四周,准备出山,一展自己的惊世王佐之才时,才发现,当时的豪雄,曹操那里是绝不可能去,而孙权那里是不好意思去,不可能去跟自己的哥哥抢饭碗吧,好在刘备是一支潜力股。他日前途不可限量。所谓“花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所以说诸葛亮选择出山辅佐刘备不过是诸葛亮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


廿一郎聊历史


我相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疑问,每个人心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历史上的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风亮节,功勋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义,诸葛亮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但另外,刘禅时代,诸葛亮感叹,“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诸葛亮并未将曹操看作“曹贼”。再者,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为谋,假设孟徐石三人在大义上与诸葛截然不同,何以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后人只言片语就可评判。

其一,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漂泊异乡,与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辅助孙权,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同样,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贾诩、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虽有爱才之名,但供诸葛亮发展的空间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观刘备,虽然声望高却没有多少实力,手下没有出色而杰出的谋士,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助其站稳脚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的话,则大有可为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前程似锦的

其三,诸葛亮的理念是内儒外法,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仁义之名远播,非常适合诸葛亮发扬其治国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并且势力太强,实在不是上上之选。

学富五车,却未经实践,这可能就是隆中对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刘备了,亦或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二者相互精诚协作方能流传千古的美名。


老王讲讲趣事


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丞相,为自己的主公刘备及后主刘禅可以说做到了鞠躬尽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辅佐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诸葛亮没有去辅佐曹操,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结果。

首先,诸葛亮的身份类似于现代的高级经理人,他必须选择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抱负的老大。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现自己的王佐之才。历史有许多有名望和实力的人,但都没有施展抱负。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认可和有人作梗。诸葛亮自然要为自己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放开手脚干,身边有没有啥和自己竞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就比较合适。在刘备与诸葛亮认识的时候,刘备正处于事业开始阶段,还很困难,这个时候跟他一起干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个人来这里干活。这个时候就可以给诸葛亮放权,让诸葛亮去展现自己。而刘备的两个结拜弟弟(根据史料关羽岁数最大)都是武将,和诸葛亮干的不是一样的活。这样诸葛亮的位置就不会受到威胁。

然后,再来看看曹操一方。诸葛亮出世的时候是在三顾茅庐前后,这个时候曹操打赢了最艰难的官渡之战,实力和声望达到了顶点。来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谋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经颇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谋略超群,一代毒士贾诩也是屡屡献出妙计。有这么一帮人,还诸葛亮去了显得多余。再一个就是诸葛亮去了,也没有绝对实力强过上面几位。所以诸葛亮还是去一个小的地方,从起步阶段辅佐主公,这样自己的位置更稳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声在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别好。曹操平心而论是个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个人更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在乱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统的忠于汉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养子的儿子更被一些人作为鄙视他的谈资。诸葛亮作为一个读书人,肯定有站在比较正义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为首选。但这个并不是主要原因,选择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这只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原因。

最后,曹操也没有去请他,他自然不会主动投靠。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可以大胆猜测诸葛亮一定会去。曹操对自己礼遇有加,又有那么优越的条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华,干嘛不去呀。而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换成孙权可能诸葛亮也要出山。因为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来的主公对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刘表,他为啥不投奔呢?,因为他觉得很难获得尊重。说直白点,就是刘备满足了一个读书人的自尊心。

综上分析,诸葛亮没能走进曹操阵营,主要原因是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并能够满足自己施展抱负的需要。显然当时曹操一方的条件并不适合诸葛亮,因此诸葛亮选择实力较弱的刘备,成就了诸葛亮千古贤相的美名。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舍我谈历史


前言:“良禽折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在讨伐黄巾乱军的过程中,地方列强崛起,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割据之势,东汉名存实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军奇袭乌巢,大败袁军。此时在豫州南阳,46岁的刘备三次拜访27岁的诸葛亮,最终收卧龙为己所用。正所谓: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当时的曹操、孙策等人都是势力通天,唯有出道二十多年的刘备仍然没有深厚的根基。那么诸葛亮为何选择了“风险股”刘备呢?原因自然是多样的……

出师有名:匡扶汉室,讨伐汉贼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败袁绍,已统一北方。江东孙权孙策兄弟二人,久经江东,实力雄厚。此时的刘备,虽然也在权力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然而到诸葛亮投奔之时仍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就一个老江湖而言,不能不说混得是相当失败。如果说要诸葛亮要求职,肯定要优先选择大公司,反而选择了刘备。三者之间,有一点很显然。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曹操一统北方,虽然已经把握了汉朝的权杖,但是名义上还是汉臣。加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人都认为他是居心叵测的奸雄权臣。而江东孙氏兄弟,从孙策征服江东到孙权巩固兵权,东吴孙氏集团虽然没有过多参与世间纷争,势力已不容小觑。但终究还是袁绍旧部,只能算是一方豪强。

这两方势力要么是朝中权臣,要么是地方豪强,身份上都不如刘备。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的后代,可以说身上多多少少有着汉朝皇室的血脉。而诸葛亮首先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气节上自然是高昂。其次诸葛亮祖上本是琅琊名门,也曾仕于汉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选择刘备那是顺承正派,师出有名。

然有私心:知遇之恩,潜力绩优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选择刘备还是私心在其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一文之中,诸葛亮已经说出了他选择刘备的一个原因:本来自己想做个隐士——但刘备三顾茅庐盛情相邀——出于报恩才出山辅佐。由此可见,报答知遇之恩是诸葛亮出山的动机之一。因为这一说法有诸葛亮自己的背书,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世长期公认的标准答案之一。

还有一点,诸葛亮出山前曹操身边已经有了众多谋士。从《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谋士有87人,其中大师级别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从职场的思维分析,这一公司已经是老员工的天下,还都是为老板立下功劳的前辈。如果诸葛亮选择曹操,以曹阿瞒喜欢猜疑的性格,他又能坐到曹操多远的位置呢?

而东吴孙权早期曾有意将诸葛亮收入门下,但诸葛亮却没有顺从,他给出的理由是: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不知道诸葛亮说这话,是不是看出了东吴君主和周瑜一样气量太小。跟了这样的老板,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做跟班。

刘备则刚好相反,三兄弟创业多年,身边既没有像样的人才,荆州也是接纳的别人体系。算得上是求贤若渴的创业型公司,给的待遇与职位也比前两者高。是到大公司从小职员做起呢?还是到创业公司做经理甚至CEO呢?作为被人称赞“卧龙雏凤,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年轻人,诸葛亮必然选择了后者。

结语:今人今世,未能尽言

作为后人处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中,必定受制于当时的局限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但是,无论诸葛亮看中了刘备的哪一点,最终他都选择了出山,成就了一段佳话。可以说,这是刘备礼贤下士,也是诸葛亮目光如炬的表现。

如果说曹操是奸雄, 那么刘备绝对可以“荣膺”枭雄这一称号。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无不体现。这么说诸葛亮选择刘备,算得上中了刘备下的套。依尔等看,然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