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杀魏延任由其篡位,姜维辅佐魏延能否战胜魏国?

_做一棵微笑的明媚花朵


在多数人看来,魏延并非是个忠臣,相反,因为演义中提到过的,魏延生有反骨,注定会起兵谋反,于是乎,打从一开始,多数人就已经为魏延贴上了标签,叛徒,反贼。


因为这些标签的缘故,连带着,魏延整个人都不行了,好像魏延是一个懦弱无为,被诸葛亮压着打的角色,没了诸葛亮的钳制,就想起兵谋反,简单来讲就是很多余的一个角色。

实际上,魏延不仅不多余,还是蜀汉政权一边少有的大将。

虽说后世流传五虎上将的说法,好像蜀国就只有五虎将比较厉害一样,但实际上,五虎将里面出众的也只有关羽张飞,这两个因为跟刘备是结拜兄弟,自然而言的要在军中担任要职,但也仅此而已。

而赵云,虽说职位可能不是很高,但却是关羽张飞以外,最得刘备信任的人,要知道,即使是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暗自防了诸葛亮一手,但却把全家老小的安全都交给了赵云。

关羽镇守荆州,汉中怎么办?怎么算也该张飞去了吧,但去的人是魏延,究其原因就不用多说了,魏延就是适合的人,镇守汉中四十年不破,如此实力,不管到哪里都是会受到重用的。


也就是这样的魏延,却经常被诸葛亮打压,也经常与诸葛亮钦定的继承人之一,杨仪,针锋相对,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曾经起兵谋反,魏延真的是要起兵谋反吗?这可不一定,他或者只是想要将杨仪除掉,率领大军继续北伐也不一定。

要知道,刘备识人的本事是不错的,既然重用魏延,那就说明魏延还是比较靠谱的,怎么会趁着诸葛亮去世,起兵夺权呢?

既然魏延不是想发动政变,那么在魏延杀掉杨仪以后,还真有机会继续北伐。


虽说诸葛亮在许多人心目中都是算无遗策的代表,但实际上的诸葛亮,比起领兵作战的本事,还是管理后勤更胜一筹,领兵作战反而是他的弱项,许多蜀汉政权的优势作战都是刘备指挥的。

主将换成魏延,不用说,蜀军的打法肯定会激进许多的,相对的,取得胜利的机会或许也会高上一两筹。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上蜀汉政权后来的主心骨,姜维,两人合作,或许确实能让蜀国更强大。


但也仅此而已了,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而姜维算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即使他们后来合作抗击魏国,相信结局也不会有太大改变的。

蜀国之所以打不过魏国,不是因为诸葛亮不如司马懿,不是因为蜀国将军战斗力不足,谋士出谋划策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蜀国的综合国力比魏国差太多了,两国交战,打的就是综合国力,蜀国只有联合吴国才能堪堪自保,想要打败魏国,难于登天!


魏青衣


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在于,魏延和姜维都是后三国时期的名将,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对北伐矢志不渝。而且,魏延的北伐战术方法受制于诸葛亮,姜维受制于当时的朝庭。言外之意,就是没有羁绊没有束缚放手让他们打。咱们就按照这个思路仔细分析一下可能发生的状态和结果。


一,魏延一旦篡位,蜀汉政权将会变成军人政权。

魏延是典型的军人出身,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基于他的战略思想,他会把政权的中心目标确定在北代上。因此,政府的各个层面的任务就是服务北伐。

但是,翻遍史书也没有发现,魏延在治国上有什么显著的经历和做法。任汉中太守时他的重心在于防卸曹魏的侵略而不是对汉中的治理。所以,他应该还会延用诸葛亮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说是曹随萧规。

那么问题来了,魏延和文臣的关系一向不太好,如他和杨仪就势同水火。还有就是,魏延有一个弊病,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如诸葛亮去世,蜀军准备回撤时,他说:丞相虽死,我魏延还在,岂有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魏延的这番话,透露出两种意思,一,他的才能足以承担起北伐大业。二,对诸葛亮的做法不满意。

但是,魏延没有想到,他这番话在别人的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取得政权后的魏延可能会有所收敛,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如果真是那样,这个政权是一个有着巨大隐患的政权。



二,魏延和姜维的强强联合会溅射出什么样的火花。

魏延和姜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又有着同样的出身,接下来他们一定会剑指曹魏。

他们俩人,会精心策化一场或几场战役,应该有几场小规模的漂亮仗。一方面是给国内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对曹魏方面的震摄。第三,他们也有这种能力,毕竞都是沙场老将,在以往的经历中也有许多不俗的表现。

但是,魏延有一件耿耿于怀的事,就是他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没有实践。依他的性格,在有几场漂亮仗垫底的情况下,他仍然会想办法尝试一下。

有了姜维的配合,这个计划成行的先决条件就有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姜维负责接应支援,看起来,这也是绝佳的搭挡。

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实行,魏延的政权真的就走到头了。因为,它能成功。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沉着冷静,同样善出奇谋的司马懿。他们会败的很惨,魏延不可能回来了。

战争的胜利,人的因素最重要,这道理不错。然而,还有许多其它因素来支撑才行。


一叶小舟168521774


对魏延本人有不同看法,这个人不但武艺高强,也有正义感,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由于对他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得不到重用,最后迫使他做出了相反的举动。

魏延在三国演义出场就使人感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红旗,壕边密布鹿角,玄德勒马高叫: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别无他念,可快开门。

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而来投,何得相距?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魏延不亏爱国将领,他是非常痛恨卖国贼蔡瑁之流,不但英雄,而且有政治嗅觉,对正统的刘皇叔表示敬仰。

到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两人正斗,关公背后黄忠马失前蹄,跌下马来,关公双手举刀: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

又与关公交战,黄忠为报答关公,两次虚射,当黄忠回到敌楼,韩玄就要杀黄忠,责其通敌,喝令斩首。正要举刀,魏延杀死刀斧手,大叫:黄汉升乃长沙保障,今杀汉升就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当众共殛之。……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救了黄忠,投拜云长。

魏延的正义感又一次得到表现,奇怪的是,诸葛亮一见魏延,就叫推出去斩之,连刘备都转不过弯,诸葛亮居然说出荒诞不经的话,说魏延脑后长反骨。

虽然在大家的劝说下,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在日后的作战中,尽管魏延处处卖力,总得不到丞相诸葛亮的褒奖。特别是有两次得罪了诸葛亮,一回诸葛亮觉得自己大限降临,用迷信方法禳灾,魏延不知,因军情紧急闯入中军报告,踏灭一盏灯,致使诸葛亮怒发冲冠。

二次是六出祁山时,久不能凑效,魏延给诸葛亮献计说,丞相你耗费许多时光,胜不了曹操,不如径出斜谷,奇袭长安,打他个措手不及。从军事角度讲,魏延的办法未尝不好。但被诸葛亮顶了回去。

现在说如果最后魏延果真反了,结果怎样?这里有许多不确定性,倘魏延的计划得以实施,或者三国最终的结局会是另一个样子。


山谷大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纠正一下,魏延并非“篡位”,其之所以反叛,完全是由于和杨仪的私人矛盾激化所致。假如魏延能击败杨仪,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即使在姜维的辅佐下,也是无法战胜魏国的。因为魏延刚傲不羁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最终的悲情结局。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的属于统帅型人才,如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有的属于将领型人才,如关羽、张飞、张辽之流。毫无疑问的是,魏延和姜维都属于后者。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战胜攻取,杀敌致果是他们的强项,但是和睦上下,团结人心,运筹帷幄,应变将略就是他们的短板了。而魏延正是一个“政治智商”极低的人。

魏延早期就追随刘备,立过很多战功。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就从众多将领中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蜀汉北方要地,担当方面重任。刘备去世后,魏延作为蜀汉武将中的佼佼者,继续受到丞相诸葛亮的重用。资深位重,自然会产生骄傲情绪。魏延和诸葛亮因为战略规划产生了分歧。《三国志》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可见魏延至少是不尊重领导,搞不好上下级关系。不仅如此,魏延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也颇为紧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高傲跋扈,大家都忍让着他,只有丞相长史杨仪不服他,这就为魏延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再来看姜维。姜维本来是曹魏天水郡的参军,于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归降蜀汉。诸葛亮在世时,对姜维十分器重,作为接班人进行培养。姜维也不负众望,为蜀汉屡立战功。然而他毕竟属于外来将领,不容易得到后主刘禅的完全信任,也没有足够的资历和权威来凝聚军心。最后被排挤出朝廷,不得不屯田沓中以避祸。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遗令退兵回蜀中,命魏延断后。魏延不服杨仪的调遣,率部截断了蜀军归路。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站在杨仪一边。魏延众叛亲离,被马岱所杀。此时曹魏的军队统帅是老谋深算、政治手腕极为高明的司马懿,即使魏延不死,并且掌握了蜀汉兵权,在姜维的辅佐下,也万万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更不用说战胜强大的魏国了。


棒槌袄袄


苍茫大地回答如下:

一、魏延不可能去篡位,姜维更不可能去佐助他。

魏延是个武艺高强、颇有谋略的大将。刘备向有识人之能,他重用孔明、法正、魏延等,临死前还叮嘱孔明:马谡志大才疏,此人不可重用。刘备让魏延独守汉中,可见其才。

魏延感激刘备知遇之恩,绝不会反叛。但魏延后来所做之事形同反叛。魏延因为与杨仪不睦,一心北伐,烧栈道、占南谷口阻止北伐大军南撤,最终身败名裂,被夷三族。

重要的说三遍!魏延出发点并不是反叛!

至于姜维,从被孔明招降后,孔明与之实如父子、师徒,姜维真心付汉,一心想兴复汉室,既便后主投降后,仍想复国,此等忠心可昭日月,怎会背叛蜀汉?

二、既便魏延、姜维联手,也难一统天下。

A、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刘备发动夷陵战役,刘备集团多年纠集的四海精锐丧失殆尽!地盘也大为减少,割据的荆南全失,上庸、房陵、西城亦失,天下地盘刘汉只占十分之一。

B、孔明临死前,向后主举荐蒋琬、费祎,也证明孔明已知道短期内北伐无望。

孔明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五出祁山而病逝五丈原,孔明已知北伐短期不可为,他不可能不了解蒋琬、费祎并不是北伐的激进派,他不举荐魏延而举荐他们,除了蒋费有治国之才外,还有考虑就是改变自己当家时蜀汉劳命伤财的大举北伐国策,这《三国志》有明证,蒋费当家,对魏的大规模进攻几乎停止了。孔明之才远胜魏延,孔明有心杀贼、回天无力,魏文长又能奈魏国何?

C、魏延姜维确是军事奇才,可魏国也人才济济。

司马懿、张郃、张辽、邓艾、钟会……都是足以和魏延姜维匹敌的奇才,即便是曹真,也够蜀汉喝一壶的,文友们不要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解读,苍茫大地陪文友们背背《三国志》里曹真的一段历史:

孔明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汉。明帝派曹真都督诸军屯兵郿县,遣张郃攻击孔明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又收复三郡。曹真估计孔明此次兵败祁山,以后出师必定要经陈仓,于是派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孔明果然围攻陈仓,自然未果……不能因为曹真的儿子、官二代曹爽蠢猪一只而贬低曹真!

张辽大闹逍遥津,八百破东吴十万,弄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此等名将,不够魏延喝一壶?

邓艾和姜维多次交锋,难分伯仲,不够魏延喝一壶?

D、魏延、姜维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只是战术家,不是战略家。他们执权,只会穷兵黩武,最终只能加重蜀汉百姓负担,导致蜀汉的速亡。

魏延姜维是军事奇才,毋庸置疑,但如上文所述,魏国将才辈出,足以与他们抗衡,难有好果子吃。加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北伐的运输成本奇贵,直接的后果就是蜀民面有饥色,一旦黄皓、阎宇辈在后方搞鬼,对蜀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成功二字无从说起。

E、子午谷奇谋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淫胜局。

曹魏人才济济,魏延的所谓偷袭长安计划一旦被识破,一万兵马必定被歼。即便偷袭成功,曹魏政权也不会灰飞烟灭,最多长安震动而已。你看赤壁大败、汉中大败、襄樊大败,此三败魏国伤筋动骨,但曹魏很快疗好伤,这就像个亿万富翁,在股巿输掉一千万,虽是心疼,但只是皮肉之伤而已!


苍茫大地顾炜斌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替诸葛亮指挥继续北伐,我的认为是他难以战胜魏国。但是,蜀汉的局面要比姜维的时候好得多。

魏延是蜀汉中后期的第一名将。他的军事能力是当时蜀汉最强的。他在诸葛亮北伐后,一直和杨仪最为诸葛亮的左右手使用。魏延的官职、爵位在蜀汉是仅次于诸葛亮之下的。诸葛亮在军事上,一刻也离不开魏延。由于过于依赖魏延,诸葛亮一直不想让他离开自己的掌控。在多次北伐中,魏延一直作为诸葛亮的前部,浴血奋战。

但是,魏延在刘备的时候就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是为蜀汉防守北大门的方面大员。在刘备的北伐布置里,魏延不仅仅是个地方官员,他是刘备这一支出兵秦川的北伐军的前锋。在他的后面,还布置了张飞、马超的兵马作为后援。一旦北伐开始,魏延将是第一个出兵的将领。

可惜,后来因为东吴败盟,《隆中对》破产。刘备转变了用兵方向,陆续把兵力调往东方,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使得魏延的任务变为了防御为主。

不过,刘备在生前一定和魏延探讨过北伐的方略。那个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应该就是刘备和魏延和议的结果。但是,等到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的军事能力差距太大,而且性格不同,他终于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使得魏延的希望落空。

而且,诸葛亮为了防止魏延独立行动,破坏自己的方略,很少放魏延独立行动。唯一一次魏延的独立行动就是魏延和吴懿一起西入羌中。魏延率领一支轻骑,携带大批的蜀锦财物,声东击西,调动曹魏郭淮部,趁虚进入羌中。在短短一段时间里,魏延就建立了一支上万的骑兵。然后,他在阳溪一战,大败曹魏名将郭淮,顺利回军,取得了对曹魏的难得的胜利。

魏延拥有超卓的军事能力,但是与诸葛亮战略战术思想不合。再加上诸葛亮对他的使用也不合他的心意,所以,他一直埋怨诸葛亮胆怯,说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等到诸葛亮死时,魏延认为自己等待多年的机会到了。当费祎来试探他的态度的时候,魏延直接表明要接替诸葛亮指挥,继续北伐。可惜,他的政治能力太差。最后,他被杨仪所杀,全族被灭。

我们可以从诸葛亮死时到魏延死时这一段时间的蜀汉的情况,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断。对魏延如果能够顺利接管诸葛亮的权力后会发生的一些情况。

一、魏延不会撤军,他会继续和司马懿打下去。

我们从魏延和费祎的谈话里看出来,魏延是不赞成撤军的。他的意思是让丞相身边那些文官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川,自己继续统帅军队北伐。

那么魏延接管军队,就会对人员和军队部署进行更换。在这一方面,魏延也和费祎说了自己的意见。可惜,费祎已经接受诸葛亮的密计,已经不再听从于魏延。因此,他嘴上答应魏延,但是找了借口跑掉,出卖了魏延。

我们从蜀汉军队主力的撤退情况可以看出,一是杨仪等人军事能力太差,而且对魏延极为惧怕,因此撤退得十分匆忙。以至于连粮食和绝密的军事图书都丢弃了。二是,魏延更换的将领肯定是大部分的诸葛亮的带兵将领,这才会引起众怒,大家一起抛弃了他。在这中间,费祎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魏延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与司马懿交锋。

我们看到,魏延在接管军队后,首先要改易军队的将领。这意味着魏延会采取和诸葛亮完全不同的军事行动。

蜀军中不是没有人才,将才,但是都被诸葛亮因为不合心意弃置不用。而魏延对军队的将领了如指掌,何人可用了然于胸。为了将来的军事行动,魏延会提拔任用那些真正的将才。这样,蜀军的战斗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魏延在和司马懿对峙中,一直驻扎在最前线。史书中记载,他的大营突出在蜀汉主力前十里的地方。他对司马懿的布阵可以说是十分了解,在他的心中,已经对如何打败曹魏军队有了谋划。他一旦接管军队,就马上会把计划付诸实施。

三、魏延会在短时间里给曹魏以很大的打击,占有优势。

魏延接管军队后,他会按照他的方案行事。魏延的军事能力远强过郭淮,而郭淮的水平略胜过司马懿。因此,在短时间里,魏延将会抓住他发现的司马懿的漏洞予以沉重打击。

魏延用兵能用奇。司马懿在不知道诸葛亮死的情况下,来不及改变防御部署,再加上长期的对峙,军心懈怠,会让魏延一举击溃,遭受巨大损失。

但是,我们从司马懿的用兵来看,司马懿用兵也是十分谨慎的。他的防御虽然是以诸葛亮为主,对于诸葛亮有轻慢之心。但是,他不会留下太大的漏洞的。

我们可以看史书上说的,司马懿的营寨连环布置,是一个连绵的防御体系。即便是魏延突破了前面的防线,后面的防线依然可以继续防御。

因此,据我的判断,魏延最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出奇兵穿插包抄,与正面军队相配合夹击魏军。他企图在成半圆形包围防御蜀军的曹魏防御体系中撕开一个缺口,将曹魏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但是 这个军事行动的难度很大。以诸葛亮训练的蜀军是无法达成的。因此,虽然魏延能够在开始的时候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给司马懿以打击,最终也难以打破司马懿的防线,只能被迫撤军。

四、姜维在当时资历太浅,但是能够成为魏延的得力助手。

魏延撤军后,将面临一个很复杂的政治局面。而魏延只是个军事将领,政治头脑欠缺。在政治上,诸葛亮的丞相府依然占有优势地位。他们依然压制着刘禅,行使着诸葛亮的权力。

而魏延是忠心于刘氏的,他会和刘禅达成一致,形成政治上的统一战线。这样,蜀汉将产生新的格局。

姜维的资历太浅,在魏延死后,他前面还有吴懿、王平、蒋琬、费祎这些人。所以,他根本就帮不上魏延多少。不过,魏延和姜维两人都是忠于刘禅的,他们在刘禅的指挥下,会在军事上达成一致,共同北伐的。

姜维的军事能力不如魏延,但是他比魏延更喜欢用险用奇。这样,姜维会是魏延的得力助手。魏延多年的计划会顺利实施。这样,曹魏方面会永无宁日了。

结语:

如果魏延不是死于内讧,他会接管蜀军的军权。在他的支持下,刘禅会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君权。这样蜀汉的政局会为之一变。在刘禅的支持下,魏延将成为伐魏的主将。

魏延将按照他的眼光,选拔任用人才,蜀军将很快摆脱过去那种衰败颓废的局面。蜀军将焕然一新,战斗力倍增。加上姜维等一批新起的将领帮助,魏延将会给曹魏带来极大的麻烦。在他的指挥下,会给曹魏极大的打击,很可能会拿下关中,和曹魏对峙于潼关,为将来的蜀汉政权打下更好的基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不可能的!魏延和姜维靠的是什么法宝和能力能打败强大的魏国?支撑点保障的核心力是什么?把这个弄清楚整明白你就知道能战胜魏国不能战胜魏国了!至于其他的任何废话就不用再多说了!






人间正道陈德立


纠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魏延针对的是杨仪,不是想篡位。不过魏延要是真的成功了,那对蜀汉来说绝对是灾难。

诸葛亮临死前,命令杨仪率大军撤退,魏延断后。魏延对此安排不服,认为诸葛亮死了应该由自己接管大军,继续对魏作战。然而魏延夺取军权的图谋却遭到了失败,他一怒之下干脆起兵攻打杨仪,结果兵败身亡。结合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关系不好看,魏延此举并非是想篡位,仅仅是针对杨仪个人而已。不过魏延要是真的击败杨仪掌握了蜀汉军权可不是什么好事。

首先,魏延的能力不够。

很多人认为魏延提出过“子午谷计划”,这证明魏延有战略眼光。然而“子午谷计划”仅仅是《魏略》上的说法而已,《魏略》关于蜀汉的记载一向以不准出名,《三国志》里仅仅提到魏延每次北伐都想自己带兵单独行动而已。

诸葛亮不愿意让魏延单独领兵的原因也很简单,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以“勇猛过人”出名,没有提到他善于统兵。魏延也极少有单独统帅大军作战的机会,只有建兴八年,魏延和吴懿等人率军入西羌,击败了郭淮等人。因此魏延更多是一员猛将,在统帅大军上并无太多表现。


这一点也可以从魏延起兵攻打杨仪也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在去世前已经明确对后事做了安排,而他又掌管蜀汉军政大权多年,在蜀军中威信很高,蜀军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诸葛亮的安排。这个时候魏延跳出来蜀军上下愿意跟着他干的人不多。然而魏延却一味蛮干,结果王平在两军阵前一喊话,他的手下就都跑散了。很明显魏延做事根本不深思熟虑,并非一个合格的统帅。

其次魏延脾气不好,并不适合掌握大权。

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性矜高”,和同僚关系极差。所以在魏延起兵以后,蒋琬、董允等人都支持杨仪而不是魏延,由此可见魏延人际关系之差。此外在诸葛亮活着时,魏延就敢在军务会议上拔出剑来威胁杨仪。要是由他来掌握军权,对别人更不会客气,一言不合就可能杀人。这样一个人掌握蜀军军权,那肯定是人人自危,蜀汉势必陷入内乱。

所以魏延如果真的掌握了蜀汉的军权,那么对于蜀汉来说肯定是一个大灾难,估计很快就会陷入内乱而灭亡。


不沉的经远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在诸葛亮临死前,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衡魏延,于是留下一计,命令马岱和杨仪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马岱斩杀,魏延的死十分令人遗憾。魏延是蜀国后期不可多得的将领,他镇守汉中期间,没让曹魏越过一步,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这样的神奇战略,且不论子午谷奇谋的胜败与否,光是魏延能提出这样的构想,足见魏延在军事上的天赋,魏延死后,使得本就缺兵少将的蜀国人才匮乏,这也导致了蜀国最终的灭亡。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继承了很多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多次进行北伐,在和魏国名将邓艾的较量下,姜维也是胜多败少,要不是刘禅最终选择投降,以蜀国的天险,魏国能否攻破蜀国也尚未可知。在投降魏国之后,姜维还策反了钟会,要不是有人泄露了消息,姜维很可能复兴蜀国,由此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不在邓艾之下,魏延死后,只有姜维一人苦苦支撑,要知道,他面对的可是邓艾和钟会的二人组合,这二人都是当时魏国顶尖的将领。

但是,蜀汉在三国之中最为弱小,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根本无法和曹魏以及孙吴抗衡。为何曹魏屡次战败,却能在短时间恢复国力,而蜀汉一旦落败,就会元气大伤,这和曹魏的屯田制度有很大关系,屯田制度保证了曹魏的农业发展,因此虽有大的损失,却能在短时间恢复,因此要想战胜魏国,蜀国国力上难以支撑,加上庸主刘禅宠幸宦官,毫无大志,只能偏安一隅,即使魏延和姜维联手,也难有作为。



沧海众生


我之前的问答应该分析过魏延是蜀汉的忠臣,其不会篡位,所以这个应该应该是魏延不死,有姜维、魏延能否战胜曹魏!

不可否认魏延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武将之一,这点从魏延镇守汉中多年没让曹魏越过汉中一步。且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便提出“子午谷奇谋”这样奇略,我们姑且不论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因为在这里无论像素怎么说,在大家老多《三国演义》的前提下都会先入为主说不可行。但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构想,就足见魏延的军事水平,虽说比不上诸葛亮,但也相差不远矣。

可以说魏延的死使本就缺兵少将的蜀国更加人才凋零,这也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说完了魏延,我们在来说说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姜维这个人虽在三国名将里排名不那么靠前,但其本身还是继承了诸葛亮诸多的军事思想。而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多次进行北伐中,并且在和曹魏的多次较量中,姜维胜多败少。

其实若不是最终刘禅选择投降,以蜀汉之天险,曹魏是否顺利攻下蜀汉尚未可知。


而且在刘禅投降后,蜀汉已亡的前提之下,姜维还能空手套白狼成名策反了钟会。若不是被人走漏消息,还是有可能复兴蜀国。


以上所论,有军事之才的魏延与继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加持,不敢说能灭了曹魏,但是凭借二人之能与蜀汉之天险阻挡曹魏还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