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佛性”色彩的國家,從古至今都講究“佛道”,時至今日,佛教仍舊受到社會的尊崇,是很多人的信仰。
古代佛像由於很多由普通木質雕刻而成,受自身材質所限,細節刻畫不多,木頭易腐的特點導致佛像保存困難,隨著現代貿易的進步,世界上各種優質木頭匯入中國,讓木雕工藝如虎添翼,發展迅速。
請木雕佛、供奉木雕佛,不僅是人們對信仰的一種具體的表現,更是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心願。
木雕佛像
根據歷史的記載,在商代的王室之中,就已經設有了六工,其中就有“木工”一詞。木雕就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被稱為“精細木工”的工種,可見木雕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史。
木雕佛像是木雕與佛教兩者結合發展誕生的產物,不僅體現出了木雕的工藝,更能夠體現出題材的佛性。
木雕和佛教,在中國都有著幾千年的發展史,隨著木雕與佛教的發揚,不斷提高的木雕技藝就應用到了佛教傳播的領域。
佛像的發展史
佛像在發展中,經歷了引進、吸收、融合以及創新這幾個階段,促進了佛像的發展。佛教造像在宋代之後,中心開始向南方轉移,而且題材與風格都有了一些變化,更加趨向於世俗化發展。
在禪宗盛行時期,其中的“平常心是道”、“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的思想下,致使佛教神聖神秘的氣息開始淡化。這個時期的佛教造像,是接近現實的菩薩形象,還有一些趣味的羅漢以及祖師的形象也開始增多。
在秦漢時期,木雕工藝就已經趨於成熟,形成了比較拙重、宏偉能夠突出陽剛之美的風格。
在漢明帝時期,在木雕工藝中的得到了一些文人、名士以及僧侶的認可以及參與,於是讓佛像木雕成為了木雕中的主流。
而且據記載考證,木雕佛像最早出現的時間也是在漢代,可見漢代對於木雕佛像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宋代木雕佛像中的菩薩造型,裝束方面比較華貴,而且整體給人的感覺是雍容大度。
雕刻的手法更加嫻熟,技藝也更加精湛。
元代的木雕佛像,加入了尼泊爾的異域特色,一直到以後的幾個朝代,不僅吸取了尼泊爾的造像特點,更是加入了西藏以及蒙古的風格。
這個時期的佛像身段更加優美,不僅神聖,而且更有氣質。
木雕佛像中的造像流派
在每個時代每個地區所雕刻出來的木雕佛像都是有所不同,根據風格以及地區,主要將木雕佛像分為五個流派:
北方有山西工、京工為代表,南方以閩工、江浙工、川湘贛工為代表。
✦閩工✦姿態多樣,南方造像代表
即福建造像,堪稱是南方造像之代表。無論藝術的造詣高度還是漆質用料的精美度都是南方造像來說極好的。
明晚清初持佛珠觀音(閩工)
據說古時,福建當地有很多人在京做官,當地又對佛比較虔誠膜拜,因此能夠請到很多宮廷雕刻師在當地雕刻佛像,於是南派和北派就在此地切磋交匯,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獨有的閩工特色。
閩工造像擁有南方的精細又不失北方的神韻,藝術造詣到了鼎盛水平。種類多樣,題材甚廣,每尊的表現方式都有獨到之處,甚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不乏獨特的創意和想象,其中觀音造型的創作最多,所以呈現出來的造型很有藝術美感,少了拘謹。
明代木胎天王護法
總的來說閩工造像線條刻畫層巒疊嶂而不顯繁瑣,人物寫實具體而不失高雅,且注重人物比例結構的合理性,擅於用生動的姿態來表現人物優雅的境界。
✦山西工✦木雕造像鼻祖,北方造像代表
山西工造像是造像的鼻祖,也是北方造像的代表地區。如國家博物館和歐美的頂尖博物館鎮館造像宋代水月觀音就是產自山西。當時很多皇家寺廟建於此,佛教盛行,而宋代推崇用木質雕刻佛像,所以木造像得到了大力發展一直延續到元明清。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元阿難羅漢(左)文殊菩薩(右
山西造像年份較好,常見為明代,元或以前的造像存世不多,整體造型不多變,有章可循。
造像開臉大氣,表情莊嚴肅穆,線條簡約樸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簡練的線條來表現,留給鑑賞者以更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由於地區氣候原因,包漿較顯古樸,乾淨利落,彩繪保存完好者甚少。
宋代木胎羅漢尊者(山西工)
✦京工✦
宮廷風格,漢藏結合
明晚清初木胎釋迦牟尼佛(京工)
京工是非常典型的木雕佛造像風格,一般分為漢傳與漢藏兩個比較大的體系。
漢傳風格中,融入了山西、江浙以及福建的一些工藝特點,而漢藏造像的風格,汲取了尼泊爾、西藏以及內蒙造像中的優美身段。
大都會博物館藏 明代木胎童子像(左)明永宣木胎釋迦說法佛(右)
✦江浙工✦多喜金漆,站相多見
江浙工佛像開臉一般比較甜美、臉龐比較豐腴,五官的年紀給人感覺都比較年輕,開臉稍欠缺多樣性,很喜歡用衣覆的線條層次感來顯示工藝的精湛出彩,華麗非常,皮殼打磨較好,漆質用料上乘,多喜歡上金漆,站相比較多見,也許是因為站姿為這種表現手法可以提供更多發揮的空間。
✦川湘工✦題材多樣、種類豐富
川湘工指四川和湖南造像,是木造像的兩大地區。
兩個地區造像同時融合北方和南方的風格,題材多樣,種類豐富,產量較高,工藝水平比起其他派系稍顯參差不齊,也因地處內陸,較少與其他地區融合,自成一派系。
明代佛龕型觀音(川工)
選材比較貼近生活,當地民間百姓多有供奉,很富有民俗趣味。常見不同時期的包漿同時存在,但脫落程度不同,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斑駁感,當中也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佛陀菩薩等都是以慈悲為懷的神靈,有著普度眾生的心懷。
供奉木雕佛像,不僅是對佛的一種膜拜,更是欣賞佛教與木雕的相互融合,能夠修身養性,讓心懷寬廣,學會感恩與幫助別人。
佛像作品鑑賞
▾
閱讀更多 木掌櫃林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