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人由來考——基於《江西省萍鄉市地名志》的分析

萍鄉人由來考——基於《江西省萍鄉市地名志》的分析

萍鄉人由來考——基於《江西省萍鄉市地名志》的分析

摘要:萍鄉移民的大致趨勢或者說在萍鄉人的記憶當中,萍鄉人最主要來自於江西省內與相鄰的湖南省,特別是與萍鄉交界的七個縣市;絕大部分萍鄉人遷入時間為相對較晚的明清以至民國時期,尤其是在清代之後。

關鍵詞:萍鄉;移民;地名志

1引言

中國移民史研究已從通史性的移民史研究進入到區域移民史、移民社會史研究階段。1933年譚其驤的《湖南人由來考》(以下簡稱譚文)是中國移民史研究的開山之作,主要利用氏族志、族譜分析湖南人的來源時間與來源地等問題,文章主要的結論為“湖南人來自天下……江西一省又居東方之什九”,而在“江西省中,又以廬陵一道、南昌一府佔絕對大多數……此外北境之九江府得三族。東境之饒州府得四族。撫州府得五族。南境通贛南道但得大庾一族”。值得注意,與湖南交界的原屬袁州府的萍鄉未有一族。本文借鑑譚文的思路、方法,以萍鄉為對象,在大數據的支撐下進行區域社會史的研究。

關於萍鄉移民的研究,曹樹基在《中國移民史》中分析各地還未出版的地名普查材料,認為萍鄉人口中客家人佔十分之一。鄭銳達對《昭萍志略·氏族志》中記載的587個氏族的到萍時間進行分析,認為明中後期至清前期是萍鄉最大規模的移民進入時期。另外,除了對萍鄉移民做整體分析之外,在移民的個案研究方面,鄭銳達在書中也詳細分析了樓溪劉氏在萍鄉入籍、發展的整個過程;筆者對萍鄉文廷式宗族明中後期遷入萍鄉,在萍鄉發展壯大,有力地促進清末萍鄉社會變遷,進行過相關的探討。上述研究初步說明了萍鄉移民的相關情況,然曹樹基利用地名志中的部分數據來說明萍鄉客家人數量,而鄭銳達的研究中所利用的數據較少;個案的探討有其侷限性。因此,關於萍鄉移民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本文將對《江西省萍鄉市地名志》(以下簡稱《地名志》)中5122個自然村落的建村時間與來源地進行整理、統計與分析,來討論萍鄉的移民情況。

2 《江西省萍鄉市地名志》

簡介與說明

萍鄉位於江西中西部,地處湘贛邊界,素稱“湘贛通衢”,相鄰地區由東順時針走,分別是江西的宜春、安福、蓮花,湖南的攸縣、醴陵、瀏陽;萍鄉地處江西的邊緣山地,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零星分佈,僅佔萍鄉面積的6%。

1986年的《地名志》是官方有組織地在1981-1983年,經過實地調查,查閱族譜1425部及其它歷史資料521件編纂而成。《地名志》對萍鄉的每一個自然村、街道等地名都有詳細的調查,鄉村地區幾乎每個自然村都記錄了人口數量、遷移時間、遷移來源、村名由來及參考資料等信息,而城區鄉鎮、工業人口聚集地等地缺乏遷移時間、來源地等關鍵信息,因此本文只對自然村的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包括5122個自然村,涵蓋人口834136,佔當時總人口的68%。

《地名志》中自然村的建村時間與人口規模的關係,可證明《地名志》的移民信息可以採用。從表1可以看出,開闢時間越早的自然村人口越多,而時間相對晚則人口更少,這符合人口的自然增長規律。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從上表可知,除了唐代遷徙的自然村,其他的自然村都隨著建村時間的推後,其平均人口越少。宋代開闢的自然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平均人口達368,依時間遞減到1949年後新闢的自然村平均人口則少至34,而唐代開闢的自然村平均人口也達到334,與總體的趨勢未有較大的偏離。因此,雖然使用《地名志》說明移民情況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總體上能反映萍鄉移民的大致趨勢。

3 萍鄉移民的遷入時間

萍鄉自然村四建村時間,哪個時期最多,各時期後裔所佔人口比重又是什麼情況?詳見表2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據上表,《地名志》中5069個自然村有遷徙的時間,其中已經找不到唐代之前所建的村落,可考的最古老村落為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所建之紫清宮自然村,位於萍鄉北部。與表1所揭示的各時期所建自然村隨著時間的推後平均人口減少的趨勢相反,表2中各個時期所建自然村的人口總數量在唐代至清代呈遞增的趨勢,這是因為如表1所示雖然建村時間較晚的村落規模更小,但萍鄉在清以前時間愈往後新建的自然村數量劇增。其中,從自然村數量來講,唐代所闢村落只有13個,宋代52個,元140個,三個時期的自然村總計僅佔總數的4.1%;明所建的自然村687個,與前幾代相比,數量有大的增加,但也只佔總數的13.6%;清朝新建自然村的數量劇增,達到3870個,佔總數的76.3%。也就是說,現在萍鄉所見的村落有十分之九為明清時期所建,人口的增加也主要是在這一時期。明清這一時段內,移民進入的時間分佈是什麼情況?考查明清新建村落的時間分佈,可以發現在這一時期移民進入時間的分佈極不平衡。詳見表3。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遷移時間能具體到年號的自然村數量有4222個,佔統計總數的82%,明清時期平均每年新建村落數量為7.7個。明代除了移民活躍的前期和後期,其他時期均低於2個,最高14個,最低僅0.8個,但都有民眾的移民或遷徙活動。明代的移民或遷徙活動其規模與頻繁程度,與清代相比有較大差距。清代各個時期每年新建村落數,最少為順治年間也有91個,最高為咸豐年間高達221個。從上述數據看,清代最活躍的移民與遷徒時期是在清代中期,康熙至咸豐每年新建村落由7.7個升至22.1個,至宣統年間則遞減到了93個。

上述討論將萍鄉的移民與遷徙活動放在一起考查,如果將兩者單獨分析,是否依然能認為萍鄉人主要在明清時期來萍。在4601個有具體遷移來源地的自然村中。有1594個自然村是從萍鄉以外的地方遷入,其餘3007個自然村是從萍鄉內部遷徙所建。1594個移民村落遷移時間分佈,見表4。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從上表可知,移民村落的建村時間的分佈與所有村落的建村時間分佈,在總體上基本一致。同樣明清新建村落佔十分之九,清朝最多,明朝其次。不同的是移民村落新建時間越早,其比例越高於同一時期所有村落新建的比例,例如,唐-五代十國時期移民村落新建佔總數的0.6%,而佔所有村落新建的比例僅0.3%,宋前者2%,後者1%,元前者3.2%,後者2.8%,明前者20%,後者13.68%清代至民國時期的趨勢則恰恰相反。萍鄉遷徙村落與移民村落的趨勢也相反,詳見表5。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從上表可知,遷徙村落的建村時間的分佈與所有村落的建村時間分佈,在總體上也基本一致。但是,遷徙村落新建時間越早,其比例越低於同一時期所有村落新建的比例。這兩類村落不同的趨勢表明,遷徙村落的大規模出現是在移民大量進入之後。

表4和表5說明,萍鄉的遷徙村落近90%是在清代之後。也就是移民大量遷入之後所建。《地名志》對自然村遷移來源地的記錄只上溯至上一次居住的地方,如果再往前追溯,絕大部分的遷徙村落也是由外來移民所建。200人以上的遷徙自然村有656個,其中可考188個自然村是由省內、福建、廣東、湖南、安徽等省的外來移民村落所擴散。而其他村落也大部分是移民後代新建,只是有些移民遷入萍鄉之時未自闢村落,而是依附於與自身有血緣或地緣關係的村落,隨著自身發展壯大,逐漸遷移出去新建村落。這些村落的更上一次的移民遷徙來源地在《地名志》中無法考證。因此,絕大部分的遷徙村落是從移民村落遷移而來,是移民後代新建的自然村,可以納入移民的討論範疇

綜上,大量移民進入萍鄉發生在清代,從明末到清中期移民遷入持續增加,到清中期到達最高峰。除此之外,北宋末期、南宋末期、元末明初都是移民進入的小高峰,但規模與清代無法相提並論。

4萍鄉移民的來源地

下面以《地名志》中的1597個移民村落的數據為基礎,分析萍鄉移民的來源問題。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從表6可知,萍鄉的移民來源地從省份分佈來講,比較集中,主要來自省內和湖南,廣東與福建。來自省內的移民最多,佔移民村落總數的49.8%,其次是來自湖南的移民,佔總數的31.7%;廣東第三,福建第四,兩省加起來佔總數的16.8%。上述四個省份的移民所建村落合計佔全部移民村落的98%之多。其他省份安徽、河南、山東、湖北等省,比重均不超過1%,非常之少。以下具體分析這四省份的移民來源。

來自江西的795個移民村落,其來源地大多細化到某縣,少數只記載府,下面以清代的行政區為統計單位。進行整理。其詳見表7。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由上表可知,省內移民村落來源地較為廣泛,包括清代江西的袁州府、吉安府、贛州府、南昌府、瑞州府、撫州府、臨江府和九江府等八個府,共38個州縣,而未出現江西東北部的廣信、上饒、南康(今江西九江市中部)和建昌(今撫州市的東南部)四府的移民。從府這一級別考量,其中來自鄰近的吉安府的移民所建自然村佔最大比重,達49.8%;其次是本府袁州府的移民,佔省內移民村落的31.9%;來自贛州的移民村落佔省內移民村落的8.4%。來自這三個府的移民村落,合計佔省內移民村落的90.1%。就縣級行政區而言,安福、萬載、宜春、蓮花、泰和、廬陵和永新的佔全省移民村落的比重在所有州縣中排前七位,分別佔21.7%、18%、13.2%、6.6%、4%、3%和2.9%,合計69.4%,其餘各縣的比重均低於2%。

因此,萍鄉移民村落省內來源地的分佈趨勢,基本是隨著來源地距離增加,其移民數量逐漸減少,省內離萍鄉最遠的贛東北,如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等府、贛南的尋烏、安遠、會昌等縣,未發現這些地方來的移民村落;而與萍鄉鄰近的省內四個縣的移民所建村落的比重,分列省內所有縣的前四位,東南交界的安福縣在全省所有縣中位居第一,東北交界的萬載縣排第二,東面交界的宜春縣排第三,南面交界的蓮花縣排第四,合計59.5%。

湖南移民所建的村落在所有省份中,其比重排第二,達到501個自然村。詳見表8。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從上表可知,在萍鄉的湖南移民村落中,來自瀏陽的移民所建村落最多,佔全省的401%,其次為醴陵佔35.5%,攸縣第三佔13.6%,三縣合計佔湖南省移民村落的89.2%。上述三個縣一瀏陽、醴陵和攸縣,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與萍鄉交界,分列萍鄉的西北、東面和西南。來自湘鄉與茶陵的移民村落達勉強達十個以上,其他均是個位數。來自其他兩省——福建與廣東的移民村落,其具體到府、州、縣的地城分佈情況又是如何?詳見表9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可見,來自閩粵兩省的移民村落中,來自閩粵邊界區域的移民所建村落有95個,佔所有閩粵兩省移民村落的36%,非贛閩粵邊界區域的移民所建村落僅古閩粵兩省移民村落的6.6%。而其中兩省不明府州縣的移民村落佔57.4%,所以贛閩粵邊界區域佔所有閩粵兩省移民村落的真實比例將會更高。

萍鄉的移民來源主要來自省內、湖南、廣東與福建,佔據絕對多數的是來自省內和湖南的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共有七個縣與萍鄉交界,在以縣級為單位進統計的移民村落中,這七個縣的移民村落數量佔據前七位,來自瀏陽的移民村落有201個位居第一,醴陵有178個排第二。七縣合計922個移民村落,佔移民村落總數的58.4%。來自贛閩粵邊界區域包括江西的贛南、閩西與粵東等地區(即客家大本營地區)的移民村落總計161個,佔總數的10.2%。上述兩部分合計佔移民村落總數的68.6%。另外,除與萍鄉鄰近四縣之外的省內其他地區的的移民村落數量,也高達320個,佔移民村落總數的20.2%,而其中與萍鄉距離較近的泰和、永新、豐城、廬陵等縣的移民村落數量,比距離較遠的州縣更多,移民村落的數量多少與距離遠近呈正相關。

綜上,萍鄉的移民最主要來源於與萍鄉交界的七個縣市,省內其他地區也是移民的主要來源地;隨著與萍鄉距離的增加,其移民數量呈遞減趨勢。另外,客家地區的也是萍鄉移民的重要來源地。

5萍鄉移民的時空分析

這些移民從何地、在何時來萍,或者說萍鄉移民的主要來源地的民眾集中在什麼時間來萍?下面將分時期將移民的主要來源地的村落數與所佔這一時期的比重,列表以進行對比。詳見表10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可見,萍鄉在每一個時期西省內都是其移民的主要來源地,其移民村落所佔比重皆高於同一時期其他來源地的移民村落。但隨著省外移民的增加,其比重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明代之前,萍鄉的移民主要來自江西的吉安府,其比重接近這一時期移民村落總數的七成,閩粵兩省也已經有民眾遷徙來萍,但未出現湖南的移民。明代萍鄉的省內移民村落依舊保持第一,比重佔半數以上,吉安府的移民村落同樣較高。明代來自湖南的移民移民村落開始出現在萍鄉,並且數量位居第二,與省內的移民數量有較大的差距,閩粵兩省的移民村落數量保持增長。清代萍鄉的湖南移民村落與省內的移民村落基本平分秋色,而更多的移民,佔湖南的移民88%在清-民國時期來到萍鄉,清末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共新建108個移民村落,其中84個為湖南移民村落;其中,這一趨勢表現最明顯的是鄰近的瀏陽、醴陵與攸縣,這些地區的移民也主要在清-民國時期遷徙而來。來自萬載的移民村落共144個,其中127個是清代遷入。

因此,省內的吉安府,一直是移民最重要的來源地,如材料所言,“十鄉老姓有唐宋隸版者,有元明隸版者,有國初隸版者,悉從吉郡各處分派立基”,儘管說的比較絕對,但正印證了上述的統計數字。贛南地區的移民村落共66個,59個在清代所建,加上這一時期來的閩粵邊界的移民村落,可以說客家人主要在清代來萍。

綜上,以時段而言,萍鄉的移民在明代之前主要來自省內的吉安府,清-民國時期仍是移民的重要來源地。明代萍鄉的移民最主要的來源仍是省內與萍鄉鄰近的地區,但來自湖南的移民已出現。清代萍鄉的移民最主要來自省內與湖南,其主力仍是與萍鄉交界的府縣。民國時期,萍鄉的移民最主要來自湖南。就地區而言,省內各地區是萍鄉移民的主要來源地,其比重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來自萬載的移民主要在清代入萍,湖南的移民最主要在清至民國時期來萍,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絕大部分在清代來萍。

6結語

萍鄉作為江西的邊緣山地,以山地、丘陵為主,開發較晚,且多受戰亂影響,一直是移民的輸入地。從《地名志》中反映出的萍鄉移民情況,最早可見的萍鄉移民活動出現在唐代,北宋末期、南宋末期、元末明初都是移民進入萍鄉的小高峰,明末到清中期移民遷入持續增加,清中期是移民入萍的最高峰。萍鄉的移民最主要來自與萍鄉交界的七個縣市,贛閩粵邊區的客家地區是萍鄉移民的重要來源地,移民來源地隨著距離的增加,其移民數量呈遞減趨勢。萍鄉的移民在明代之前最主要來自江西的吉安府,清代萍鄉的移民主要來自省內與湖南,民國時期萍鄉的移民最主要來自湖南。

萍鄉與湖南一樣,清代之前移民最主要來自江西的吉安府。而到“清代,湖南與湖北之人口密度已增高至差可比擬與鄰近江西等省,故其接受移民之需要,日漸退減,而輸出移民需要,日漸加增”,清代之後的湖南已是移民的輸出地,其主要的輸出地就包括與湖南交界的萍鄉。上文的數據已表明,在清代之後湖南是萍鄉移民的主要來源地,而到了民國時期則是最主要的來源地。因此,本文通過對萍鄉移民情況的考察,證實了譚文結論。同時,譚文與本文相互印證,有力支撐了本文的結論。退一步說,如果族譜中的遷移記錄只是“移民記憶”,那也表明萍鄉與湖南的民眾不謀而合,有共同的“移民記憶”,或者兩地聯繫緊密,共同塑造自己的的“移民記憶”。

萍乡人由来考——基于《江西省萍乡市地名志》的分析

第32卷第5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郭會敏

審訂:耿曈

“三湘”考

杜詩湖湘地名考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釋

荊門若干三國曆史地名述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