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根据刘禺生所撰《世载堂杂忆》中的《和坤当国时之戆翰林》一节,已成一文,即《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在该文中,已经讲说了孙星衍与洪亮吉二位。

这里,再来说一说和珅(钮祜禄氏)主持国事时期另外两位翰林人物。

当时,因为奔走於和珅相国之门,壮年便出任封疆大吏者,以毕秋帆与阮伯元二人最为得意。

先说毕秋帆。

毕秋帆即毕沅。

毕沅(公元1730年~公元1797年)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县(今太仓市)人。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毕沅高中一甲一名进士(即状元);后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

据其门下洪亮吉记载,毕沅生平礼贤下士“毕沅爱才尤笃,人有一技之长,必驰币聘请,唯恐其不来,来则厚资给之。”(《更生斋集文甲集》)

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汪中、段玉裁等皆入毕沅幕门下。

毕沅治学甚广,博通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著述颇盛;作《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有《灵岩山人文集》传世。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话说,和珅任军机大臣时,毕沅为军机章京打那蔑(领班小军机),其时,和珅与毕沅两人,在官场上比较接近,和珅对毕沅也最为器重。

后来,和珅事败之前,毕沅先已离世。

众所周知,和珅事败之后,其家产全部被抄没。

因为曾与和珅关系亲密,过往甚多,毕沅也被朝廷列名于和珅一案查抄者的名单之中。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曾说:

“如果毕沅还在世的话,也一定会让他身首异处。”

关于这一点,相关资料中多有记述。

毕沅与和珅的事情,大略如上。

可惜的是,其中并无毕沅谄媚、巴结、逢迎和珅的具体事证。

相反,就毕沅生平的成就看,和珅也还算是重才爱才之人。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另外,阮伯元与和珅之间,也有些说头。

阮伯元即阮元。

阮元(公元1764年~公元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

阮元为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授职翰林院编修;一年之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后任浙江学政。

清仁宗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教授词章,孙星衍教授经义;父丧守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任湖南、浙江巡抚;此后,又曾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迁云贵总督,旋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 去世,谥“文达”。

阮元著有《揅经室集》,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诂》、《皇清经解》,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輶轩录》、《淮海英灵集》,刊行《文选楼丛书》,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当日,和珅气焰熏天,他也并非目中无人、肆无忌惮。对于翰林官员,和珅最为重视。只要是翰林前往和珅府邸,和珅无不整理衣冠,亲自出来迎接。

那时的翰林,多少还有些气节,因为对和珅的气焰和专擅有意见,他们互相告诫,足不履和珅之门。

因此,和珅虽然最重视翰林,但是,其府上罕有翰林的足迹。

据传,有一次,和珅生辰时,他派人四出,动员翰林们登门,向自己拜寿。

翰林们知道和珅的寿辰日期,当天安排在松筠庵大聚会。

松筠庵位于今北京宣武门外的达智桥胡同,最早是城隍庙,杨椒山(即杨继盛)去世后,改为松筠庵。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改为杨椒山祠。

说到松筠庵,关于杨继盛,有必要介绍一下。

杨继盛。

生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卒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登进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从南京吏部尚书韩邦奇学习律吕。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并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遇害,年40岁。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后人以其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有《杨忠愍文集》。

和珅生日当天,翰林们选择在松筠庵大聚会,想来:

一是要躲避和珅;

二呢,或许也是在怀念学习杨继盛力劾严嵩的风骨吧!

翰林们在松筠庵大会,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傍晚。

其间,大家还说道:

“今天松筠庵翰林大聚会,如果有一位翰林没有来参加,那么,他肯定是去向和珅拜寿了!”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翰林大聚会时,阮元也来松筠庵参会。

日头过午之后,有一梨园行扮花旦的李某,来到松筠庵,找阮元。

李某到松筠庵之后,对阮元说道:

“我今天在某处演唱我的拿手戏,您一定要去为我捧场啊!”

他一边说,一边硬拉着阮伯元,一同离开了松筠庵。

其实,李某拉阮元,并不是去看自己的拿手戏,而是去和珅的府邸拜寿。

根据阮元的年表资料,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公元1789年), 阮元26岁时,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中进士),主考官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杰、礼部右侍郎铁保、工部右侍郎管干珍;殿试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钦取第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大教习为大学士和珅、吏部尚书彭文勤;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由此算来,阮元与和珅早就有师生之谊,不考虑其他,仅从人情礼仪上看,也不能过分苛责阮元。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公元1790年)庶吉士散馆,阮元被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才正式入翰林。

阮元到达和珅府邸,投递名刺,和珅公服,下堂出迎。

见到阮元之后,和珅拉着他的手说:

“翰林来给我拜寿的,您是第一人啊!”

传闻,之后大考翰詹(清代对翰林和詹事的合称),阮元早先就知道了题目,而且,是和珅向他泄露的。

那个时候,西洋人向皇帝贡献了眼镜,乾隆帝戴上之后,大概是眼镜的度数不大合适,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乾隆帝说道:

“西洋眼镜,也不过如此嘛!”

于是,和珅窥知,大考翰詹的诗题是“眼镜”;并且得知,诗韵有“他”字;当然,他更清楚,眼镜不是很适合皇上使用的,这也是最为重要的。

基于以上的讯息,阮元早有准备,所以,他的眼镜试贴,首联即云:

“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

句中的“何须此、不用他”六个字,最合乾隆帝的意,也深得乾隆帝的心。

根据阮元年表资料,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公元1791年),阮元28岁,大考翰詹,乾隆帝亲擢一等第一名;升少詹事,奉旨南书房行走;修《石渠宝笈续编》;充《石经》校勘官。

阮元大考翰詹时,他从和珅那里得了眼镜的题目,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关于其中的细节,比如诗句中的“何须此、不用他”是如何让乾隆帝中意的,就不见得大家都知道了。

关于和珅当国时期的翰林,后来名重当时、名传后世的江苏孙星衍、洪亮吉、毕沅、阮元的事情,基本讲说完毕。

四人全都名重一时,但是,后来有人评论时,认为:

气节独归孙、洪,

官爵皆归阮、毕;(阮元大任,在和珅死后、嘉庆帝全面掌权时、一直至道光朝。)

人各有志、人各有心、人各有行……

爱重官爵的,可议,

崇尚气节的,可敬。

上一篇中提及,京师称常州人为“戆物”,或有贬斥之意,但是,对于崇尚气节的人而言,能够成为“戆物”,也甘之如饴!

(全文结束)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毕沅死后受牵连;阮元离席偷拜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