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無狀之狀”出自《道德經》第十四章。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此篇文章講述了道的幾個特徵,有利於對道有進一步地認知,我們一一來看。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看不見它,我們把它稱為“夷”。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正如“道”一樣,我們看不見它,但它確實存在,並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所以我們即使看不見道,也要認知“道”,遵循大道的規律。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聽不見它,我們把它稱為“希”。耳朵的聽覺是有一定的範圍的,而道不在耳朵可聽的範圍內,所以我們無法聽到它。那麼,我們到底能不能想辦法聽到它?答案是能。怎麼做呢?用心聽。只要我們用心聽,就能聽得到。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觸摸不到它,我們把它稱為“微”。我們的觸覺是有範圍的,而大道註定我們觸摸不到它。觸摸不到它,我們怎麼去感知它?那麼到底有沒有辦法去觸摸感知它?答案是有。這麼做呢?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心,看能不能感受到良知。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道的這三個特徵不是單獨的,而是渾然一體的。道的起始不清楚,末尾也不知道盡頭在哪裡,它連綿不斷地發展變化,很難用名號來形容。我們想通過事物上的特徵去了解它,它又會迴歸到沒有事物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物象,把它叫作“恍惚”。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面,跟隨它看不見它的後面。道的特性註定我們無法用外在的感官認識它,唯有用心去感知。

《道德經》: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何解?

此章結尾,老子又提出了一個詞語叫“道紀”。“道紀”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我們遵循大道的規律,就可以連綿不絕地生髮;我們違背大道的規律,就會有隨之而來的凋落。這是老子在很多章節中都提到的,正是關鍵所在。

本文通過對大道特徵的描述,讓人們對大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又提出了“道紀”這個概念,給我們以警示。我們作為後來人,更應該借古觀今,合理地運用古聖賢的智慧,以適用於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