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无状之状”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此篇文章讲述了道的几个特征,有利于对道有进一步地认知,我们一一来看。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看不见它,我们把它称为“夷”。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正如“道”一样,我们看不见它,但它确实存在,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即使看不见道,也要认知“道”,遵循大道的规律。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听不见它,我们把它称为“希”。耳朵的听觉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而道不在耳朵可听的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它。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想办法听到它?答案是能。怎么做呢?用心听。只要我们用心听,就能听得到。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触摸不到它,我们把它称为“微”。我们的触觉是有范围的,而大道注定我们触摸不到它。触摸不到它,我们怎么去感知它?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去触摸感知它?答案是有。这么做呢?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心,看能不能感受到良知。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道的这三个特征不是单独的,而是浑然一体的。道的起始不清楚,末尾也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它连绵不断地发展变化,很难用名号来形容。我们想通过事物上的特征去了解它,它又会回归到没有事物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把它叫作“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道的特性注定我们无法用外在的感官认识它,唯有用心去感知。

《道德经》: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何解?

此章结尾,老子又提出了一个词语叫“道纪”。“道纪”就是大道的纲纪和规律。我们遵循大道的规律,就可以连绵不绝地生发;我们违背大道的规律,就会有随之而来的凋落。这是老子在很多章节中都提到的,正是关键所在。

本文通过对大道特征的描述,让人们对大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提出了“道纪”这个概念,给我们以警示。我们作为后来人,更应该借古观今,合理地运用古圣贤的智慧,以适用于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