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國旗在近現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的象徵,在我國,大家對我國國旗的認識,一般都是從民國青天白日旗開始的,但其實青天白日旗也不是民國最初的國旗,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才是。

但很少人知道,其實我國的第一面國旗,是清朝的黃龍旗,雖然並不是代表廣大人民意願的一面旗幟,因為是滿清統治者私自擬定的,代表的也是封建統治,所以並不為人所知。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但就是這樣一面旗,居然被一個鄰國學去,還沿用至今。

國旗在世界範圍內的產生和流行

其實嚴格來說,在近代以前,基本上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沒有所謂正式的國旗。

世界最早的 “國旗”出現於十二世紀的丹麥,但那時候也只是意為“丹麥人的旗”,還沒有主權意識寓於裡面。

世界上最先大量使用國旗的國家,則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而且他們這麼做也並沒有什麼美好的寓意,主要是為了殖民擴張時為區分殖民與被殖民地之間關係的需要,所以英國政府特意設計了不同旗幟來進行區分。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英國這樣的行為,後來開始被西方世界裡同樣大搞殖民的國家所效仿,從而逐漸流行起來,這些國家都給自己設計了一面獨特的旗幟,每新佔領一殖民地,就在那裡遍地插滿自己的國旗,以宣誓此地是屬於自己的主權。

清朝國旗的淵源

西方殖民國家的國旗都是在近代才有的,而清朝的國旗那就誕生得更晚了。

在清末以前,清朝也完全沒有國旗的概念,按我國封建王朝的傳統統治觀念,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換個皇帝就換個年號,並沒有統一的朝代旗幟,唯一有延續的,也只是代表皇帝皇權的龍旗一直存在,但樣式也沒有固定。

而清朝真正國旗的產生,還是由於清末大臣李鴻章,參加了西方國家主持召開的一場國際會議後,才產生了設立國旗的念頭。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當時李鴻章出席會議的時候,發現各個國家代表的桌子上都插著一面小旗幟,代表其主權,作為大清國的代表,李鴻章發現大清竟然沒有國旗,有損大清國代表的尊嚴,於是等回到北京後,立刻向當時的慈禧太后建言,咱大清也應該設立國旗,於是,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清政府設計並擬定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款國旗——大清黃龍旗

不丹的國旗與黃龍旗的淵源

不丹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在過去是我國的附屬國之一,而且由於地理位置太過獨特的原因,不丹現在的經濟依然十分落後,基本上全靠旅遊業來支撐其國家財政。同時不丹也是唯一一個至今還沒有和中國建交的鄰國。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原因其實很無奈,也是因為不丹太弱小了,過去由於清朝國力衰弱,自顧不暇,對藩屬國的控制和支持也就沒了,於是不丹在這期間與已經控制印度的英國簽訂了《卡普納條約》,受英國所控制。

二戰中印度的獨立,使得英國勢力退回歐洲,但是就算英國收回了勢力,由於自己的弱小不丹依然沒能掌握自己的主權和命運,英國走後又受到了印度的控制。

現如今不丹國內的經濟主要靠印度的援助,國內甚至有印度軍隊駐紮,所以這個國家主權可以說幾乎名存實亡,能不能建交,根本不是由不丹說了算的,而是印度。

但雖然不和中國建交,但是不丹卻還在用著山寨自中國的國旗,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當初大清有了國旗後,為了向西方國家學習,於是清政府就下令大清當時的諸多藩屬國也同樣使用,讓眾多“小弟”也根據作為宗主國老大大清的旗幟,來設計自己的國旗,而其中小國不丹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要知道,在古代中國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下,在亞洲,尤其是東亞,形成了圍繞以中華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泛中華圈”,而中國的龍圖騰崇拜,也同樣帶到了這些國家的理念當中,所以作為清朝的藩屬國之一的不丹也同樣以龍作為自己的標誌,設計自己的旗幟,唯一不同點在於,要尊崇尊卑有序,大清宗主國龍旗上的龍是五爪的,而附屬國只能用四爪的。

清朝國旗“黃龍旗”只用了25年,這個國家“山寨”去,至今還在用

隨著清政府統治下中國的衰落,宗祖國影響力也隨之逐漸湮滅。而西方列強的強勢崛起,世界走向近代化,大清的其他藩屬國也捲入了大勢,其國內新政府不斷成立,當年設計的國旗當然也被新國旗所取締,只剩下不丹直到現今依然繼承著清朝藩屬國時期的國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