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國慶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國旗的由來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國歌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體現。每天清晨,在天安門廣場,伴隨著旭日的第一道霞光,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如今,這個週而復始的固定程式,已成為國家的象徵,成為每個中國人心中一道聖潔的風景。

1949年10月1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親手升起了象徵新中國誕生的國旗,人們心潮澎湃,但對於這第一面五星紅旗誕生的波折卻不甚瞭解。

國旗圖案“萬里挑一”

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京成立,首要任務就是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製定國旗。7月,籌備會在《人民日報》等報紙上發佈徵集國旗圖案的啟示。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強烈反響,短短一個多月,籌備會就收到了應徵國旗圖案2992幅。朱德總司令、歷史學家郭沫若、詩人艾青也都親自設計了國旗圖案。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負責制定新中國國旗的是籌備會下設的第六小組,組長是著名教育家馬敘倫,副組長是葉劍英和沈雁冰;其它成員有田漢、郭沫若、陳嘉庚等各界知名人士。經過反覆認真地評選,最後從近3000幅應徵國旗圖案中,選出比較好的38幅圖案,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全國政協一次會議討論。

五星紅旗原作者只是普通財務員

經過反覆推敲,第六小組向政協代表推薦的國旗圖案是,圖冊中的復字第3號和復字第4號圖案。基本特徵都是紅底、黃星加一條黃條;紅色象徵革命,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黃條象徵黃河。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並非只有黃河一條而已,於是衍生出另外兩個草案:二黃條代表黃河、長江,三黃條代表黃河、長江、珠江。但張治中向毛澤東表示,黃條分割紅地,如同國家被分裂,應另選作品。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五星紅旗原設計者曾聯松

最後籌備會一致選定經過修改的復字第32號圖案,而原稿設計者曾聯松竟只是一名普通的財務員,甚至連畫家都沒有做過。

1949年9月27日,在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上,根據代表的意見,對國旗說明又做了進一步修改,正式將國旗定名為:五星紅旗。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開國大典上高高飄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箇中心而團結。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徽的由來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同樣在《人民日報》登出全國徵國徽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國特徵;乙、要有政權特徵;丙、形式要莊嚴富麗。

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入到國徽設計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徵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內外的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但由於種種原因,均未採用。因此,在1949年9月的政協全體會上,只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沒有公佈國徽方案。

後來,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師範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掛上新國徽,設計組的專家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覆研究,梁思成、林徽音兩位先生更是抱病參加設計工作。

1950年6月20日晚,周總理親自主持全國政協國徽審查組會議,最後決定採用清華大學設計的方案: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國頒發了公佈國徽的命令。從此,我國莊嚴而美麗的國徽誕生了。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穀穗和齒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呈圓形,國徽中心部分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中上方是四個金色的小五角星以半弧形環繞一個金色的大五角星。國徽的四周,是由兩把金色的麥稻穗組成正圓形的環;麥稻杆的下方交叉點上,一個金色的圓形齒輪;齒輪的中心交織著紅色授帶,授帶向左右綰住麥稻穗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分。

國徽中的齒輪和穀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五星則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寓意是:象徵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顆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的大團結;齒輪和麥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工農聯盟;天安門則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我們偉大祖國首都北京的象徵。因為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國徽在顏色上用正紅色和金紅色互為襯托對比,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既莊嚴又富麗。

國歌的由來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1912年元旦,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公報上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譜曲的國歌擬稿。可是,反動勢力的代表袁世凱隨即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的政事堂禮制館把《中華雄踞天地間》定為國歌。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為這首歌的字裡行間散發著袁世凱帝制自為的臭氣,紛紛以拒唱來進行抵制。

1919年11月,為了制訂新的國歌,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國歌研究會。據說根據章太炎的建議,該會決定將相傳上古時代舜所作的《卿雲歌》配上樂曲作為國歌,於1922年1月由北洋政府的國務院公佈通行。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國民黨政府以國民黨黨歌為國歌。

1934年春,劇作家田漢決定創作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可惜他剛完成故事梗概和主題歌的歌詞,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這時,好友夏衍接手將故事梗概寫成了電影劇本,聶耳更主動要求為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歌曲最後會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關於歌詞最初寫在哪,田漢自己也記不清楚。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寫在香菸紙盒上,但夏衍在上世紀80年代就明確否認過該說法。夏衍說,田漢的《入獄》一詩才是寫在一包香菸錫紙的襯紙上。入獄前,田漢就已經把劇本梗概交給劇組,所以《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是寫在《風雲兒女》劇本梗概原稿的最後一頁。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聶耳(左)、作詞:田漢(右)

拿到歌詞的聶耳以驚人的速度完成曲譜初稿。後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這首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怒吼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但卻是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

普天同慶!給孩子們講講國慶節、國旗、國徽、國歌的由來

聶耳譜曲手稿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立即傳唱開來。伴隨著“一二•九”運動的學潮,救亡運動的巨浪,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硝煙,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1949年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馬敘倫等主張暫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贊成。郭沫若等建議修改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歷史性的詞句。但是,張奚若、梁思成認為該歌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其完整性,詞曲最好不做修改,並舉法國的《馬賽曲》為例。毛澤東和周恩來贊成。

1949年9月2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在國歌未正式制定以前,以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面向全國演奏出來。

文化大革命期間,田漢在獄中逝世。《義勇軍進行曲》也基本停唱,一些正式場合也基本以《東方紅》作為國歌使用。直到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莊嚴通過現行憲法的同時,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寫進憲法。經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體代表審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國歌以憲法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