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的名臣“荀彧”,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為什麼不同意他進爵稱王?

凡中心


熟悉三國曆史上的人肯定對荀彧這個人印象深重。很多人認為荀彧是三國時期最自相矛盾的人。本身身為漢室的忠實擁躉,卻幫助一心篡漢的曹操。本身為了曹操嘔心瀝血,卻在晚年因為曹操僭越和曹操翻臉,兩人關係一度非常的緊張。事實上荀彧還是那個荀彧,從始至終他都沒有變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有望復興漢室。他唯一做錯的就是看錯了曹操。

首先荀彧是一個忠於漢室的臣子,這一點毫無疑問。當初荀彧為避難,不得不出仕袁紹,但荀彧發現袁紹沒什麼大本事,反而有心謀朝篡位。所以荀彧就離開了袁紹,轉而投奔曹操。荀彧為什麼投奔曹操呢?就是因為當時的曹操還是一個心向漢室的臣子。至少荀彧是這麼想的。就是因為曹操率先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討董,而且在討董時期,曹操是唯一一個沒有渾水摸魚的諸侯。所以荀彧認為曹操也是忠於漢室的。更重要的是,荀彧發現曹操很有能力,他認為曹操又能力匡扶漢室,所以荀彧才心甘情願的幫助曹操。

在漢獻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後,曹操勢力內部確實出現了關於迎奉漢獻帝的不同聲音。事實上荀彧向曹操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諸侯”。荀彧想讓曹操即使扶正朝廷,遵從漢室而後借漢獻帝的名義去征討不臣。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但卻把“奉天子”變成了“挾天子”。此時就說明了曹操對於漢室心態的變化。雖然同樣是借漢獻帝的名義,但“尊奉”和“挾持”完全是兩回事。荀彧發生了曹操的陰謀後,也沒有辦法,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荀彧也發現了曹操的心態出現了變化,但他依舊選擇幫助曹操,就是因為荀彧認為自己還可以影響曹操,曹操還有挽救的餘地。

但顯然荀彧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曹操的野心。曹操迎回漢獻帝之後,漢獻帝完全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但此時的荀彧依舊對曹操抱有幻想。他始終認為曹操和其他諸侯不同。而且當時大敵當前荀彧也就沒有多想,繼續在幫助曹操平滅敵手。直到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荀彧爆發了。他堅決反對曹操稱公,並且對曹操說“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雖然荀彧因此和曹操翻了臉,但荀彧依舊忠心耿耿的做事,但就在同年,曹操征討孫權時期,荀彧在勞軍途中病逝。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為魏公。荀彧一生都在為了漢室而奮鬥,但最終他卻發現真正忠於漢室的臣子寥寥無幾,而他一直輔佐的主公也有了篡逆的跡象,這對荀彧來說是極為痛苦的。所以他拼著和曹操翻臉也要阻止曹操稱公。但終究還是白費力氣,歷史的車輪滾滾,荀彧個人還是無法阻擋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漢朝自漢高祖劉邦時期就說過一句話: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誅之。

荀彧其實一直是以漢臣自居,他也是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有傳記的人,他死後傳記能被寫入《後漢書》說明他終身以漢臣自居,也是後世人對他的忠誠的肯定。

荀彧出身東漢的豪門士族,家族名望很高,荀氏家族世代都以效忠漢朝為榮,所以曹操稱王的做法與效忠漢朝的荀彧追求和理念相違背。

雖然是荀彧提出讓曹操迎接漢獻帝的建議,但是荀彧可不是讓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而且曹操自己從來也沒對外說過是挾天子令諸侯,這句話都是曹操的敵人如袁紹、劉備等人扣在曹操腦袋上。

荀彧其實明知漢朝衰亡不可挽回,但是他內心中總是對漢朝抱著那麼一絲希望,他最初投靠的是四世三公名望很高的袁紹,但是他發現袁紹無心恢復大漢江山,所以他又轉投到了曹操這裡。

曹操就如世人所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看看漢獻帝過的日子如何?被董卓威脅,被叛將李傕郭汜威脅,過的日子那是戰戰兢兢,而曹操迎立漢獻帝之後,雖然曹操實際是挾天子令諸侯,但是曹操在表面上對漢獻帝尊重,對漢獻帝稱臣,並且還將女兒嫁給漢獻帝,至少在曹操這裡漢獻帝得到了一個帝王應有的尊嚴和待遇。

荀彧當然對曹操的行為是心知肚明,但是荀彧即使在忠於漢朝,他也沒有辦法,他沒有能力改變這些,如果沒有曹操,誰能壓制住天下諸侯,誰又能保證漢獻帝落到其他諸侯手裡能比落到曹操手裡還好。

其實在荀彧內心深處他還是比較瞭解曹操的,他知道曹操所做的一切是在為他後代奠定基礎,曹操一直沒有篡漢自立也是顧及到了身後名聲,這也是荀彧所能看重瞭解的地方,所以荀彧寧可漢獻帝在曹操手中,至少大漢江山還能再延續幾年。

曹操對漢獻帝稱臣就是一塊遮羞布,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劉姓才能成王,如果曹操稱王那就是篡位的前奏了,也就是說這塊遮羞布就蕩然無存了,沒了這塊遮羞布,荀彧出於忠於漢室朝廷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身後的名聲以及荀氏家族的名聲,他都要奮不顧身的阻止曹操稱王。

荀彧不是不知道曹氏必定取代劉氏而立,他只是不想這件事發生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他也不希望這件事發生在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因為畢竟荀彧作為漢臣輔佐了曹操一輩子,所以他希望曹氏取代劉氏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和曹操死後,只要死後哪怕洪水滔天也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但是曹操早早稱王,讓荀彧擔心害怕曹操會在有生之年篡漢自立,所以他拼命阻止曹操稱王就在於此。但是曹操稱王勢在必行,因為曹操想為自己的後人奠定基礎,必須稱王才能讓繼承王位的曹丕聲望更高。

曹操稱王可以說是觸犯到了荀彧的底線,荀彧只能以死向曹操表明自己終於漢室的志向。


小島知風


荀彧,曹操手下名臣,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可謂是對其評價甚高。荀彧也沒有辜負曹操的信任,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

之所以不同意曹操進爵稱王,是因為荀彧一生均以漢臣自居,其輔佐曹操,也是為了將來天下太平,還劉氏江山。

荀彧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更正確的說法是荀彧建議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別看最終的結果都差不多,但是其中的涵義卻是不一樣的。對於以漢室忠臣自居的荀彧來說,其一生的夢想就是維護漢室江山。而漢高祖劉邦曾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討之。所以說曹操稱王的做法,打破了荀彧的堅守,所以荀彧是不同意曹操稱王的。

其實有時候,古人的想法今人確實是無法理解,就比如說荀彧,以他的才能,他真的想不到當時的漢室江山已經沒有辦法拯救了嗎?就算曹操一統南北之後,曹操敢把江山還給漢獻帝嗎?漢獻帝會允許有這麼一位功高震主得到大臣的存在嗎?再退一步就算曹彩有心將江山還給漢獻帝,那他手下的文臣武將會同意嗎,打了一輩子的仗,終於到了分享榮華富貴的時候了,突然要換個主公,功勞什麼的都得重新算,會有人甘心嗎?


所以說呢,荀彧在我看來其實一直是在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那個不願醒來的夢想,而曹操進爵稱王的那一刻,荀彧不得不醒來,這時候的荀彧是不會同意曹操進爵稱王的。

對於以漢室忠臣自居的荀彧來說,稱王的曹操就不再是那個自己一心想要輔佐的人了。


楓葉0829


荀彧是病逝,是病逝,而不是被賜死。也沒建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

  • 荀彧是憂鬱而終

有人評價《三國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在荀彧一事上也符合這個評價。

荀彧不是曹操賜死的,但與觸動曹操逆鱗的事有關,這點與《三國演義》的描述有點相似,但也不是因為稱帝的事,三國志中說是因為給曹操進封國公的事。荀彧在別人徵求他給曹操進封國公一事的建議時,荀彧直接以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給拒絕了。這惹的曹操心裡很不爽,不知道是不爽在沒同意給自己進封國公;還是因為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分量比較重,越權代替自己給拒絕了。無論曹操出於哪種動機,對荀彧的不滿是一定的了,這事發生在212年。

曹操在下令貶謫荀彧的命令之前內心肯定很糾結,荀彧可以說給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守衛後方,滅袁紹、滅張繡、滅呂布、定徐州,在反對恢復設置九州制度不合時宜和為曹操取荊州獻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影響了曹操的決策。曹操一度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良,張良對劉邦的作用不言而喻,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荀彧生前曹操基本上都有上表的舉動,就是給荀彧請封爵位也是要走這一個程序,封萬歲亭侯,這個列侯爵位是曹操上表後給的,不是曹操自己封的。《三國志》中記載“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荀彧是曹操智囊團的第一名謀士,當之無愧。

  • 荀彧並不是因為支持“挾天子令諸侯”,才要曹操把天子接到許昌

荀彧是支持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但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從《三國志.魏志.荀彧傳》中就可以看到荀彧這麼做的原因。

當時有人反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荀彧支持的理由就一個字:義,稱曹操起兵為首倡義兵。荀彧並說恢復皇室,匡扶天下是曹操一直以來的志向。他是想通過扶助漢獻帝的做法,要天下人看到曹操心在匡扶社稷,與那些地方軍閥有區別,因為當時天下民心還是心向漢朝的,荀彧內心一致認同自己是漢臣。荀彧還給出了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平定叛亂迎回國都,漢高祖劉邦以項羽殺害義帝併為之戴孝的名義討伐項羽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都通過尊事天子的方式獲得了天下的人心。看到沒,荀彧向曹操進言接漢獻帝到許昌,完全是在從東漢臣子的角度來考慮的,曹操可能需要的是挾天子令諸侯,但至少荀彧當時不是引導曹操這麼想的,是看到天子蒙難,曹操還是要匡扶社稷,所以身為漢臣的荀彧才會支持的,荀彧看到了漢室被匡扶的希望了。

赤壁之戰發生僅四年,也就是曹操和荀彧產生矛盾的同年,荀彧就被曹操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的名義到譙(今安徽亳州境內)勞軍,這裡已經接近與孫權對峙的前線了。走到壽春,荀彧患病,最終憂鬱而終。想必荀彧死前已經明白了為什麼自己會被貶到前線,無論是後悔輔佐錯了曹操,還是不應該反對曹操進封國公一事,總之是後悔的。

經過文學化創作的《三國演義》就成了明知曹操可能稱帝,荀彧還堅持輔佐。《三國志》中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曹操以舉天下義兵,匡扶社稷為口號,荀彧也認為曹操沒野心,因為荀彧的許多建議都被曹操採納,給人的感覺就是匡扶社稷的治亂之臣,荀彧內心也的確是心向漢朝的,所以荀彧才會不遺餘力的幫曹操圖存,然後做大做強,正是因為荀彧對曹操不遺餘力的幫助,自認為輔助對了人,才會在進封國公一事上提出反對的意見。

其中反對的理由也可以看出荀彧當時對曹操的認識:曹操興起義兵是為了匡扶社稷,抱著忠誠堅貞的心意,保持謙虛禮讓的品質;最後荀彧把曹操上升到君子的高度。看來當時的荀彧是十分肯定曹操的。誰知自己沒有看透曹操,觸動了逆鱗遭貶,抑鬱而終。

《三國演義》中荀彧是被曹操賜死的,也是支持“挾天子令諸侯”的;荀彧到最後反對曹操稱帝,前後矛盾太大。為了實現邏輯自洽,只能在荀彧內心多麼矛盾上和只有一段是同路人的觀點去解釋。那還有一點解釋不通,曹操唯才是舉,特別愛惜人才,說曹操賜死荀彧,荀彧可是當之無愧的人才代表,殺荀彧有點兔死狗烹的嫌疑,那天下的人才都會膽寒,望而卻步。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殺一個荀彧失掉天下人才之心不划算。

一個叫禰衡的人才,有才學,但是他出言不遜,不遵事曹操,還幾次羞辱曹操,曹操想殺他,同樣是怕落下殺人才的罪名,就把禰衡送到劉表這裡,禰衡對待劉表依然如故,劉表手下黃祖看不下去直接殺了禰衡。曹操對待當著眾人的面羞辱自己的禰衡尚且如此,他不會自己動手殺荀彧。


像荀彧這麼聰明的人,如果早看出曹操並非善類,荀彧估計寧可事劉備也不事曹操。是荀彧誤判曹操是匡扶社稷之臣(也或者曹操的障眼法太厲害,荀彧沒看出來),荀彧當然會以漢臣的身份事曹操。換句話說,荀彧最終的想法是想通過曹操達到可匡扶漢室的目的,怎奈自己看錯了曹操,被曹操的所作所為迷惑了雙眼,這應該是荀彧臨死前最大的憂慮、悔恨。

荀彧和劉備一樣,都在用畢生的精力和時間去完成匡扶漢室的夙願,只是選擇的道路不同,劉備含恨而終,荀彧憂鬱而終,只因為他們沒有完成心中所想。


曹操這個人爭議很大,在儒家正統觀念的指導下,曹操最終被演變成奸臣形象,直到今天。曹操一生不稱帝是事實,或許他可能只想做個權臣。經過儒家人才的炮製被解釋成時間不到。


過去即歷史


荀彧是輔助曹操的第一功臣和智囊,很多事情上都有曹操不謀而合,那麼為什麼在曹操進國公位加九錫(建安19年5月進國公,建安21年進魏王,荀彧是阻止進國公後與曹操產生分裂,別調離中央)這件事上極力反對呢,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荀彧初衷是框扶漢室,他本質上是忠君愛國的,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禮教影響,不允許曹操突破

荀彧是典型的忠君的例子,不管他投靠袁紹還是曹操,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國為君盡忠。眼見天子被西涼賊將劫持,惶惶不可終日,卻吃少穿,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所以他說服曹操去爭取天子,哪怕短暫的令天子置於強臣之下,只要天子能夠還都,大漢可以延續,他都能夠容忍,但是如果要是突破倫理道德,至漢朝禮儀不顧,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迫於形勢,擔心天子有難,國家將進入分崩離析的階段,他支持曹操挾天子,以維護國家統一

當時天下刺史已經劃疆而治,各以諸侯自詡,如果天子再出現意外,那麼各諸侯們更有理由去逐鹿天下了,畢竟只要漢天子還活著,就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篡權奪位,否則將受到天下的共同討伐。袁術擅自稱帝,被討伐就是例子。

反對曹操進王,不僅僅是反對曹操,更是反對當時天下想稱王稱帝的人,是想用自己為天子做最後一道屏障,為天下做一個表率

三分天下已定,大漢王朝即將分裂,荀彧作為第一謀臣,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他只所以還是反對曹操稱王,主要是他心存幻想,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影響曹操,讓他做一個盡心輔佐天子的重臣,同時也是想呼籲更多的人,能夠衷心維護天子,勸諫其他兩家也不要稱帝。這是荀彧的無奈和可悲,雖然不可能,還是想去做。

綜上,是我認為荀彧為什麼支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反對他進位為王的原因,歡迎大家點評。


考古論今


首先聲明最早建議曹操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的不是荀彧,而是曹操的幕僚毛玠提出的。

他曾經向曹操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很好想通,為人臣子的怎麼可能這麼正大光明的說我要挾天子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的,叫做“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惜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這個事情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後來隆中對諸葛亮也這麼說曹操,說他“挾天子而令諸侯”

荀彧作為那個時候士族的代表,從內心深處都是忠於漢朝的。有一句話叫“非劉氏而王者,人人得而誅之” 這就是他不同意的地方。


小黃論道談雙創


這跟荀彧得家國理念有關,荀彧一直都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為此才認他認為能匡扶漢室的曹操為主公。所以只要他認為能對興復漢室有幫助,他就會做,不利於興復漢室的,他就反對。

荀彧

196年8月,苟或時34,提出迎漢獻帝到許昌,不久就任侍中,守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多次出謀畫策,也舉薦了苟收、錘踩、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謀士,建立起一個陣容強大的智囊團,成為曹操集團中首席謀士。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進爵“魏公”,但敬或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表示反對。曹操雖然口頭答應不作魏公,但心頭不怠,亦因此曹操對敬或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軍至湍須,正好曹操南征孫權,派苟或到誰搞軍,任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苟或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憂鬱而死(一說服毒自殺),終年50歲。

可以這麼說,荀彧看錯了曹操。


V度


荀彧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在曹操統一北方的謀士中間,荀彧應該算得上是第一謀士,曹操一直把荀彧成為自己的“張良”,從這也可以看出來荀彧在謀士中的地位。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黃巾軍基本上已經被肅清了,漢獻帝劉協從長安(今天的西安)返回了洛陽,荀彧建議曹操尊漢獻帝為主,迎接漢獻帝許昌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荀彧認為:“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不同意曹操進爵稱王。



早期荀彧是在袁紹手下做謀士的,但是他覺得袁紹心胸狹窄,是不能成大事的,然後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其實這個時候的曹操勢力並不是非常強大,甚至是處於下風的。荀彧選擇曹操的原因,是因為早期的曹操是以漢臣自居的,曹操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是想成為漢朝的徵西大將軍,匡扶漢室江山,荀彧的理想其實就是輔佐曹操匡扶漢室。



後期隨著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對權利的慾望越來越大,策略從“奉天子以討不臣”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心態發生了重要變化。荀彧看到曹操的這種心態變化才會有堅決不同意曹操封爵稱王,對曹操說出了“(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前期為曹操出謀劃策,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後期又堅決不同意曹操稱王,主要就是因為前期雙方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後期的雙方在政治上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


師古社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題主之所以能問出這個問題看來是對電視劇《軍師聯盟》理解的很透徹。

但是,從歷史角度,必須分為兩個層面來解答這個問題。第一,荀彧是否向曹操建議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答

案是,荀彧曾經有過迎奉天子來許都的建議,卻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大逆不道的話。第二.荀彧從來沒有對曹操稱王的想法提出過任何反對意見。請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魏集團當時口號和做法,一直都被奉為最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治觀點。

這個說法,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討伐黃巾軍到達兗州時,毛階

向曹操提出的著名建議:“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因為這番話,毛階被曹操收歸賬下,成為了重要謀士。但是這個說法雖然很好很強大,但是在當時沒有什麼具體的作用,因為大家都在忙著征討董卓,擊敗黃巾軍,搶地盤,壯大自身實力,至於漢獻帝在哪,在誰手裡,沒人關心,沒人知道,沒人過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漢獻帝這個一直被郭汜、李傕劫持到河東的天子,趁著雙方火拼之際終於逃出魔爪,打算回到洛陽。郭汜、李傕打算繼續捉拿他,在皇帝人身安全沒有任何保障的時候,手下提議向名聲較好的曹操發出求援信,信使還沒有出發,曹操就帶著人馬來保衛皇帝了。故有“說曹操,曹操到”的說法。

在收到漢獻帝的消息後,曹操曾經召開會議。漢獻帝正在回家的路上,大隊人馬出現在山東境內,而山東正是韓暹、楊奉的地盤,貿然進軍就會引起不必要的軍事衝突。

曹操就跟大家商討到底要不要迎接漢獻帝。

在會議上荀彧旗幟鮮明的表態,一定要將天子迎接回來。荀彧勸曹操說:自打天子蒙塵被劫持以後天下大亂,曹將軍你首倡義兵,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說現在山東還有很多不安定因素,但是這時候我們應該放棄打地盤的想法,把目光放的長遠一些,去贏得天下人心。雖然天子在外受難,但所有的人民群眾都是大漢子民,大家的心都是向著大漢王朝的,我想這也是將軍您的遠大理想和抱負。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順從廣大群眾的民意;從匡扶漢室的角度出發,讓天下豪傑順服,這是大戰略、方向。

這番話不但胸襟博大,志存高遠,還佔據了道德和戰略高度。深深的打動了曹操和在場所有的人。曹操下定了決心,他親自帶人到山東,將漢獻帝迎接回來,而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勢力都還沒有反應過來。而事實證明,荀彧的說法和做法都是無比正確的。

所以說,荀彧從來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話,這與他的世界觀和政治觀念完全相悖。事實上,曹魏集團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言論。這話其實是劉備、孫權、諸葛亮這些政敵說的。

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已經表達的非常清楚,“今操已擁兵百萬,挾天子已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就連諸葛亮都承認,只要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無論發佈什麼樣的政令都是最正確的說法,無論興兵討伐任何人都是最正確的做法。這一招實在是太厲害了,我們永遠不要跟曹魏集團發生政治層面的鬥爭,

因為只要是打政治牌,我們永遠都是輸家。

第二.為什麼說荀彧從來沒有對曹操進爵稱王的想法的想法表示過反對意見呢?

因為曹操打算稱王的時候,荀彧已經病逝五年了。沒有辦法從墳墓裡爬出來提反對意見,他在世的時候反對的是曹操稱國公。當然了,按照這個邏輯,如果荀彧活著,他肯定跳著腳指著曹操的鼻子去罵他有不臣之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上勸進表,請曹操為自己進爵為國公,還準備了九錫,(王莽篡漢也是加九錫,自此加九錫九成了陰謀篡位的代名詞)用來彰顯曹操的政治地位。

曹操為了這件事情,專門秘密找來荀彧進行商議。荀彧在戰略層面為曹操規劃了格局更大的軍事路線和軍事藍圖。在官渡之戰時,曹操一直統兵在外,許昌的軍政事物主要就是靠荀彧主持。在曹操看來,荀彧才是真正的心腹,他對曹操說了一番“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當時大權在握,志得意滿,哪會把這些充滿了個人道德要求的陳詞濫調聽進去。兩人不歡而散,曹操的心裡還很是不忿。

這一年,曹操征伐孫權,荀彧到前線運送糧食和軍需物資抵達前線。曹操趁機將荀彧留在軍中,為了堵住荀彧這個方正君子的嘴,曹操為荀彧加封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荀彧看出了曹操的想法,又沒有辦法再勸他,心中不免憂憤,在行軍途中病倒。不久後在壽春去世。時年五十歲。

也有說法是(君幸食),即曹操送空食盒給荀彧,導致荀彧自盡。此事《三國志》並未記載,也與曹操性格不符,故不予採信。

在荀彧去世後第二年,曹操進封魏公。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荀彧去世後五年,曹操進公爵為魏王。


析地史學微觀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加到荀彧身上是有問題的。

荀彧建議曹操對漢獻帝採取的政治主張可總結為“奉天子以令不臣”。一件事的兩種說法,可是大相徑庭的。

建安元年,獻帝自河東還洛陽,操議欲奉迎車駕,徙都於許。眾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勸操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

▲《後漢書·荀彧傳》

荀彧傳中記載的就比較清楚了,荀彧對曹操說的話是:“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

這段話的背景是建安元年,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的時候,下聖旨令各路諸侯率軍奔洛陽勤王。眾人都在猶豫不決的時候,荀彧勸說曹操:“自從天子落難蒙塵,將軍你第一個興起義軍維護皇帝的威嚴,但是一直受山東紛亂的困擾,一直沒能親赴皇帝身邊保駕護航,雖然你領兵在外作戰,但是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皇帝身邊啊。此時,你正好可以奉迎皇上來迎合天下人的願望,秉持天下最公正的道理使天下歸附,扶持天下大義告慰人心。”

▲荀彧劇照

這句話說的是非常有水平的,同時也設計了幾個令曹操無法反駁的陷阱。

1.荀彧這個政策是符合曹操短期利益但不符合曹操長遠利益的政治口號

▲曹操劇照

當時曹操還只是漢末軍閥中一支比較弱小的力量,北有袁紹,南有劉表孫堅。雖然曹操佔據中原地區,但是兵力少、地盤小。

荀彧這個主張讓曹操迎奉天子,利用天子的大纛號令諸侯,這是符合曹操現實利益的。但是這裡的陷阱是,如果曹操要迎奉天子,就必須做漢獻帝的臣子。如果曹操趁勢挾持天子,那就是造反,這會導致其他諸侯有合法的口號討伐曹操,而以曹操的實力是無法抵抗各諸侯的聯合討伐的。

這是曹操不能拒絕的第一個原因。

2.荀彧直接把自己的政治主張轉化成了曹操的政治主張

荀彧在勸誡曹操的時候,先把曹操放在一個道德的高地,然後才給出了解決辦法。

荀彧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了曹操的身上,把曹操之前的割據政策轉化成了無法立馬勤王的無奈之舉。

這是一個極其陰損但是無解的招數。如果曹操要利用漢獻帝,那麼就必須要對之前割據而不勤王的做法做出解釋。荀彧給出瞭解釋,之前做了割據軍閥,是因為曹操雖然心繫漢室,但是由於後方不穩定而無法起兵勤王。

如果曹操認同這個前提,那麼就要做漢朝的忠臣。如果曹操不認同這個前提,那麼自己之前的割據就是不忠。

這個是曹操不能拒絕的第二個原因。

3.荀彧直接給出了對待漢獻帝的方法

荀彧在對待漢獻帝的方法上,也直接為曹操指明瞭道路。那就是“奉主上以從人望”,這裡講的是奉,而不是挾。

這就意味著,如果曹操要利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力來發展自己的力量,就必須要奉漢獻帝為國家元首,自己就是一位匡扶國家的忠臣。只有把自己放在忠臣的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漢獻帝的政治作用。

這是曹操不能拒絕的第三條原因。

4.這個政策的副作用就是樹立潛在的政敵

如果曹操走上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道路,就是把自己放在了永遠政治正確的地位。這就意味著,曹操以外的其他諸侯,都沒有曹操忠心,這是給曹操樹立了一群潛在的政治敵人。

如果曹操後期在政治上反對漢獻帝,那麼就等於自己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這對政治家來說是絕對不能犯的政治錯誤。

這是曹操不能拒絕的第四條原因。

▲漢獻帝劇照

一個臣子稱王加九錫,距離皇帝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不管是臣子自己有想法還是這個臣子的屬下有想法,稍有不慎,這個臣子就可能進一步取代皇帝。所以,在古代,如果有臣子稱王加九錫,那麼就會被認為是謀反的前兆。

從荀彧為曹操設計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主張來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漢臣,他輔佐曹操是為了通過曹操的力量來恢復漢室的天下,而不是為了讓曹操自己當皇帝。

所以,他會讓曹操奉迎天子號令天下有不臣之心的人,卻反對曹操稱王加九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