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义教授:一名医生的成长感悟

焦作义教授:一名医生的成长感悟 | 治学大家谈

一名医生的成长感悟

近期,全国各地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国正处于抗击疫情蔓延的关键阶段,教育部和学校适时做出了推迟开学的决定。同学们在家抗击疫情的同时,学校专门设立了“治学大家谈”栏目,为大家在特殊时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一名从医20年的外科医生,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感悟。

一 从医之缘

我和医学比较有缘。小时候在家乡县医院大院中长大,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1994年我考入了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1999年毕业留校在第一医院普外科工作。在这里有幸遇到了李玉民、曹农和苟长征等老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临床生涯。当时工作非常忙,但能和病人经常在一起,且每天都能有新的临床收获,所以感觉也很充实,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起一些曾经服务过的病人。2019年底,有一位陇南来的阿姨到第二医院找我看病,一见面她就说到:“焦医生,您17年前在兰大一院给我做过直肠癌手术,救了我的命,这么多年了我和家人一直惦记着您,这次是从网上找到您来看病的。”听到她的这番话我很感动,而当时我仅仅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后来,我在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的一本著作里读到一句话,“也许我们常常无法去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关爱和仁慈的心来做些小事”,非常有同感,也许医生和患者的缘就是结在这样一些看似细小却又温暖的小事中的。

二 读书之悟

有人说学医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要死记硬背好多的医学著作,而我一直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关于本科生的读书,我的体会是要把基础和临床的书融会贯通地读。比如外科学中的门静脉高压症章节,重点是理解发病机制的前向、后向和液态递质紊乱学说。而要理解这些学说,就必须熟知诸如肝脏解剖、组织胚胎、病理解剖及药理等基础医学知识。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做支撑,等到学习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时,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比较清楚,也易学易记了。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学习临床章节的时候一定要系统预习或回顾相关基础医学知识。而在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阶段,我的体会是应该结合临床实践,系统通读本专业的各种经典著作,并且一定要延伸到二级和三级学科,同时坚持每天读国内外最新文献的习惯。这个阶段的医教研工作一般比较忙,因而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有目的性和有选择性地读书,日积月累之后理论素养必将稳步提高。

三 临床技能提升

对每个年轻医生而言,尽快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水平可能是最大的愿望。怀着这个梦想,2004年我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攻读肝移植专业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师承我国成人活体肝移植开拓者严律南教授。华西博士培养的特色非常鲜明,就是非常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博士生除了开展研究之外,要求毕业前必须在科里完成半年的总住院医师训练,能够独立胜任本专业常见病的手术,且熟悉高精尖手术的要点。当时肝移植手术量很大,老师们稳准快巧的手术技术风格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在临床上学习。记得为了打好深部手术结,每天回宿舍要反复练习很多次,直到双手麻木为止。老师们一些独到的手法有时速度很快,就拍下视频,回家之后仔细研究和模仿练习。经过这样不懈的苦练,我手术操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对后来我的整个外科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自主开展临床肝移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临床经验积累

对于所有医生而言,临床经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最有教育意义的往往是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记得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讲过一个故事:他在德国做住院医生的时候,给一位女性患者做了他外科生涯的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尽管当时手术很成功,但不幸的是术后第三天病人就去世了。之后他的导师教育他说:“记住她不仅是一名阑尾炎患者,更重要的她是孩子的妈妈”,这个病例的教训和老师的教导让裘老终身受教。当然疾病和人体的差异性千变万化,在临床上绝对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医生应该尽力将犯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博士毕业后我一直在第二医院普外科工作,得到了张有成、李玉民和寇治民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我总结出医生有三类错误不能犯,并以此经常警醒自己。一是原则性错误,如把本不该做的手术做了;二是低级错误,如把手术纱布落在病人肚子里;三是重复性错误,如同样的手术并发症反复发生。正因为对每一个病人和疾病常怀如履薄冰般的敬畏,我负责的医疗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一直很低。

五 对临床创新的认识

近十年来,临床医学在精准化、个体化和微创化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许多传统上认为只有开刀才能做的手术,已逐渐被腔镜、内镜及手术机器人所替代。许多经验性的内科药物治疗,已逐渐被基于基因测序、靶蛋白检测、血药浓度测定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所替代。比如,我们在国际上较早提出的个体化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方案,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另外,现在的医生不仅可通过微信观看国内外专家手术直播来提升手术水平,也可通过学习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在线交流等方式及时更新诊治思路,甚至诸如CT、核磁、病理的阅片已可在人工智能辅助下高效完成。因而,在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技术创新和临床研究已成为医生学术生命绽放的源泉。

六 对基础研究的认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2019年,我国学者和医生在CNS主刊上发表了150余篇生命医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占到我国当年总发文量的50%左右。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学者和医生第一时间在世界上公布了病毒的全长基因测序、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病毒致病蛋白晶体结构和药物筛选等研究结果,为全世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大学附属医院已成为我国实施全链条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之一。记得我曾和研究生们讨论过学术研究如何才能达到CNS主刊水平的问题,最后大家一致意见是首先要有一流的生物医学技术平台和发表过CNS主刊的高水平人才。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院引进了耶鲁大学博士后孙辉,他是我校生科院03级本科生,曾在Cell主刊和Nature子刊发表过高水平成果。孙辉教授的加盟无疑为我院追赶世界生物医学前沿开了很好的头。总之,在世界生命医学科技革命高歌猛进的浪潮下,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只有原始创新的根扎深了,临床研究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从医20年的一点感悟,深知才薄智浅,疏漏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想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来和大家共勉:“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焦作义: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兼校医院院长,甘肃省领军人才,曾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和甘肃省青年科技奖。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