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義教授:一名醫生的成長感悟

焦作義教授:一名醫生的成長感悟 | 治學大家談

一名醫生的成長感悟

近期,全國各地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國正處於抗擊疫情蔓延的關鍵階段,教育部和學校適時做出了推遲開學的決定。同學們在家抗擊疫情的同時,學校專門設立了“治學大家談”欄目,為大家在特殊時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我是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一名從醫20年的外科醫生,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長感悟。

一 從醫之緣

我和醫學比較有緣。小時候在家鄉縣醫院大院中長大,從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1994年我考入了蘭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1999年畢業留校在第一醫院普外科工作。在這裡有幸遇到了李玉民、曹農和苟長征等老師,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開始了臨床生涯。當時工作非常忙,但能和病人經常在一起,且每天都能有新的臨床收穫,所以感覺也很充實,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起一些曾經服務過的病人。2019年底,有一位隴南來的阿姨到第二醫院找我看病,一見面她就說到:“焦醫生,您17年前在蘭大一院給我做過直腸癌手術,救了我的命,這麼多年了我和家人一直惦記著您,這次是從網上找到您來看病的。”聽到她的這番話我很感動,而當時我僅僅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醫生,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後來,我在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的一本著作裡讀到一句話,“也許我們常常無法去做偉大的事,但可以用偉大的關愛和仁慈的心來做些小事”,非常有同感,也許醫生和患者的緣就是結在這樣一些看似細小卻又溫暖的小事中的。

二 讀書之悟

有人說學醫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要死記硬背好多的醫學著作,而我一直不太贊同這種觀點。關於本科生的讀書,我的體會是要把基礎和臨床的書融會貫通地讀。比如外科學中的門靜脈高壓症章節,重點是理解發病機制的前向、後向和液態遞質紊亂學說。而要理解這些學說,就必須熟知諸如肝臟解剖、組織胚胎、病理解剖及藥理等基礎醫學知識。有了這些理論基礎做支撐,等到學習門脈高壓症臨床表現及診斷治療時,內在的邏輯關係就比較清楚,也易學易記了。所以,我經常鼓勵學生在學習臨床章節的時候一定要系統預習或回顧相關基礎醫學知識。而在住院醫生和主治醫生階段,我的體會是應該結合臨床實踐,系統通讀本專業的各種經典著作,並且一定要延伸到二級和三級學科,同時堅持每天讀國內外最新文獻的習慣。這個階段的醫教研工作一般比較忙,因而要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工作之餘的碎片化時間,有目的性和有選擇性地讀書,日積月累之後理論素養必將穩步提高。

三 臨床技能提升

對每個年輕醫生而言,儘快提高自己的臨床技能水平可能是最大的願望。懷著這個夢想,2004年我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攻讀肝移植專業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師承我國成人活體肝移植開拓者嚴律南教授。華西博士培養的特色非常鮮明,就是非常注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博士生除了開展研究之外,要求畢業前必須在科裡完成半年的總住院醫師訓練,能夠獨立勝任本專業常見病的手術,且熟悉高精尖手術的要點。當時肝移植手術量很大,老師們穩準快巧的手術技術風格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臨床上學習。記得為了打好深部手術結,每天回宿舍要反覆練習很多次,直到雙手麻木為止。老師們一些獨到的手法有時速度很快,就拍下視頻,回家之後仔細研究和模仿練習。經過這樣不懈的苦練,我手術操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這對後來我的整個外科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後來自主開展臨床肝移植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 臨床經驗積累

對於所有醫生而言,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最有教育意義的往往是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記得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講過一個故事:他在德國做住院醫生的時候,給一位女性患者做了他外科生涯的第一例闌尾炎手術,儘管當時手術很成功,但不幸的是術後第三天病人就去世了。之後他的導師教育他說:“記住她不僅是一名闌尾炎患者,更重要的她是孩子的媽媽”,這個病例的教訓和老師的教導讓裘老終身受教。當然疾病和人體的差異性千變萬化,在臨床上絕對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醫生應該盡力將犯錯誤的概率降到最低。博士畢業後我一直在第二醫院普外科工作,得到了張有成、李玉民和寇治民教授的指導和幫助。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我總結出醫生有三類錯誤不能犯,並以此經常警醒自己。一是原則性錯誤,如把本不該做的手術做了;二是低級錯誤,如把手術紗布落在病人肚子裡;三是重複性錯誤,如同樣的手術併發症反覆發生。正因為對每一個病人和疾病常懷如履薄冰般的敬畏,我負責的醫療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一直很低。

五 對臨床創新的認識

近十年來,臨床醫學在精準化、個體化和微創化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步。許多傳統上認為只有開刀才能做的手術,已逐漸被腔鏡、內鏡及手術機器人所替代。許多經驗性的內科藥物治療,已逐漸被基於基因測序、靶蛋白檢測、血藥濃度測定的個體化藥物治療所替代。比如,我們在國際上較早提出的個體化小劑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核苷類似物預防肝移植術後乙型肝炎復發方案,就得到了廣泛認可。另外,現在的醫生不僅可通過微信觀看國內外專家手術直播來提升手術水平,也可通過學習國內外最新文獻和在線交流等方式及時更新診治思路,甚至諸如CT、核磁、病理的閱片已可在人工智能輔助下高效完成。因而,在信息和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技術創新和臨床研究已成為醫生學術生命綻放的源泉。

六 對基礎研究的認識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已前移到基礎研究。2019年,我國學者和醫生在CNS主刊上發表了150餘篇生命醫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成果,佔到我國當年總髮文量的50%左右。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學者和醫生第一時間在世界上公佈了病毒的全長基因測序、臨床流行病學分析、病毒致病蛋白晶體結構和藥物篩選等研究結果,為全世界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表明大學附屬醫院已成為我國實施全鏈條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之一。記得我曾和研究生們討論過學術研究如何才能達到CNS主刊水平的問題,最後大家一致意見是首先要有一流的生物醫學技術平臺和發表過CNS主刊的高水平人才。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院引進了耶魯大學博士後孫輝,他是我校生科院03級本科生,曾在Cell主刊和Nature子刊發表過高水平成果。孫輝教授的加盟無疑為我院追趕世界生物醫學前沿開了很好的頭。總之,在世界生命醫學科技革命高歌猛進的浪潮下,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應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因為只有原始創新的根扎深了,臨床研究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以上是我從醫20年的一點感悟,深知才薄智淺,疏漏難免,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最後,我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來和大家共勉:“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焦作義:主任醫師、教授、博導,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兼校醫院院長,甘肅省領軍人才,曾獲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和甘肅省青年科技獎。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