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一種怎麼的傳奇經歷?

熊掌大人


縱觀華夏五千年曆史,文臣良將幾乎多到數不勝數。在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時期,曾出現過一位十分傳奇的內閣首輔,就算是放眼古今,其都是難得的人中龍鳳,令人仰慕又敬重不已。

▲商輅雕像

他的名字叫做商輅(lù)。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商輅生於浙江淳安一戶普通人家,自幼聰敏機警,很小就能吟詩作對,後來更是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一直被鄉間的人們視為“神童”。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商輅順利通過鄉試,並取得鄉試第一名的佳績,成為當年的解元,為此聲名遠揚。時隔十年,他再次參考,又在會試中奪得第一,成為當年的會元。中了會元以後,商輅意氣風發,次年在殿試中被皇帝欽點為頭名狀元。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就這樣,商輅不聲不響就做到了“連中三元”。很多朋友或許會好奇,“連中三元”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呢?事實上,自大明王朝開國以來,僅有黃觀一人做到,商輅這是第二名,而在整個科舉史上,一共也就14人得以享受這份榮耀。畢竟在那個時代,想要“三元及第”,就需要真正的硬實力,不僅文章內容要寫得好、寫得有深度,關鍵還要能符合皇帝的口味。

當商輅“連中三元”的消息傳開後,朝野上下一片震驚,畢竟他是大明王朝第二個這樣的天才。事實上,當黃觀被明成祖朱棣從登科錄上除名後,商輅甚至可以算是大明僅有的一個“三元及第”的賢才。很快,商輅就被朝廷任命為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負責修訂書籍、草擬詔書等工作。不久,因為他在任職中表現出色,又被派往東閣“實習”,這裡是歷代大學士的搖籃。因為商輅儀表堂堂、行事端正,所以又被明英宗朱祁鎮特意選拔為展書官。

▲“土木堡之變”軍事路線圖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為避免朝廷動盪,商輅和于謙等人一起上書太后,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這便是後來的景泰帝,商輅也得以進入內閣。由於當時形勢危急,京師覆滅就在頃刻之間,有大臣提出南遷,然而商輅和于謙等人卻堅決主張和敵軍決一死戰。後來在他們的堅持下,朱祁鈺同意頑強抵抗,明軍終於在“京師保衛戰”中獲勝。

▲明代宗朱祁鈺劇照

擔任閣臣期間,商輅非常注重土地分配問題。他認為邊關之所以頻頻告急,就是因為那裡的百姓沒有屬於自己的田地。明太祖打下江山以後,很多規矩都沿襲元朝,然而在土地分配問題上,不但沿用舊規,而且在皇親國戚的領地問題上比元朝更為隨意,當時的皇田幾乎遍佈全國,再加上官吏們又不敢管,導致王府兼併周圍百姓土地的情況愈發嚴重。皇田的擴大,導致大量糧食流入王公權貴的糧倉,朝廷在對外用兵時甚至沒有足夠的軍糧配備。

作為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商輅上書冒死進諫,可惜明憲宗卻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加上在此之前,商輅曾多次上書勸諫朝廷裁撤西廠,結果沒過多久又在宦官的攛掇下再次建立起來。商輅與奸佞之人鬥爭了一輩子,已經年老體衰、有心無力,不願意和他們同朝為臣,所以憤然辭官、歸隱家鄉。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商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太傅,諡號“文毅”。

▲明憲宗朱見深畫像

客觀地說,很少有人能像商輅一樣獲得這樣“三元及第”的榮譽,也很少能有人能歷經三朝、出任內閣首輔而得以善終。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人們就稱讚“我朝賢佐,商公第一”。商輅用他的勤奮與智慧、忠貞與耿直、清廉與大義,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的一個神話。

《明史》


趣觀歷史


狀元難得,連中三元更難得,有何傳奇?我們且看北宋中期名相王曾。

王曾是個不世出的人才,24歲那年連中三元(即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

解試拿個第一併不難,難的是進京趕考。那年的科舉中,雲集京師參加省試的有近1萬5千人,而知貢舉陳恕特別吝惜名額,總共賜進士及第119人,錄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為示公正還專門初試一場,刷掉一大批人。初榜公佈,考生大譁,京師街頭充滿了憤怒和哀怨。有人編寫歌謠詛咒陳恕,有人雕刻陳恕的木像並塗上血扔到庭院中,還有人紮了草人題上陳恕大名,擺在大道上拿鞭子抽打。

就是在這樣嚴酷的競爭下,王曾榮獲省試第一!

而後殿試時實行“糊名考校”,即閱卷前小吏將考生姓名、籍貫用紙條糊上,只留編號,以防考官與考生串通作弊。結果殿試唱名,王曾還是第一。

這麼一個天才,深得呂蒙正、李沆及寇準、王旦的器重,還被李沆選為女婿,被寇準專門破格提拔。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央要從各地萬餘公務員中招考百名縣處級幹部,王曾力挫群雄,連贏三場,次次第一,從此牢牢刻入了一號人物和廣大同僚的腦海。

這種經歷在重文教的宋王朝裡,無疑是步入中樞的經歷和節奏。


紀巖松


商轤,明朝唯一的“連中三元。”

成績優(連中三元)、人品好(安撫流民)、學問大(詩詞文章)、官職高(內閣首輔),妥妥的人生贏家。

商轤生於浙江淳安,從小就聰慧過人。據說他可以過目不忘,讀書不計其數。

靠著老天爺賞的這碗飯,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商轤在1445年的殿試中,高中狀元。

由於他中考是第一名、高考也是第一名,再加上這次公務員考試還是第一名,所以叫“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後,商轤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並且在東閣讀書學習,成為朱祁鎮的身邊人。

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朱祁鎮被俘虜到美麗的萬里草原,朱祁鈺登基為帝。

在這個關鍵時刻,商轤被推薦進入內閣。

此後逐漸參與國家大事,由翰林侍讀、學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內閣首輔,成為大明朝的撐天棟樑。

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在處理公務之餘,還把自己的奏章、詩詞、文章整理成冊。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宋元通鑑綱目》等。



景泰年間,衛所的土地基本被周圍的土豪侵佔。

土地啊,士兵們就靠這幾畝地養家餬口。

商轤面對這種情況,就派人去各大衛所核實:張三,佔了600畝;李四,搶了3000畝。

他就下命令:打土豪分田地。將奪回來的土地,歸還給軍鎮的將士們。



有一年,開封等地遭了災荒。

沒有飯吃的農民,只能遠離家鄉去吃大戶。當饑民流竄到濟寧一帶時,都被地方幹部驅趕。

商轤知道這件事後,說:“不行啊,老百姓吃不上飯是要造反的呀。”

於是,他派人告訴饑民:“來京城吧,我給你們土地種。”

饑民從此到了京城附近,耕種閒置土地、領取救助糧食,生活從此安定。

這一件事,商轤活人無數。


溫乎


來個連中六元的~

古代科舉考試,縣試、府試、院試第一名為“案首”,俗稱“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即“大三元”,六次考試均為第一名即為“六元及第”,俗稱“連中六元”。

連中六元的考生自打科舉制度形成以來,只有兩個考生獲此殊榮,一個是明朝考生黃觀,另一個就是清朝的錢棨[qǐ]。

錢棨本名叫錢起,字振威,號湘舲,因與唐朝詩人錢起重名,後來更名為錢棨,江蘇蘇州長洲縣人。

錢棨出身書香門第,曾祖父錢中諧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召試博學鴻詞科,錢中諧位列一甲第十四名,後參與纂修《明史》。

錢棨完成了五次科舉考試,排名均在第一,他參加最後一次考試——殿試的時候,卻無緣第一名,排名為第十名。

一次偶然的機會,皇帝親自幹預之下,錢棨竟被改為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七十歲的時候,清朝尚沒有連中大三元的狀元郎,老皇帝覺得很遺憾。

發出感慨:“我大清立國一百餘年,尚無連中三元者,很遺憾,我這輩子也許看不到了!”

主考官馬上安慰老皇帝說:“本次殿試,考生錢棨、秦承業兩人已經連中解元、會元,此次殿試,極有可能產生連中三元的狀元。”

乾隆帝大喜,連連打聽這兩個考生的相關信息。

殿試結束,乾隆帝首先把考生錢棨的試卷抽出來,簡單看了看,就把本來是第十名的錢棨欽定為第一名。

而殿試第一名的考生秦承業可慘了,本來他才是連中六元的狀元郎,可惜因為祖先有個叫秦檜的,惹得老皇帝厭惡至極,錢棨因此撿了個大便宜。

乾隆皇帝特作《三元詩》一首:“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墩。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著。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慶祝這件大喜事。

皇帝親自祝賀錢棨,滿朝文武紛紛題詩祝賀,“和者數百家,”錢棨同學別提有多麼光榮了。

錢棨最初任職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1792年)任職順天鄉試同考官,上書房行走,擔負著教育皇子的重任。

乾隆五十八年(1799年),錢棨任右贊善、廣東鄉試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任侍讀、起居注官。

當時權臣和珅拉攏錢棨為自己所用,但是錢棨拒絕拜在和珅門下,遭遇和珅的報復。乾隆帝聽信和珅一面之詞,以“曠職”罪名將錢棨停職留用。

和珅“跌倒”之後,錢棨被嘉慶皇帝重新啟用,升職為禮部侍郎。

嘉慶四年(1799年)錢棨到雲南任主管教育的官員,因水土不服,死於任內。


漢周讀書


【文藏來答】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金字塔上的頂尖人物,科舉每三年一次,天下讀書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取狀元有多難可想而知。然而,還有一種比狀元更牛更稀缺的神奇物種存在——三元及第。即在科舉考試的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拿到第一名,集解元、會元、狀元這“三元”於一身,又稱“連中三元”。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間,三元及第者只有十五位(不含兩位武三元),這才是真正的鳳毛麟角。而北宋時期的馮京(字當世),就是這十五位超級學霸中的一員,並且他的經歷更富有傳奇色彩。

連中三元,名動天下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僅二十八歲的馮京,在汴梁城創下連中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的科舉神話,以“三魁天下元”之名笑傲朝野,一時風光無限。

馮京不僅學習好,而且長得帥!馮京有多帥?據與馮京同時代的北宋詩人孫升記載“(馮京)美髯而長”,也就是說馮京既有古代帥哥標配的美髯,而且長生玉立。此後還有北宋學子稱“若馮當世(馮京字當世)、沈文通(沈遘字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

馮京與沈遘(gòu)是同一科的狀元和榜眼。關於狀元之位,兩人還有一段淵源。馮京二十八歲,沈遘(他叔就是北宋科學家沈括)二十四歲,二人皆是才貌雙全的青年俊傑。只不過,沈遘的運氣比馮京稍微差了一丟丟。在殿試的時候,本來中狀元的應該是沈遘,但當時沈遘已經擔任了太廟齋郎(一種官職),皇上和大臣們覺得沈遘本身已佔優勢,就把狀元之名給了馮京,而沈遘成了第二名榜眼。

榜下捉婿,遭遇“搶”婚

年紀輕輕,連中三元,馮京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作為一名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學霸,馮京也愁啊!愁啥?長得太帥,學習太好,人太聰明,被太多白富美暗戀,難道不是一種煩惱嗎?

在有著“榜下捉婿”優良傳統的大宋,中狀元還未婚的大帥哥馮京,在達官貴人的眼裡自然成了香(好)餑(女)餑(婿)。

馮京高中三元的消息一經傳開,外戚張堯佐(張貴妃的伯父)就企圖先下手為強。馮京被張堯佐的家僕簇擁到張府,張堯佐不由分說就給馮京圍上一條金帶,說:我侄女嫁給了皇上,但我還有個女兒,我想把她許配給你。並且謊稱這是皇帝授意的。張堯佐不但好酒好肉伺候著馮京,還拿出豐厚的嫁妝目錄給他看。

然而但是可是……在這麼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馮京竟然笑眯眯地堅決推辭了。馮京說:謝張大人美意,可我早與王家千金有婚約了。其實,馮京身為連中三元的天下文魁,自然不想摻和到外戚之家的政治漩渦中去。馮京所說的王家千金,身份也大有來頭,是兵部郎中、三司判官王絲的千金。而王小姐的哥哥正是馮京的同年(同科進士),顯然王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喜憂參半,婚事一波三折

人生四大喜事,馮京在二十八歲那年一下佔了倆,先是金榜題名,緊接著就與王家千金完婚,簡直就是人生贏家。但天有不測風雲,雖然之前就險些被外戚張堯佐搶去做女婿,但接下來馮京的婚事那才叫一波三折。

馮京與王小姐舉案齊眉的日子剛開始,誰想王小姐紅顏薄命,第二年就去世了。

恢復單聲狗身份的馮京,很快又被參知政事(副宰相)富弼瞄上。富弼見馮京年少英才,又相貌堂堂,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

然而,當幸福生活再度向馮京招手的時候,命名又跟他開起了玩笑。結婚第二年,這位富小姐也撒手人寰了。馮京又成了孤零零的單身狗。

此時已升為宰相的岳父大人富弼,還是很看好馮京的,於是再度把另一個女兒嫁個他。在古代,姐姐死後,妹妹嫁於同一人的事情並不罕見。好在這次馮京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富家二小姐身體健康,不但能在仕途上給與他很大助力,最重要的是還能與他白頭偕老。

後來馮京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成為古代狀元裡少有的能成大器者,更為後世留下了“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話。


文藏


所謂連中三元就是指古代的科舉考試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種等級的考試中都得了第一名。下面具體說說三級考試都指的什麼;




古代的科舉考試等級很多,首先你在府,州,縣基層開始,叫童試,考中的人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然後再高一級的是在省城考試,參加的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的人叫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的是會試,在禮部舉行,參加考試的人是舉人,考中了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最後就是殿試了,參加的都是貢士,在紫禁城保和殿舉行,考中了就是進士,第一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所以連中三元很難,首先你得有才高八斗的學識,其次還得有堅強的意志,健康的體魄,最後還得靠點運氣才能連中三元。所以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數也不多,不算武三元,才有16個文三元。

唐朝的;張又新、武羽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可、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代的;錢栔、陳繼昌


其實連中三元的這些人中是不是出名的不是很多,所以說連中三元不見得能真正成才,很多連中三元的都編書去了。像大家知道的明朝張居正只是進士,不一樣權傾朝野,中興明朝。看來連中三元確實厲害,但不代表一定有治國的才能。


楚風說歷史


那天跟幾個朋友一塊喝酒。買了三瓶白的,老村長的。

那幾天搞活動,就是瓶蓋裡有優惠券或者最高一百元現金。

然後我買三瓶老村長,每個瓶蓋都摳出一塊錢。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在古代連中三元是一種怎麼的傳奇經歷?在古代連中三元確實是一種十分少見的傳奇。也是實力和運氣的巧妙的結合。說明這個人十分聰明,飽讀詩書。運氣也出奇地好,因為連中三元的概率無疑是十分少見的。可謂鳳毛麟角。說明這個書生不但是是個天才。而且是個少見的奇才了。運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