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后,只是哭泣了一下,为什么听闻张苞去世却吐血晕倒?

矫瑞


演义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可谓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智慧与谋略,近乎于妖。

诸葛亮既然已经被演义吹上了天,可六次北伐,次次皆是铩羽而归,这不免有损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所以,演义就给诸葛亮找到了各种理由来证明,诸葛亮六次北伐,次次失败,并非诸葛亮之过,而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诸葛亮总共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赵云和张苞分别死于第一次北伐之后,和第二次北伐时。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最后归咎到了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退守汉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为下次北伐做准备。

建兴六年秋九月,东吴陆逊大破曹魏都督曹休于石亭,曹休随后病死。吴军准备继续北伐,遣使蜀汉,请兵一同伐魏。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一切安排妥当,大宴诸将,准备出师。宴会之上,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庭前松树折断。众将见状大惊,诸葛亮随即占了一课,算出“此风主损一大将!”

众将还不信,继续饮酒,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突然请求拜见诸葛亮。

孔明闻报大惊,掷杯于地说道:“子龙休矣!”诸葛亮此时已经料到赵云去世了。等赵统、赵广入内拜哭,告诉诸葛亮赵云病重而死时,诸葛亮这才“跌足而哭”,并说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赵云之死,诸葛亮还是很伤心的,那为什么诸葛亮这时候不吐血晕倒呢?当然不能吐血晕倒了,如果这个样子的话,那故事就没法往下写了。诸葛亮病倒了,还怎么二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二出祁山,就因为赵云之死,诸葛亮病倒,还没发兵就失败了?这就有点太扯了。所以,只能让诸葛亮悲伤痛哭一顿,然后化悲痛为力量,率领蜀汉精锐之师,继续狂抽曹魏主帅司马懿和曹魏大军。

而且,这么安排,顺便又吹捧了一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宴会上简单的一个风折松树,诸葛亮都能算出来要损一员大将,诸葛亮果真神人也!至于赵云年老体衰,诸葛亮早已经做好了赵云去世的准备,所以,才仅仅是跌足而哭。按照人之常情是这样,但这在演义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毕竟文学是生活的升华。罗贯中老先生为了赞诸葛亮,也是不遗余力了。

理解了诸葛亮听闻赵云去世,只是痛哭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安排诸葛亮听闻张苞去世,吐血晕倒了。

张苞去世,就是在赵云去世后的第二次出祁山北伐曹魏之时。

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破了阴平、武都两城。同时,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率军,前后夹击救援阴平、武都的魏将郭淮、孙礼军。两下夹攻之下,魏军大败,郭淮、孙礼二人弃马爬山逃走。张苞看到了,策马急追。

罗贯中下手够狠呀,这就是要整死张苞的节奏。郭淮、孙礼都弃马徒步爬山了,张苞还快马加鞭追赶。后果么,自然也很感人,张苞“连人带马,跌入涧内”,跌破了头。张苞不但摔了一个脑震荡,估计还伴有颅内出血,脑水肿了。

诸葛亮立刻派人护送张苞回成都养伤。之后,诸葛亮又使用诱敌计,大破司马懿、张郃、戴陵主力大军,还差点袭取了司马懿的大营。诸葛亮大胜,正准备起兵继续进攻,成都突然送来消息,说张苞身死。

演义原文说,“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嗯,吐血了,昏绝了,“自此(诸葛亮)得病卧床不起”,众将也被诸葛亮对张苞的情义给感动的不要不要的。诸葛亮多么的有情有义呀,这咋就跟赵云这个老战友死时不一样了呢!

这还用说么,诸葛亮病了。虽然前面蜀军节节胜利,大有横扫曹魏之势,但是诸葛亮病了,病了……总不能不让人养病吧,这也太没人情味了吧。所以,诸葛亮说:“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

然后么,诸葛亮又把司马懿当猴耍了一次,等到诸葛亮已经回到汉中了,司马懿才察觉。司马懿还感叹:“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

虽然二出祁山伐魏,没有胜利,但是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却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变得更加的有情有义,料事如神,连司马懿都佩服到五体投地,赞叹不已。罗贯中老先生,足以被称为罗大师了,牛呀。

至于张苞是新一代将领,代表的是蜀汉未来,诸葛亮听闻张苞死去,为蜀汉担忧,才激动到吐血昏绝。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并非主要原因。蜀汉后期,其实并不缺乏优秀将领,只是缺乏可以开疆拓土的灵魂人物而已。

了解了演义中,赵云去世和张苞去世的始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听闻赵云去世,仅仅是痛哭,而张苞去世却要吐血昏绝了。

赵云死,不能耽误诸葛亮二出祁山北伐曹魏,所以,只能哭;而张苞死,是要为诸葛亮找一个北伐退兵的理由,所以,只有诸葛亮吐血昏绝,才会生病。诸葛亮生病了,就可以理由充分的退兵了。北伐虽然没有成功,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呀。


奕天读历史


赵云的死,诸葛亮大哭,哭的是兄弟之情,同僚之情,曾经的患难与共之情,相处数十年之情。张苞的死,诸葛亮口吐鲜血,更多的是对于蜀中未来的担忧,对于自己北伐事业的担忧。所以说这两者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

先来说赵云,赵云跟随刘备数十年,在蜀中可以说赵云算是资历最老的一批了,赵云和诸葛亮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患难与共。这两个人虽然关系不至于那么好,但是毕竟是同生共死过来的,所以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当赵云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大哭,那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是仅仅只是伤心大哭,为什么没有像得知张苞死后那样口吐鲜血呢?因为很简单,诸葛亮早有准备,赵云是寿终正寝,老死的,对于赵云这样的一个年纪,诸葛亮是早就做好了赵云去世的准备了。而赵云这个年纪对于蜀中的未来来说,可以说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是张苞却完全不同,张苞作为张飞的儿子,在蜀中可以说本来地位就很高,而且张苞自己也非常的争气,可以说在蜀中年轻一代中间,算是最出类拔萃的了,可以说蜀中未来的天下就是要靠这一批年轻人的,而张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所以说诸葛亮几乎是把蜀中未来都放在了张苞这一代人身上的。

但是张苞却在诸葛亮二出祁山的时候受了伤,追击敌人的时候掉下了涧里,之后被诸葛亮送回成都养伤,但是不久就死了,诸葛亮得知张苞死后也是大吐鲜血。诸葛亮吐血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对于蜀中的担忧,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以说在蜀国后期真的是无人可用了,其实在诸葛亮时期就已经是显现出这种情况了,所以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是急的吐血,而不是像得知赵云的死是伤心的哭。


中国历史研究所


赵云死了,诸葛亮“跌足而哭”;张苞死了,诸葛亮“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显然,张苞之死,更是触痛了诸葛亮。

似乎张苞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分量,要远远超过赵云,这是为何呢?



一则,死亡年龄不同。

赵云死于二次北伐之前,当时赵云年已古稀,随时都可能去见先帝,这个诸葛亮心里有数。

就在赵云之死前几天,诸葛亮与几位将领正在府中议事,突然平地刮起一阵妖风,吹断了门前一颗松树,诸葛亮掐指一算,大叫一声不好,此主折一员大将。

然而诸葛亮毕竟功力有限,他只能算出有大将要死,但至于要死的人是谁他算不出来,所以整个上午,诸葛亮战战兢兢,心绪不宁的。

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人大哭,诸葛亮赶忙跑了出去,发现是赵云的两个儿子,披麻戴孝的,这下子,诸葛亮全明白了,是赵云死了,于是“跌足而哭”。


赵云之死,诸葛亮有预期,何况赵云乃寿终正寝,活了七十多岁了,够本了!所以诸葛亮象征性哭了两声,内心并不十分悲伤。

但张苞之死就不同了。张苞死于二次北伐之时,当时张苞骑马追击敌人,不慎马失前蹄,连人带马坠入山涧之中,众人赶忙救起,发现张苞受伤严重,但尚有鼻息。

后来,张苞被人送到了成都,找明医救治,但张苞五脏受损,就算神仙也治不好了,当噩耗传到诸葛亮耳边之时,诸葛亮哭的吐血,昏倒于地,精神受到极大创伤,以至于一病不起,最后只得宣布退兵,第二次北伐功亏一篑。

张苞乃蜀国最优秀的青年将领,是诸葛亮最为看好的,也是最为倚重的青年才俊,他代表着蜀国未来的希望,张苞一死,似乎蜀国的希望没了,诸葛亮能不伤心吗!



二则,二人作用不同。

赵云至始至终是个保镖,负责刘备一家老小的人身安危,当年,赵云七进七出,救了甘夫人和阿斗,可谓大功一件,后来赵云又上演了一出跨江截阿斗。

可以说,赵云一生与阿斗有磨不开的关系,他因救阿斗而成名,也因救阿斗,得了一个杂牌将军的称号,仅此而已。

刘备给赵云的定位就是个保镖,所以赵云极少有带兵打仗的机会,人才只有在历练中才能成长,大将更是如此,只有在一次次的指挥作战,一次次的带头拼杀之中,才能积累经验,提升信心,积攒名望。

而一身是胆的赵云没有这个机会,他一生都只是个保镖,当年,刘备进攻西川,遇到了硬茬子马超,刘备放着身边的赵云不用,远远地调来了张飞,赵云连替补都没混上,可以说相当可悲了!


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赵云已经年纪大了,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年华,所以只能干些杂活了!

但张苞不同,他是张飞的儿子,有勇有谋,还不爱喝酒,可以说张飞的优点他都有,张飞的缺点他一概没有,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自然很受诸葛亮的器重。

所以,张苞之死,诸葛亮如此痛彻心扉!


一半秋色


这个可不是诸葛亮亲疏有别,而是赵云之死诸葛亮早有预期,而张苞死的突然,对诸葛亮打击太大。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张苞去世时诸葛亮确实表现不同。

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特意设宴大会众将,商议出师北伐事宜。恰在此时,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赶来,送来了赵云去世的噩耗。诸葛亮知道以后跌足而哭。

而张苞则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先命姜维取武都,王平取阴平,然后又以伏兵击破来援的郭淮、孙礼二将。郭淮、孙礼大败以后弃马爬山而逃,张苞前去追赶,不料马失前蹄,连人带马掉入山涧,跌破了头。诸葛亮命人送他回成都治病,但是最终张苞伤重不治而死。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大哭吐血,昏绝于地。

诸葛亮两次得到噩耗,表现差异巨大,主要是因为第一已经有了心理预期,而第二次则事发突然。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赵云年事已高,所以开始没有给他安排任务。是赵云再三请战,才让他当了先锋。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虽然时间间隔不长,但是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出兵事宜时,赵云并未在场,显然此时他的身体状态不佳,因此在家休息。否则按照他的脾气,肯定还是会到场,并且主动请战。

菏泽也可以从下文得到验证,根据赵统、赵广所述,赵云是病重而死。既然是病重而死,肯定不是病了一两天,而且病的不轻。按照赵云的年纪,得了重病本身非常凶险,诸葛亮肯定也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听到噩耗时不至于太伤心。

而张苞情况不同,张苞此时是蜀军中新生代里的中坚力量,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诸葛亮有意对他和关兴加以培养,以便日后大用。张苞受伤以后诸葛亮也没想到伤势会这么重,所以并没有心理预期。

而且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自诸葛亮平南以后,马超、赵云等人先后去世,此时对于他来说每一个大将都是宝贵的,突然听到凶信心痛又损一员大将,自然难以承受,吐血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经远


张苞是张飞之子,也是刘备攻打夷陵之战的得力干将,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也是勇挡一面,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

而赵云生来就是英雄好杰,一辈子征战沙场,擅长骑兵作战,冲锋陷阵,永不可挡,与任何大将相争,都不逊色。若不是刘备根基太薄,赵云会有更大的作为。


赵云死的时候,诸葛亮的反应很冷淡,只是哭泣了一下;而当张苞死的时候,诸葛亮却哭得吐血。诸葛亮之所以对于赵云与张苞之死的反应不一样,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张苞很年轻,代表着蜀国的未来,赵云年纪大了,去世属正常情况。

赵云去世的时候,年纪已过6旬,相比在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寿命在40岁左右,赵云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对于同时期的诸葛亮来说,赵云的去世是早就预想得到的,也是内心中可以接受的。

而张苞不一样,他很年轻,正是为蜀汉建功立业的时候。就因为追赶魏兵时,一时大意,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他的死亡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属于意料之外,伤痛,会更重上几分。


二、张苞是非正常死亡,他是二代蜀国武将,诸葛亮与他父亲同辈,看着他长大,等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更大。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张苞是跌入涧内才死亡的,是非正常死亡,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本来就让世人会觉得更加不忍。

再加上张苞的出身,是二代蜀国武将,与诸葛亮的关系很近,可以说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孩子,情分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对后代总是会有更多的怜惜,让我们更愿意把精力用来培养他们,看着他们成长,张苞对于诸葛亮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可是张苞意外死亡,毁灭了诸葛亮的期待,这种伤痛会更痛。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张苞的死,才会痛苦的吐血。


三、张苞本来是刘备和诸葛亮留给刘禅以后用的大将,他死了,让诸葛亮格外伤心。

在北伐时,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属于勉强支撑。他之所以想急着北伐,是想为蜀汉的未来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完成刘备的遗愿,匡扶汉室。而张苞,是刘备和诸葛亮都信任的二代武将,是他们准备重点培养,准备给刘禅留下来用的大将。

正因为诸葛亮对张苞的未来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他辅佐刘禅,振兴汉室,张苞的意外死亡,影响了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布局。

正是因为这个意外,只留下诸葛亮苟延残喘,为蜀汉鞠躬尽瘁。张苞的死,不只是对诸葛亮、对蜀汉都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如果张苞活着,未来他将是辅佐刘禅的国之柱石,他的意外死亡,才让诸葛亮如此心痛。


昊阳闲看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不禁让人想起那个时期的众多名将,比如吕布、赵云、 张飞、韦、关羽等等。其中的赵云也是三国之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赵云到死之时也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但他称的上是唯一一个最后的结局是比较好的人。公元229年,年迈的赵云因病去世,诸葛亮知道后大哭道:“子龙去世,我损失了一条臂膀啊!”

祸不单行,也是同年夏天,诸葛亮攻打祁山,张飞的儿子张苞作为前锋主将。是役,张苞立功心切,对敌军穷追不舍,谁知一不小心掉进了山崖,摔成了重伤。诸葛亮连忙命人将奄奄一息的张苞送医救治,无奈由于伤势过重而无力回天,最后张苞还是一命呜呼。诸葛亮听到这个噩耗后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会更是口中狂喷鲜血,昏厥了过去。

有了对比就有伤害,按理说赵云和诸葛亮是同一辈份的交情,而张苞只是后辈,为何诸葛亮得知张苞死讯口吐鲜血,而对赵云之死反而反应没那么激烈呢?

赵云年事已高,诸葛孔明早有心里准备

在诸葛亮准备北伐之前,赵云突然病逝,诸葛亮叹息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

赵云一共为刘备征战了三十年,早已年迈体弱,战斗力已大幅减退,不复当年之勇。说句不好听的,再过些时日都成老不死了。再加上赵云虽然戎马一生,经历过大小无数战役,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得以在家中躺在床上逝去,对于一个终日在刀口舔血的武将来说,已是最好的结果了。所以赵云之死其实和寿终正寝差不多,在心理上更容易被人接受一点。

而张苞则不同,正值年轻当打之年,武艺及带兵能力都不错,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要知道自从张飞那一代武将去世后,刘军陈营能带兵打仗的准领少之又少,正是如此青黄不接的时侯,张苞一死,诸葛亮手下再也可用之将,拿什么来兴复汉室?



张苞之死,让诸葛亮感到绝望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可谓诚意十足。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直想着帮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以报刘备对其赏识和知遇之恩。赵云的死,是昔日之战友逐个离开,诸葛亮也感到很难过。张苞的死,彻底绝了诸葛亮想着北伐的希望,也意味着他今生今世再也无法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了。 诸葛亮口吐鲜血一是为张苞伤心,另外也是为整个蜀汉的未来担忧。哪怕神机妙算如他,手下再无可用之将,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终归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赵云之老死在私人感情上来说,虽然难过,但是从兴复汉室上来说却是关系不大,是可以坦然接受的。而张苞是诸葛亮故人之后,又是兴复汉室之未来,加上张苞是摔落山崖致死,说难听一些就是“不得好死”。无论从私人感情上,还是从大局出发,张苞之死对诸葛亮来说是属于“惊天恶耗”,终究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诸葛亮听闻消息悲哀交加之下,吐血三升也是人之常情了。


“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

张苞骁勇善战,人称作“小张飞”,是蜀汉为数不多的栋梁之材,可以说是蜀国新一代青年将领的翘楚,是蜀汉未来的希望。但其实按正史来说,张苞是夭折,意思是未成年就死了,而且应该是死先于其父张飞的,这个从张飞死后由次子张绍继其爵位就可以看得出来。


雨霁视角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想要通过对比张苞和赵云死后诸葛亮的反应,来比较张苞和赵云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笔者想说的是,这两者并没有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件事上。(历史上张苞确实早夭,但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的描写可做参考。)

首先张苞和赵云的死法截然不同,赵云可以说是寿终正寝,而张苞则是意外死亡。赵云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备近30年,两人并没有什么矛盾,相反关系应该不错。赵云去世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我们可以注意到自从刘备打下汉中后,赵云多数在担任后勤保障任务。刘备东征时明显有留赵云在后勤保障的意思,在刘备兵败夷陵,退回永安后,赵云第一时间带人接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也有参与,在进攻失利时也是赵云亲自殿后保护中军。

赵云在这时候虽然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远不及年轻的张苞。张苞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几乎可以媲美年轻时的张飞,在诸葛亮北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可不可以说在诸葛亮心中赵云的地位不如张苞呢?在对比中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诸葛亮在得知赵云去世的消息时也是痛哭流涕啊,这已经很能说明二人的关系了。不能每死一个兄弟就让诸葛亮吐血一次吧?关羽被杀也没见刘备吐血不是?

再来说张苞,在《三国演义》中张苞和赵云一样都是建兴七年(229)去世。不同的是张苞完全是意外受伤而亡,而且是打了胜仗后,意外受伤而亡。当时是诸葛亮二出祁山,张苞和关兴等人追杀曹魏的郭淮,孙礼、张苞在追击的途中不慎跌落山涧,送回成都养伤后在成都去世。诸葛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听到张苞去世的消息吐血晕倒。

赵云的去世,诸葛亮应该早有预料,而张苞的意外却是突然的。赵云去世对于诸葛亮来讲可能是个悲伤的消息,但张苞的意外去世可以说是一个打击。当时的蜀汉非常需要像张苞这样年轻的将领来守护,诸葛亮对张苞的态度也体现了诸葛亮一心为蜀汉未来着想的悲愤心情。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导致诸葛亮吐血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有些读者纠结于正史中没有张苞这回事。张苞的故事确实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但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展现三国精彩的故事,作者适当做一些文学渲染也是正常的。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历史上没有诸葛亮为张苞吐血这件事,这只是作者为了渲染当时的气氛添加的。所以并不能拿来和赵云去世诸葛亮的反应作比较,赵云去世诸葛亮可是真的哭泣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得知赵云去世的哭泣,和得知张苞去世时的吐血晕倒,都在体现诸葛亮和他们亲如兄弟的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为国操劳,为蜀汉的未来所担忧的心情。


邓海春


赵云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五虎上将”,一生的功绩世人瞩目。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院子里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门前的树吹到了。诸葛亮一掐手指,立刻脸色大变。果然,不久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说赵云于昨晚去世了。诸葛亮当即大哭“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失一臂也”。

此后,诸葛亮北伐。在祁山大败曹军,张苞在追击魏将郭淮时,不慎摔下山崖。诸葛亮赶紧让送成都医治。不久,就传来张苞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诸葛亮听到消息,吐血晕厥过去。

赵云去世,大约七十多岁吧。而且,赵云早有病,诸葛亮曾派人探望过。人生老病死,属于正常规律。赵云虽有功,但是毕竟老了,不能与诸葛亮再并肩作战了。

张苞不一样了,是张飞的儿子。并且年轻有为,武艺高强,多次随诸葛亮阵前立功。诸葛亮一生注入心血北伐,为的是刘备的光复汉室大业。以前随诸葛亮打仗的老将多以去世,毫无疑问,张苞是他继续北伐大业的最好的后来人,他只有仰仗张苞这样的年轻将领,才能继续他的终身事业。所以张苞一死,"天不助我”诸葛亮感觉没有了希望,吐血晕厥过去了。


路遥lgy


公元229年,蜀汉仅剩的“五虎上将”赵云也撒手归西,诸葛亮北伐痛失一臂。 《三国演义》记载,赵云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厉兵秣马准备二次北伐,得到子龙逝去的噩耗之后,只是惊讶地说了一句:“子龙休矣!”,然后象征性的流了几滴眼泪。



但是在听闻张苞身亡的消息之后,孔明却是完全不同的反应:“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为什么诸葛亮会对同为国家高级武将的赵云、张苞之死“区别对待”呢?难道是他与张苞的感情远远胜过赵云? 当然不是,孔明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一直与赵云私交甚好(据说赵云的妻子还是孔明做的媒),两人相识相知数十载,因此感情绝对要比后生晚辈张苞来得深厚,之所以诸葛亮对他们的死讯会前有有着反差巨大的态度,完全是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



顺序不同

赵云与张苞固然大致卒于同一年(公元229年),但是仍然先后有序,赵云先走张苞后去,而这二人皆是蜀汉的心腹大将,失去一个尚能承受,因此诸葛亮还能在表面上故作镇静,但两个都没就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了,所以他在知晓张苞之死的时候悲伤之情便再也不能压抑,自然集中爆发了,张苞的恶讯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赵云、张苞去世的次序颠倒过来,诸葛亮先“淡定”后“激动”的表现依然不会改变。



寿命不同

赵云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人活七十古来稀”,这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相比更是这样,而且相比“五虎将”中的其余四虎,赵云的寿数也是最长的。因此赵云之死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寿终正寝,诸葛亮当然不会过于悲伤,反而在心底会为他高兴,毕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但张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死的时候年级多大,但是据他父亲张飞的年级来推断(张飞生于公元165年,卒于公元221年,而张苞逝于诸葛亮三出祁山的时候,约为公元229年,这样算下来张飞假使还活着,年级应该在六十四岁上下,张苞作为他的长子应减去二十岁),他当时应该年不过四十余岁,这个年级比诸葛亮还要小好几岁,正是一个武将风华正茂、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在这种时候他猝然离世诸葛亮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死因不同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二人的死因,但是依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赵云死于疾病: 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张苞则是因为发生了意外,而后病情加重最终不治而亡的: 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赵云毕竟已经年事已高,那个年代医疗技术也不发达,老年人得病去世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诸葛亮虽然不会明说,但是知道他重病在身之后心里早就想到了他可能命不久矣这个结果。 张苞的死则完全是一个悲剧,假如他骑马速度慢一点,亦或是小心一点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个结果,这样一想,诸葛亮又怎能不悲痛欲绝呢?

翻遍正史《三国志》也并不见对诸葛亮听说赵云、张苞死讯之后所作反应有任何描写,很有可能只是罗贯中为了故事情节更加圆满因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当不得真。


棍哥观史


赵云是三国历史上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将,不论武力值、道德品行、思想境界,他均堪称一流人物。

单论武功,赵云在三国英雄榜中位居前列,民间素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赵云骑射皆精,枪术至臻化境,胆力过人,实乃乱军中可直取上将首级的绝世虎贲。

赵云早年即弃公孙瓒转投刘备,随刘备东征西讨,屡建奇功,他不仅勇冠三军,能征善战,而且为人谦逊,从不争功摆好,自夸其能,人品极好,因此史家和民间对其评价都很高,口碑极佳。刘备曾经由衷点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

然而,对刘备和蜀汉忠心耿耿的赵云仕途并不顺利,他获得的职位和他的资历、能力、功勋、付出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说极不相称。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地位很崇高,官阶也不低,在刘备建蜀汉称帝后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上将如同后来的元帅,在军中位高权重,以关、张、赵、马、黄之排序看,赵云位居前三,位置相当重要。

但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正史记载中,赵云并未进入上将序列,只被封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等职位,和上将比,只能算二流军衔。

事实上,纵横三国沙场的赵云,在蜀军中排位不要说和关羽、张飞等元老比,也比不了马超、黄忠,就连后起之秀魏延的排名和官阶都比他靠前。

有人说真实的赵云能力一般,所谓的“三国第二武功高手”都是小说家吹嘘出来的,有拔高、夸张之嫌;检索史料,赵云似乎没有单独指挥过大兵团作战,也很少参加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此没有立过大的战功,所以没有进入上将序列;赵云勇则勇矣,但却缺乏军事家的素质,他单打独斗很少遇到对手,指挥“万人敌”则有些吃力,因此刘备大多数时间都把他当高级保镖用,很少交给他军事实权,更遑论让他指挥千军万马与敌厮杀、攻战了。

然而,赵云长期待在刘备身边,说明他的忠诚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因此被倚为心腹,领导夸他“一身是胆”,并非暗讽其骁勇寡谋,而是对他忠勇无匹的由衷赞赏。“长坂坡单骑救主(阿斗)、截江拦阿斗 ”还不能说明一切吗?令人不解的是,刘备对赵云评价如此之高,却不拿军衔和爵禄去奖赏他,有人认为刘备对赵云信之不疑、倚为肱骨,所以不需要拿那些俗不可耐的官爵待遇去安慰、笼络他,既如此,他为什么封与其更关系亲密的老铁关羽、张飞为前将军、右将军并赐假节钺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资格甚老、忠勇绝伦的赵云,落得个不被领导承认与重用的结果呢?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搜寻有关赵云的活动痕迹,确实有点难度。但是,仔细检索,还是能找到他不被领导重用的一些蛛丝马迹的。

赵云是个直性子,有话直说,口无遮拦,但并非为一己之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从古至今都很难被领导发乎内心的赏识与喜欢。南宋裴松之所篡的《云别传》记载,刘备得益州入成都后,众将士急不可耐、议论纷纷,大家都热切地期盼如何瓜分刘璋遗留在成都的房舍和肥田以及金银财宝。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追随刘皇叔杀敌建功,不就是为了这一切吗?赵云却向刘备进言道:“如今虽然我等已经全取西川,但国贼曹操仍然盘踞中原,虎视眈眈,所以现在还没到贪图安逸享乐的时候。况且益州饱经战火,百姓穷困,我们应该把田宅还给百姓,让其好好的休养生息,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夯实国力”。刘备听后深觉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赵云有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他的建言有利于西川民众,也有利于百废待兴的新生蜀汉政权。但随刘备入川的将士们又有几人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呢?又有几人愿意和赵云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大多数人追随刘备抛头洒血打天下,为的就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如今好不容易占据西川,不要官阶和田宅要什么?理想能当饭吃吗?可赵云一句提议,就把大家的美梦击碎了,大家嘴上不便说什么,心里能不恼恨他吗?众口铄金下,他还能有好吗?

后孙权遣吕蒙偷袭荆州,打了大举压上的关羽一个措手不及,遂置其兵败身死,丢了荆州。刘备大怒,欲空国而出,全力攻伐东吴,为关羽复仇,同时夺回荆州。

在万众诺诺时,赵云再次“一士谔谔”,他进言道:“如今的国贼是曹操,绝非孙权。如果先攻灭曹魏,孙权自然屈服。而如今曹魏强大,联吴抗曹的国策不可轻易破坏,切不可因小怨而结大仇,将曹魏撇在一旁先和东吴火拼,此乃因小失大啊”。

刘备心里当然很不痛快,拒听赵云、诸葛亮的劝阻 ,执意兴兵伐吴。虽然最终的结果证明了赵云的真知灼见,但刘备执意要做的事,你一个下级却偏偏要谏阻,这不是拂逆上意、没事找事吗?绝大多数领导都喜欢部下对他亦步亦趋、绝对的顺从、无条件的支持他,而不是特立独行的思考,尤其不能容忍下属比自己高明,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者都很难获得领导的青睐。

在极其现实的功利世界里,赵云的超拔流俗显然难获知音,因此,他的悲剧结局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攫拔、重用亲信弟子,对随刘备入川的旧部采取了贬抑之策。骨鲠老臣赵云依然未获重用。

诸葛亮率大军出汉中北伐曹魏时,对谋勇兼具的赵云大材小用,只拨给他少量羸弱兵马做疑兵用。赵云不恼不怨,以少量兵马与曹真的十万大军对峙,虽在箕谷被魏军挫败,但后来用“敛兵聚谷”之策力拒曹军,基本完成了牵制曹军主力的任务。更令人不解的是,由于诸葛亮指挥失误,用人不当,马谡丢掉了战略要地街亭,第一次北伐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大军撤返汉中后,一清点,发现诸路大军中只有赵云率领的偏师损失最轻微,但诸葛亮对赵云不但有功不赏,还将他贬为镇军将军。

好在上天是公平的,在一方面失去,总会在别的方面给与补偿。赵云虽然仕途不顺,但却活了七、八十岁。史载,赵云死于公元229年,但却未记载他的生年。据推算,他至少活了七、八十年。蜀汉众多大将中,就属赵云、黄忠的寿命长,而且是寿终正寝。虽然生时不被重用,甚至屡遭打压,但后世却给予赵云极高的评价,其“武神”的地位难以撼动,这也是刘备、诸葛亮等人始料未及的事。

据说赵云和诸葛亮共事二十余年,两人间没有明显的私怨与矛盾,按理说赵云死时,诸葛亮应该悲伤异常才对,可《三国演义》描述 ,听到赵云死讯时,诸葛亮也是唏嘘感叹道:“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哭罢,他并未及时上表刘禅报丧,而是继续率师出征,看来他情绪波动不大。 在正史记载中,他得知赵云身故时,虽有感伤,但并没表现出悲恸欲绝的情绪,总体还算平静。这是为何?

史料虽未记载赵云的生年,但他死于229年,据推算此时他已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了。生老病死是谁都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就算赵云精力健旺,参加了第一次北伐,但诸葛亮对赵云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应该是非常理解的,知道他能为国效力的时间已经不长了。对此,小说《三国演义》 里有更神奇的诠释 :蜀国大军兵出祁山前,诸葛亮卜了一卦,算出此次出征会折损一员大将。所以当赵云子赵广、赵统告诉他父亲去世时,他虽感到悲伤,但因早有心理准备, 所以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悲伤情绪,亦没有方寸大乱。

张苞是蜀汉开国元勋、车骑将军张飞的儿子,其人剽悍善战,很有乃父风采,本来正值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之年,却在随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作战时不慎连人带马跌落深谷,被救后发现他头部受伤严重。

诸葛亮命人将他送回成都救治、养伤,不几日就传来了他的死讯。听说张苞已死,诸葛亮悲恸难抑,放声大哭,哭的肝肠寸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众人急忙救醒。醒来后,诸葛亮仍哀痛不已,卧床不起。

张苞年轻力壮,正值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而且他骁勇善战,是蜀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今他英年早逝,诸葛亮怎么不能悲痛欲绝?而且彼时的蜀国,将相断代,后继乏人,眼见得北伐大业无人继承,难以进行下去了。蜀汉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加上国弱民贫,和人才济济的魏、吴比,蜀国的脆弱已经显露无疑了。蒋琬、费祎、董允皆守成之人,均非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之辈,关兴、张苞算得上是后起之秀,能征善战,精通兵法,无疑是青年将领中的翘楚,也是振兴蜀汉的希望所在 。如今痛失张苞,诸葛亮思前想后,对蜀汉的未来产生了极度担忧,他怎不悲从中来、大放哀声呢?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