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封地、五種衣服、五代人,人們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我國北方,尤其在山東,“五服”是判定同姓同宗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重要標準。現在人們口中常說的“五服”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五代人”,五服之內一般視為親屬,而五服之外的則不再以親屬相對待。

五服制度歷史悠久,自周朝形成以來就成為統治者規範宗族、家族的重要工具,不僅對維護和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對儒家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古代,五服中的“服”因為有多種意義,所以五服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

五級封地、五種衣服、五代人,人們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麼

​最初時,“服”意為“服侍天子”,五服就是以周天子的王畿為中心向外,以五百里為一服,劃分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和荒服”。每一服對天子承擔的義務都不相同,各服諸侯因此要穿著不同的衣服以區分地位,所以“服”又指代衣服。

中國是禮儀之邦,不同的服飾既然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因此古人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冠制度。“吉服”和“凶服”是服冠理論的核心,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與“孝”,《尚書》中說:“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五級封地、五種衣服、五代人,人們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麼

​吉服中的五服主要以衣服上的紋飾的不同加以區分。古代天子的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圖案;下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種圖案,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十二章”。

史料記載:

“此十二章為五服,天子備有焉,公自山龍而下,侯伯自華蟲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天子十二章,公爵九章,不同的服飾代表不同的意義,同時這種差異也昭示著 等級秩序。違背服制在古代是被視為“僭越”的大罪,因為這種行為不僅是對禮儀制度的破壞,更是對天子等級制度的挑戰。

五級封地、五種衣服、五代人,人們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麼

​民間的宗法社會不僅要強調親戚之間的親疏遠近,還要區分族人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服飾則是最佳的選擇。葬禮是古人“孝”的重要環節,凶服中的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則是區分服喪者與死者親緣關係的重要標誌。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用最粗的麻布製成,因為“不緝邊”,稱“斬”;胸前有長六寸、寬四寸的麻為“衰”,故為“斬衰”。為了表達強烈的孝心和沉痛的哀思,服斬衰者要守孝三年,他們通常為死者的直系親屬。

五級封地、五種衣服、五代人,人們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麼

​“齊衰”次於斬衰,因為衣服“緝邊”,因此得名。服齊衰者守孝時間不一,子為母服三年,孫子為祖母、已嫁女為父母、兒媳婦為公婆等守孝一年。

“大功、小功、緦麻”三者形制相同,且都用熟麻布製成,區別就在於麻的粗細不同。大功守喪九個月,多為堂兄弟、堂姊妹、姑姊妹、妻子為丈夫的祖父母。小功孝期為五個月,一般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兄弟妻等守喪。“緦麻”的喪期只有三個月,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父母等守喪。

五服制度是中國“禮”法的精髓,被封建統治者以法的形式強制推廣成為天下百姓必須遵守的社會準則。清朝末年受新思潮的影響,很多地方已不再遵循五服制度,但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五服觀念依然流傳在民間,“五服”也從五種衣服變成了五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