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產業 提高就業技能

牛海燕 農民日報記者 劉昊

“‘七村黑木耳’家喻戶曉,品質好、口感好,可以賣到一公斤130元,是農民的‘致富寶’。如今,7村和周邊村650多戶種上了黑木耳,戶均增收萬元以上。”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部務委員,組織部、老幹部局“訪惠聚”駐村工作總領隊、臨時黨委書記,駐烏什縣前進鎮託萬克麥蓋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科瓊說。

2017年以來,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駐烏什縣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訪惠聚”工作隊緊扣脫貧標準、聚焦精準脫貧,以“兩不愁、三保障”為基礎,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為抓手、以“扶智扶志”為導向,帶領群眾從穩定脫貧走向持續致富。

“工作隊來了為我們老百姓帶來了‘福氣’,我今年種植的2000棒黑木耳賣了1.3萬元,比去年高了1000元,讓我早早就脫了貧。”烏什縣依麻木鎮託萬克麥蓋提村農民圖妮薩罕·居麥開心地說。

聽說村裡的貧困戶圖妮薩罕·居麥是個種木耳“高手”,她種植的黑木耳品相好、等級高,成了大家學習種植黑木耳的典範。

記者走進圖妮薩罕·居麥家,雖然是冬季,她家院子裡的四個種植黑木耳的拱棚搭建得整潔、有序,庭院也收拾得井井有條。一看就是個勤快人。

圖妮薩罕·居麥告訴記者,冬天了,趁著閒下來,她每天要參加村裡組織的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和各種技能培訓。

圖妮薩罕·居麥丈夫去世後,她靠打零工、種地,拉扯著3個孩子長大。可種地一年收入就幾千元錢,遠遠不夠家裡的開支。2017年圖妮薩罕·居麥和村裡的65戶貧困戶成為村裡第一批黑木耳種植戶。

為保證貧困戶幹得了、幹得好,工作隊安排技術專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還選派技術員現場指導。圖妮薩罕·居麥學會了黑木耳種植技能,又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種植技術。2018年,不到一畝地就為她帶來了1.2萬元的收入,這讓圖妮薩罕·居麥更有信心了。

收購黑木耳的管理員阿爾祖古麗·圖爾蓀說:“圖妮薩罕·居麥交售的黑木耳最好,大小適中、薄厚剛好,價位也高,我們鼓勵農民都向她學習。”

李科瓊介紹,為滿足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升級,工作隊注重延伸產業上下游鏈條,在5個村建成配套木料粉碎廠,協調引進日產2萬個菌棒的自動化生產線。成立燕山情黑木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黑木耳產業孵化園,註冊“七村黑木耳”品牌和地理標識,並已獲批有機認證。合作社2018年為貧困戶社員人均分紅2000元。孵化園2019年第一季度分紅為村集體分紅12萬元。

2018年8月,“七村黑木耳”參展第六屆中國-亞歐博覽會,與疆內高校、醫院、國有企業、大型超市及內地客商簽訂50噸銷售合同。

走進託萬克麥蓋提村黑木耳產業孵化園,村民黑力力·託合提正忙著運送黑木耳菌棒,儘管跑來跑去累得滿頭大汗,可他卻說自己心裡很踏實,這份工作讓他擺脫貧困,找到了自信。

黑力力·託合提過去依靠種地為生,沒有其他收入。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他來到孵化園就業,如今每月工資2000多元。

“自從建起黑木耳產業孵化園,我就來上班了。現在家庭收入提高了不少,父母高興,我自己也特別開心,以後還打算買輛小汽車。”黑力力·託合提笑著說。

黑力力·託合提的父親託合提·如孜和記者說:“工作隊協調安排我兩個孩子到孵化園工作,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真的很感謝工作隊!”

李科瓊介紹,村裡的黑木耳產業孵化園、村辦企業黑木耳菌棒廠、核桃加工廠為100餘名村民安排了就業,組織56名村民承包黑木耳拱棚建設項目。通過建設就業市場、便民巴扎,動員村民開店創業,吸納64名村民就業,每個店至少解決1名貧困戶就業,貧困戶月工資1000元。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增加村民收入,村裡開辦夜市,店主每晚收入能達到2000元。

據瞭解,工作隊還協調120人到本村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富民安居房、土地平整項目等建設工地務工,每月收入3600元。此外,組織386名村民到烏魯木齊、阿克蘇等地務工,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組織96名少數民族村民到漢族專業種植戶務工。為28名貧困人口解決土地清理開發、協警、護林員、民兵等崗位。

“我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學習了電焊技術,現在自己的日子過好了,我要帶動更多的人跟我一樣成為一名有技術的人,為家庭增加收入,擺脫貧困。”在託萬克麥蓋提村開電焊鋪的27歲約爾買提·如孜說。

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協調有關部門(院校)在村裡開辦免費技能培訓班,約爾買提·如孜是第一批參加電焊培訓的學員。經過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他的技能已達到一定水平,很多的鐵器活都幹得得心應手。2019年4月,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在村裡開起了自己的電焊鋪,帶起了徒弟。

約爾買提·如孜告訴記者,他一共帶了6個徒弟,有的已經“自立門戶”,還有的在別的地方打工。徒弟月工資可以拿到1500-4000元。如今的約爾買提·如孜已經考取了駕照,還找上了心儀的女朋友,他自信地說:“去年幹雜活,純收入15萬元,今年接了80萬的活,收入會更高。”

據介紹,村裡建起了農民培訓學校,開設摩托車駕駛、大型工程機械操作、縫紉、砌築、電焊、家電維修、麵點製作、手工藝品製作、黑木耳種植、畜牧養殖、林果業管護、舞蹈、國語等多個科目的培訓班,從高校、企業等聘請專業師資,採取“理論學習+勞動實踐+軍事訓練”的模式,累計培訓1500餘人次。優秀學員農閒時帶領村民學技術,平時開店做經營,既是技術帶頭人,也是致富帶頭人。不僅提高村民就業技能,還增強紀律觀念和團隊意識,為村民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科瓊說:“駐村以來,工作隊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立足村情、民情,科學問題導向,綜合本村自然稟賦、資源優勢、產業基礎等,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開展技能培訓、旅遊開發等多種項目,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綜合施策的精準扶貧之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大大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