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為何叫“三藏法師”呢?

十二十頁


唐僧前世的身份

唐僧的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名喚金蟬子,這是如來佛祖親自給他說的,也得到了各路大神的一直認可。金蟬子因為不聽佛祖說法,輕慢大教,所以被罰轉世重生。

金蟬子到底是犯了什麼錯,估計是動了凡心,因為很多女妖精說和他有宿緣。他已經轉世重生了九世,前九世也是去取經,但走到流沙河都讓沙僧給吃了,他的前九世具體叫什麼名字不清楚,因為書中根本沒有說。

第十世是南極星君奉觀音菩薩旨意,親自把他送到大唐的殷溫嬌處重生的,他的父親叫陳光蕊,後來被害。他小時候叫江流兒,長大後報仇雪恨,救父救母,認祖歸宗,正名陳玄奘。

三藏法師名字的由來

玄奘一心向佛、禪心堅定、佛法深厚,是大唐有名的高僧。唐太宗地府還魂後為了還願,特舉辦水陸法會,全國海選得道高僧講法,於是眾人推薦了玄奘來主持。

而這時候恰好觀音菩薩在長安城尋找取經人,也是選中了玄奘,並以佛祖的九環錫杖和錦襴袈裟相贈,還現出真身為唐朝子民說法,並說西天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而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

唐太宗很高興,急於派人取經,玄奘勇敢地接受了任務。唐太宗親自和他結拜為兄弟,並欽賜他雅號“三藏”,這就是三藏法師的由來。

因為玄奘是唐朝人,又是唐王御弟,雅號三藏,所以外人自此稱呼他為唐三藏。

三藏法師和三藏真經的故事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又作三法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三部分。

當年如來佛祖在夢蘭盆會上講法,因為心憂南贈部洲貪瀅樂禍、多殺多爭,所以決定將其三藏真經傳過去以勸人為善、普度眾生。

這三藏經書分別為: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

觀音菩薩接受了這項任務,不想在長安城一等就是好幾年,最後才選中了唐僧作為取經人,併為他配置了高規格的保鏢隊伍。

唐僧不負眾望,克服重重困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行程十萬八千里,終於順利到達靈山,取得了真經。

但是因為沒有給阿儺、伽葉二尊者人事,第一次給的是無字真經,後來好歹是給換成了有字真經,但是隻給了他們一部分,這是如來佛祖親自吩咐這麼做的:

“在藏總經,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

此經書只有一藏之數,為什麼會這樣?一則孫悟空許諾給佛祖的那隻犀牛角一直沒有拿出來,阿儺、伽葉二尊者索要人事的目的就是想要那隻犀牛角,無奈孫悟空不理他這茬,二者唐僧最後拿出的人事也僅僅是那隻吃飯的碗,太差強人意了。

用佛祖的話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

可即便是這樣,各方也都很滿意,佛祖順利成全了弟子,唐僧師徒都修成了正果,唐王李世民得以圓夢。

雖然只有一藏經書,但是這是如來佛祖處傳來的一藏大乘佛法,比大唐現有的小乘佛法高明、高級和珍貴多了。

三藏真經雖然沒有取來,但是唐三藏的故事卻得以亙古流傳。


我就是竹韻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修成正果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取得真經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實際上三藏法師是一種敬稱,指精通佛教聖典三大類別「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



十全一凡


既然你提到了如來和金蟬子,想必是根據《西遊記》這本名著。

那麼,就拋開其他歷史因素,只單獨分析《西遊記》中的前因後果。

所謂的三藏,其實在《西遊記》中,指的是“三藏經書”,最早出自如來之口。

如來回:“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西遊記》第八回

如來要讓觀音去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讓他來西天取經,取得經書就是這“談天、說地、度鬼”三藏,總共一萬五千億百四十四卷。

而觀音去到東土大唐,一番操作後,同樣跟李世民說好,陳玄奘要去大雷音寺,取三藏大乘佛經回來,再召開水陸大會。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西遊記》第十二回

就這樣,唐太宗李世民,選派陳玄奘去往大雷音寺,取經。

所以,李世民把陳玄奘送到城外,並囑咐:

太宗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御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西遊記》第十二回

陳玄奘的“三藏”之名,就是這麼來的。


最後再提一句,唐僧並沒有完成使命。

因為如來反悔了,開始弄了個不知真假的“無字真經”,然後傳有字真經的時候,縮水了。

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傳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數。——《西遊記》第九十八回

只給了三分之一!


昨夜夢迴


在唐僧翻譯的經書的題目下邊是這樣的: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唐是唐朝。

三藏是指:經部,律部,論部,稱佛教三藏(cang),是深義,妙寶的含義。

玄是指唐朝的官稱。

玄奘法師通曉三藏所有經典義理,所以稱唐三藏。

《西遊記》是明朝一位作家也是一個官員,吳承恩先生根據真實《大唐西域記》中的部份原型創作的神話作品。所以,唐僧的名號並沒有改動。

當然,《西遊記》不是講佛法的。是作者借用唐僧取經來表達對明朝統治和社會的看法。



上官恨水


西遊記有云

唐僧從長安講經時,受觀音菩薩指點,西方大雷音寺有法經三藏,可度萬物。後唐僧決定西行取經,唐王因此賜其法名三藏。稱唐三藏,意為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因此唐三藏這個名字跟他的前世沒有太大關係。



一人追夢


大家都看過西遊記,都知道唐僧又叫唐三藏,那麼在佛教中,三藏是什麼意思呢,看看這篇文章吧。

什麼叫“三藏”呢?聽過經的人都知道;沒有聽過的人,就不知道“三藏”是什麼。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就是講定學,律藏就是講戒學,論藏就是講慧學。經、律、論所包含的道理,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戒、定、慧所具的這種功能,也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所以經、律、論是妙法,戒、定、慧也都是妙法。

戒、定、慧,我們聽的已經很多了,可是要問一問,我們做的有多少呢?要緊的地方,不是說“我聽了”,就表示“我已明白佛法了”;而是要設身處地,實實在在地去依法修行,這才是真正有所得。你知道而不行,那就等於沒有知道一樣的。為什麼呢?你要是知道了,你為什麼不去行呢?為什麼不去做呢?就好像你知道所吃的東西是好吃的,但是你要吃了之後,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只知道它是好吃的,而你不去吃它,那麼你只知道它是好吃,而自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

對於佛法也是這樣子。你知道一點,就行一點,這才是實行家;你若知道而不行,這樣對於佛法和你自己本身,都沒有益處。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石頭人似的,會說不會行。為什麼不會行?因為他是個石頭人。雖然他形象是個人,但是本身是石頭的;因為石頭太重了,所以只能說不能行。我們學佛法的人,必須要能說、又能行;所謂“說的是法,行的是道”,“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沒有道”。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





天下熱文


唐僧,又叫唐三藏,這早已為人熟知。至於“三藏”之稱的由來,恐怕知者不多。

“藏”,按梵文的原意是指盛放物品的筐篋,含無所不包、包羅萬象之意。佛教藉以用來概括全部佛經,近乎“全書”。正因為這樣,“藏”成了佛教經典的總稱。

按內容區別,“藏”分三類:

一、素怛纜藏,意譯為經藏,指佛教始祖釋迦 牟尼的說教。

二、毗殺耶藏,意譯為律藏,指佛門戒律。三、阿毗達摩藏,意譯為論藏,指釋迦牟尼弟子對於佛教學說的論述和註解。

因“藏”分經、律、論三藏,所以慣稱“三藏”。

唐僧經九死一生艱難跋涉,終於抵達佛教發源地古印度,先後在那爛陀寺從戒賢高僧學習了5年,後又遊歷各地,拜訪名剎中高僧,學業日精。經16年後取得“三藏”真經,返抵長安。以後又經19年嘔心瀝血譯出佛經75部,凡1335卷,計1300萬言。

古時,對通曉“三藏”真經的僧人,尊稱為“三藏法師”或“三藏”。唐僧因而被稱為“三藏”。



鄭好奮發


《西遊記》原著第十二回,有寫到為何叫“三藏法師”的原因:

太宗舉爵,又問曰:“御弟雅號甚稱?”

玄奘道:“貧僧出家人,未敢稱號。”

太宗道:“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御弟可指經取號,號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謝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飲,只見太宗低頭,將御指拾一撮塵土,彈入酒中。


廣東阿俊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約前273—前232在位)時由高僧編纂。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律藏》規定了佛教僧侶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規,《經藏》記載了釋迦牟尼及其最早門徒的教義,《論藏》為佛教各派學者對佛教教義的論述解說。通常對一些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或簡稱“三藏”。





核雕子陵


唐僧被稱為唐三藏,其一是他生於唐代,其二,他是通曉佛法三藏的法師。三藏即佛法三藏經、律、論,又稱大藏經,是佛教典籍集成。這些精深奇妙的佛法,是佛陀的遺教,是巨大慈善的佛陀,為後世弟子修學擺脫懊惱,不再沉淪於苦海,證得涅槃的寶藏。

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在中國,對來自印度、西域的佛典進行漢譯的僧侶,常尊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由於唐僧西天取經,一路直至天竺,盛名遠播,還在天竺的時候,當時連唐朝的皇帝都經由那些來唐的異域僧侶、商人、貴族等口中聽說了“唐僧”玄奘的威名,由於此和尚也令大唐聲名遠播,來往過路之人都尊稱為“唐僧”。

由於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在唐初影響甚廣,不僅在京都長安和洛陽等地,而且逐漸傳遍全國,乃至朝鮮、日本與東南亞,受到了唐朝奉為“國寶”的待遇,往後遂一直流傳下來都尊稱為“唐僧”。

擴展資料: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