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綠皮書》這部電影,你有何感想?

長江不得不把名字加長


電影《綠皮書》是一部劇情片,上映後至今,在豆瓣上獲得了8.9的高分。

這部影片的前期節奏比較緩慢,但有很多細節鋪墊,都是對人物性格的詮釋與補充。

二刷了《綠皮書》之後,對電影的認識相比之前深入了很多。

電影講友誼,也講偏見

白人託尼因為生活所迫,暫時失去工作後,不得不為家庭責任,接受在黑人雪利博士(鋼琴家)手下工作。

整部電影的劇情發展是在路上遇到的不同“意外情況”而層層遞進的,兩個性格與文化素養,見識和思想觀念差異較大的人,也在這段旅途當中磨合得更融洽。

像是陳奕迅《最佳損友》這首歌裡寫的那那樣,雪利博士和託尼之間,彼此營救,又互相批鬥。在相處過程中,也被對方好的一面所影響因而發生改變。

託尼後來給妻子寫的信更富有情感和詩意,雪利也開始學會捍衛自己的個人權益和尊嚴。

雪利開始和託尼一樣,會直接拿手吃雞腿,託尼對黑人也發生了改觀。他們之間友誼的形成,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化解。這是電影具備的深刻內涵。

有對人物的歌頌,也嘗試盡力去平衡“種族歧視”

電影《綠皮書》將鏡頭對準黑人和白人這兩個群體,兩位具備代表性的人物,從相識,到深入瞭解對方,都發生了很大的改編。

託尼作為白人代表,他內心的“種族歧視”到最後其實已經瓦解。

對於雪利博士來講,根植於他的內心裡,那種想要“被尊重”,想要盡力去獲得他人認可和接納的心理,也隨著那場大雨被沖刷掉。

電影裡對於“種族歧視”表現的很明顯,那本專門為黑人出行制定的“綠皮書”便是最刺眼的物證。

演出路途上,雪利博士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想要獲得尊重的心理。

雪利博士優雅的氣質,不落俗套的舉止言談,他彈奏鋼琴時的認真,以及他要求託尼把“撿來的石頭”放回去。這些凸顯出他人性的光輝。

同時,雪利博士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讓我們看到,電影也在盡力去嘗試,希望能夠化解這種“歧視”,這是它偉大的部分。

溫馨圓滿的結局,飽含美好的期待

《綠皮書》的結局固然是溫馨的,他們如願且順利地在聖誕節那天夜晚回到託尼的家裡,託尼一家人也很熱情並感恩地招待雪利博士。

這種結局是理想主義者所期待的,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兩類人,兩個群體,其實是和平世界應有的模樣。

傲慢與偏見的消解,界限與認知的平衡,都是它最後希望實現的。

電影《綠皮書》,通過兩個具備代表性人物之間的點滴相處,帶我們走進一個優雅鋼琴博士的內心,看到一些被忽視、沒有受到尊重的群體。

更讓一段珍貴的友誼留存在內心。

:觀影看劇,帶你品味人生百態。


我是一南


《綠皮書》

自己的尊嚴,自己奪取。

看了綠皮書,感覺是很好的電影,給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幕,當謝利博士下車的時候,和黑人們對視,兩類人無聲的交流,謝利博士是幸運的,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教育,雖同為黑人,卻有不同的人生,而那些俯身幹活的人,卻從出生到老估計只有一條出路,沒有再多的選擇。

還有一幕,當謝利博士對著託尼大聲喊道,我不夠黑,不夠白,不夠男人,我是誰?作為黑人,他有著不同於其他黑人的地位,收到優待;作為黑人,白人只是在聽他演奏時當成一個消費品,而下了臺,他只是一個黑人,我似乎明白了大學時期的一位美籍非洲裔外教聽到一個類似於“nigger”的發音會神色大變,那是對種族歧視的恐懼與憎惡。

還有一幕,謝利博士去莊園演奏時,剛開始被熱烈歡迎,後來想去洗手間卻受到了歧視,被指可以去便易茅廁;要去高級俱樂部演出,受到尊敬卻安排去簡裝間換裝,不被允許在高級餐廳用餐。人可以表面上奉承你,歡迎你,喜歡你,而轉眼間就表現出歧視你的樣子,透露出真實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的歧視深矣。

“這世界天才永遠都存在,而打破別人的想法需要勇氣。”

“世界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邁出第一步。”

《綠皮書》看起來很詼諧幽默,但是它帶給我們的觸動卻不止這麼多,彷彿在歡笑中我們體會到了現實,體會到了現實中根深蒂固的偏見,不像我們看到的小樹苗那樣渺小脆弱,它的下方是盤根錯節。


影視小仙女呀


電影《綠皮書》,獲得第九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講述的是美國上世紀種族隔離時,紐約的非洲裔鋼琴家和白人司機在表演途中,彼此放下偏見和心結,獲得了跨種族的友誼故事。

印象最深就是《綠皮書》中的臺詞“改變人的觀念需要勇氣”,我覺得這句話不單單是在影片中的改變種族歧視需要勇氣,而我們在生活中更要有這種改變自己的勇氣,在自己跌倒落魄的時候要努力想法設法改變自己,因為我們個人是很渺小的,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慢慢影響他人!


沃金帶你看影視劇


電影上映錯過了,沒來得及看。聽說很不錯,等電腦可以看的時候,準備去認真看一遍。值得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