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绿皮书》这部电影,你有何感想?

长江不得不把名字加长


电影《绿皮书》是一部剧情片,上映后至今,在豆瓣上获得了8.9的高分。

这部影片的前期节奏比较缓慢,但有很多细节铺垫,都是对人物性格的诠释与补充。

二刷了《绿皮书》之后,对电影的认识相比之前深入了很多。

电影讲友谊,也讲偏见

白人托尼因为生活所迫,暂时失去工作后,不得不为家庭责任,接受在黑人雪利博士(钢琴家)手下工作。

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是在路上遇到的不同“意外情况”而层层递进的,两个性格与文化素养,见识和思想观念差异较大的人,也在这段旅途当中磨合得更融洽。

像是陈奕迅《最佳损友》这首歌里写的那那样,雪利博士和托尼之间,彼此营救,又互相批斗。在相处过程中,也被对方好的一面所影响因而发生改变。

托尼后来给妻子写的信更富有情感和诗意,雪利也开始学会捍卫自己的个人权益和尊严。

雪利开始和托尼一样,会直接拿手吃鸡腿,托尼对黑人也发生了改观。他们之间友谊的形成,是一种傲慢与偏见的化解。这是电影具备的深刻内涵。

有对人物的歌颂,也尝试尽力去平衡“种族歧视”

电影《绿皮书》将镜头对准黑人和白人这两个群体,两位具备代表性的人物,从相识,到深入了解对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编。

托尼作为白人代表,他内心的“种族歧视”到最后其实已经瓦解。

对于雪利博士来讲,根植于他的内心里,那种想要“被尊重”,想要尽力去获得他人认可和接纳的心理,也随着那场大雨被冲刷掉。

电影里对于“种族歧视”表现的很明显,那本专门为黑人出行制定的“绿皮书”便是最刺眼的物证。

演出路途上,雪利博士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想要获得尊重的心理。

雪利博士优雅的气质,不落俗套的举止言谈,他弹奏钢琴时的认真,以及他要求托尼把“捡来的石头”放回去。这些凸显出他人性的光辉。

同时,雪利博士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让我们看到,电影也在尽力去尝试,希望能够化解这种“歧视”,这是它伟大的部分。

温馨圆满的结局,饱含美好的期待

《绿皮书》的结局固然是温馨的,他们如愿且顺利地在圣诞节那天夜晚回到托尼的家里,托尼一家人也很热情并感恩地招待雪利博士。

这种结局是理想主义者所期待的,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两类人,两个群体,其实是和平世界应有的模样。

傲慢与偏见的消解,界限与认知的平衡,都是它最后希望实现的。

电影《绿皮书》,通过两个具备代表性人物之间的点滴相处,带我们走进一个优雅钢琴博士的内心,看到一些被忽视、没有受到尊重的群体。

更让一段珍贵的友谊留存在内心。

:观影看剧,带你品味人生百态。


我是一南


《绿皮书》

自己的尊严,自己夺取。

看了绿皮书,感觉是很好的电影,给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幕,当谢利博士下车的时候,和黑人们对视,两类人无声的交流,谢利博士是幸运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虽同为黑人,却有不同的人生,而那些俯身干活的人,却从出生到老估计只有一条出路,没有再多的选择。

还有一幕,当谢利博士对着托尼大声喊道,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我是谁?作为黑人,他有着不同于其他黑人的地位,收到优待;作为黑人,白人只是在听他演奏时当成一个消费品,而下了台,他只是一个黑人,我似乎明白了大学时期的一位美籍非洲裔外教听到一个类似于“nigger”的发音会神色大变,那是对种族歧视的恐惧与憎恶。

还有一幕,谢利博士去庄园演奏时,刚开始被热烈欢迎,后来想去洗手间却受到了歧视,被指可以去便易茅厕;要去高级俱乐部演出,受到尊敬却安排去简装间换装,不被允许在高级餐厅用餐。人可以表面上奉承你,欢迎你,喜欢你,而转眼间就表现出歧视你的样子,透露出真实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深矣。

“这世界天才永远都存在,而打破别人的想法需要勇气。”

“世界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看起来很诙谐幽默,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却不止这么多,仿佛在欢笑中我们体会到了现实,体会到了现实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像我们看到的小树苗那样渺小脆弱,它的下方是盘根错节。


影视小仙女呀


电影《绿皮书》,获得第九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讲述的是美国上世纪种族隔离时,纽约的非洲裔钢琴家和白人司机在表演途中,彼此放下偏见和心结,获得了跨种族的友谊故事。

印象最深就是《绿皮书》中的台词“改变人的观念需要勇气”,我觉得这句话不单单是在影片中的改变种族歧视需要勇气,而我们在生活中更要有这种改变自己的勇气,在自己跌倒落魄的时候要努力想法设法改变自己,因为我们个人是很渺小的,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慢慢影响他人!


沃金带你看影视剧


电影上映错过了,没来得及看。听说很不错,等电脑可以看的时候,准备去认真看一遍。值得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