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為什麼那麼多小皇帝?有的甚至是嬰兒?

用戶6921162203330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9歲多一點,在我們看來平均壽命確實不夠高。皇帝的壽命是不高,但是沒有低到離譜的地步,東漢皇帝除外。東漢皇帝不僅平均壽命比較短,而且皇帝的登基年齡還特別小。如果要說小皇帝集中營的話,非東漢莫屬。東漢一共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等十二位皇帝,此外還有當過幾天皇帝的劉辯,不被歷史承認的劉懿。

東漢這麼多皇帝中,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等三個皇帝成年登基,其餘皇帝登基之時都是未成年,甚至還有不少皇帝到死都沒有成年。

漢和帝(79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9週歲(以下全部用週歲),在位18年,去世時年僅27歲。

漢殤帝(105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一百天,去世的時候也只有1歲。漢殤帝是中國歷史登基年齡最小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漢安帝(94年-125年),登基之時只有12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31歲。

漢順帝(115年—144年),登基之時年僅10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29歲。

漢衝帝(143年—145年),一歲時登基,兩歲時去世。如果漢殤帝排名最短,那麼漢衝帝絕對有資格爭第二。

漢質帝(138年—146年),7歲時登基,在位1年,去世之時年僅8歲。

漢桓帝(132年—168年),14歲登基,在位21年,去世之時36歲。

漢靈帝(157年一189年),11歲即位,在21年,去世時年僅32歲。

漢獻帝(181年—234年),8歲登基,在位31年,去世時53歲。

漢少帝(176年-190年),13歲即位,在位時間為4個月,去世時年僅14歲。

通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皇帝登基年齡確實非常小,而且去世時年齡也比較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東漢小皇帝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漢皇帝的命不長,由於皇帝的壽命比較短,所以他們的皇子還來不及成長,就只能匆忙登基。東漢時期超過60歲的皇帝只有1人,超過50歲的只有2人,超過40歲的也只有3人。由於東漢時期的漢章帝去世年齡不是非常大,所以當漢章帝去世的時候只能由年僅9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漢章帝去世之後,東漢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東漢皇帝壽命和生育能力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是皇帝的壽命比較短,二是皇帝的生育能力比較差。那幾個未成年就去世的皇帝我們就不用管他們,我們看看其他皇帝的生育能力。漢和帝只有兩個兒子,漢安帝只有一個兒子,漢順帝只有一個兒子,漢桓帝無子,漢靈帝兩個兒子,漢獻帝倒是有六七個兒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生育能力低下直接造成了東漢小皇帝居多。

東漢皇帝繼承製度也基本上遵循比較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宗廟上也嚴格遵守昭穆制度。東漢不少皇帝的去世之時並沒有兒子,下一任皇帝只能通過選舉產生。一般選擇繼承者的時候會選擇晚輩,而不是選擇同輩或者長輩。本來皇帝的年齡就不大,皇帝的晚輩年齡自然也不大,那麼小皇帝登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東漢和西漢的不同在於西漢的建立靠的是布衣將相,東漢的建立靠的是豪強地主。東漢皇帝需要幾大豪強家族的支持,所以東漢皇帝也會採用聯姻的方式鞏固自己的統治。時間一長則會出現近親結婚的情況,導致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生下的皇子質量也堪憂。東漢皇帝壽命比較短,生育能力不強和近期結婚有很大關係。當然也就間接造成東漢皇帝登基年齡比較小。

上述原因其實只是為了小皇帝即位提供了一些可能性。為了國家安定繁榮,其實大臣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年長的君主穩定國家形式。但是整個東漢,所有選出來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小皇帝。之所以為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當時的利益既得者需要一個小皇帝。皇帝去世後,皇后會變成太后,而漢代又有太后干預政權的傳統。年輕的太后和外戚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會更加傾向於選擇一個容易控制的小皇帝。只有這個皇帝沒有執政能力,權力才能順其自然地落在太后和外戚手中。

不僅太后和外戚需要一個小皇帝。權臣也需要一個小皇帝,當時各個豪強地主之間的利益相對比較穩定。東漢皇后也有不少出自幾大豪強地主之中。他們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實力均衡,同時可以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這一群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也會選擇小皇帝。

正是由於外戚和豪強地主集團都傾向於選擇小皇帝,所以才很大程度上造成東漢小皇帝輩出。小皇帝長大之後又希望從外戚手中奪取權力,他們沒有自己的力量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小皇帝奪取權力之後,宦官因為有功也會加官進爵,最終形成宦官專權。最後東漢在小皇帝、外戚、宦官的死衚衕裡面循環。每一次循環都會消耗掉東漢一部分國力,東漢不可阻擋地走向了沉淪。宦官和外戚已經成為吸附在東漢小皇帝身上的兩個毒瘤,當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實力消失之時,東漢也已經陽壽已盡。


依稀說史


且先看看東漢十四帝:

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63歲病逝。年齡正常;

明帝劉莊,在位18年,終年48歲,也很正常;

章帝劉炟:在位13年,終年31歲,英年早逝;

和帝劉肇:在位17年,終年27歲,英年早逝;

殤帝劉隆,在位8個月。逝世時不滿週歲,和帝幼子,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

安帝劉祜:在位18年,終年32歲,章帝之孫,清河孝王子;

嬰帝劉懿:即位二百餘日後因病去世,生卒年不詳。因其是漢安帝去世後,由閻太后迎立濟北惠王劉壽之子,正史未為其單獨列傳,順帝即位後,以諸侯王之禮將其下葬;

順帝劉保,在位19年,終年30歲,安帝之子。

衝帝劉炳,在位不足一年,3歲病逝,順帝之子;

質帝劉纘:在位不足一年,章帝曾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被大將軍毒死時僅九歲;

桓帝劉志,在位21年,病逝時36歲,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異之子;

靈帝劉宏:在位23年。章帝玄孫,33歲病逝;

少帝劉辯:在位5個月,靈帝長子。自盡時15歲;

獻帝劉協,在位30年,即位時九歲。

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除漢獻帝外,壽命基本都沒有超過40歲,且多有童年、嬰兒時期即位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位的皇帝壽命短,其後代年紀小或根本沒有後代(譬如衝帝)。由於皇帝幼小,不得不依靠太后及其孃家,形成外戚專政。

皇帝稍長,又想依靠宦官奪權,於是又形成宦官專權。兩大勢力挾持下,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為長期把持朝政,又傾向於選立年幼小的皇帝(譬如質帝)。

惡性循環下,皇位更迭不由宗室自主,皇權日益旁落,東漢漸趨消亡。


錢多多讀文史


在世人看來,東漢一個比較邪門的朝代,小皇帝特多,如漢殤帝是一歲的嬰兒。如果以四十歲以下為短命的。現在就說一下東漢的十二個皇帝的壽命。

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由於是沒落貴族,從小生活在種田大戶的家庭之後,勞動鍛鍊再加上帶兵打仗,鍛鍊了強壯的體魄,身體自然好,一直活到了六十三歲。之後,漢明帝活到了四十七歲,也不算短命。漢章帝活到了三十一歲,漢和帝活到了二十六歲,漢殤帝一歲,漢安帝三十一歲,漢順帝三十一歲,漢衝帝二歲,漢質帝八歲,漢桓帝三十五歲,漢靈帝三十二歲。

可以看到,東漢皇帝除了開國兩個皇帝之外,其餘都是低於四十歲。其中,一歲的殤帝、二歲的衝帝是嬰兒夭折,八歲的質帝是被毒死的,所以“短命”都是東漢皇帝一大特色。最後的漢獻帝都是作為曹操的傀儡,在壓抑情緒中一直活到了五十三歲。

東漢皇帝的短命,現在引用漢獻帝朝廷尚書郎出版的時政評論集做最好解釋。尚書郎,現在如同一個縣的處級秘書,這個尚書郎就叫做仲長統,出版這一本時政的評論集叫做《昌言》,共34篇,一共十萬字,目前已經散佚,裡面有一段話,就是專門介紹皇室王侯生活乃至流傳於後世,之後被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所引用。描繪當時東漢皇室的生活就是“皇室王侯之家,醇酒如水,美女如雲”。就是說皇室王侯家的成員,都是酒宴上喝酒過多,如喝水一樣,之後就是深夜房事不間斷。簡單來說就是酗酒和房事過重。全文翻譯為白話文如下:

成年人患了重病,仍然酗酒縱慾過度。當少年沒有發育成熟就過早沉溺於酒色之中,生下孩子必然是先天不足,羸弱不壯實,常以衣被嚴捂,愈發高熱多病。這樣的病懨懨的孩子未及成年又放縱酒色。如此惡性循環。而國無良醫,醫無審慎之術,羸弱的少年一旦得病就岌岌可危。

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皇帝王侯為什麼短命的原因。

酗酒縱慾

古代人喜歡喝酒,酒精的刺激作用可以令人忘記憂愁,精神興奮,所以上至皇室貴戚,下至黎民百姓,文人詩人都喜歡喝酒。但是,凡事需要把握一個度,喝酒過多就是縱慾,上了癮就是壞事。喝酒太多傷身體,尤其是傷肝,也會影響著嬰兒健康。妻妾美女雖然美麗,但是房事過多,縱慾過度,也很容易傷身體,生下嬰兒也是有疾病的。

如東漢末年仲長統曾撰著《昌言》一書,對當時的王侯貴族和子弟多病短命的原因作了精闢的分析:在帝王諸侯等貴族家庭中,美女宮妃幾千人,士大夫家庭裡,有妖姬豔妾幾百人。帝王諸侯在白天的狂飲大醉,使酒精毒害深入進骨髓深處,晚上縱慾太多損耗了精血元氣。耳朵都是聽得都是淫穢的聲音,目及都是淫邪之色,整天在家裡醉飲不出門,外出遊蕩只是為了尋歡作樂。

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的皇帝,由於聚集著全國的財富,享受著榮華富貴,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節度,過於傷身。生下皇子必然很多都是有疾病,出生沒多久就夭折。

早婚早育

古代人都是十多歲當父母,在醫學來說早婚早育對嬰兒發育是不利的。而且,東漢皇室很多都是酒後孕育,生下皇子必然先天性不足。如仲長統曾撰著《昌言》在書中描繪,皇室成員沒達到性成熟的年齡,太早生育子女,本還是稚嫩的孩童階段就損耗了精血,或者正在生病期間又過於放縱房事。這樣,皇室成員的精子質量太低劣,血脈沒有充實,勉強生育的子女必然有先天性的缺陷。在這種狀況生育的孩子,身體很孱弱,後天養護方法也不得當,經常用厚重的衣服捂嬰兒的身體,使嬰兒體內處於高溫狀況,一直高熱發燒不已。在這一種羸弱多病長大的嬰兒必然不會壯實,再加上放縱房事,於是羸弱的嬰兒一代代的生產,疾病也就一代代傳下去。所以,可以總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都是自己放縱弄出來的。

嬌生慣養,缺乏鍛鍊,醫學落後

由於皇帝貴為九五之尊,都是缺乏體育運動,出行都有人伺候,自然羸弱多病,容易夭折。再加上東漢時候醫學技術也落後,一些比較常見病也變為了絕症,這也是皇帝壽命短的原因。

政治原因

東漢皇帝壽命短,也有政治上原因,那就是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東漢從第四任皇帝開始,就陷入一個怪圈。當皇帝死之後,太后臨朝,就任用自己孃家兄弟執政,這也叫做外戚專權。當太后與外戚專權太久,就立少年尤其是嬰兒的皇子為帝。當小皇帝長大之後,太后就死了。小皇帝要奪自己權利,只能依靠宦官殺外戚。宦官殺了外戚自然有功勞,就干預皇帝的政事。沒多少年,當年齡不算大的皇帝死之後,又開始了太后臨朝……這樣怪圈循環不已。東漢很多皇帝年齡幼小就死去的原因,也都是外戚和宦官把皇帝的權力架空,然後誘惑他們以酒色為主要業務,以利於自己專權。如漢靈帝,就讓宮女們都穿褲如士兵一樣站在自己面前,然後一一房事,如此縱慾,不短命才怪。

風水原因

在風水先生看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建陵墓葬錯了地方,風水不好,導致皇帝都是過早夭折。如皇帝的墳墓也叫做陰宅,開國皇帝造墓的時候,都是選擇背山面河一帶,地形比較開闊和通便,象徵胸襟的開闊和駕馭世間外物。這樣造墳墓順水也順風,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和萬世永昌。

劉秀陵也叫做原陵,也稱為漢陵,在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孟津縣的白鶴鎮裡。陵頭枕著黃河,仰望邙山,也是我國五千年來唯一逆風水而建的帝王陵墓。

劉秀墓在邙山與黃河之間,也就是後來世人說的“漢皇仰臥”,在風水先生看來代表大凶的意思。劉秀這麼造墓,也就出了一大堆短命的皇帝,其中有六個都斷子絕孫。幸好之後黃河改道了,否則劉秀這一脈被他的墓滅絕了。當然,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不可信。


七彩飛揚


東漢是一個奇葩的王朝,14位皇帝裡面,活過40歲的只有3位,後來的繼位者不但年齡小,而且死的早,我想原因大致如下:

1,後宮妻妾成群,繼位的皇帝因為年齡小,正是青春期,因此很多都沉溺於酒色,過早的耗幹了身體,所以大都早逝,而這些早逝的皇帝,本身都比較年輕早逝,當他們死的時候,自己的繼任者也都很小。

2,因為繼任者小,不懂太多政務,所以政務大都由母親攝政,母親攝政就會用自己的孃家人,就是外戚專權,而與小皇帝朝夕相伴的是宮中太監,這些太監與皇帝接觸最多,所以也會掌權,這樣外戚專權與太監掌權就形成了拉鋸,不是你強就是我強,如此反覆。

3,因為東漢這種特有的外戚和太監專權制度,彼此拉鋸,因此當小皇帝掛了以後,他們強的一方都會再選擇一個更小的來繼位,這樣便於掌控,如此週而復始,比如煬帝,少帝,質帝,衝帝等等,尤其是煬帝,剛滿月就繼位了。直到曹操崛起,打破了這種惡性循環。

正因為東漢的繼任者年齡小,沒有執政經驗,又沉溺於酒色,所以致使皇權被太監和外戚把持,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東漢一天天崩潰破滅,尤其是漢恆帝和漢靈帝在位時,更是荒淫無道,重用閹宦,可以說東漢滅亡的種子,就是這兩個昏君埋下的。



陽春三月的牽牛花


東漢建立以後,經過了前期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光武中興”以及“明章之治”的國勢上升時期,在章帝去世之後便走向衰落。這種衰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皇帝壽命與在位時間的短促。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壽命基本都沒有超過40歲(最後一位獻帝除外),而且多是童年、甚至剛出生不久便即位,有的是上位後不及成年便夭折,如和帝壽數27歲(10歲即位,在位17年)、殤帝2歲(在位1年)、安帝32歲(13歲即位,在位19年)、順帝30歲(11歲即位,在位19年)、衝帝3歲(在位1年)、質帝9歲(在位1年)、桓帝36歲(15歲即位,在位21年)、靈帝34歲(12歲即位,在位22年),最後一位獻帝壽命稍長,也只活到54歲(9歲即位,在位31年)。

章帝去世後,年僅10歲的和帝繼位,其母竇太后臨朝攝政。太后一人在宮闈之中無法掌控整個局面,因而便要依靠其至親,於是她的孃家兄弟竇憲等人便佔據了朝廷的要職,獨攬了政權與軍權。和帝稍稍長大成年以後,不甘心大權旁落於自己的舅舅等“外戚”(外姓的親戚)之手,而皇帝身邊的親信又只有“宦官”(被閹割後在宮中服侍的人),所以就形成了以鄭眾為首的宦官勢力,依靠他們剪除了竇氏。但這樣一來,宦官權重,又容易造成專權,所以,整個的東漢中後期,便由於皇帝本身的脆弱而造成了一種由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

東漢於是乎成為了內部權力爭鬥最為殘酷的朝代。東漢後期,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禍國,搞的是烏煙瘴氣,一團亂麻。對於宦官和外戚來說,小皇帝越小越好,越傻越好,越聽話越好,越昏庸越好,因為這樣更容易被控制。這些宦官和外戚變著法的,弄一批一批絕色美女,日夜伺候著小皇帝。


Sylar弈


公元23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僅僅15年就徹底滅亡。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作為西漢王朝的延續,東漢王朝延續195年,傳八世共十四帝。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39歲,而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27歲。而其中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但是東漢皇后的平均壽命卻在40歲開外,究竟是必然還是偶然?與其說是令人費解,不如探究一下這背後的深層原因。

且先看看東漢十四帝:

1.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終年62歲,正常死亡;

2.明帝劉莊,在位18年,終年48歲,正常死亡;

3.章帝劉炟:在位13年,終年31歲,英年早逝;

4.和帝劉肇:在位17年,終年27歲,英年早逝;

5.殤帝劉隆,在位8個月。去世時不滿一週歲,和帝幼子,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

6.安帝劉祜:在位18年,終年32歲,章帝之孫,清河孝王子;

7. 嬰帝劉懿:即位二百餘日後因病去世,生卒年不詳。因其是漢安帝去世後,由閻太后迎立濟北惠王劉壽之子,順帝即位後,以諸侯王之禮將其下葬;

8. 順帝劉保,在位19年,終年30歲,安帝之子。

9.衝帝劉炳,在位不足一年,3歲病逝,順帝之子;

10. 質帝劉纘:在位不足一年,章帝曾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被外戚梁冀毒死時僅九歲;

11.桓帝劉志,在位21年,病逝時36歲,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異之子;

12.靈帝劉宏:在位23年。章帝玄孫,33歲病逝;

13. 少帝劉辯:在位5個月,靈帝長子。被權臣董卓殺害時15歲;

14.獻帝劉協,在位30年,即位時九歲,39歲被曹丕篡位,東漢滅亡,53歲去世。

雖然東漢皇帝短命,但東漢皇后卻比較長壽,19位皇后中生卒可考的有8位,平均年齡40.75歲,比皇帝長壽14.04歲。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皇位繼承製度,在萬世一系,子孫沿襲的思想基礎上,使儲君選擇都集中在嫡系皇親範圍內。

未滿弱冠之年,便被推舉到皇位之上的幼帝並不少見,東漢王朝是首當其衝的代表,超過9位皇帝即位時未滿16歲。封建君主繼承思想,導致皇位選擇侷限,是東漢喜立幼帝的原因之一。  

皇室生活驕奢淫逸,歷代皇帝均是三宮六院,嬪妃無數。但東漢由於幼主居多,身體尚在發育中,便過早大婚,過度縱慾,子嗣夭折者屢見不鮮,能夠存活下來的,多也是孱弱體質。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的論述:

“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   

文中還從病理病因上進行了具體解釋:

“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

意指過度沉迷享樂,生下身體羸弱的後代,後子亦重複這種荒淫放縱的生活,再過早生下先天不足的子女。

此外,東漢的三級醫療體系依次是中央、專門、地方,以中央太醫院為首,代表東漢最高醫療水平,卻也是差強人意的。   

居然醫術和巫術還在並用,在治療疾病這種嚴肅的問題上,仍存在各種迷信行為與冒險的機會主義,同時,還有明顯的等級差別與管理漏洞,這些都是東漢皇帝短命的因素之一。   

“主少母壯、後宮干政”政治格局,帶來無窮後患  


 

東漢時期皇后地位逐漸走向正統,先帝亡故,幼子即位,成為皇太后的皇后便可充當監護人,垂簾聽政,權力無異於與皇帝,結果造成外戚干政、宦官專權等重大隱患。

據《後漢書·皇后紀》記載,和帝與皇后鄧綏育後劉勝、劉隆兩位皇子。

和帝死後,鄧綏以劉勝體弱多病為由,廢長立幼,立劉隆為帝。   

劉隆夭折後12歲的劉祜登基,自和帝屢次出現歷史上絕無僅有“主少母壯”的政治格局,一太后兩立幼帝,干政足足16年。   

由於權力催化下,皇后“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以此達到長期霸佔權柄,掌控朝政的目的。鄧綏只是其中代表之一。

先帝早逝,太后挺幼主,獨攬大權,引來朝堂不滿,為平衡權力,太后只好向孃家求助,以及依賴向宮內心腹,造成重用外戚與宦臣的局勢,各方勢力經過激烈角逐,前任太后不幸失勢,新任太后臨朝,仍重蹈覆轍。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權鬥爭從未停息,就像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正是這些原因,東漢多幼帝,幼帝多早亡,皇后多當政,多比皇帝長壽,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


厚德載物49847


漢武帝時期,他為了鞏固政權,想了個辦法。

那就是,以自己身邊的太監們為親信內朝。

自己的親戚、妻妾們的親戚稱為外朝。

史稱“內外朝制度”。

當宦官們權利過大時,皇帝就開始轉為親戚們。

反之亦然。

這就引起了內外朝的鬥爭。

要不然說武帝很損呢。

他讓內朝和外朝互相爭奪自己的信任,互相消耗。

這樣他就可以免得再想哪邊兒的人在對付他了。

防止有人權利過大或者謀反。

內外朝的權利很大的,甚至有的時候會決定下一任的皇帝是誰。

和現在英國的三權分立差不多,也是權利制衡的一個方法。

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就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像武帝那樣雄才大略的。

也有情商低下、識人不清的這種皇帝出現。

此時,宦官或者親戚就有可能掌權了。

為了比較好控制皇帝,他們當然想選一個小孩兒啦!

小孩兒啥都不懂。

於是就出現了你的提問裡邊的現象。


生活和歷史


公元25年,西漢皇族遠親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作為漢朝的延續,東漢王朝享國195年,傳八世共十四帝。每一個皇帝平均在位時間約為15年,算是比較短的了。

東漢王朝的前三任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漢章帝都是在成年時期即位,且在位時間比較長,屬於正常履職,且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光武帝劉秀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和漢章帝開創了明章之治。章帝之後的漢和帝9歲即位,25歲駕崩。和帝也算是比較出眾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繼承先帝遺志,將東漢王朝的國力推向巔峰。前面這四位皇帝的時期前後共81年,這一時期上有英明天子,下有能臣幹吏,代表了東漢王朝發展的黃金時期。


漢和帝之後的100餘年中,東漢還有10任皇帝。和帝的繼任者漢殤帝即位時僅1歲,在位1年就早逝了;安帝13歲即位,在位19年,32歲駕崩;順帝11歲即位,30歲駕崩;衝帝2歲即位,3歲早逝;質帝9歲即位,10歲駕崩;桓帝15歲即位,36歲駕崩;靈帝12歲即位,34歲駕崩;最後一位皇帝就是家喻戶曉的漢獻帝,9歲即位,54歲駕崩,雖然一直是傀儡,但也算是善終了。


首先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都是幼年即位。

可以看出,漢和帝之後的皇帝幾乎都是幼年即位,未及成年就早逝。就算有幸活到了成年,也多半是沒有實權的傀儡。這不是偶然的,當中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由於是幼年即位,所以往往會由太后臨朝攝政,為了控制朝政,太后需要任用孃家兄弟執政,而這恰恰就是外戚干政的根源。小皇帝成年後,為了對抗外戚,又往往會過度依賴太監。皇帝依賴太監推翻外戚後,必然給太監更大的權力,而這又導致了宦官的專權。當皇帝感受到宦官的威脅時,就又會求助於外戚以剷除宦官勢力,如此循環往復。這樣一來二去,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受制於外戚和宦官。所以在前任皇帝駕崩後,外戚或者宦官為了把持朝政,一般會更加喜歡立一個年幼的皇帝。東漢中後期的100年就是這麼渡過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何年幼的皇帝即位後,往往又活不長呢?

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輪流架空年輕皇帝,年輕氣盛的皇帝不能處理朝政,只有更加縱情聲色犬馬。比如漢靈帝,據說他讓宮女們穿開襠褲,方便隨時交媾。關於東漢皇帝不長壽得原因,其實當時就有說法。東漢時期有一個尚書郎,叫做仲長統,出版了一本時政評論集,叫《昌言》。裡面記載,皇家從民間招募了許多美女,宮中美女如雲,皇帝大多喜歡飲酒作樂,醉酒之後又往往喜歡臨幸宮女,這樣既耗費自己的精力,也會使後代身體羸弱不堪。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又繼續這個生活模式,由此一代不如一代。


下面我們就來快速瀏覽一下東漢中後期的那段灰暗的歷史。

章帝去世後,年僅9歲的和帝即位。其母竇太后臨朝稱制。而太后一人又無法控制朝政,只好求助於族兄、族弟。因此竇太后的兄長竇憲便獨攬了朝廷的軍政大權。和帝成年後,不甘心大權旁落。便尋求外援,剷除竇氏。而皇帝身邊能夠依靠的勢力只有宦官。因此和帝依靠宦官剷除了竇氏一黨,於是對宦官封賞有加,宦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東漢的宦官專權由此開始。


和帝去世後,他剛出生100多天的兒子繼承皇位,幾個月後夭折。鄧太后(和帝的皇后)便從宗室中挑選了一個和帝的侄子輩繼承皇位,就是漢安帝。於是外戚鄧氏專權開始,漢安帝成年後,又依靠宦官剷除了外戚,這是新一輪的循環。安帝駕崩後,皇后閻氏沒有子嗣,於是從宗室中挑選一個小孩即位,不到一年新皇帝又夭折了。然後,宦官發動政變,推翻了閻氏,擁立順帝。順帝去世後,他兩歲的兒子衝帝即位。

衝帝的生母梁皇后臨朝,梁氏由此發跡。梁皇后兄長梁冀把持朝政。衝帝去世後,梁家又立質帝。質帝因為不喜歡梁冀而被毒死。隨後,梁冀迎立桓帝,並將妹妹嫁給皇帝,使其成為皇后。由此,外戚梁氏的權勢如日中天。桓帝成年後又依靠太監剷除了梁氏,並採取一些措施加強皇權。但桓帝不到36歲就駕崩了,且沒有子嗣。皇后竇氏於是立宗室旁支,也就是漢靈帝。漢靈帝就是那個公開賣官鬻爵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東漢爆發黃巾起義,東漢王朝也即將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