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導語:在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推出的27件文物中,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可謂其中的翹楚。《洛神賦圖》歷來都被稱作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同時也是顧愷之最為世人稱歎的一副代表作品,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人物畫的成熟期的到來。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國家寶藏》中展示的遼寧博物館《洛神賦圖》

三國時期,曹植的一曲《洛神賦》被後人傳唱近兩千年而不衰,賦中“柔情綽態,媚於語言”的洛神,也已成為後世文學畫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洛神賦圖》的題材就是以曹植的那篇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同名文學作品《洛神賦》為腳本,然後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成的長卷畫作。《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其寫作相傳牽涉曹植與其兄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賦》成之後,各種版本的《洛神賦圖》存世頗多,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一出,後人只能望其項背。至此,《洛神賦》與《洛神賦圖》合二為一,詩中所描繪的那種美輪美奐畫面便都有了具象,畫成了這篇千古名賦的幻景展現,賦則是這幅傳世名畫的情感和內涵。它們也一起順理成章地成了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顧愷之(約344—405)字長康,東晉永和間晉陵(今江蘇無錫)人,以“遷想妙得”之筆,繪“傳神寫照”之像,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譽,後世尊其為“畫家四祖”之一,在當時和後世影響極大。就其“畫絕”而言,絕就絕在所畫人物形象的“傳神”。因此,後世有人稱讚顧愷之的畫為“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洛神賦圖》亦是如此!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海內外存有數卷,其中,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洛神賦圖》又較其他更勝一籌。此圖為宋人摹制,在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數千幅珍貴的歷代書畫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研究我國早期繪畫藝術風格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參考資料。

一、《洛神賦圖》畫卷內容品鑑

顧愷之借曹植《洛神賦》裡所表達出來的神話故事來間接地表達自己因一生際遇不順、無法直抒胸臆的內心痛苦,因此才成就了在我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品—《洛神賦圖》。該畫按照曹植《洛神賦》的文意佈局畫面,分為22段設色描繪了人物、山水、龍魚、車馬和神物,用筆嫻熟,色調古雅,展現了曹植行臨洛水,洛神出現,遂與洛神在夢中相會,並與洛神綣綣相戀,最終洛神無奈離去的情景。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第一卷

  • 開篇:詩人初臨洛水,洛神初現
  • 畫面一開頭就是曹植從京城返回自己的封邑(鄄城),在暮色蒼茫的時候,跋山涉水來到洛川之濱,登上了景山。此時恰逢夕陽西下,主僕一行人困馬乏,於是就在洛水河畔小憩。一行人正在寄情山水、欣賞洛河美景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美如天仙的女子正立於山崖之旁。

    只見她“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細看這個女子,見她“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從衣著來看則是“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女子身後是高山、流水、樹石等景物,顧愷之用美景來襯托神女之美貌的手法使得整個畫面讓人歎為觀止。尤其是畫卷第十段,山水之間,神女飄然而至,曹植目光中充滿了初見洛神時又驚又喜的神態。其高明之處就是顧愷之將曹植的一眾侍從們都畫得比較程式化,用眾人呆滯的目光以及木然的表情,來側面襯托出曹植欣喜若狂的神情,使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讓我們從畫面中感受到曹植內心激動又故作矜持的複雜情態,這種反差效果用語言是很表達出來的。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國家寶藏》中陳曉扮演的曹植

    這神女就是傳說中的洛水之神,其柔情綽態,媚於語言,一時芳澤無加,鉛華弗御,再加上身後美景,無法不讓人心嚮往之。本來《賦》中的洛神只有一個,但顧愷之卻別出心裁,採用了現代電影技術中的慢鏡頭手法,一幀一幀的,讓我們在畫面中看到了曹植在不同場景中所欣賞到的不同姿態的洛神。

    • 中篇:人神相戀,無奈離別

    畫卷繼續往後延展,被驚呆的曹植就那樣在坐榻之上與洛神深情對望,此時此刻他已經深深愛上了她,於是“解玉佩以要之”,以表達相約之意。而洛神竟然舉起曹植所贈之於以示應允,並“指潛淵而為期”,相互盟誓。他們含情脈脈,若即若離,那一絲柔情,似有還無。“馮夷鳴鼓,女媧清歌”,好一派春風化雨的美人美景。可曹植卻眉頭緊蹙,無法真正高興起來,因為洛神那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讓他無比傷感。是啊,人神阻隔真愛難嘗,青春年華轉瞬即逝。嘆歡樂相聚永遠斷絕,哀苦愛之人從此天各一方,命運就是這麼殘酷,觀之不免讓人黯然神傷。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奈何兩情依依之後,人神之戀終究不得長久,洛神最後還是飄然離去了。相聚總是短暫,離別卻成永恆,無奈之餘只能恨時光短暫。再看洛神也是顧盼回首,悽悽哀哀,戀戀不捨,而曹植望著飛逝而去的心上人,久久地佇立洛水岸邊,痴痴目送,黯然神傷。曹植那種政治不如意,建功立業的理想被剝奪以及後期被監視和被壓抑的心情 ,通過對洛神離去之後曹植的形象的描繪,曲折地表達出來了。

    • 尾篇:離情惆悵,追而不得

    春風依舊,洛神已遠去,曹植邊黯然神傷地駕車緩行,邊依依不捨地回眸遙望,眼裡充滿了悲涼與眷戀之意……神女已去,痴情難了,曹植仍沉浸在離別的惆悵之中,半天沒有反應過來。畫中他神情落寞呆滯,枯坐臥榻,身旁兩支紅燭在躍動燃燒,整個畫面動靜相宜。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良久之後,曹植才終於幡然而悟,於是急忙與隨從一起駕著舟船逆水而追。畫中河浪翻滾,可見曹植心急如焚之態。但伊人已去,曹植“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任船伕橫舟自流不想回返。思念綿綿不絕,夜不能寐,天天望著河的盡頭,沾繁霜而至曙。

    人神之戀,雖感動千年,奈何人神阻隔,終究無法逾越。曹植萬般無奈,最後也只能“攬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策馬舉鞭,原地盤桓良久,最終還是駕駟馬而返鄄城。

    二、《洛神賦圖》的藝術價值展現

    • 首先,意境和情感基調展現

    我們細細地欣賞完這卷美輪美奐的《洛神賦圖》畫卷,不難感受到畫家顧愷之在創作時以洛神為主導,把若隱若現、飄忽不定的洛神描繪得非常美麗傳神,充分表現了當時的曹植為自己喜歡的女人被曹丕所奪而又不能反抗,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因此而把所有情感都壓抑心中的主題,反映出了主人公“進止難期,若往若還,含辭未吐”的心情表露。靜觀顧愷之 《洛神賦 圖 》,整幅畫給我們傳達出了一種充滿了惆悵的意境和傷感的情感基調。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 其次,山水和花鳥動物的陪襯作用
  • 魏晉時期,山水畫尚且處於萌芽階段,其大多是作為人物的陪襯出現,《洛神賦圖》中的山水元素也避免不了當時此類作品的侷限性。所以《洛神賦圖》中的山水也主要是起到了分割畫面以及裝飾陪襯作用,具有一定的稚拙之感。不過,顧愷之將不同的故事情節在同一幅畫卷中展示出來,通過使用裝飾性的繪畫手法來處理山水樹石等景物,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同時也使畫面的主體——人物能夠更加突出,而且還能表現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奇異幻境,無疑使整幅畫都充滿了一定的詩意氣氛和突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花鳥雖然動物不是《洛神賦圖》的表現重點,但仍然作為畫家的表現題材在畫中多次出現。它們雖然大多是作為人物的陪襯而存在,可它們的造型卻非常生動,不僅給畫面增添了一些生動活潑的氛圍,同時也體現了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對後世的工筆花鳥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再次,人物表現特點及風格

    在畫中人物的表現特點方面,《洛神賦圖》最大的藝術特點就在於畫中人物得形象生動,且秀骨清相,令人懍懍而若對神明。形象“傳神”是顧愷之評畫的首要標準,用顧愷之自己畫人物經驗的一句話說:“畫人應畫出神氣 ,差之毫釐神氣即變”。他認為,畫人不但要掌握人物的外在形象 ,還要刻劃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其性格。因此他經常把所描繪對象在客觀上所具有的或應該具有的生活情調、思想情感的得失,以及人物是否“傳神”,來作為衡量一幅畫作的是否成功的標尺。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洛神賦圖》就是以人物外形為基礎,再通過人物外形來傳達其內在神韻。無論是畫中人物的生理特徵還是人與社會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在本畫卷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畫中人物的眼睛刻畫得最為傳神,顧愷之認為,眼睛的神采最能傳達一個人的精神和內心世界,從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情感,所以他在為別人畫肖像經常是久不點睛。由此可見顧愷之對描寫人物性格、特徵的手法是有深刻研究的,也從正面反映出了他的繪畫風格。

    • 最後,“遷想妙得”的藝術構思

    顧愷之通常用“遷想妙得”的手法來描繪客觀對象的內在性格、情感和氣質。他在書畫創作的過程中,通常把“遷想”作為“妙得”的前提條件,而把“妙得”當做“遷想”的結果,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一些主觀的情感通過繪畫技巧投射到畫作的客觀對象中去,使畫中的客體神態與主體神態融合為一個有靈魂的、“傳神”的藝術形象。離開了主觀的“遷想”,離開了藝術家的主體意識,畫中的事物也就成了死物,就不可能獲得“傳神”的藝術效果。

    思卿不見嗔痴醉眠,枕夢墜舊年消遣: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因此,顧愷之不但繪畫的技巧高超 ,還是個繪畫理論家,他總結了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之後,寫出了《畫評》、和《畫雲臺山記》等繪畫理論著述。他“遷想妙得”的創作理論,無疑是對包括了山水、花鳥動物,以及人物在內的整體繪畫審美、創作活動和藝術構思特點的最早概括。

    總結

    《洛神賦圖》用洋溢著抒情氣氛和充滿浪漫主義的手法意刻劃了曹植對於洛神的真實情感和浪漫想象 ,以高度的技法展現了《洛神賦》全詩的故事情節,使之具象成了一幅長卷形式的連環畫 ,再現了賦中真實的場景以及其感人的魅力。

    毫無疑問,《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所追求的“遷想妙得”藝術創作理念的一個完美體現。縱觀整幅畫卷,無論從故事內容展現、自然環境描寫、人物形象塑造、藝術構思概括、和具體筆墨表現形式來看,都不愧是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中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